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时间:2022-03-31 04:00:57

导语: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政治教育探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塑造创新实践型人才积极的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等精神动力具有重要意义。从人的自我价值、社会价值两个维度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在课堂教育塑造理想信念、创业实践提升职业素养与心理素质、识别孵化创业项目打造经济发展引擎、正确理解创新创业助力社会稳定等角度论述创新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维度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缘起与发展

学界一般认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创业教育”概念的提出者和推动者。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中提出了enterpriseeducation的概念,这种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教育,后来被译为“创业教育”。此后,创业教育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发展。1995年及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关于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并在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发表了《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指出高等教育主要培养创业教育与主动精神,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应成为成功的企业家和工作岗位的创造者。[2]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源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高新技术产业区的起步与发展,基于服务高新技术创业的需要,部分高校在课程中讲授与创业相关的内容;[3]随后,部分大学开设创业类课程;进入本世纪,教育部在部分高校开始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共青团等机构在高校中举办创业类竞赛(如挑战杯);而近年来,伴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供给侧改革、产业升级带来市场对创新型人才的渴求,创业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在此背景下,我国对创新创业教育更为重视,提升至国家战略需要的高度。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在开篇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2018年9月,《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发[2018]32号)中提出:“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创业深度融合”等,体现出国家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和对创新创业推动产业发展的未来前瞻性。教育部于2019年7月,印发《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的通知,在通知中提出,请各地各高校秉承“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的原则,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体现出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校教学和实践环节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培养出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直接关系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对教育的必然要求。如果将创新创业教育按照其教育的抽象内容区分为创新精神教育与创业技能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是在创新精神这一层面对创新创业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能够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创新创业教育所培养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人才,如果受教育者受到过分追求经济利益等价值导向的影响,仅将物质多寡、利润高低作为评判创业成功与否、个人价值实现与否的标准,并以此指导自身的创业行为时,将影响其自身的长远发展,其示范作用也会对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如果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创新创业教育中,一以贯之地引导受教育者,也是未来的创业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以此指导其创新创业行为,将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宏观目标、取得根本实效。

