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统计类统计教学革新
时间:2022-09-09 03:23:03
导语:非统计类统计教学革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统计作为搜集、整理和分析数据信息的工具,在现代社会中,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统计教育只有适时改革,培养需要的人才,才能顺应社会需求。
一、经济社会的统计环境
有数据的地方就离不开统计,经济社会从统计介入的角度看,是一个数据无所不在,统计无处不用的统计大环境。金融、证券、商贸、保险、行政管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保障等领域都有统计的参与。从统计介入的深度来讲,大体归类如下:一是日常生活中充斥着大量的信息,主要是统计数据和图表,对这些信息的把握,需要基本的统计认知和理解能力。二是在社会工作中,对环境、专题项目等的熟悉和把握,数据的调查、收集和归纳整理等统计方法必不可少。三是在管理工作中,对现有数据的例行分析,对行业经济运行环境的掌控都需要管理人员有基本的数据辨知、分析和预测能力。比如产品生产中的质量控制、成品抽检、市场预测等。四是高层管理的决策工作,需要专业的、精深统计分析技术,需要对统计技术的全局把握和宏观环境的整体认识,如投资决策的风险估计、企业效益的综合评价等。五是统计理论和应用的研究则需要精英的专业统计人员术业专攻。
以上这些应用领域需要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统计知识。有些是基本的统计认知和理解;有些是数据收集和整理等基础统计工作;有些是普通的分析;有些是专业的分析;有些是高层次的研究。这些不同的应用层次对应于不同的学习层次,由低到高大体归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普及学习,统计学家DavidVere-Jones认为,100%的大学毕业生应该对统计有基本的了解,达到对日常生活中的统计信息的基本认知和理解。第二层次:非专业学习,经济管理、生物卫生等非统计专业目前把统计学作为专业基础课或专业核心课,并且在后续教育中会开设1-2门统计类相关课程,如计量经济学、市场预测与调研等。通过学习,David认为他们应该掌握一定的概率、统计知识和数据处理的基本技能,并能够运用一定的统计方法进行基础分析。这一学习层次对应于应用的2、3类,或在第4类中,作为管理者熟悉专业统计技术的应用背景和条件,具备和专业统计人员合作的能力。第三层次:专业学习,是指统计学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以及博士研究生的专业学习,这个层次的学习需要具备较好的或扎实的数学基础,能熟练掌握常用的统计方法,会使用统计软件处理或研究新问题,博士生还应具备独立研究新方法、开创新模型、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一学习层次对应于应用的4、5类。
二、不同层次的学习定位
我国的高等教育对本科生来说,一贯把掌握知识放在第一位。传统教育认为,教育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就是知识的接受者,强调学生理论知识的接收、不重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培养适应性强、基础雄厚、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的专业应用型一般人才,而不是管理型人才,这样的本科培养目标更贴近经济社会需求。因此从社会统计需求的角度,统计教育针对不同的学习层次应该有明确的定位,并且在教学改革中从教材、课程内容、教学环节等全方位的把握、践行这种定位。具体来说:①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习为应用导向型学习;②统计专业的统计学习为知识导向型学习。统计学是一门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论科学,是从定量的角度,认识问题、认识社会的工具。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应坚持“经济为体,统计为用”的原则,充分发挥统计的工具作用,帮助作用。因此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习采用应用导向型学习。而作为统计学专业,是为社会输送专业统计人才,强调应用的同时,应更加重视专业知识的扎实性和可拓展性,为后续教育和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采用知识导向型学习是合适的。统计学在统计专业和非统计专业中学科地位不同,因此有不同的学习定位。
三、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改革
以应用导向型定位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学习,是统计教学中的一大改变,这样的改变要求教学的各环节相应的改革,尤其是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1、教学内容改革
非统计专业本着应用导向型学习原则,教学内容应力求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结合,突出“简明实用”,要特别强调统计思想、应用和案例教学,着重在于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目前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生动有趣的案例,数据分析和处理的能力没有得到应用的重视和培养,教学内容的设置和安排应该考虑到非统计专业统计学的学习对象,还应该考虑到统计学在学科中的课程地位。
首先,教学内容要跳出传统的以社会经济统计知识体系为主的内容框架,突出体现统计的方法论思想,围绕培养学生统计意识为目标,以案例为主线展开教学的主体框架。统计学中的概念多而抽象,在教学中不应呆板地追求概念的形式化定义,应注重引导学生对概念内涵的统计意义认识;不必就一些指标的性质、分类、计算方法、甚至是计算过程中的一些细节打转;也不必在关于政府统计如何进行的原则、统计任务开展的步骤、程序等方面纠缠。尽量压缩描述统计部分的内容,适当增加一些现代统计方法和技术的介绍,同时关注学科前沿和热点,在实用的基础上安排内容,重点就知识的实际意义、应用条件和应用方法展开。
其次,要精选课程内容,突出重点,不宜贪多求全。目前,经济管理类非统计专业作为基础课开设的统计学,大概54学时至60学时,按照这样的课时分配,一门课程安排十三、四章内容是不合适的,比如增加质量管理、博弈分析、国民经济核算等。当然出于编者对知识介绍的愿望,可以单设一章作为知识拓展,介绍各种常用及前沿的统计方法、统计技术及学科领域。
最后,在内容的展开和陈述上,不宜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对非专业学生来讲,如何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是最关心的,应该讲细。至于知识的理论部分,讲明重点内容是什么,其意义是什么就够了,怎么得来则能免则免,尽量避免繁琐的统计理论演绎过程的数理推导和数学证明,尤其是过多地偏重数学在统计中的应用,这是长期以来学生感觉“统计难”的主要根由。关于操作细节,宏观的教学指导和启发胜于一二三四的陈述,比如,区间估计不必在计算过程上下功夫,假设检验也不必在实施步骤上花心思,重要的是基本原理、意义及如何实施。目前国内教材重视定性理论阐述,但忽视实用的定量分析技术,案例较少,缺乏商业背景介绍,缺乏参与性,影响了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开阔视野、理解统计方法的内涵及其应用价值。整体来说,应大力提倡案例教学法,从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大量实际问题和热点问题出发,将统计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阐明统计理论和方法的产生背景、应用条件、基本思想,在案例中学理论、学分析、学操作,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教学方式建设或改革
统计教学方式的改革,主要解决传统教学的两大难题:一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二是怎样达到良好的统计教学效果;而不再把统计当做枯燥、乏味、难学、无用的硬性任务。解决这两大难题的关键是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并拓宽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传统的教学方法以灌输型教学模式为主,偏重于对概念与理论的讲解,强调让学生记住什么,记住多少。不少学生仍习惯于中学时代的思维与学习方法,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公式,为应付考试而学,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质疑发问精神的培养,严重地束缚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应用导向型学习要求以应用为主,以实践参与或模拟的形式大力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和统计技能,使学生养成定量分析的统计意识。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找到应用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最大的生命力。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增加案例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和开展调查研究。通过案例教学促进学生全面看问题,从数量的角度分析事物的变化规律,教学不应是授之于“鱼”,而是授之于“渔”。外国学者Bradsteet的格言:Ihear,Iforget,Isee,Iremember,Ido,Iunderstand精确的概括了案例教学的作用,案例教学是实践活动的直接模拟,它注重启发式教学和教育多样化,改变了原来教师为主体的讲评书式的教学,成为双方参与的、教师为启发者或指导者的双向互动式教学,以案例分析和情景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 上一篇:机械工业发展状况及策略
- 下一篇:社会统计监察问题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