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统计工作水平提升

时间:2022-01-08 03:26:47

导语:县级统计工作水平提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县级统计工作水平提升

一、新形势需要持续提升县级统计工作水平

(一)持续提升县级统计工作水平,是护航全面建成小康目标的需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梦”目标之一,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统计部门的监测评价。作为省级贫困县的县级统计部门,不担担负着全县脱贫攻坚的监测任务,同时也担负着小康监测的经济发展、民主法治、文化建设、人民生活、资源环境五大方面26项指标的小康综合指数的监测重任,任务更重,要求更严,标准更高,这都需要我们持续提升县级统计工作水平。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对这些指标实施科学有效的监测,准确地反映全县经济动态社会变化、剖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意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统计支撑。(二)持续提升县级统计工作水平,是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需要。经济要发展离不开统计这一“决策依据”,没有客观真实的统计数据,所有的发展都得不到科学注释。可以说,统计工作在实施好“十三五”发展宏伟蓝图,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实现经济发展转型升级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经济运行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能转换的新常态背景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型城镇化、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三去一降一补”等重点任务的诸多方面都需要以统计数据作为基础,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进程,不但离不开统计工作,而且需要我们持续提升县级统计工作水平,为经济社会服务的更精准、更到位,进而迸发统计新动能。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真数据”,才能为用好统计数据打下基础,才能把经济形势说清楚,把产业发展说清楚,把结构优化说清楚,把动能转换说清楚,把风险隐患说清楚,才能更好发挥统计优势,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再助力。(三)持续提升县级统计工作水平,是更加关注民生顺应民意的需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统计监测领域和服务对象不断延伸,统计“信息窗”的作用日益凸显。社会公众对物价、房价、劳动工资、城乡收入与消费方式等涉及民生福祉的数据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对统计的现实需求越来越大,而公众的关注度和感知度与对统计数据的反映值存在诸多差距,这就需要统计部门善于把握统计需求,改进统计服务方式,创新统计服务手段,持续提升县级统计工作水平,通过科学规范的统计手段,建设“阳光统计”、开展“透明统计”。让人民群众通过统计“信息通道”看到发展成果,感受到真实的获得感。(四)持续提升县级统计工作水平,是深化统计改革自我完善的需要。新形势下,随着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衍生出的经济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统计领域不断扩大,统计内容不断增加,统计项目不断细化,统计频率不断加快,统计监测指标不断增多,统计工作量成倍增加。统计调查制度不够健全,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基层统计力量比较薄弱,信息化水平不高以及统计工作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特别是统计数据质量得不到公众的有效认可,这都影响了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这就需要进一步持续提升县级统计工作水平,助推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效应最大化。

