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直播媒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时间:2022-09-29 08:26:29

导语:网络直播媒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网络直播媒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网络直播作为新生的网络文化产品,凭借其直观的真实性、伴随式互动性、内容的多样性等特点迅速成为大学生新宠。大学生对直播的高参与度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本文通过分析网络直播这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刃剑,提出相应的规制建议及发展路径,进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以期创新高校思想政治育人新模式。

关键词:网络直播;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一、引言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6.48亿,占网民整体的75.8%,全民直播时代轰然而至。直播软件的兴起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信息时代中,青年既是知识学习与教育的主要人群,也是互联网的原住民和新传播技术的主力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抓住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契机,以网络直播平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性和实效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网络直播平台的特点

网络直播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群体青睐的网络互动社交平台。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直播平台和传统的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具有显著特征:(一)实时互动、体验感强。高校利用网络直播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形象地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直观展示给学生,还能全面调动学生的试听觉感知和即时性感受,实现以教育者为中心的“一对多”的实时互动的社交模式,更加注重体现陪伴与分享。大学生可以通过弹幕或者评论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见,大大增强教育的互动性,满足了其追求存在感的社交愿望。(二)内容覆盖丰富、价值取向多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网络直播市场才有活力。目前网络直播内容包罗万象、涵盖广泛,从最开始的专业性内容逐渐走向泛生活化、泛娱乐化,多元文化充实直播内容,用户也由此产生不同的价值取向。高校的网络直播内容应体现正确的价值观,包含丰富的文化知识,用形态多样的教学过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直播过程始终。(三)表达自由化、社交圈层化。网络直播将具有共同兴趣、爱好、专业的人们聚在一起,是广泛性与个性化的统一。网络直播中每个用户都可以随时更新自己的动态,自由畅快地表达观点。大学生在参与直播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热衷的主播或直播间,逐渐形成自己特定的互动圈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向不同的学生群体,需要找准群体需求,用高质量和专业的内容去吸引学生。

三、网络直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1.网络直播创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网络直播的快捷性、互动性、即时性使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范围更加广泛、方法更加灵活、途径更加丰富。教育者可以把握直播“零时差”的特性,最大限度地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将网络直播、弹幕、评论三者相结合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同时,网络直播的立体化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通过直播展示第一现场,具体且直观,对学生产生很强的吸引力。2.网络直播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资源。在一个平衡、有序的网络直播环境下,互联网的多样性、包容度和创新力将体现得淋漓尽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借助网络直播的数字摄像技术,生产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体现社会价值的内容。直播内容不拘泥于课本知识,可以是专业的前沿课题、发展趋势、就业前景等,也可以是当前社会热点、主题学习或者重要通知。直播过程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节教学进度,不断完善产生思政教育的新内容,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3.网络直播促成了高校全员育人新格局网络直播的出现,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学校资源。高校通过邀请专职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专业教师、宿管人员、校外知名专家等教育者进行直播,无限扩展空间视角,突破学生人数限制,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从而形成全员育人的教育新格局。(二)消极影响。1.网络直播冗杂性容易冲击大学生的价值观。网络直播入门技术门槛低,便捷的网络直播很容易出现监管的“真空地带”,主播可以把任何吸引眼球的内容放在直播平台上呈现,冗杂的信息极大了满足了人们的偷窥、猎奇、娱乐等心理,监管“真空地带”存在的隐性暴力倾向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会产生消极影响,诱发大学生功利化的职业观和庸俗化的理想观,助长大学生情绪化的消费观,易使大学生审美呈现低俗化倾向。2.网络直播容易导致大学生的人格脱节。大学生对于网络有着天然的依赖性,他们在网络直播平台中有自己固定的交际圈,形成圈层化的交往方式。在网络空间中,大学生沉溺于虚拟的人人际交往关系,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失去与他人和社会的现实接触机会,容易造成情感淡漠、处世态度消极、难以融入集体的局面,强化了大学生人格脱节的空虚感。3.网络直播增强了高校舆情管理的难度。由于各大平台的监管措施滞后不到位,主播素质参差不齐,部分网红的不文明行为容易发展为网络隐性暴力,舆论存在失控的风险,使得高校教育者实施网络舆情管理的难度大大增加。非主流的价值观抢占舆论制高点,不仅导致教育者的话语权威、知识权威等遭到威胁,也大大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三)网络直播媒介消极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网络直播媒介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正面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了消极影响,主要是直播平台法律法规缺位、平台盲目追求商业利益、主播文化层次参差不齐、大学生媒介素养较低、思想政治教育直播平台建设薄弱等综合因素所造成的。

