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发展

时间:2022-01-16 09:15:46

导语: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发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发展

[摘要]人工智能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是科学技术和时展的必然趋势。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必须始终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这是人工智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价值前提。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真”“假”交织、“冷”“暖”重叠、“动”“静”共存的基本特点,因此,始终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担负起应有的角色担当,构建精准思政和智慧思政平台,是思想政治教育用好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定位;发展前景

当前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呈现融合发展态势,进而推动整个世界进入了智能时代和智慧时代,以致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认知图式和行为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范式、实践方式和创新路径起到一定的推动和制约作用。但是,人工智能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绝非一种单纯的技术工具,它不仅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和智能化的一种技术依托,而且其现实应用与未来发展都隐含着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因此,分析人工智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价值前提,进而分析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特点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工智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价值前提

“人工智能”这一概念是1956年由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的约翰•麦卡锡最先提出,至今经历了60多年的演化和发展,现在已经成为整个世界的最大热点和前沿技术,广泛渗透并应用于医疗、卫生、教育、交通、制造等各个场景,几乎涉及和囊括所有学科及领域。总体来看,人工智能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大大减轻了人们繁杂性和重复性的劳动,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人们思维的革新和社会的进步。人工智能在本质上是一种技术的集成创新,是对人的思维和意识的一种仿真与模拟。从技术维度来看,人工智能在本质上以大数据、深度学习和算法为运行逻辑与技术基础。其中,大数据是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并从中获得巨大价值的产品、服务或深刻见解,它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实现了从小数据到大数据、从微观到宏观、从因果关系到相关关系的转变;而深度学习是通过对抓取的海量大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和探究某一事物的发展特征和运行规律,进而预测未来发展和动态趋势的过程;算法则是实现将大数据用于深度学习的中介,它在本质上是以数学符号或计算机代码的形式来表达意见,是人工智能进行决策的逻辑结构,也就是只有通过强算法才能对采集的大数据进行高速计算和精准预测,从而摸清规律、展望未来。探讨人工智能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现实应用和未来发展的一个前提性和根本性的问题,就是要处理和把握好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之间的价值关系问题。人工智能是在脑科学和认知科学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是在功能上对人的大脑进行模拟的一种新兴技术,具有自主感知、认知和决策的能力,在推动社会逐渐向智能社会和智慧社会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对人工智能的技术依托。而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根据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以正确的思想、政治、道德理论为指导,在适应与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和促进全面发展的过程”,[1]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以解决人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为主要任务的实践过程。人工智能之所以能够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是因为它能够以大数据的形式揭示、分析、预测人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规律,显然,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目的和任务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关联性与契合性。具体来看,人工智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就是将人的思想意识视为一种算法,通过采集和分析人们通过各种行为产生的数据痕迹,进而对人们的思想动态进行全样本、全过程、跟踪式的“画像”,也就是以大数据的方式挖掘和把握人的思想动态与变化规律,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精准性和针对性,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智能化和智慧化发展提供了可能。但也正是因为人工智能能够模拟人的思维和意识的强大功能,使得人们对未来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乃至人类自身发展产生一种担忧。人工智能分为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三个基本类型,但就基本发展状况来看,目前还处于弱人工智能发展阶段。也就是说,现阶段的人工智能还只能按照人们预先设置的程序解决一些特定领域的、相对封闭的和确定的问题,并不能胜任人类所从事的所有工作,更远远没有达到代替人、超越人甚至控制人的智慧的程度;现阶段的人工智能,还只是单纯的技术属性,是一种纯粹的计算机语言和程序编码,它的活动是一种机械—物理过程,而人类的思维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过程,显然现阶段的人工智能并不具备人类所独有的社会属性和心理属性,不能完成思想的生产,更没有独立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诉求,尤其在语言沟通理解这一方面,人工智能只能理解话语的表面含义,而对其中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很难把握。目前的人工智能只能与人类进行简单的对话交流,因此现在还只能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过程,如学生自主在线学习平台、自动化测评系统等方面,用于了解受教育者对信息知识的接受、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对教学的内容、方法、策略等进行相应的调适与改变,其创新创造能力、沟通理解能力、情感表达能力、综合学习能力等都处于缺失状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围绕人的思想品德和道德观念进行工作的复杂的、动态的政治实践过程,意识形态性是其根本属性,因此,现阶段的人工智能还不存在取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二者的结合程度还很有限,人工智能暂时只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种技术工具和数据支撑,其主体和核心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对人工智能进行研究时,既要注重它的科技属性,同时也不能忽视它的政治属性,也就是说,对人工智能的探讨始终离不开对人与人、人与机器之间关系的讨论,而这其中也必然蕴含着意识形态的属性和色彩。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在呈现,那么当“技术成为物质生产的普遍形式时,它就制约着整个文化,它设计出一种历史总体——一个‘世界’”,[2]这意味着在人工智能的设计和运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承载着设计者的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如果掌握了一个国家人们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轨迹,那么这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就会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因此,要实现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就必须对人工智能的现实应用和时代价值进行审视,必须关注其背后所蕴含和表征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是人工智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前提。