二、持续提升县级统计工作水平必须直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统计力量”与“统计任务”不适应。一方面在工作任务上,由于常规调查、临时性调查以及10年4次的大型普查等工作量本身就很大,另外,还要组织做好全县各级统计工作,加之新经济成份带来新的统计任务逐年增加,调查对象越来越多,任务越来越重,标准越来越高,要求越来越严,难度越来越大。就常规调查一个县级统计部门肩负着30多个统计专业调查任务。另一方面在力量配备上,由于人员配备受编制因素的制约,一般县级统计部门人员编制大约在20人左右,多数人承担着不止一个专业的工作任务,统计力量明显与工作任务需求差距较大,存在着统计任务与统计力量的不对等,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加之上级部署统计调查任务时间集中,统筹做好多专业工作难度较大。(二)“人员素质”与“业务要求”不适应。新形势下,新经济成份和调查对象的复杂化、统计调查制度的科学严谨化,以及新型调查方式电子高端化,对从事县级统计工作的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专业人员不断储备和更新知识,以此来适应工作需求。目前,一方面鉴于统计工作任务较重、业务性较强、风险性较大、知识更新较快的性质,现有的人员流出意向较强,造成在岗人员对业务钻研不深,对工作落实不到位;同时在人员补充上,还存在人才引进难的现状,特别是引进学术型和专家型的优秀统计专业人才更难。另一方面,培训工作跟不上人员和工作变换节奏,县级组织的日常性培训虽然覆盖面较大,但层次较低。而上级统计部门,特别是省以上的统计部门组织的培训覆盖面较小,存在着对领导培训的多,对专业人员培训的少,造成变化的“人员”与变化的“业务”不对等。(三)“配合程度”与“法规要求”不适应。一方面,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成分和经营模式催生的统计调查对象构成日趋复杂多变,负责统计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加之受对统计法律法规要求认知程度不够和利益驱使,保守私人秘密、商业秘密的意识增强,造成统计报表催报难、数据质量低。每到报表期间都要三请四催,迟报现象时有发生,同时报送的数据随意性大。另一方面,由于县级基层统计执法工作在县级统计工作中处于薄弱层次,存在着组织机构“散”、专业人员“缺”、查处手段“弱”、处罚权力“小”以及执行落实“难”的现象。可以说,在县级层面上,依法治统,依法统计的环境还没有营造出浓厚的氛围。(四)“调查制度”与“信息需求”不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现行的统计调查的方法制度逐渐暴露出滞后性和不适应性。一方面,政府依靠统计信息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日益强烈,而满足基层单位微观管理需要的调查较少,相应对统计服务的侧重点有所改变。另一方面,市场对统计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量越来越大,随着新兴经济体不断涌现,经营模式不断创新,而现有统计制度改革步伐明显滞后,基层统计工作所收集的数据无法准确、客观、全面地反映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变化情况。(五)“管理体制”与“职能发挥”不适应。目前,基层统计实行的是业务主体和行政主体“双重”管理体制,管理体制的不统一,造成基层统计的职能作用难以发挥,社会地位难以提高。与统计相比,基层领导更重视的是招商引资、财政收入、税源增长、脱贫攻坚等方面的工作,对统计建设工作重视不够,只重视统计结果而忽略统计过程,造成了统计人员配置失衡,数据质量难以保障的局面。

