社会统计监察问题思考
时间:2022-09-09 03:27:08
导语:社会统计监察问题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特指各项社会事业)和生态建设相互交织的过程,是“五项建设”的有机统一体。其中: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是政治建设的范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性基础和政治保障;诚信友爱是文化建设也即精神文明的范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和精神支撑;充满活力主要是经济建设的范畴(也有精神文明建设的部分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安定有序是社会建设的范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基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生态建设的范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生态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是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也是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狭义的社会文明或更确切地说是社会子系统的和谐)、生态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的成果可以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五个方面综合反映出来。基于上述认识,如果把和谐社会看成一个总目标系统,其下可以分为五个子系统,即物质文明子系统、政治文明子系统、精神文明子系统、社会文明子系统和生态文明子系统。
一、和谐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一)指标体系应具有的功能和谐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至少要具有四个方面的功能:1.导向功能。2.描述的功能。3.评价的功能。4.监测预警功能。
(二)设计思路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一个区域的和谐社会是一个结构复杂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又有众多相互联系的子系统(或称构成要素),和谐社会的构建状况是各个子系统(或称各个构成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这种“综合作用”并不是靠各个子系统的简单相加,而是靠各个子系统科学地组合以求得系统“整体效应”的最优化。因此,应根据和谐社会的系统结构建立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中的各个指标应围绕这个系统结构进行选择,每一个指标要能够从其所代表的某一个侧面反映和谐社会的内涵和本质特征,所有指标组合起来能够从各个领域、各个侧面全面系统地反映一个区域和谐社会构建进程的整体状况。
(三)选择指标遵循的原则1.整体性原则。2.相对独立性原则。3.综合指标优先原则。4.可比性原则。5.可测性原则。6.代表性原则。7.直观性原则。8.敏感性原则。9.可操作性原则。
(四)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设想遵循上述原则,笔者在各个子系统、子子系统中筛选了具有代表性指标,从而建立了具有1个总目标系统、5个子目标系统、由19个子子系统、45个具体指标构成的四层次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具体框图如表1:(五)指标数据的取得方式上述指标体系中多数指标数据能从统计年鉴中查到,对目前统计年鉴中没有数据的指标要通过不同的信息采集渠道获取。对于可以进入政府统计制度内的要尽可能进入制度内,并对指标口径、统计方法都作严格规定,定期采集。对于不能进入政府统计制度内的监测指标要由专门机构精心设计调查方案,定期进行非全面调查。采用抽样调查方法进行调查时一般应以全国为总体或以省为总体,抽样方案和调查方法不能随意变更,必须确保纵向可比;一些需要通过问卷调查才能获取数据的指标,在设计问卷调查方案时要简单明了,要能够确切客观反映人民的主流意向,同时也要确保纵向可比。
二、和谐社会构建进程监测评价的模型方法
对和谐社会理解和认识上的观点,决定了所采用的模型方法。基于“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概念,它不应该有具体的衡量标准(当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就具体指标而言可以有阶段性的目标),因而在评价方法上要区别于全面小康社会、基本现代化等所用的评价方法。综合评价的方法虽有多种,笔者认为,只要科学地解决指标权重问题和指标的无量纲处理问题,量化值加权函数法更能使评价过程一目了然,且更能发挥指标的导向作用。因此,笔者倾向于采用量化值加权函数法对和谐社会的实现程度进行评价。采用量化值加权函数法进行评价,需要解决两个关键性的问题:一是要科学确定出各个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权重;二是要科学地进行指标的无量纲处理,计算各个指标实际数值的“量化值”。
(一)确定各个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权重指标的权重也即各个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相对重要性的数量表示。权重确定的合理与否对综合评价结果和评价工作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传统的确定权重的方法多是依据经验进行定性分析,从主观上进行判断。但由于受人们主观和生理上的影响,直接同时分析判断多个指标的权重不但非常困难,而且亦不准确,尤其是对和谐社会构建程度进行综合评价所选择的指标较多,如只用定性分析的方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是难以完成的,且也无法做到科学合理。为了能科学地确定出各个指标的权重,笔者采用美国学者T.L.Saaty教授提出的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用bi来表示)。采用AHP方法确定指标权重,首先是聘请有关熟悉此方面情况的专家,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的递阶层次结构逐层对各个要素两两之间采用1─9标度法,通过专家定性的经验判断分析,确定因素间两两比较相对重要性的比值,建立比较判断矩阵,通过矩阵运算和一致性检验,即可得到比较令人信服的各个因素相对于上一层次其对应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权值,即层次单排序。当计算出各指标的单排序权值后,按照层次结构自上而下逐层与所对应的上层因素权值进行加权,计算出各要素相对于总目标的权值,即层次总排序,进而确定出各个指标的权重。运用这一方法,可以得到上述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用Ci来表示)。