二、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1.“真”“假”交织。人工智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是以抓取和分析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空间场域产生的行为痕迹,并以可视化和模型化的形式呈现出来,进而对人的思想动态、认知规律和行为趋势进行预测为前置条件,能够获得真实有效的大数据成为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是决定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建立有效链接的关键一环。然而这一过程中所获取的数据并非所有都是大数据,只有那些“不用随机分析法这样的捷径,而采用所有数据的方法”[3]得来的数据才是大数据,也就是说,大数据是一种整体性的思维方法和全样本的数据链接,具有容量大、种类多、速度快和价值大的特点,这是大数据与小数据的显著区别。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工智能之间关联性的产生是有条件的,也正是因为大数据的使用,才使以往以定性分析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转向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由此开启了思想政治教育定量化方法研究的新范式。需要注意的是,大数据的采集和抓取一般在网络空间开展和进行,而网络已经深度嵌入和融入大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医疗、消费、运动、学习等各个方面的行为轨迹都可以在网络中通过大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但是限于当前网络空间中的复杂社会环境、个人信息安全和意识形态风险等问题,人们会产生本能的防范和心理的戒备,行为与思想之间会产生一定的弱相关和负相关,甚至还会刻意隐藏自己在网络上留下的各种“痕迹”,同时还会存在一些对人们信息进行收集的相关法律法规问题,以至于通过大数据所采集的信息也存在一定的失真和失当的可能。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将大数据作为自身资源时,既不能将大数据作为顶礼膜拜的万能真理,也不能将其看作一种单纯的信息处理的技术手段,而是要看到大数据本身的混杂性以及海量数据中所隐藏的程序设计者和数据分析者的价值理念与意识形态,甚至可能会出现数据造假、修改和控制等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大数据从技术和思维两个层面进行解读。2.“冷”“暖”重叠。人工智能在本质上是“冷冰冰”的计算机编码符号的集合,它本身对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并没有实质性和根本性的意义,也不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任何的改变,而真正发挥作用的是数据挖掘背后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但是人工智能不可能全面反映出人们的一切社会心态、情绪心理、思想波澜及性格差异,这就导致数据表象与真实状况之间可能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一致,同时学界也一直对人的思想意识能否全部还原为数据和算法还存在较大争议,但是尽管如此,人们在使用各种自媒体过程中无意识和自发留下的行为痕迹,还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把握一段时期内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并以此作为解读人们思想意识的依据,并且也正是因为人工智能能够对海量数据以完整、即时、动态的分析、反馈与预测,才给予我们将人工智能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可能。人工智能的核心是数据和算法,其本身并不具备反思性和批判性思维。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进行主流价值观灌输和引导的工作,其本身就是一个需要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和对话的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关系性的存在,其中夹杂着许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那么,对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意义的解读就必须放置于“关系”的背景中进行,就如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话语一般,对于同一话语来说,在不同的场合、空间和条件下,其意义也会有所不同,而且无论哪种含义的存在都绝非字面信息的简单语义组合,并且由于个体不同的教育背景、生活环境、性格旨趣、心理状态等方面的差异,对于同一语言的理解也会存在不同的看法,进而产生不同的行为。因此,对于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的解读必须将其置于特定的社会关系和时代背景中进行考察,必须注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疏导、人文关怀和情感倾注,进而避免“唯数据论”、“数据崇拜论”、“数据异化”等各种错误倾向的产生,才能正确处理好“冷数据”与“暖情感”之间的关系,从而真正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应有的“温度”。3.“动”“静”共存。人工智能之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它是作为一种人的基本生存方式而存在的,因此,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主导下努力寻找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融合点,使人工智能能够真正为思想政治教育所用。人工智能虽然能够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取向进行搜集、分析、反馈和预测,但是这种分析结果的生成却总是在一系列行为过程产生之后进行的,而人的思想和行为却总会因一定的历史情境、关系场合、社会心态和知识结构等情况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那么人们行为产生的数据也会处于实时更新的状态,这就造成对相关大数据的获得、分析和预测总会具有相对的滞后性。而且人工智能本身不具备反思功能,如果作为核心的大数据出现运行偏差,那么依靠云计算和深度学习而得出的错误结论,将会把人引向歧途,[4]尤其是一些错误社会思潮会在不触发主流意识形态大数据警戒阈值的前提下肆意传播,同时数据分析者和解读者还会依据自己的日常思维、生活经验、知识结构甚至主观偏见对数据结果进行演绎、推理和想象,将得来的大数据链条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和价值观念进行组接。现在的大数据采集基本处于割裂式、离散化、碎片化的多样服务体系当中,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完善的大数据管理系统和服务体系,而现有通过不同的系统所收集的数据基本处于孤立和静止状态,如果不实现数据之间的集成共享和融合链接,就很难获得精准和丰富的大数据,更难就单一某个方面的行为数据来对人的错综复杂、动态不定的思想意识进行精准地分析、监督和预测,其进行大数据搜集、提炼和整合的价值也很难得以充分发挥,这都在无形中增加了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有效性关联建立的复杂性。因此,必须将“静”的大数据与“动”的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形成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相统一、“动”“静”相宜的数据链,达成数据的整合和应用的集成,实现“人—机—网”三者间的交互性合作和无缝隙对接,最终目的在于增强人工智能对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和智慧化的提升。