三、持续提升县级统计工作水平必须打好多力齐发组合拳

(一)持续推进队伍建设,提升统计执行力,是持续提升县级统计工作的关键基础。统计是具有很强专业性的工作,功能发挥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统计队伍建设。因此,必须持之以恒推进统计队伍建设。在力量配备上,要通过政府行为,根据统计工作的实际需要调整,增加人员配备,不断壮大统计队伍,形成全面覆盖、上下联动的统计队伍网络体系。在人员管理上,建立人员上岗制度,做到持证上岗;建立统计人员信息库,有效地实行动态管理和综合考核;建立统计人员培训制度,加强日常专业技能知识的综合培训;建立学习交流模式,采取“请进来”、“走出去”以及内部轮岗交流等方式,提升工作水平。实现多渠道选人,多途径培育,多岗位锻炼,多方位管理。(二)持续推进“双基”建设,提升统计公信力,是持续提升县级统计工作的重要抓手。基层基础建设是统计事业兴旺发达的根基,也是加强统计规范运行的切实途径。要加强基层统计机构的办公条件和队伍建设。要树立政府行为理念,依法争取出台基层基础建设的配套文件、政策和规章制度,促进基层统计工作的开展。加强统计办公软硬件建设、配全配优专职统计人员;要加强统计手段的现代化建设。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基层统计工作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确保统计网络互联互通;要加强统计业务的规范化建设。紧紧围绕统计“五有”目标和“十化”标准,逐步推进统计业务工作全方位规范、全专业覆盖、全过程推进、全系统辐射;要加强统计制度的常态化建设,结合基层统计的实际情况,健全和完善有关业务管理、纪律管理、学习管理等系列便于操作的规章制度及统计工作规范化流程,坚持用规章制度约束和规范行为,使统计工作高效、流畅的向前推行。(三)持续推进统计服务,提升统计影响力,是持续提升县级统计工作的努力方向。服务是政府统计工作的基本职能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具体体现。经济新常态下,要立足“大数据”,构建“大统计”,提供“大服务”。要用新常态的思维创新服务理念。把统计服务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延伸。在服务方式方面要做到主动服务;在快速反映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运行状况方面要做到快捷服务;在关注全县工作大局和重点工作方面要做到精准服务;在统计成果转化方面要做到高端服务;用新常态的要求拓展服务领域。要不断拓展“需求型”、“跟踪型”、“监测型”、“产品型”服务统计新内涵,扩大统计影响力。在服务对象上,由为党政决策单元式的服务变为决策、社会、民生多元式的服务。在服务范围上,由主要提供数据服务向提供信息、预警预测、统计监测和统计宣传的“大综合”服务。在服务产品上,不断扩大统计成果应用,把统计数据及时转化具有一定广度、深度和力度的统计新产品;要用新常态的标准提升服务水平。充分发挥统计数据的权威优势,把统计数据转化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工具,惠及全社会。在服务内容上更加贴近决策需求、百姓民生、热点难点;在服务形式上更趋多样性、直观性;在服务质量上,更具及时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在助力经济转型决策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四)持续推进统计改革,提升统计源动力,是持续提升县级统计工作的重要举措。改革创新是统计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统计要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兴统,让统计管理工作在现代统计思维的引导下实现创新发展。要完善管理体制,创造良好条件。基层源头数据质量不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偏离轨道,这在客观上体现了对“上”和对“下”的不负责。要改变这种局面,应该考虑统计实行人、财、物垂直管理体制,优化统计系统的机构和专业分工,理顺与部门统计的关系,形成对政府和公众负责的强势统计;要创新制度方法,实行轻装上阵。目前,基层统计报表种类多,指标繁,报告期短,基层统计机构负担重,出现了“只做加法,不做减法”的情况。因此,需在多方面创新改革。在统计报表方面,要对现有的报表表种精简,剔除那些已经过时或不经常用的报表和指标,扩大报告期。在调查项目方面,要对现行的各项统计调查项目清理整合,消除重复矛盾的内容,实行统计“一套表”制度,做到“下去一把抓,上来再分家”。在调查领域方面,要扩大抽样领域,可以使用抽样调查方法取得数据的项目,尽可能进行抽样调查,使其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推进信息共享,提高数据质量。要积极拥抱互联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统计调查瓶颈,拓宽调查视野,守住统计工作的“生命线”奠定基础。在利用大数据方面。要搭建数据共享平台,实现资源共享。结合大数据的特点,拓展“同质可比”范围,提高统计数据的即时性,缩短统计数据的生产周期。在数据采集方式方面,统筹运用社会统计力量,积极利用移动、工商、税务、质检及有关行业、部门行政记录、交易记录等数据,对常规的统计数据进行第三方印证、评估、补充等,从而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和可信度。在探索使用新的调查技术方面,要努力加强新技术的应用普及力度,提高信息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便捷性。如利用PDA采集原始数据、利用无人机进行农业农村工作的统计调查等。(五)持续推进统计法治建设,提升统计威慑力,是持续提升县级统计工作的重要保障。法治是抓好基层统计工作,夯实统计数据最有力、最有效的保障手段。要推进普法宣传经常化。借助大众媒体广泛宣传,利用电台、电视台、网络、会议等开展形式多样宣传,在扩大宣传面上着力;借助法制宣传日、大型普查、年报部署阶段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集中宣传,在营造氛围上着力;通过制作普法宣传栏、印发普法宣传《明白卡》等载体进行重点宣传,在注重实效上着力;要推进统计行为规范化。首先,规范县级统计部门统计行为。县级统计部门在进行统计活动中,自觉规范统计行为,要求别人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为,树立统计良好形象,发挥统计行业表率带动作用。其次,规范基层统计部门统计行为。要求基层统计人员严格按照调查制度开展工作,严格工作流程,严肃工作纪律,不人为干预、编造统计数据。再次,规范统计对象统计行为。引导统计调查对象健全完善统计原始凭证和台账,确保数出有源、数出有据、有据可依、有据可查;要推进统计执法常态化。一方面,要开展专项重点检查。加大统计巡查力度,围绕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部门开展专项检查。同时,还要围绕基层单位的数据来源、数据依据、数据质量,开展日常检查,及时发现统计违法案件。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展执法培训。建立统计执法培训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执法业务指导和培训活动,全面提升人员的执法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确保执法检查全过程规范合法、检查全过程不流于形式、检查结论准确无误。再者,要扩大统计执法影响力。建立对统计违法典型案件的通报、曝光、惩戒机制,严厉查处各类统计违法案件,坚决依法依纪追究统计违法单位和责任人员的责任,发挥查处一个,教育一片的功效,维护统计数据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作者:闫广军 单位:康保县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