二、创新创业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维度

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4]也就是说,价值是基于客体满足主体的需要而产生的,价值是客体主体化的过程。从宏观层面角度,在高校的教育情境下,如果将主体解读为受教育者及教育所产生根本作用的社会,将客体解读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应当是思想政治教育这项实践活动对人的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意义。从微观层面角度,创新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维度,也应立足于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两个层次进行研究和分析。(一)人的自我价值:塑造理想信念、养成法治意识与道德观念、增强职业素养与心理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是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具备法治意识、道德观念、职业素养和较强心理素质的人才。1.创新精神中理想信念的塑造。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人才培养,所强调的是受教育者创新能力的提升和更多元化的职业取向。创新精神所需要的是坚定的理想信念,这种理想信念并非仅仅是对于创业行动的自信和对创业目标的追求,更应将其上升为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如果单纯追求物质财富,就会将创业行动物质庸俗化、功利化,如果将财富多寡、利润高低作为评判自我价值、职业价值、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就会影响创业过程和人生选择中的决策,将创业行动引向歧路。爱国主义、正确的义利观、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诚信意识是理想信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创新精神的导向,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塑造人的理想信念,有助于将个人的创新热情、创业理性与远大的理想结合起来,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2.创新创业理念中法治意识、道德观念的养成。创业行动需要在社会大环境中逐步展开,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职业操守是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诚实守信、承担应有责任、公平竞争等,是应当遵守的公序良俗和道德原则。当开创一项事业时,从广义来看,应在法治环境下约束自己、在遭遇侵权时懂得运用法治手段而非其他手段维护合法权益。从狭义来看,以创办公司为例,从公司的设立、知识产权的取得和保护、劳动者的雇佣与解聘、产品研发与销售,到公司具备一定规模之后,根据战略决策对外投资与并购,包括与其他法律主体发生争议时的解决,都必须在合乎法律规范的范围之内进行。内部风险控制与法律风险防范,是公司生存下来并做大做强的重要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具有规范受教育者的认知、态度、行为的作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受教育者的认知、态度与行为内化为符合社会要求的、创业所必需的法治意识与道德观念,将更好地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培养出具有法治意识、品德高尚的创新型人才。3.创业过程中职业素养、心理素质的增强。创新创业教育所培养的目标是具有领导力、创业精神、全球视野、爱国精神、社会责任心的人才。职业素养与强大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创业者所必备的心理要素。在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竞争日趋激烈、青年的个人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的背景下,部分大学生在具备较强进取精神、竞争意识的同时,又有受到外界影响而功利化、责任意识相对较弱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出发,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与其从事劳动,即与职业相伴度过。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从事一个行业、一项职业时,必须要遵守该领域的职业操守,以公平竞争作为准则,承担职业所赋予的社会责任。创新创业教育的广泛性与持续性决定了现阶段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创新精神的培养。创业精神包括创业需求、冲动、冒险、耐性、抗挫折等心理素质。[5]创业的过程需要根据实际所处的环境与条件的变化不断调适心理素质,需要创业者具备自信、合作、坚忍不拔的毅力,积极进取、敢于拼搏的精神,思想道德教育将带来从正向、积极的角度激励人的精神力量,建构、巩固人的思想,将对个人心理素质的增强产生明显的效果。这种精神力量有助于受教育者根据现实情况不断增强心理素质,学会承受压力、接受失败、调整步伐,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变化,不因失败而一蹶不振,为实现目标找到灵活的路径,为成功做好积极的准备。(二)社会价值:促进生产力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创新创业是培育与催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发展的动力之源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新引擎”。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其社会价值体现在如下两个层面。1.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人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生产力的构成主体。当人具有积极性和创造性时,能够积极投入提升生产力的实践过程。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则塑造人的道德力量,道德是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重要因素。在没有市场调节、没有政府调节的时候,道德力量是唯一的调节方式。相反,有了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同样需要道德力量的调节。市场调解下,没有道德力量作支撑,整个市场调节是乱的。政府调解下,如果没有道德力量做支撑,政府调节是低效率的。[6]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培养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与创业教育培养人求新求异的思维品格相辅相成。两者都是以人为本、尊重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客观规律的教育,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塑造受教育者完整、健康的人格,产生推动经济发展最直接的动力。2.预防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当信息时代带来经济飞速发展、社会迅速转型的同时,人们以往所恪守的价值准则会受到巨大冲击,导致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创业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理念中接受新鲜事物的过程,是在激烈的竞争中力求脱颖而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容易被形形色色、来自各种渠道的信息所影响,甚至产生理想缺失、道德迷茫的情况,继而引发社会矛盾。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传导正向的社会政治理念、价值准则、行为规范,使受教育者对政治价值观产生认同,通过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解决受教育者在思想认知领域的问题,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指导思想,认识到创新创业是激发群众的创造活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的有力举措,使个体、家庭意识到创新精神的正向作用,将创业作为职业的正常选择,理解创业初期可能遭遇的困难,共同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创业者,能够化解矛盾,起到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作用。

