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主流电影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分析

时间:2022-09-16 04:32:40

导语:新主流电影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新主流电影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分析

一、新主流电影的特点所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优势

(一)时代感强,互动性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如今,众媒时代打破了传统媒体表现渠道的约束,丰富了社会大众信息接收与传播的多元来源。观众作为教育客体通过自媒体、门户网站和网络视频等观看并分享自身感受,转变为对他人教育的主体。电影从业者和思想政治教育者可通过对观众的留言与评论进行相应的大数据分析,可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和心理活动,准确了解观众群体对新主流电影的各项综合评价,有助于提升新主流电影质量,更符合观众需求,增强了未来新主流电影思想内容的活力。此外,新主流电影敲破了以往主旋律电影“自顾言说”的围墙,尊重观众自我表达的欲望,在“政治正确”中开放言路,官方和大众可利用微博、微信、弹幕等方式参与到对新主流电影内容的实时互动评论中,产生相关社会话题的议论热潮,将现代中国实际变化与电影内容相互呼应,有利于拉近观众对影片的心理距离,积极推动与实现其思想政治教育力度的“帕累托最优”。(二)内容多样,制作精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表现力。传统的主旋律电影的“样板化”“绝对政治”的影像逻辑,在各类文化潮流冲击之下难以焕发曾经的光彩。而新主流电影沐浴新时代的阳光,以本国社会实际需求出发,吸纳多元文化的科学要素,借鉴世界电影的先进经验“综合一体,为我所用”。首先,新主流电影的内容更具有多样性。动作、战争、救援、历史、人性、正邪、科幻等都杂糅一体,既传达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内涵,又真实记录中国当下社会精神面貌和大众情感的脚印。其次,新主流电影往往以个人英雄与国家强大支撑的视角贯穿全剧,以平民化的表达方式为“药引”,以严肃正义的内容为“主身”,再结合“圆满式”结尾为情绪宣泄,贯彻好莱坞式的快速剪辑手法,增加影片的节奏感,在浑然不觉中形成对人性、战争、现实的深度思考,传达出朴素又平常的“真”与“实”。这种以平易近人的对话,在交流中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方式,使受众在镜像内容与现实状况的厘定中获得心灵的洗礼和成长。

二、新主流电影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思想教育载体功能。在世界传统电影业发展的早期,马克思主义政党就重视电影的思想政治意识载体的作用,列宁就曾认为电影作为党的政治宣传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如今,中国电影正朝工业化时展,相较于红色电影、主旋律电影、纪录片等影像活动,新主流电影以文化包容度高、受众互动性强、感官视觉强烈的特征,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这种“重要”源于四个方面:一是新主流电影是对传统文化和现代各类文化的兼容并蓄,具有丰富的内容和表达形式,有助于补充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容;二是新主流电影以受众和市场为本位,其电影技巧、叙事策略和传播方式能满足受众审美和心理需求,与受众产生紧密的互动关系,可降低受众对主流意识宣传的抵触心理;三是新主流电影拍摄技巧丰富,制作精良,画面逼真,善于利用各种视觉特效和场景效果,营造强大的感官吸引力,增强主流意识的渲染力、表现力;四是新主流电影是官方与民间资本相互合作的果实,官方可利用大众文化的特质包裹自身政治诉求,以利于接受和传播的方式影响受众。因此,通过这些特性,新主流电影化身为当代主流意识的“大众使者”,传递社会主流正能量。(二)理想信念引导功能。理想信念是否牢固,关乎个人和社会乃至国家的未来前进方向。新主流电影是在主流文化与现代文明中逐渐形成并发展的。伴随着中国国力强盛和社会安康,新主流电影演变成独具新时代特色的中国电影模式。通过以反映新时代中国面貌、以当今文化视角追忆过去、以现实事件引人深思等内容,可帮助增强国家和民族认同感,自豪感、满足感,引导受众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形成符合社会发展同步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一同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出实践。如《建党伟业》通过对红色革命历史的现代述说,增强受众对过去历史的清楚认知,抵制“”的蔓延,坚定“红色旗帜永飘扬”的政治信念;《红海行动》通过对海外救援的讲述,可从侧面向受众展现出中国现代化军事建设的成就,中华民族已无惧任何别有恶意的国家和团体的挑战,以此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这一永恒命题;《流浪地球》通过对未来地球的危机救援,描绘中国人与世界一道齐心协力共渡难关的景象,生动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声音。因此,新主流电影拥有充沛的精神力量,以其各类电影内容,引导受众的信念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深度建设的深层需求,符合“中国梦”顺利实现的愿景。(三)国家形象塑造功能。新主流电影的出现与发展,并非是凭空独立于社会环境空间之外进行无限想象,而是所处时代和社会的精神文化特质共同催生的产物,必将裹挟着对社会现实和国家面貌的镜像再现的使命,引导民众对某观念或者文化清晰的认知与认同。由此可推断,国家形象塑造是新主流电影的重要功能之一。首先,从电影本体角度看。当前新主流电影的内容恰恰回应了同中国内外相关的热点事件与话题,如《湄公河行动》以“动作+军事”结合撤侨和境外执法的内容,回应了国家对人民尊严和利益的绝对捍卫,充分表达了人民子弟兵对百姓和国土的坚决守卫和无畏精神,彰显了“人人背后有祖国”这一主流价值观念,同时以国旗、军舰、军徽、军人等细节,巧妙地展现了国家的军事“硬实力”建设足以应对外来的一切危机。与此同时,中国故事嫁接于异域文化背景,并对异域产生一系列积极正面作用,可侧面反映中国坚持“和平外交”战略,彰显中国自信、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树立了新世界型大国形象。

