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统计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3 03:15:0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社会统计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社会统计论文

社会保险统计论文

摘要: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经济体量不断扩大,人们的生活也愈加富足,社会保障事业也有了长足进步,养老、医疗等各项社会保险已经成为了人民生活中最基本的保障之一。随着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明显成效,社会保险统计也需要不断创新和改革,现在就如何做好社会保险统计工作,才能更好的服务社会保障事业做出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社会保险;统计;服务;社会保障事业

中国的十三五规划中非常明确的提出了要大力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全力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保障事业关乎着社会的稳定大局,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之一。社会保险统计如何适应时展需要,如何服务于社会保障事业,是当前所有社保统计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1社保统计数据要力求详尽真实

社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是最基本的要求,社保统计工作归根结底是要服务于社会保障事业的,因此首先要做的就是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与可靠。1.1打好社保统计工作基础。首先应建立健全社保统计体系,尤其要重视区县和乡镇两级社保统计系统。各基层经办单位要把队伍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形成上下联动局面,并形成一套功能完备、服务高效的统计体系。其次是不断提升社保统计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基层社保统计人员必须不断学习新的统计理念和统计方法,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业务和技术培训,并严格考核制度,逐步提高社保统计工作人员的业务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1.2实行严格数据审核制度。要严格把关数据审核,避免发生数据虚假的情况。一是出现异常的指标数据,必须要求相关单位再对数据进行核查并作出书面情况说明,同时还须实地调查、抽查和验证。二是所有统计工作人员必须时刻牢记依法行政,确保数据真实质量可靠,对指标数据要从不同方面进行科学论证和评估,想方设法确保数据真实可靠。三是实行责任问责和追责制度,如果数据出现问题,必要追根溯源,依法依规找到责任人,按规章制度进行惩处。1.3努力推进依法统计进程。依法统计也是依法行政的重要表现,只有依法统计,才能确保统计数据更加真实可靠,从而真正为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做出贡献。一要常抓不懈制度建设,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包括出台规范性的工作文件等,努力为社保统计管理工作提高制度保障。二要贯之以普法宣传,定期开展不同的宣传活动以保证越来越多的居民有统计意识,如竞赛、知识讲座、统计培训等等,从而为统计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三要依法行政,不仅要勇敢执法,同时还需要全力遏制违法行为,利用法律的武器来保证社会保险统计行业的洁净,同时结合法治意识的增强,全力促进社保统计工作平稳、健康运行。

2社保统计方法要力求高质高效

查看全文

社会保障统计研究论文

[摘要]社会保障与和谐社会的正相关关系,决定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保障统计建设。因此,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来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统计体系:建立社会保障统计风险控制机制和预警机制;构建科学的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建立既与国际接轨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统计标准体系;改革统计调查方法,推进信息化建设;强化社会保障统计分析,等等。

[关键词]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统计标准;风险控制;风险预警

所谓和谐社会,是指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保障是社会稳定的“安全网”、经济运行的“调节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对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面对构建和谐社会以及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变化的现实,我们应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和统计工具,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全面、及时、动态地把握社会保障工作的发展水平、速度、规模、比例关系、结构和效益,并揭示其发展过程、发展趋势及其发展规律,为政府制定社会保障规划和政策提供依据。社会保障统计正是观察、研究社会对丧失或暂时丧失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及其它需要与应该获得帮助的社会成员,在一定时期内所提供物质保障的范围、内容、水平、规模、效益的状况以及发展的趋势、特点和规律,监督并检查各项有关政策与措施的执行和落实情况,分析社会保障对预防和治理社会问题的作用程度的重要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构建和谐社会,改革目前的社会保障统计势在必行。

一、改革我国社会保障统计的迫切性

社会保障统计工作的质量,不仅关系到其记述与反映社会情况的真实程度,而且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政策决策是否能够满足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因此,尽快改革社会保障统计工作十分必要。