三、创新创业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由思想政治教育的以上价值维度出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应当紧扣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在教育中融入思想引领、法治意识与道德观念养成、职业素养与心理素质提升,起到促进生产力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效果。(一)在课堂教育中塑造理想与价值观,养成法治意识与道德观念。世界观层面,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课堂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从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管理学的视角,使受教育者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塑造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为社会承担责任的公民意识,将创新创业的个体目标与建设伟大富强的祖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密切结合起来,使受教育者形成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真正认识到自己是伟大时代的开拓者和建设者,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方法论层面,高校应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纲,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扩展教学思路,拓深教育内涵,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创业实践的结合。[7]进行创新创业课堂中的创业技能教育时,如公司战略规划、公司治理结构规范、商业计划设计、创业团队组建、创业计划实施等,注意因势利导,细分行业领域,把握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从创业目标的顶层设计到创业行为的具体落实,有体系地进行创业技能教育,认识到法治理念与道德观将促进创业行为得到长远发展,使受教育者在开拓国际视野的同时,注意脚踏实地,坚定社会主义信仰,挺起民族脊梁,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做好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衔接,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课程中,抓好“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与创业指导”公共课。大一阶段,“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授课教师除专业教师外,还应按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配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指导学生发现兴趣、提升能力的基础上,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指导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使学生养成热爱祖国,乐于承担社会责任,奋斗进取的性格,以此来指导未来的职业发展,为其未来从事任一行业或从事创业工作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大三阶段,在“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中,发现和识别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的学生接受深度创业教育,除了对创业项目本身进行引导,还要在其中融入对法治理念的正确理解,塑造对道德观念的普遍追求,使学生认识到长远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理念、态度、职业操守,并在实践活动中锻炼抗压能力和心理素质。此外,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帮助受教育者形成正确观察社会、分析问题的立场与方法,在信息纷纭复杂的社会中,从科学、理智的角度,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增强鉴别力、判断力、分析能力,为其投入创新创业事业奠定良好的基础。(二)在创业实践中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心理素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实践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创新创业是个人、集体与社会紧密结合的实践活动,“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如果创业教育仅仅囿于课堂教育,纸上谈兵,势必无法实现教育的目标。作为一项对实践要求极强的教育领域,能否将实践活动有效地运用在教育过程中,是创新创业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因此,应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支持学生开展创业计划和创业模拟活动,在实践中把握社会真正需要的创新创业活动的精髓。在创新创业的实践环节中,应当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以正确的思想信念引领创新创业实践,不断丰富创新创业实践的内容,拓展创新创业实践的形式,并且深化创新创业实践的内涵。除专业化的创新创业实践外,也应重视公益性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使受教育者在实践中深入体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三)识别孵化创业项目,推动产学研用结合,打造经济发展引擎。积极鼓励学生通过课程作业、进行寒暑期社会实践、参加创新创业竞赛等形式将自己的想法落地实践。在一次次的实践中,学生将夯实知识基础,认识社会需求,将知识转化为成果,逐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自己干事创业的激情投入到祖国的建设发展。设立以实践为导向的开放式课堂,将学有所成、创业有一定基础的校友引入课堂,担任创新创业导师,客观地分析学生创意的可行性,对已经开展运行的创业项目进行科学指导和理性评估。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社会,多试错,快调整,把握机遇,顺势而为,使其创业项目尽早接受市场的检验。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方案、项目引入社会资源,通过社会资源对学生创业项目的识别和孵化,可以降低创新创业活动的成本,提升创业带动就业能力,推动产学研用协同,为经济发展提供引擎和动力,符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政策导向。(四)正确理解创新创业,助力社会稳定。创新创业教育是充分鼓励受教育者培养和发扬创新精神,挖掘其自身潜力,同时又促进其个性的健康发展。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将受教育者从“稳定压倒一切”、“体制内就是好工作”、“不要承担风险”等传统固有思维方式下的择业观中解放出来,真正独立思考适合自己兴趣、能力、价值观的未来职业发展方式。就业率的稳定与增长对促进社会稳定有重大意义,但是,如果仅仅将缓解就业压力、提升就业率作为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简单地将创业教育理解为教育学生创业是替代求职就业、人人都可以开办企业成为企业家,是曲解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应有之义。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扭转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狭隘理解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融入创新创业的时代元素,激发受教育者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同时,将这种精神力量辐射至受教育者的家庭,使受教育者的父母家人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者、支持者和鼓励者,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建立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将更好地促进创新创业教育达成实效。

参考文献:

[1]王娟.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J].江苏高教,2019,(9)

[2]顾明远,等.中国教育大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教育(下)[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3]雷家啸.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现状及应做的调整[J].青年探索,2011,(1)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徐小洲,等.创业教育的观念变革与战略选择[J].教育研究,2012,(5)

[6]张程,等.经济活动中的道德力量和精神力量[J].新财经,2008,(10)

[7]李淑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协同育人路径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

作者:范丛慧 宫骅芮 单位:中央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