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时间:2022-12-09 03:41:41

导语:互联网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互联网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摘要:互联网思维在我国教育领域的应用,引发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引领了创新型教育的发展。综合把握教育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带动了信息化教育理论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构建并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为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为加速推进教育信息化以及教育现代化,我国针对思想的教育工作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互联网思维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发展和创新是新时期的具体落实,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践行奠定了理论根基,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一、互联网思维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推动

信息技术是21世纪以来全球产业革命的崭新产物,其在教育领域的合理运用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信息化发展迎来了教育行业的伟大变革,衍生出新的教育模式、方法和手段等,同时教育信息化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程,需要不断完善教育信息化的策略和技术,促进信息技术设备在教育者以及教学中的推广和应用。(一)助推互联网思维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运用网络平台成为教育的优渥资源,涉及现代化的远程教育、校校通、教育信息化资源库、教师的信息化建设资源库、现代的远程教育中心、软件学院等教育领域,冲击了学校教学的改革。运用现代化手段,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跃升,在轻松便捷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更多知识,转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学管理的优化等,都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无缝链接。在教学中利用数字化资源,结合现代化信息手段,进行资源整合,充分挖掘资源库的独特性,进行远程教育、在线学习等,其中慕课微课、在线教育平台、翻转课堂等应用较为广泛。(二)加强互联网思维在思想政治教育者中的运用信息化时代要求教育工作者掌握现代化信息手段和理念,树立现代的教育模式,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筛选合理的教学方法,和学生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和相应的设备高效地教学。在教育工作者的带动下,借助互联网使学生自由获取知识、走向户外、主动学习。同时,信息技术是在传统教学基础上的改进,技术作为辅助只是教学演示中的工具。随着数据资源、信息化的发展,硬件和软件资源整合后,才能体现教育管理的成效和教学质量,因此提高教师工作者的信息技术素质,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开展的重要保障。作为教育工作者,善于学习现代化信息技术,积极挑战,以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为指向,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在创新意识的推动下大胆实践,勇于创造。

二、互联网思维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影响

目前我国高度重视信息化和互联网在教育中的普及和应用,在发展路径、应用变革和国际影响力中实现了重大突破,各指标实现翻倍增长,硬件、软件的应用有突破性进展。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的结合,大幅度提高了教育质量,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从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依赖高新技术的授课方式,改变了思想政治本身枯燥的属性。万物互联互通的模式被引入到教育系统中,改观了教学效率,引导教育向现代化方向迈进。(一)互联网思维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显著特征。近几年教育部规划了教育信息化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坚持融合创新的原则,制定了宏大的发展目标,建构数字校园、覆盖全体学校,试图建成“互联网+教育”的模式。互联网的思维和行动渗透到涉及生活中的绝大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普及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现代信息技术是教育信息化中最直接的动力,教育系统的各个范畴都要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在不断探索的阶段基础上,全面提升高科技在思想政治教育事业中的普及和运用,逐步实现全面的、现代化的教育格局,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征程。(二)互联网思维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推动机理。互联网思维用于变革知识的形态与存储方式、传播生成的信息在应用层对教育产生影响;这种递进的教学模式是全面、系统的,为学校创造多媒体的网络教室,深入发展智能化的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师的办公效率,实现双赢互助的局势。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最基本的原则是“人”,人是自然发展、社会发展的主体和目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互联网的创造是人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其目的也是为了人更好的发展、更好的适应和改造自然、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是为建成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提供了制度保障,实现人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自由发展。

三、互联网思维对创新型教育的引领

我国描绘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蓝图,人才是强国的首要因素,也是最关键的硬件条件,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步入现代化的决定性力量。人才的培养需要技术和教育的结合,在新形势下,利用技术的红利为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领域迈向现代化提供了便捷的路径,在文化强国、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等维度促使教育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变。(一)互联网思维对教育范式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在信息化的推进下,引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改变,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和手段不断趋于互联网的模式,教育目标的实现也在互联网思维的基础上形成的;各个维度的革新把互联网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同时也引发了互联网缺陷的反思。在互联网的网格式教学中,改变了教师的传统以书本为教学题材的格局,借助互联网的广泛性和储量的博大,带动校园环境的数据化,创造了新型学习和授课环境,体现了互联网的智慧性、个性化的特色。智慧型学习环境的构建和创造,是实际环境和虚拟环境的结合,在结合的过程中调控着教学模式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信息化的办公管理系统取代了低效、笨拙的办公流程,数据化管理更科学、更精准,彰显了互联网的个性化属性和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架构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的硬件基础上,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反应了也改变了教育制度,为互联网教育制度提供了新的尝试。教育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健全与完善、教育结构层次的合理化、产教融合的程度、学校服务产业的发展能力等,是教育现代化的表征。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围绕人力培养、人才创新,推动教育决策民主化和教育管理科学化,从而推动科技和文化的同步持续创新与繁荣。(二)互联网思维对教育扶贫的创新。扶贫事业一直是国家的战略,除了在基础的物质扶贫之外,教育扶贫是根基和命脉。在互联网的技术支撑下,数据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稳健关乎国家思想意识的传播,也是教育事业带动人才发展战略的基础,是促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思想意识教育的动力。充分合理支配高新技术资源,整合各种优势资源,制定精确的教育扶贫战略规划,加快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服务体系在偏远以及落后地区的建设,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平衡发展提供硬件支撑,促进各区域教育统筹协调发展。中西部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区域不平衡发展的内因,确保互联网资源在城乡全覆盖,是以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途径。基于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互联网等高新技术手段,向偏远落后地区引入网络和云资源平台的移动课程,通过提供资源、网络研修等形式,对偏远落后地区的师资队伍提供学习新途径。

四、总结

互联网是现代化国家发展的前提和助力,人才的培养是在互联网机制中的具体行动,人才的创新和互联网的创新思维密不可分。互联网的数据化使得国家层面更好的联动民众,通过互联网的瞬时化实现上层制度的宣扬转换为下层民众的接收。在互联网的作用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化功能是通过互联网的互联互通效应实现的。借助互联网技术,搭建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平台,通过国家战略教育扶贫的指引,实现教育的民主化和平等化。互联网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具体应用,为受教育者提供了理性认识和创新意识。在“双创”的新时代背景下,推行互联网创新思维的教育是新形势的育人理念,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个性化和理性化的模式,改善了传统模式的弊端,促使高新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渗透和运用,加速了国家进入现代化的步伐,为力争实现人才强国、创新强国提供了理论路径和现实的尝试。

【参考文献】

[1]杜占元.发展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2030[N].中国教育报,2017-03-25(3).

[2]任昌山.加快推进2.0打造教育信息化升级版[J].电化教育研究,2018(6):29-31+89.

[3]李倩.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J].科技教育,2019(10):135-136.

[4]顾明远.试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J].教育研究,2012(9):4-10+26.

[5]郝兆杰,颜荆京.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机理与策略[J].教育探索,2018(6):5-11.

[6]杜占元.以教育信息化作为开启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8(1):4-5.

[7]陈琳,刘雪飞,冯熳,陈丽雯.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动因、特征方向与本质内涵[J].理论探讨,2018(8):15-20+33.

[8]郝兆杰,颜荆京.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机理与策略[J].教育探索,2018(6):5-11.

作者:魏业蓉 单位:东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