(二)消除指标量纲,进行指标“价值”量化目前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处理、即“价值”量化的方法很多,考虑到上述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有些是正指标(即指标数值越大越好),有些指标是逆指标(即指标数值越小越好),还有些指标是适度指标,指标彼此之间的“好”与“差”没有明晰的数量界限,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一定的模糊性。为此,运用美国学者L.A.Zadeh提出的模糊隶属度函数的方法对各个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比较合适。模糊隶属度函数法又分为直线型、折线型和曲线型,一般是就易不就难,为此笔者采用直线型模糊隶属度函数的方法,对指标原始数值的实际价值进行“量化”。具体步骤是:
1.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优”、“劣”上下限进行模糊量化首先需要确定各个指标的“优”、“劣”上下限,也即各个指标的最大值xmax和最小值xmin。在确定过程中,笔者规定:指标属于正向指标的,其最大值xmax取所有评价区域该指标值最大的那个区域的具体数值(最大值是所比较的区域中的最先进值,以此为标准,也有一种向先进看齐的用意);最小值xmin因指标性质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有些经济类的指标可以规定为0,一般是通过论证取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最低不允许的值(当然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这个“最小值”不一样,就目前阶段而言,应把全面小康社会锁定为“有限目标”,本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最低不允许的值)。对于适度指标,首先是确定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适度值”(“适度值”可以是一个具体数值,也可以有一个区间范围,如[x01,x02],其次是围绕这个“适度值”分别确定出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所不允许的“上限阈值”和“下限阈值”,即xmax和xmin,在确定xmax和xmin的过程中最好与“适度值”呈对称分布。
2.确定各个指标的模糊隶属度函数类型在模糊数学中,常把某事物隶属于某一标准的程度,用[0,1]区间内的一个实数来表示,“0”表示完全不隶属,“1”表示完全隶属,模糊隶属度函数就是描述从隶属到不隶属这一渐变过程的。为了计算上的简便,笔者选择线性模糊隶属度函数进行量化,函数类型主要有三种:(1)对正向指标,采用半升梯形模糊隶属度函数进行量化,即:式中:"A(xi)--指标实际数值的隶属度值xi--指标评价年的实际数值xmax--指标的上限值,也即最大值xmin--指标的下限值,也即最小值(2)对逆向指标,采用半降梯形模糊隶属度函数进行量化,即:3.模糊变换。将各个指标的实际数值代入其相应的模糊隶属度函数,即可求出其隶属度值(也即量化值)。4.计算标准量化值。量化值!A(xi)在3.模糊变换。将各个指标的实际数值代入其相应的模糊隶属度函数,即可求出其隶属度值(也即量化值)。4.计算标准量化值。量化值!A(xi)在数值上界于0~1之间,它已消除了量纲的影响,具有了可比性,可以进行指标间相互比较。但0~1之间的相对数总是不便于比较,也不符合人们差异比较方面传统的百分制习惯,为此,笔者规定将各个指标的!A(xi)乘以100,即为该项指标的标准量化值,即:f(xi)=!A(xi)×100标准量化值已消除了量纲的影响,使不同指标之间有了可比性,f(xi)越大,表明该项指标实际数值的“价值”接近“最先进值”的程度就越大。
(三)建立综合评价模型,计算综合评价结果指标权重的计算和“价值”的量化是计算综合评价结果的准备,解决了这两个关键性的问题后,即可运用量化值加权函数的方法计算综合评估结果。“量化值加权函数”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线性加权函数,另一种是几何加权函数。笔者认为采用线性加权和函数的方法更为简便直观,为此,笔者比较倾向于采用线性加权和函数的方法计算和谐社会构建程度的综合评价结果。一个区域的和谐社会构建程度可用“和谐社会总目标指数”和“各个子目标指数”来表示(“物质文明指数”、“政治文明指数”、“精神文明指数”、“社会文明指数”、“生态文明指数”)。“和谐社会总目标指数”它的基本涵义是指某区域中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各个评价指标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实际水平与各个指标均处于所有被评价的区域中“最先进”状态所应达到的“理想”水平相比较所定义的指数(各个子目标指数的涵义同上)。通过计算由各个指标的权数及相应数值的“量化值”组成的线性加权和函数即可得到上述“总目标指数”及其相应的“子目标指数”。按照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排列序号,“和谐社会总目标指数”的计算公式为:F总=45i=1(f(xi)×ci同理可分别计算各个子目标指数。
(四)综合评价结果的分析依据上述“总目标指数”及各“子目标指数”的计算结果即可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的分析。目前的“总目标指数”,即为评价区域和谐社会的实际构建水平相当于各指标均处于最先进水平的“理想状态”的百分比,与“100”之差,即为目前的现状与“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根据“总目标指数”的大小,可以看出各个区域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如何;将各个区域按其“总目标指数”大小进行排序,则可以明显比较出各个区域之间“总体和谐程度”的先进与落后的顺序。将各个区域的“总目标指数”进行横向比较,区域之间“总目标指数”相差的百分点即为其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差距。分析各个区域彼此之间“子目标指数”以及具体的评价指标之间的差距,可以分析出各自的优势、劣势、差距和不足,有利于找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扬长避短的措施。
由于“总目标指数”、“子目标指数”是与各评价指标均处于最先进的“理想”状态相比较所得到的指数,在无量纲化处理过程中最大值xmax和最小值xmin年度间是变化的,因而这个指数年度间纵向比较缺乏可比性,仅适用于同一年度不同区域的横向比较。如区域之间要开展不同年度的纵向比较,在无量纲化处理过程中所采用的最大值xmax、最小值xmin以及适度值x01、x02应固定下来,即用基期的数据。这样得出的“总目标指数”、“子目标指数”纵向可比,如评价年与前些年相比指数提高了,说明“和谐”程度提高了,二者相差的百分点数即为提高的程度,除以相隔年限,即为“和谐”程度的年提高速度。在实际评价过程中,也可以计算两套“总目标指数”、“子目标指数”:用评价年的最大值、最小值、适度值计算一套,主要用于评价年开展不同区域的横向比较;用基期的最大值、最小值、适度值计算一套,可以开展同一区域不同年度之间的纵向比较。
- 上一篇:非统计类统计教学革新
- 下一篇:经济社会统计指标系统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