1、现行社会保障统计缺乏风险控制和预警机制。社会保障风险控制和预警机制是针对我国社会保障政策的实施可能带来的债务风险以及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而言的。据有关部门测算,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我国仅养老保险基金一项在未来30年内平均每年就要短缺1000亿元。同时。由于社会保障基金的收缴与支付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资本市场的不成熟及投资观念淡化,使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基金因通货膨胀的影响以每年10%~15%的速度贬值。社会保障统计的发展应建立风险控制和预警机制,减少因缺乏合理健全的投资结构、科学有效的收益和风险控制机制导致的社会保障基金亏损,以保证社会保障资源可以长期有效供给、维护社会公正、有人民积极参与、满足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查看全文

课程教学下的社会统计学论文

一、国内社会统计学的发展现状

国内外学术界对社会统计学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统计学是包含经济统计在内的统计科学,狭义的社会统计与经济统计相对应,是与经济统计并存的概念。我国关于社会统计方面的研究已有二十几年的历史,从一开始就把它界定在狭义的社会统计学范围之内。国内统计学界对社会统计学的研究范围看法并不一致,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社会统计学包括经济统计学内容以外的所有内容;二是包括经济统计学、科技统计学以外的其他内容;三是包括经济统计学、科技统计学、环境统计学以外的其他内容。上述三种观点也有一致性,就是把社会统计学从社会经济统计学中脱离出来。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在具体研究中社会统计学要完全脱离经济统计学、科技统计学、环境统计学等其他学科,而是应结合这些学科的内容进行研究。中国的社会统计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1983年,以介绍国外社会指标的研究成果为主,并尝试开展我国的社会统计指标及其指标体系的研究;第二阶段自1983年至90年代初,这一阶段我国社会统计学研究发展迅速,出版了一批较为齐全的社会统计资料和统计学教材,并建立和完善了我国的社会统计指标体系;第三阶段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这个阶段中国社会统计的研究开始向综合评价的方向发展。国内对社会统计学的学科体系构建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在教育统计、人口统计、卫生统计等专业统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与经济统计学相对应的宏观性、综合性的统计学科。该学科内容主要是运用统计指标和统计方法研究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状况,属于特有的统计方法。以该观点为依据出版了一批教材,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袁方教授主编的《社会统计学》(中国统计出版社,1988),教材共16章,内容主要包括导论、环境统计、人口统计、婚姻、家庭与计划生育统计、社会劳动资源统计、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统计、居民收入与消费统计等,由蒋萍主编的《社会统计学》(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基本上也体现了这种结构安排。这类教材内容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每一章具体内容上均从宏观口径出发研究社会发展的某一具体方面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二是专辟章节研究社会生活与社会发展的综合评价方法。通过本学科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社会统计方法,并以此为工具熟练描述与分析社会状况、社会发展和社会问题。第二种观点是社会统计学为人口统计学、教育统计学、卫生统计学、人民生活统计学等提供了一般的统计理论和方法,属于一般统计方法。代表这一观点的教材有张彦主编的《社会统计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主要内容包括导论、社会统计资料的收集、社会统计资料的整理、集中趋势测量法、离中趋势测量法、概率与概率分布等;卢淑华《社会统计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体现了这种结构安排。上述社会统计学的内容实际上是财经类高校统计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统计学》中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的主要内容。蒋萍等学者认为,持第二种观点的社会统计学学科内容与《统计学》内容相似,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一门同类的社会统计学势必会造成重复,也没有必要,社会统计学应从宏观角度、更高层次上研究社会发展状况,它是一门特有的统计方法论,而不是通用统计方法论。笔者赞同这一说法。因此本文讨论的社会统计学是第一种观点。

