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

时间:2022-12-08 03:21:35

导语:大学生对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学生对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

【摘要】有效实施手机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个重要任务。调查表明,手机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发表观点、娱乐交往的重要载体。总体来看,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手机新媒体开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生动活泼,与学生互动性强,有良好的效果,受到大学生的欢迎,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得以提升;但在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方面的创新仍有待提升,需不断更新内容、语言风格,做到内容和形式相统一,增强舆论引导力。

【关键词】民族院校;大学生;手机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认知评价

当前,新媒体时代到来,高校重视运用新媒体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任务。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而伴随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技术尤其是手机新媒体迅猛发展,影响了大学生的媒介接触方式,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学习生活交往方式等都受到了明显影响。尤其是2018年的大学新生,超过三分之二为2000年出生的“00后”,正是伴随智能手机成长的新一代“网络原住民”。手机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接收信息、传播信息、发表言论的重要媒介。各类自媒体发展迅速,对大学生有一定影响力。高校在新形势下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高校各院系重视网络育人,积极开通了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手机客户端等校园新媒体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高等院校重视运用手机新媒体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是现实迫切需求,也是对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形式载体的有力补充。因此,运用手机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了解、掌握其实效性是应有之义。笔者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例,调查研究大学生对手机新媒体思想政治工作的评价及建议,以期对高校运用手机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一定的建议和对策。

一、研究方法

课题组主要使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以中央民族大学在校本科生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的方式进行。问卷发放1500份,回收1500份,有效问卷1480份,有效率为98.7%。1480名被调查者覆盖16个专业、四个年级,男生568人、女生912人。

二、调查分析

(一)大学生使用手机新媒体现状。针对“你日常关注使用最多的手机新媒体形式?”这一问题,通过调查发现,民族院校大学生日常关注使用最多的手机新媒体形式依次为微信(46.35%)、微博(28.61%)、视频网站(28.46%)和其他(6.58%)。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易于接受新事物,大学生尤其是“00”后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对于新鲜潮流极为好奇,对于手机新媒体极为关注、使用较为广泛。大学生日常使用较多的手机新媒体平台依次为学校官方新媒体(50.94%)、个人自媒体(48.68%)、院系官方新媒体(43.98%)、官方权威新媒体(43.42%)、学生社团新媒体(24.44%)和其他新媒体(19.36%)。大学生日常关注较多的手机新媒体内容依次为娱乐类(70.3%)、学校学院活动(55.64%)、时政热点问题(51.5%)、个人成长成才类(30.26%)、心灵鸡汤类(15.98%)、民族传统文化类(15.6%)和其他(7.89%)。可见,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人都是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和受众,每天都有海量信息涌进大学生的视野,大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乐于接受的信息。大学生自主意识和个性特征日益强化,注重“以我为中心”选择接受信息,信息来源更为多样化,更关心与自己相关、个人有兴趣的信息,受微时代文化快餐的影响,大学生逐渐养成通过刷屏掌握信息的习惯,丧失了深度解读的耐心,不关心信息的质量和深度,不甚喜欢正统宏观叙事风格,更重视信息传输过程中的快感,存在一定程度的娱乐化倾向。比较好奇娱乐性的新闻,热衷于追踪当红明星的动态,喜欢各类娱乐节目等,手机新媒体较好地满足了大学生们消遣娱乐的心理。(二)大学生对手机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情况。通过调查发现,民族院校大学生对手机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态度方面,40.41%的大学生表示可以接受,27.63%的大学生表示感兴趣的看看,19.55%的大学生比较喜欢,5.08%的大学生非常喜欢。相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手机新媒体有海量的资源,传播更新更快,内容更为生动和丰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发挥了各种影响和作用;此外,也突破了传统的地域限制、物理空间限制、时限限制等,这让大学生们接受信息更为便捷,为民族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阵地。大学生喜欢的手机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依次为贴近学生实际类(74.25%)、评论类(45.11%)、榜样人物事迹(43.61%)、传统民族文化知识类(33.83%)、理论知识(28.57%)和其他(3.38%)。大学生喜欢的手机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特点依次为正面宣传和反面教育都能接受(53.2%)、正面宣传(41.54%),仅5.26%的大学生选择反面教育。大学生喜欢的手机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依次为视频(58.27%)、使用00后语言活泼风格(53.38%)、可互动参与(41.54%)、线上和线下结合(34.59%)、理论文章(28.76%)、直播(6.95%)和其他(3.01%)。在手机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信度方面,83.46%的大学生认为官方新媒体更可信,16.54%的大学生认为自媒体更可信。民族院校大学生认为手机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生动活泼,贴近大学生,感召力会更强。手机新媒体使得信息传输、信息表达都趋向形象化、立体化,展现给大学生丰富多彩的多种直观信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对学生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互联网虚拟空间让师生更好互动交流,互动参与更受学生欢迎。(三)大学生对手机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民族院校大学生认为当下官方手机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足主要体现为:形式单一(50.38%)、素材内容老旧(47.56%)、不能吸引眼球(43.05%)、缺乏互动(34.02%)、教育实施者新媒体技术手段薄弱(26.32%)、缺乏信服度(22.37%)和其他方面(3.38%)。民族院校大学生认为当下非官方手机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足主要体现为:“标题党”现象严重(72.18%)、过于夸大,博人眼球(60.71%)、难以辨别真伪(55.64%)、过于商业化(29.7%)、庸俗化(18.61%)、动机目的不纯(15.79%)和其他方面(2.07%)。对于辅导员运用手机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49.44%的受访大学生可以接受,26.13%的大学生表示比较喜欢,10.34%的大学生表示非常喜欢,8.08%的大学生表示无所谓,6.01%的大学生表示不喜欢。针对“手机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在哪个方面急需加强?”这一问题,受访大学生依次选择为技术手段和方式方法(43.67%)、教育内容(36.47%)、监控力度(18.42%)和其他方面(2.44%)。在手机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个人的整体影响方面,40.79%的大学生认为积极作用占主导,25.19%的大学生认为积极消极作用均衡,21.43%的大学生认为说不清,9.02%的大学生认为没什么影响,3.57%的大学生认为消极作用占主导。针对手机新媒体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方面,53.57%的大学生表示都喜欢、二者互为补充,34.4%的大学生表示更喜欢手机新媒体的形式,12.03%的大学生表示更喜欢传统形式。针对手机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评价,46.65%的大学生表示以肯定为主,45.58%的大学生表示中立,4.89%的大学生表示说不清,3.38%的大学生表示以否定为主。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手机新媒体开展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生动活泼,与学生互动性强,有良好的效果,受到大学生的欢迎,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得以提升。有的高校因为新媒体技术力量薄弱、专业人才匮乏,官方新媒体话语内容单一、语言风格单调、表达形式呆板,不能契合大学生媒介接受倾向,工作中存在“数量迷失”的现状,只注重信息的数量,而忽视信息传播的效果,在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方面的创新仍有待提升。非官方手机新媒体平台内容更为娱乐化、生活化,但贴近大学生实际,与学生互动性较强,值得关注和学习。

