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农民增收的原因统计论文
时间:2022-10-15 11:23:00
导语:促进农民增收的原因统计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本文在参考山西省2008年农民增收相关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拟对今后农民增收的引导方向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民增收影响因素统计分析
一、山西农民增收的现状统计
据统计资料调查显示,2008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97.24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1.77%,农民收入发生结构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贡献突出。以08年为例,全省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为人均397.31元,同比增长39.7%。其中人均财产性收入为153.05元,同比增长12.7%;人均转移性收入为244.26元,同比增长64.45%;转移性收入对纯收入的贡献额达到22.1%,比上年同期增长14个百分点。
二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内部构成发生变化。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由07年的41.5%增长为08年的41.8%,同比增加0.3个百分点;家庭经营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由07年的50.8%增长为08年的48.5%,同比减少2.3个百分点;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由07年的7.7%增长为08年的9.7%,同比增加2.0个百分点。
三是家庭经营性收入增幅减缓。以08年为例,全省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性纯收入为1986.38元,同比增长6.77%,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8个百分点.从家庭经营性纯收入构成看,第一产业人均纯收入为1482.12元,同比增长9.48%;第二产业人均纯收入为49.1元,同比增长3.63%;第三产业人均纯收入为455.16元,同比下降0.9%;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部分煤矿停产整顿,影响到了农民自主经营的运输业。
二、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通过分析,近年来,山西农民收入不断增长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策性补贴的原因。随着农村各项惠农政策的有效落实,例如,粮食补贴额度的增加和范围的扩大、集体分配股息红利的增加以及土地征用补偿资金的到位等等,都促进了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的大幅增加。以08年为例,全省农民非生产性收入大幅增加,其现金收入增加额为112.98元,同比增长39.7%,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26.2%,比上年同期增长5.4个百分点。其中,政策性人均补贴收入为153元,同比增长84.3%,比上年同期增长17.7个百分点.这种状况的出现,说明农民收入渠道来源日益多元化,非生产性现金收入将逐步成为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
二是农民工工资水平提高的原因。近几年,山西省贯彻中央有关政策,加大了对农民工保护的力度,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使农民务工收入得到保证,尽管受到金融风暴的影响,但高速增长的工资性收入,还是拉动了非农收入的较快增长。此外,在工资性收入中,山西省农民从本地收入所占份额高达78.4%,说明农民在本地企业所得的收入是全部工资性收入的主体。2008年,全省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对纯收入的贡献率达到44.6%,比上年同期增长14.4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增长拉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3个百分点。
三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2008年前三季度,全省农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确保了第一产业收入的稳步增加。1-9月份全省农产品生产价格总指数同比上涨14.25%,其中,粮食价格上涨6.9%,蔬菜价格上涨10.8%,猪肉价格上涨44.6%,使全年农产品价格呈全面上涨走势,在主要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利导下,农民出售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收益明显增加。以08年为例,全省农民第一产业收入人均比上年增加了128元,增幅9.5%,其中,农业收入增加了98.3元,增幅8.5%,牧业收入增加了25.7元,增幅14.8%,增幅比上年同期快8个百分点。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对农民收入的增加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关于山西省农民增收未来发展方向的建议
首先,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继续提升农村综合发展实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内容,也是扩大农村市场需求、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要做好规划,扎实推进。结合山西实际,切实把“五个结合”抓好办好。要尽早把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以煤补农”的政策机制落实到位;把针对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十件实事办实。力求我省农村综合发展实力能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得到全面提升,尽早使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收益。公务员之家
其次,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优化农民收入结构。依托三大经济区、十大优势农业产品生产基地,加快发展优质杂粮、草食畜、干鲜果和蔬菜四大产业。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和农业产品加工业,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支持农村乡镇企业及民营经济规模重组,积极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逐步加大农村居民非农产业收入比重,优化收入结构,促进农村居民收入的稳定较快增长。
再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农民有效增收。切实把中央“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落到实处。抓紧研究和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长效机制。加大财政对农村的转移力度,通过公共财政反哺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进一步完善农村信用社运行机制,强化信贷资金对农村的投入,推进金融服务“三农”。充分利用招商引资的契机,引导更多的外资向农村投入。
参考文献:
[1]景引玉,关于新时期农民增收问题的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2006,(05).
[5]李春根,农村公共品供给与农民增收研究综述[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6,(05).
- 上一篇:现代经济时期企业统计改革措施论文
- 下一篇:关于新贸易理论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