二、社会统计学教学思考

(一)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统计学教材的结构安排

基于特有的统计方法论的社会统计学教材的结构安排基本上是在教材前面的章节中每章介绍一个社会领域,主要从不同角度利用专门的指标描述该社会领域的发展状况,在教材后面的章节主要是从社会发展的不同领域出发构建社会发展综合指标体系及介绍综合评价方法,也就是对前面章节各个领域知识的综合。因此授课时每章内容可以按照“指标→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综合评价”这样的思路讲解,既先弄清某一社会领域(如人口、社会生活、教育、卫生等)应从哪些方面(如发展水平、规模、结构等)评价,哪些方面使用哪些指标合适,然后再综合各个方面的指标建立该社会领域构建指标体系,学会建立各领域指标体系后,再把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综合起来建立全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一定的综合评价方法对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这样从指标介绍到指标体系的建立,内容循序渐进,既可以引导学生加深对社会统计学课程框架体系的理解,更易于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案例教学

查看全文

和谐社会统计评价论文

摘要:中国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的关键时期,转型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而发展的目标是要构建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和谐社会。因此,需要充分理解和谐社会的内涵,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以和谐为基础,以和谐为条件,以和谐为目标,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关键词: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统计评价

自我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以来,国内众多学者致力于这一课题的探讨与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截止到2015年3月1日,在中国知网上以“和谐社会”为篇名进行搜索,找到71471条结果,成果数量远超过“社会发展”(57236条结果),“企业管理”(38884条结果);按时间分类,2005-2008年成果最多,占总成果数的78.24%;按来源数据库分类,期刊约占60%,报纸约占30%,其余10%为硕博士论文与重要会议论文,其中博士论文共有78篇;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约占70%,经济与管理科学约占20%,哲学与人文科学约占8%。其中关于“什么是和谐社会?”探讨的最为激烈,都表达了自己所理解的和谐社会形态,形成了大量文献资料,笔者在综合整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当今时代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内涵丰富,概念清晰,应满足以下4个维度。

一、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系统工程

王秋庄(2010)从系统动力学的观点看,和谐社会是描述具有特定运动模式的社会系统保持动态稳定和有序演化的总体概念。赵铮(2013)认为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和谐社会的内涵也是在不断发展中,新时期的和谐社会构想应该是建立在经济繁荣、政治昌盛、社会公正、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基础之上。周小美(2012)提出构建和谐社会要拓展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政策等多种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王瑞敏(2009)的“和谐社会”是一个以社会主义为制度基础的社会,既注重社会内部各阶层,各个利益团体之间的和谐,又争取外部环境和谐发展;既促进各个社会组织和谐发展,又促进宏观整个社会和谐发展。

二、和谐社会是社会关系协调发展的社会

查看全文

社会经济统计制度改革路径探究论文

摘要:我国现行统计制度从满足政府计划管理需要逐步发展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经济利益主体多元化等原因影响着统计职能及政府统计整体功能的发挥,导致了统计资源的浪费,统计制度有待转型。从分析统计工作现状入手,通过剖析统计制度方法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统计制度方法改进完善的措施。

关键词:统计制度;现状;改革路径

1我国统计制度现状

1.1普查与抽查对象重叠,导致资源浪费

全面统计调查和地方各项普查工作以及抽样调查同时进行,导致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和空耗。普查数据虽然准确,但历时时间长,动用人员太多,花费资金巨大,此种方法不能很好的体现出迅速、快捷、方便的特点。抽样调查虽然具有迅速、快捷、方便的特点,但由于技术不能过关,加上实际环境的复杂多样,经常产生代表性差等缺陷因素,在统计实践中为了弥补二者的缺陷就有了一种全面统计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局面,但结果却产生了同一指标不同数据的现象。

1.2传统体制的束缚导致统计职能的缺失

查看全文

统计数据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前言;影响地方政府统计质量的原因;确保地方政府统计质量的对策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统计存在于国民经济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统计核算制度不够完备、统计核算制度不够完备,使得统计质量受到威胁的原因、统计核算制度的执行难度加大、中国经济社会正处于巨大的变革之中、数出多门和一门多数而造成信息混乱、数据失真现象严重存在、改善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建立健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理顺地方综合统计部门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建立和完善统计数据质量保障体系、从制度上入手,健全和落实统计数据质量责任制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随着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对统计信息的需求急剧增加,广大社会公众也更加密切关注并自觉地使用政府的统计信息,这使得地方统计质量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以地方政府统计质量为研究目标,对影响地方政府统计质量的原因进行研究和探究。