三、思考探析

手机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能更好满足当下00后大学生的个性需求,受到民族院校大学生的认可。第一,民族院校大学生成为使用手机新媒体最为活跃的群体之一。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主题班会、学生活动等形式,手机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传统的时空地域限制,这让大学生接受信息更为便捷,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阵地。第二,民族院校大学生受到新媒体各方面冲击,学习、交往方式发生了新变化。交互式自主学习越来越成为学生获得各种知识的主要渠道。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交往更为个性化、虚拟化,相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分享和表达个人观点的平台,大学生也更愿意在新媒体平台发表个人观点、分享表达个人想法。第三,民族院校大学生自主意识日益强化,个性特征日益凸显。大学生群体式集中关注的热情在减少;反对话语霸权,更加希望平等交流;创新意识强,厌烦抽象、单一的说教式传播;更为关注与个人发展实际、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大学生“以我为主”的特点也充分体现在50.94%的受调查学生表示更关注学校官方新媒体,43.98%的大学生表示更关注院系官方新媒体。手机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生动活泼,贴近大学生,感召力会更强。手机新媒体使得信息传输、信息表达都趋向形象化、立体化,展现给大学生的是丰富多彩的信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对学生的影响力和感染力。第四,民族院校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来源更加多样,但有待提升过滤、判断、分析信息的能力。在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获得各类信息的途径更为便捷,并且常常信息良莠不齐。由于在手机新媒体中,每个人都可以发言,虚拟空间又可以淡化自己的身份,48.68%的受调查大学生更关注个人自媒体。当前社会进入改革的深水区,不同思想观念混杂,一些拜金主义、功利主义观念甚嚣尘上,网络上“标题党”现象等对大学生带来一定影响。大学生对于手机新媒体的识别和理解、对手机新媒体信息的判断和质疑、参与和使用手机新媒体、对手机新媒体技术的创造和传播等方面的能力,值得深切关注。学校官方手机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在理念思路、形式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还有待创新。第一,民族院校官方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转变观念。新媒体时代,舆论宣传、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同于传统单向传播方式,新媒体互动交流传播模式更为盛行;开放性的话语环境下,大学生更为主动获取信息。新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者和传播者,即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话题制造者,甚至主导话语权。受“灌输式宣传”传统模式影响,民族院校官方手机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受惯性思维影响,重视宣传轻视传播,在手机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投入上还有待加强。新媒体专业技术人才还较为缺乏,技术力量还比较薄弱,重视信息的数量,忽视传播的效果,导致其话语能力、舆论影响力受到一定程度影响。民族院校官方新媒体要充分结合“0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围绕大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以学生容易接受和喜欢的传播方式,及时设置新媒体内容,思想性强、语言活泼、形式生动有趣的新媒体作品,积极引导大学生思考和反思,进而实现正面引导和教育。第二,民族院校官方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不断更新内容、语言风格,做到内容和形式相统一,增强舆论引导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规范严谨的,逻辑体系是完整严密的,但在话语风格、表现形式方面可不断创新,进而克服刻板传统保守模式。首先,在内容选取和设置上,民族高校官方新媒体议程设置要重视受众即大学生,充分考虑其“以我为主”的特点,将热点重点难点问题与大学生现实思想需求结合起来,不断鲜活传播内容。要不断贴近大学生的接受倾向,善于化整为零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学校好声音,将包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大课题转化为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内容体系,将大学生身边的小故事提升到具有一定辐射和影响力的大事件。其次,在传播方式方面,民族高校新媒体要不断创新传播模式、话语模式等。官方新媒体要充分运用灵活的语言、通俗的形象、生动的形式,迅速吸引大学生,多维度、多层次传播,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大道理;在标题措辞上要简短意赅,凸显重点,文章长度也应适当调整,以便适应当今大学生碎片化阅读习惯。要警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式过度娱乐化倾向。最后,民族院校高校新媒体要牢牢掌握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主动权,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当前形势下,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大学生较为关注自媒体的现象要引起关注,大学生会受到多种声音的引导,学校官方新媒体要积极主动引导舆论,掌握话语主动权;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媒体素养和法制教育,引导大学生养成理性判断能力,不断提升手机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覃文忠,陈禹卓,周静媛.高校官方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提升[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8(06).

[3]徐长文,郑兴燕,周志群,于昕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8(04).

[4]杨美勤.浅谈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教育界,2014(04).

作者:王叶红 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