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思考

时间:2022-09-16 04:27:23

导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问题在学界已获得一定程度的讨论,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颇具实践性色彩的研究课题。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问题的研究若仍停留在回应实践操作之需要层面,再加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素不断累积的现实状态,该议题的研究势必呈现“碎片化”的特点。为突破经验层面碎片化的研究瓶颈,将研究深入到更具宏观理论视域的社会结构和历史进程中,学界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议题,并已取得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议题上,尽管很多学者认识到该议题研究中理论基础的重要性,但现有研究似乎还是缺乏自觉而有效的理论基础。本文尝试在梳理、评估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和建构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属性、体系性、互动性和实践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现状和问题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的专门性成果几乎没有,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研究成果中,也有一部分存在于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成果中。梳理现有研究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形态:第一,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讨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比如,有学者在讨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的“指导思想”时,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结构思想是该研究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结构思想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物质生活关系和精神生活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整体结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构成社会结构的矛盾关系体;社会结构形成的根源是社会经济关系,社会结构变化的动力来源于社会内部的矛盾运动。并认为,“我们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结构的思想和分析方法,用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1]显然,这样的“理论基础意识”是学界普遍具有的研究自觉,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基本规范性要求。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生成、发展创新的依据和规律等方面的研究中,很多研究成果都会把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视为理论基础,如有学者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2]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内容与形式之间的辩证关系讨论它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影响。[3]总体而言,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讨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研究成果在理论上具体表现为能够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秩序稳定与动态发展、人的个性自由发展与社会整体秩序需要之间的辩证关系基础上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讨论,体现了较为自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意识和方法论意识。但毋庸讳言,现有研究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理论基础展开研究时,还存在着以下的问题:其一,具有普遍性关怀特质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之间需要构建能够链接彼此的中介性理论。比如,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尚需要很多中介性概念或理论来链接,以此说明具象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质言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或理论如社会生产方式、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的具体涵义是什么,以及在这些基本原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之间存在着怎样的深入细致的联系尚缺乏有效的阐明。这使得不少研究存在着“两张皮”现象,造成的后果是:一方面,没有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真正发挥理论基础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尚未真正构建专属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其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其相应结构的发展创新与稳定继承之间的关系缺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阐释,更没有创建能够说明这种关系的理论基础。在现有研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多侧重于从理论逻辑和静态的宏观结构层面承担理论基础的功能,尽管很多研究都认为,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构成的社会结构性矛盾生成社会发展变化的动力,但是从这种宏观性的矛盾结构关系中生成的社会发展动力如何传递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发展变化中?其间的过程及要素和规律是什么?这些都还没有形成富有解释力的理论基础。简言之,现有研究尚未建构出能够深入解释社会整体性和结构化发展带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变迁和创新的原理根据,更没有提供能够有效解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变迁中稳定性与创新性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础。第二,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有学者以邓小平理论中的“三个面向”为理论基础,构建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4]有学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原则”统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5]有学者基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讨论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发展问题。[6]以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显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界非常浓郁的实践问题意识,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互动的重要体现,对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新的条件下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我们应看到,这样的研究也面临一些问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实践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一方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当代中国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向,对当代中国发展实践具有指导性作用,是引领当代中国发展的理论武器;另一方面,这种指导当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武器要成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理论基础,应进行理论上的深入阐释和建构,尤其要结合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当前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状况进行阐释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本身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中国特定领域,尤其是政治领域具有实践的指导意义。换言之,这些理论成果对当代中国发展起到宏观性引领、指导作用,但这种具有宏观引领性作用的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之间的关系是宏观理论和微观实践之间的关系,中间需要建构中介性联系,如此才能使这些理论成果实践性地生成“理论基础”意义,但不能直接等同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正如当代文学研究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但不能就此认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准确的说法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应该为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提供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第三,现有研究还借鉴其他学科理论作为研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理论基础,如哲学领域的结构主义理论,教育学中的德育规律理论,社会学中的社会系统理论、社会有机体及其分化理论、社会发展理论,政治学中的政治社会化理论,等等。这些其他学科相关理论的借鉴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带来丰富的启示,开阔了研究视野,也在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中产生了实践性效果。比如,在道德教育领域,以道德教育规律为理论基础,富有成效地讨论了道德教育内容体系结构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道德教育内容实施的衔接问题。当然,以其他学科相关理论为理论基础讨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也存在着以下问题: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诸多领域的知识、观念和规范,涉及整个观念意识形态,而学科的存在是基于社会分化分工而产生的知识探究及人才培养单位和活动,它是有边界的,具有局部性。以边界性、局部性的其他学科相关理论作为具有综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在逻辑上是无法周全和接榫的。因此,以某一学科相关理论为理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面临着以部分阐释整体、以局部指导全面的困境。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建设存在问题的探因