三、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发展

1.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技术创新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极大地推动着人类社会进行全方位的深度转型。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是未来的重要发展趋势,但是这种融合并非是二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相互间的深度嵌入。思想政治教育对人工智能的运用也并非只是将其作为一种技术和工具,而是应该站在人工智能的角度,对自身的结构内容、内在体系、运作逻辑等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并且人工智能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变革,也并不是仅仅限于表面的精准化和可视化,其本质性变化在于对人们的思维方式、认知图式和行为习惯带来的根本性变革,因此,如果简单地就数据量化、效果提升、人机关系等角度看待和处理二者的关系,势必会严重矮化人工智能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必须考虑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宗旨和目的如何贯彻与实现这一根本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做的是人的工作,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始终是其任务和目标。不管未来科技的发展能否赋予人工智能以类似于人的情感、直觉、想象和潜能,它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人类对脑科学、神经科学和思维意识等方面的研究逐步走向更加深化,但在本质上它始终摆脱不了作为高级智能工具的命运,而且只要我们在设计、开发和应用人工智能时,始终坚持以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守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指导思想、根本任务和本质规律,让人工智能服务于人,而不是反客为主、本末倒置地使人依附并受控于人工智能,这才是未来人工智能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价值所在。2.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担当。智能教育是我国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和重点方向,而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这就要求人工智能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承担的角色和所处的地位。人工智能的发展的确在一定程度上使教育者从常规的知识传授和宣传教育工作中解放出来,而致力于更具有创造性的工作,进而使工作效率得到了提高、发展空间得到了拓展、教育思维得到了优化,但是由于现有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处于并不完善的阶段,它的算法推荐对受教育者可能形成“信息茧房”、“过滤气泡”和“回音室效应”,并且人工智能的运作原理是将一切都简单地处理为数据,并不会考虑到“后真相”语境下人们情绪和情感高于事实的信息接受方式的变化,这都会对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人工智能进行工作带来一定的困境与挑战。人工智能实质上还是一种工具性和技术性的存在,其首要功能是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项具有极强的政治属性和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的工作,因此“人工智能短期内不会专门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各种方式已经采集了海量数据,这些数据一经人工智能的分析也会迅速展现出意识形态效应”,[5]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的思想动态和价值取向产生一定的引导作用,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以提高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个性化和精准性,但是在情感沟通、心理疏导和政治动员方面却不占优势,在这些方面还远不能代替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必须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工智能之间合作融合的态势,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而不是高度依赖人工智能。3.构建精准思政和智慧思政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意识形态工作,应始终以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的提升为重点,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各种日常生活场景重塑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但如果“脱离了人及其所在社会的价值本性,无限放大大数据的效应及其影响力,就可能本末倒置,最终产生许多难以预期的后果”,[6]诸如算法歧视、数据滥用、数据冰冷、数据垄断等问题,这些仅仅依靠人工智能本身无法得到根本解决,必须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规制与引导,这就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具体来说,首先,要树立大数据的理念和思维。人工智能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整体性、动态性和关联性思维,从而不断增强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融合性与契合度,并且还要具备通过挖掘和掌握大数据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取向进行分析、预判和追踪的能力。其次,要提升及时有效地进行个性化和差异化教育的能力。当前受教育者通过以自身行为转化为算法所处理的数据的方式来进行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思想表达,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借助大数据收集全面、真实和精准的思想政治教育数据资源,抓取、研判和聚集受教育者的思维特点、学习习惯和认知规律,从而对受教育者进行个体画像和群体画像,因材施教,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再次,要增强多方合作共享的意识。人工智能是一个集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脑科学、哲学、心理学等多元学科于一体的一门新兴学科,因此,人工智能之于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的研究必须借助其他学科的力量和智慧,建立大数据协同共享合作机制,将不同部门的数据进行沉淀和组接,致力于构建精准思政和智慧思政的工作体系,这是未来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时代诉求和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

[2][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译者:刘继.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137.

[3][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译者:盛杨燕,周涛.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39.

[4]武东生,郝博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利用人工智能的分析[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9(3).

[5]常宴会.人工智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前景和价值前提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9(8).

[6]文军.大数据热中的冷思考[N].人民日报,2016-10-20.

作者:林峰 单位:西南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