关键字:统计;质量;核算制度

一、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们每天面对着大量的数据,从国民生产总值到天气预报,从人口预测到股票投资,统计存在于国民经济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据处理也因此变得更加重要,统计质量问题与我们每个现代公民息息相关。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其中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变化,不仅增加了搞好统计工作的难度,而且也对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行的统计体制中存在着诸如:核算制度不完善问题、信息混乱、数据失真问题等,这些都是前进中的问题,不是中国统计工作的主流,也不影响我们的统计数据总体上能够反映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这样一个基本判断。如果不认真地加以解决,必然严重阻碍中国统计事业的发展。

二、影响地方政府统计质量的原因

查看全文

扎实统计基础工作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基层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对基层基础规范化工作的建议和思考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部分调查对象的认识偏差导致配合程度偏离、存在“七分统计,三分估计”的陈旧观念依然在某些统计对象的脑海里存在、基层单位报表的主动性和及时性比较差、基层统计机构力量薄弱,特别是县(区)、乡镇两级统计机构承担的统计任务与人员力量过分悬殊、基层统计人员素质不能完全满足统计形势和工作任务的需要,一定程度上使基层的统计数据的质量受影响、基层经费紧张成为制约基层统计事业发展的“瓶颈”、统计执法举步维艰、强基固本夯实统计基础、质效并重提高统计数据质量、转变理念提升统计服务水平、加强统计执法规范基础工作、多方培训强化统计人员素质、加快信息化提升统计服务手段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是做好统计工作的前提条件,对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统计为决策服务的水平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以“统计机构网络化,报表台帐标准化,统计管理法制化,统计信息自动化,统计资料档案化”为目标,开展统计基础规范化工作,狠抓统计机构和统计队伍建设,健全统计调查网络,加强统计执法检查,推进统计信息化建设,使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走向规范化、正规化的轨道。

关键词: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议;对策

统计基础工作的扎实程度决定着统计数据质量,统计数据质量的真实程度直接关系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建设的规范化工作,通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逐步实现统计管理规范化、业务流程标准化、任务落实制度化、统计调查法治化、统计人员专业化和统计手段现代化工作机制,成为目前摆在各级统计机构和每一名统计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政治任务。结合工作实际,对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谈几点浅薄的感悟和认识。

一、基层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

1、部分调查对象的认识偏差导致配合程度偏离。一方面存在“七分统计,三分估计”的陈旧观念依然在某些统计对象的脑海里存在,调查对象为了某种利益的驱动,导致他们对统计工作的严肃性和重要性产生偏见,或者怕泄露自己的实底有意虚报或瞒报,故意不提供真实的第一手统计资料,人为地造成了统计基础资料来源的渠道受阻。另一方面基层单位报表的主动性和及时性比较差,基层源头数据搜集难度大。每当临近报表送审时间,县(区)级统计机构的工作人员就开始电话催表,一两次还不行,得反反复复才能把报表催到手,无论是定期的报表还是抽样调查表,催报难度及花费时间和精力远远大于报表录入处理分析过程。

查看全文

毕业论文总结5

统计学院99级统计班的毕业论文工作是从200*年11月份开始的,历时7个月,学校历来对此项工作要求十分严格,学院也不懈怠,在行动上计划周密,操作过程有条不紊,组织工作踏踏实实。为搞好毕业论文答辩工作,统计学院在200*年11月初成立了以漆莉莉同志为组长的99级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随之召开会议对毕业论文工作做出部署。在学院领导的统一部署下,我院的毕业论文工作按照要求进展非常顺利,在组织、指导与答辩等方面均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圆满地完成了学校布置的任务。现总结如下:

一、业论文的写作从一开始就得到重视,前期工作准备充分

客观上,毕业论文的写作应起到考察我院99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锻炼他们的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的作用,并同时达到以写代学、以写促学的目的。另外,通过论文的写作,可以对我院科学制定今后的统计教学、课程建设和师资建设等统计教育发展计划、促进我院统计教学科研发展目标的实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确保本次毕业论文写作工作的顺利进行,统计学院成立了毕业论文工作小组,并在2002年11月正式开始运作。按照学校的要求和指示,统计学院从11月6日起就着手开展2003年毕业论文的各项准备工作,具体如下:

1、用每周一次的集中时间,向全学院教职员工阐述本次毕业论文写作工作的重大意义

独立建院以来,在校党委和校行政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学院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基层建设持续发展,总体实力显著增强。尽管时间很短,但取得的进步和成效是显著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相对的,不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进步和差距就无从谈起。较之以前的统计学系,今天的统计学院无论是从哪一方面都发生了很明显的变化。在院领导的重视下,管理工作井井有条、师资力量越发雄厚、教育水平蒸蒸日上,无一不显示着统计学院朝气蓬勃的发展趋势。

查看全文

统计源期刊和核心期刊的区别

一、简介

"统计源期刊"全称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亦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目录每年都会出现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公布一次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ISTIC)是受国家科技部委托,从1987年开始对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表论文数量和被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统计数据建立了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和广泛好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是CSTPCD的数据来源。通过中国科技期刊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对期刊学术质量的考核,CSTPCD每年对收录期刊的范围进行调整。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4月或10月分两次给当年经过多项学术指标综合评定而被收录的期刊颁发收录证书,中国科技信息所每年年底(11月或12月)都会在北京向媒体召开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会"。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并非终身制,有效期三年,三年后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将对其进行重新评定,遵守"优入劣汰"原则。因此"统计源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越来越被各学术单位和科研机构接受,用它作为科研论文的学术水平的评价指标之一。

统计源期刊与核心期刊均能反映与某一专业有紧密联系的期刊,但在概念上、内容上又有一定的区别。前者包括社会(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类,采用多指标综合筛选的方法,制定出核心期刊排名表。后者仅收录自然科学类,以文献引文数据为依据,选择多项指标进行综合筛选,再根据期刊论文引用情况列出排名顺序。两者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为读者提供参考价值比较大的一些期刊,为单位和个人订购、收藏、阅读、投稿选刊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核心期刊所涵盖的期刊数量多,读者面广,但收录的生物、医药学期刊较源期刊少,且由于4年出版1次,有一定的时差,所以不能完全反映当年的期刊状况。而源期刊则收录生物、医学期刊较多。由于每年公布1次,所以能较客观地反映期刊的当年情况。

二、统计源期刊选刊标准

统计源期刊的选刊标准有17项,它们是:(1)总被引频次;(2)影响因子;(3)年指标;(4)自引率;(5)他引率;(6)普赖斯指数;(7)引用半衰期;(8)被引半衰期;(9)老化系数;(10)来源文献量;(11)参考文献量;(12)平均引用率;(13)平均作者数;(14)地区分布数;(15)机构数;(16)国际论文比;(17)基金论文比.影响因子是指某一刊物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与该刊前两年总数的比值.通常,期刊影响因子越大,说明它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

查看全文

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特征分析

高被引论文既是学术评价机构评定期刊质量的重要指标,又是学界捕捉理论热点、把握研究现状、预测研究趋势的重要依据。国外学者对高被引论文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以后高被引论文研究受到国内学界的关注。有鉴于高被引论文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本文以引用频次为切入点和着力点,就我国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以期厘清近年来此领域研究的整体样态、理论聚焦和结构特征。