四、基于网络直播媒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路径

(一)加强监管力度,铸造网络生态环境第一防线。高校要加大对网络直播的监管力度,对症下药,精准施策,肃清网络直播空间。1.要完善网络立法相关部门需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行业标准,健全实施监督举报机制,严禁出现直播中乱象丛生,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直播发展环境。2.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高校可以与网络直播运营商合作,获取技术指导和信息资源,制定校园安全管理规则,强化监管体制,及时引导师生养成自觉遵守直播规范和行为准则的习惯。3.组建舆论引导队伍收集分析学生参与直播的信息,研判和监控校园网络直播舆情动态,增强高校网络直播平台的管理性、服务性、互动性。(二)培养专业队伍,开通思政直播第一渠道。高校应培养一支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网络操作技术熟练、理论知识丰厚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灵活多变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政工作者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素养,树立网络媒介教育工作新理念,深入了解大学生的直播参与行为,将直播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结合,深入挖掘两者的结合点,使直播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高校推行和发展“直播+思政”,应加大投入力度,开通专门的直播渠道,打造专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直播平台。高校可以利用现已成熟的网络直播平台,在平台模块中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分类选项,也可以自主研发或联合技术公司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类直播APP。思政教育者要熟练地使用直播APP,设置合理的直播主题,使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三)坚持内容为王,打造“直播+育人”第一品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想要网络直播市场风清气正,从源头上净化直播内容势在必行。内容为王,网络直播方能好景常在。网络直播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和心理特征,以精品化、定制化内容抵制低俗化、同质化内容,贴近学生实际,打造“直播+育人”特色品牌,达到思政教育入脑入心的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教学授课、思想引领、日常管理、社会热点剖析等方面。1.教学授课学校的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微格教学等采用网络直播方式,打破传统课堂模式的时空限制,通过与学生实时互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和亲和性。2.思想引领可以直播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可以直播社会先进人物和典型优秀事迹,提高大学生对价值问题的辨识能力和价值意识培养。3.日常管理思想教育工作者利用碎片化时间,结合直播平台进行宿舍管理、班级管理、日常行为管理等工作,可以提高日常管理工作的效率,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管理能力。4.社会热点剖析直播时融入社会焦点话题,深度剖析引发事件的深层次原因,在分析过程中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能开阔大学生的视野,还能培养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四)线上线下结合,守护高校舆论第一阵地。数字化教学无法替代课堂感情交流。网络直播提供的信息是碎片化的,舆情管理可控性差,创建的是模拟在场情境,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大学生对直播内容的把握和接收。网络直播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大学生参与到线下的实际活动中来,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磨炼技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与时俱进,采用面对面教育和网络直播相结合的方式,才能牢牢抓住高校舆论主导权和话语权、主动权,整治高校的舆论生态。

五、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提高使用网络直播媒介的意识和能力,真正化无形的思政教育于有形的网络载体中,开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李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基于“网络直播平台”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11):40-41.

[2]叶大扬.网络直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74-75.

[3]刘媛媛.网络直播对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16):85-86.

[4]陈荣明.微信传播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研究[J].江苏高教,2017(08).

[5]王华光,曹海峰,刘铁.校训校风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化路径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7(09).

[6]叶青.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7(10).

[7]陈淑萍.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探究与思考[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5).

[8]杨兆宇.高校创新创业视阈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05).

[9]刘丽.意识形态安全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谈起[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07).

[10]崔浩.网络视阈下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J].黑河学刊,2014(04).

[11]严海霞.供给侧改革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3).

作者:张晓娜 张曦予 单位:1.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2.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培训与评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