三、新主流电影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之实践

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把新主流电影打造为新时代主流意识的号角,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拨开了云雾。(一)坚持根本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内容建设。实践永无停歇,创新永无止境。新主流电影打造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艺号角,必须在坚持根本性、继承中华传统文明因子的前提下对电影内容创作理念和手段创新,促进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以更适应受众需要的方式宣传发展。一方面,电影作为民族历史文化的景观呈现,也是国人的共同精神记忆,坚持根本性则要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讲述中国故事、描绘中国蓝图,切不可遗落初心。同时也要尊重历史,不可娱乐历史。在遵循基本历史环境的首要条件下,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对叙事空间和人物形象立体式、生活化全新描绘,以更加贴近当代审美的方式对剧本进行相应深加工,如《建党伟业》通过追溯历史,在深挖故事线索和人物特征等方面创新,使得故事和人物具有历史与时代兼容的鲜活气息,不仅实现了对传统主旋律电影叙事体系的超越,也获得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另一方面,新主流电影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用全新手段与全球视野,在古今观照中汲取澎湃的能力,创新凝练中国故事,把人、情、事、爱等人类共同真实情感交融于内,形成大众日常生活化的共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只有实现对大众日常生活的渗透、引导和提升,才会真正获得‘普遍性’的支撑动力和极大的发展空间”②。(二)坚持一元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文化价值观建设。新主流电影在价值观建设上必须坚守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元性地位,牢牢跟随社会主流价值方向,时刻准备着引导正确的理想信念和舆论浪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以贯之。一方面,作为景观社会存在的媒介之一,影像内容背后都暗含有特定的意识形态属性,鲜明的政治态度。新主流电影的任务并非仅以一种新的电影表达系统给予受众一种视觉的娱乐、快感和心理需求的满足、享受,而是在于传递一种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国人民当前奋斗需求的价值理念,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组建新主流电影价值观建设的“大动脉”,坚定中华文明亘古不变的文明传承,坚定中国人民对于“中国梦”定将实现的价值信念。另一方面,在价值观建设方面,不仅要坚持一元性的前提,也要以多样性的原则丰富新主流电影价值观“经脉”,跟随当下主流观众的关注和时代潮流。首先,当今主流观众无疑是以青年群体为主力军,而青年群体接受多元文化的熏陶形成了具有张扬个性、崇尚自我意识和表达符号化、虚拟化的青年文化。尽管当前青年文化未完全接纳入“根正苗红”的社会主流文化范畴,但已经成为影响社会价值观念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助推器”。因此,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效中,新主流电影也应考虑吸收、接纳青年文化的表达特性和心理特征,以电影文本和镜头将社会主流文化与青年文化的科学合理部分相结合,使社会主流文化传递可由抽象到立体、由平面到多面、由枯燥到生动、由单调到时尚,增强新主流电影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促进青年群体成为社会主流文化的自觉“卫道者”。如《流浪地球》主人公刘启由任性叛逆的青少年向敢于直面生死、勇担拯救世界的责任的形象转变,不仅能够拉近青少年最真实的心理状况,也能诱导观者塑造正确的社会价值责任观。我们也应当明白,中国电影走出国门,向世界传播中华文明和当代成就将成为一种必然性趋势。因此,在政治正确的前提之下,新主流电影文化价值观的构建也应积极与世界不同文化价值观念相互碰撞与交流。通过不同文化价值的比较,将西方社会真实样貌展示给中国受众,有助于引导观众对西方媒体有意宣扬的所谓完美式政治制度有清晰的认识,匡正“外国月亮比中国圆”的思想误区,削弱好莱坞电影背后的文化霸权影响力,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成果,从而培养受众对自身传统、社会、国家的文化价值正确认同。

四、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向好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愈发强烈。新主流电影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极具潜力的载体,除了立足当下中国现实社会的变化,讲述动人的中国情感和故事,也要面向世界,走向未来,整合中西方文明的互通点和差异性,搭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交融的桥梁,承载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实现对中国新时代的国家形象塑造、理想信念的坚定引导,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生命力获得源源不断的力量。

作者:农宇鹏 单位:广西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