一、研究意义与文献统计

(一)研究意义。国内绿色发展研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熊映梧基于海南与台湾产业政策比较视阈首次提出绿色发展的发展道路[1]。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需求不断扩大、对环境影响日益明显,以尊重自然和利用资源、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的价值导向的绿色发展理念受到学界、业界和政界的广泛关注并进行深入研究,产生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思想观点和研究成果,对新时代如何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提升发展效率等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及时回顾和总结绿色发展研究成果,是深化和拓展绿色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工作,也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必然要求。本文以高被引论文为统计分析样本,通过分析发文刊物、引用频次、下载次数、发文年份、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论文作者、项目资助等情况来精准把握绿色发展研究进展和理论动态,为今后进一步推进绿色发展研究提供经验和决策依据。(二)文献统计。分析我国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的结构特征,离不开数据资料的有效支撑。本研究的数据资料主要来源于中国知网,依托中国知网期刊文献库和引文数据库获取研究数据。检索时间为2019年1月6日。检索范围:中国知网查询篇名中含有“绿色发展”的学术论文,学科领域包括工程科技I辑、社会科学I辑、社会科学II辑、基础科学、经济与管理科学、哲学与人文科学6项。检索原则:为使数据更加精准、结论更加科学,有必要对学术论文进行甄别、遴选和处理,文献检索中的成果介绍、会议纪要等没有纳入本研究的数据统计范围。检索方法:以被引次数对中国知网收录的绿色发展研究成果进行排名,整理出100篇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

二、高被引论文特征分析

基于中国知网收录的文献统计,拟从发文刊物、被引频次、下载次数、发文年份、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论文作者、项目资助等方面对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进行计量分析和科学研判,寻绎国内绿色发展研究的大体样貌和结构特征。(一)关于发文刊物的分析。通过对100篇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的统计发现,这些论文主要发表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环境保护》《当代经济研究》《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地理》等刊物,详见表1。表1梳理了发表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篇数排名前10位的刊物。100篇高被引论文中,《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发文最多,共计8篇;《环境保护》发文量次之,共有5篇;发表3篇的刊物包括《当代经济研究》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其余如《经济地理》《地理研究》《经济纵横》《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钢铁》等刊物均发表2篇。排名前10位刊物共发表31篇高被引论文,占100篇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近三分之一。从发文刊物的级别来看,100篇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中,发表在核心期刊(主要包括“中文核心”和“CSSCI”期刊)共计89篇,可见核心期刊刊载论文的学术关注度和社会影响力更大。从刊物所属机构来看,100篇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在科研机构刊物29篇,学会组织刊物28篇,高校刊物17篇,党校刊物10篇,出版单位刊物9篇,行政机关刊物7篇。从刊物复合影响因子来看,100篇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中,29篇刊于复合影响因子低于1.0的刊物,45篇刊于复合影响因子介于1.0~3.0之间的刊物,26篇刊于复合影响因子高于3.0的刊物。(二)关于被引频次的分析。高被引次数意味着较高的学术关注度和社会影响力,因此成为学术论文质量评价的重要标识之一。基于中国知网引文数据库,笔者对国内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的被引频次作了统计分析,详见表2。表2列举了我国绿色发展研究引用次数前10位的高被引论文。数据统计发现,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被引次数的平均值为44.6次,被引次数超过100次的论文有4篇,被引次数低于40次的论文有52篇。100篇高被引论文中,前10位论文与后10位的被引次数差距明显,其中引用次数第1位论文(被引284次)是第100位论文(被引18次)的15倍多。被引次数前10位论文平均被引次数为122.9次,主要发表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社会主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当代经济研究》《企业经济》等刊物上,刊物的核心期刊比为100%,复合影响因子超过1.0的刊物有9种;被引次数后10位论文平均被引次数为20.4次,主要发表在《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经济问题探索》《环境保护》《地理研究》等刊物上,刊物的核心期刊比为80%,复合影响因子超过1.0的刊物有7种。(三)关于下载次数的分析。下载次数也是衡量学术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高下载为高被引提供了可能性。鉴于此,笔者依托中国知网数据库对绿色发展研究高下载论文作了统计,详见表3。表3是我国绿色发展研究下载次数前10位的学术论文。统计结果表明,绿色发展研究下载次数前10位论文中,有3篇发表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上,可见该刊刊发的绿色发展研究成果在学术界影响颇大。绿色发展研究下载次数超过10000次的论文仅有1篇(胡鞍钢、周绍杰《绿色发展:功能界定、机制分析与发展战略》[2])。该文从绿色发展的功能、机制、能力、发展战略四个层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绿色发展作了系统性分析,因而受到学界、业界和政界的高度关注。绿色发展研究成果下载次数介于5000~10000次的有3篇,介于2000~5000次的有35篇。基于表2和表3,笔者对绿色发展研究下载次数和引用次数前10位的论文进行多维比较发现,绿色发展研究下载次数前10位学术论文中有7篇位列引用次数前10位,可见下载次数与引用频次密切相关,高下载往往预示着高被引。需要指出的是,胡鞍钢、周绍杰的《绿色发展:功能界定、机制分析与发展战略》一文在高下载和高被引中均居第1位。从刊物的级别来看,绿色发展研究下载次数前10位学术论文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影响因子超过1.0的刊物有8种。(四)关于发文年份的分析。随着社会热点的更迭和理论聚焦的转移,学术论文不可避免地存在老化的问题,因此论文被引次数与发表年份密切相关。依托中国知网数据库,笔者对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作了年度统计,详见表4。表中数据表明,100篇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占年度发文比为2.14%,总体上看占比较低。从年度发文篇数来看,100篇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中,2016年篇数最多,共计18篇;2013年次之,共有15篇;2014、2015年各有12篇。被引次数前10位论文中,2014年最多,共计3篇,2011年有2篇,2009、2010、2012、2013、2015年各有1篇。从年度发文占比来看,100篇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年度发文占比前后变化较大,其中2010、2011年占比最大,2013年以来年度发文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应当说明的是,近年来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比重下降并非成果质量问题,主要受到成果发表年份的影响。如冯之浚、周荣的《低碳经济:中国实现绿色发展的根本途径》发表于2010年4月15日,被学术论文引用81次,引用时间分别为2010年10次、2011年12次、2012年6次、2013年14次、2014年9次、2015年7次、2016年10次、2017年9次、2018年4次,其被引高峰期在后的2011年和2013年。(五)关于研究内容的分析。1.篇名主题词统计分析。从篇名主题词梳理统计来看,100篇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的内容选题相当广泛,涉及绿色发展的基础理论、应用评价及其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等。在基础理论方面,如王玲玲、张艳国对绿色发展的概念内涵作了深度探析[3],黄志斌、姚灿、王新等对绿色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予以系统剖析等[4]。在评价机制方面,卢强、吴清华、周永章等以广东省区域评价为例深入探讨了工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5],苏利阳、郑红霞、基于绿色生产构建了工业绿色发展绩效评估体系[6]。在个案研究方面,的绿色发展思想,绿色发展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等受到理论界的高度关注和热评热议。此外,还有学者对国内外绿色发展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如石敏俊、刘艳艳运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式对我国58个地级市和25个国际城市的绿色发展进行多维比较分析[7],等等。2.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关键词是论文主体内容的凝练和体现,使用频率高的关键词表征着某一论域研究的理论聚焦和发展趋势。但是,有些研究成果关键词存在专指度低、与题目高度重合等问题。笔者整理过程中,剔除与“篇名”高度重合的“绿色发展”“绿色发展观”等,这些词汇没有纳入统计范围,关键词统计情况见表5。关键词统计表明,在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和绿色发展思想的指引下,近年来理论界紧扣绿色经济发展的指数、效率、理念等核心议题开展基础理论和应用评价研究,并通过模型建构拟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绿色技术为支撑,以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为宗旨,致力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绿色增长,确保广大民众共享绿色生产、绿色发展带来的绿色福利。(六)关于研究方法的分析。研究方法是开展学术研究的工具和手段,在研究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方法运用得当有助于提高结论的科学性。基于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笔者对100篇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的研究方法作了统计,详见表6。数据统计表明,100篇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首先,实证研究法在研究中较为普遍,可见该论域研究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向性。其次,理论阐释法在绿色发展研究中应用较广。从被引次数前10位论文来看,运用理论阐释法的有6篇,运用实证研究法的有4篇;从下载次数前10位论文来看,运用理论阐释法的有7篇,运用实证研究法的有2篇,运用文献解读法的有1篇。需要指出的是,有些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如《城市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广州市为例》(黄羿、杨蕾、王小兴等)一文综合运用了案例分析法、模型建构法、实证分析法等研究方法[8]。(七)关于论文作者的分析。基于中国知网引文数据库,笔者对100篇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作者(第一作者,下同)进行统计分析,作者发文篇数排名情况见表7。基于中国知网数据,87位作者共发表100篇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人均发文量为1.15篇。其中,胡鞍钢发文最多,共有6篇;赵建军发文次之,共有3篇;发表2篇成果的有冯之浚、方世南、秦书生、王兵、刘思华、李晓西等6位学者。从作者构成数量来看,100篇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平均作者数为2.39名,其中32%的高被引论文只有1个作者,35%的高被引论文有2个作者,16%的高被引论文有3个作者,8%的高被引论文有4个作者,作者数为5个及以上的高被引论文占9%。从被引次数前10位论文来看,1个作者论文有1篇,2个作者论文有6篇,3个作者论文有2篇,6个作者论文有1篇;从下载次数前10位论文来看,1个作者论文有1篇,2个作者论文有5篇,3个作者论文有3篇,8个作者论文有1篇。数据统计发现,下载次数和引用次数前10位论文中,1个作者论文都只有1篇。这充分说明,我国绿色发展研究基本形成了多作者协作的学术共同体。从作者单位属性来看,100篇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作者中,62篇作者来自高等院校,22篇作者来自科研院所,11篇作者来自行政机关,5篇作者来自党校系统。排名前10位高被引论文作者中,8位来自高等院校,1位来自行政机关,1位来自科研院所;排名前10位高下载论文作者中,7位来自高等院校,2位来自行政机关,1位来自科研院所。可见,高校作者是我国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的主要作者群。从作者单位合作来看,100篇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中,同一单位独立完成的成果有60篇,两个单位合作完成的成果有25篇,三个单位合作完成的成果有9篇,四个单位合作完成的成果有1篇,五个单位合作完成的成果有1篇,课题组共同完成的成果有4篇。被引次数前10位论文中,同一单位独立完成的成果有6篇,两个单位合作完成的成果有3篇,三个单位合作完成的成果有1篇;下载次数前10位论文中,同一单位独立完成的成果有5篇,两个单位合作完成的成果有4篇,七个单位合作完成的成果有1篇。可见,我国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以同一单位独立完成为主,但多单位合作完成的成果数量日渐增多。从作者分布区域来看,100篇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广泛分布于全国各省市区,其中北京作者有52篇,可见北京是国内绿色发展研究的重镇,这与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教育中心的定位高度契合。其余48篇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中,湖南、广东、辽宁作者各有6篇,江苏、湖北、山东作者各有4篇,四川作者有3篇,江西、吉林、青海、重庆作者各有2篇,其他如安徽、天津、宁夏、云南、山西、广西、福建等作者各有1篇。数据统计表明,我国绿色发展研究的作者主要来自于经济发达的省市,区域分布呈不均衡性。(八)关于项目资助的分析。基金项目作为研究经费的重要来源,为研究的有序推进提供了资金支撑。依托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笔者对100篇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项目资助情况作了梳理统计(见表8)。数据统计表明,100篇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项目资助共计8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6项,占资助项目总数的30.6%。从项目资助的篇数来看,100篇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共有46篇论文获得项目资助,可见项目资助篇数占比不大。从被引次数前10位论文来看,项目资助论文6篇,其中国家级基金项目资助论文5篇;从下载次数前10位论文来看,项目资助论文6篇,其中国家级基金项目资助论文4篇。项目资助与成果质量固然没有直接关联,但充裕的经费支持有助于研究者潜心问道、安心治学,继而撰写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三、研究结论及经验启示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