综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理论基础研究现状,已有研究成果呈现了多学科的丰富多样的理论基础,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意义。但正如上文所述,现有研究的局限性也是非常明显的,可以归结为以下原因:首先,没有处理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之间的关系,很多研究直接把这两者等同。无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是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它们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思想,对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具有主导作用,但不能直接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视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状况获得阐释和建构。要建构出具有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意味的专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没有处理好借鉴其他学科相关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之间的关系。其他学科相关理论对于我们讨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问题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但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性特质要求我们在讨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时要构建整体性、体系性的理论基础,以其他学科相关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难以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性特质。再次,已有研究具有分离化和碎片化特征,前者主要表现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中,后者主要表现在借鉴其他学科相关理论的研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往往以相对独立的形式通过“视域”、“基本原则”、“理论指导”等形式单独被宣示,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探究和阐释中,作为“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却往往隐身。具体而言,在探讨阐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过程中,很少能够体现、运用作为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而在借鉴其他学科相关理论的研究中,其他学科相关理论只是在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某一方面或某一层次问题上被运用为理论基础,如在教育学相关理论的借鉴性运用中,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在构建、调整、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中具有根据性意义。但是,这样的理论基础显然不具有全局性、整体性价值。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缺乏实践性视域。现有研究在理解、建构、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中实际运用的理论基础要么是静态的、结构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分类,要么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领域或对象的分类,这样的研究没有呈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应有的专业理论视野,只是对既定内容或活动领域进行简单化的、浅层次的应对实际工作需要的经验性思考。这样的经验性思考具有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意义,但由于没有整体性地聚焦人类社会当代实践发展的理论基础,现有研究获得的理论成果很难对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研究及其相应的实践带来顶层设计性的和突破性的影响。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中尚未形成具有整体性视域的,在宏观、中观、微观层次之间具有有机联系的,能够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与实践具有互动性关系的理论基础。

三、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的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应该是一个有序有机的规范性理论体系,它应划分为宏观理论视域、中观生成机理和微观实践根据。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的理论视域指向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宏观理论视野和方法论问题。所谓宏观理论视野是指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意义上的理论视野,即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规律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观照下的视野;方法论是指对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所使用的具体方法的哲学阐释与反思。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法论源于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简言之,宏观理论视域是指基于特定的世界观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形成的特定的观察、理解世界的基本理论视角和方法。就本文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的宏观理论视域是指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而形成的观察、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基本理论视角和方法。这里必须指出的是,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视域下,聚焦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源和本质,以及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产生和历史发展的宏观社会结构或社会条件。宏观理论视域层次上的理论基础可以提供展开理论研究的基本信念和假设,以此为前提我们可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生成的宏观历史条件和推动内容结构变化发展的宏观历史动力。不同的理论视域会形成不同的认知方法和结论,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的宏观理论视域。一般而言,宏观理论视域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层面的学科理论和方法论,它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研究具有前提性、统摄性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的哲学。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的中观生成机理是指在前述宏观理论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特定时代、特定国家或地区、特定社会发展的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性结构的基本原理。如果深入探究这个层次的理论基础,我们可以作出如下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的中观生成机理呈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形成的社会历史环境,包括国家性质、基本政治制度、社会系统构成、社会治理方式和水平、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基本矛盾、历史文化传统、国际环境等。简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的中观生成机理应该在中观性的社会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中得到确证和建构,这种确证和建构受宏观理论视域的指引和制约。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的微观实践根据指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如何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式的影响,它聚焦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机制、体制、主体、客体、过程、方法等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各要件是如何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生成的。微观实践根据之所以是微观的,是因为它定位于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讨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问题。正因为如此,微观实践根据主要来源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研究揭示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如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规律、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等。另外,在与宏观理论视域和中观生成机理的关系中,微观实践根据受前两者的指引和制约。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中的位序问题,就宏观理论视域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基于唯物史观,它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实践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具有无产阶级属性的精神财富,它区别于西方资产阶级的所谓“普世价值观”,后者建基于资产阶级抽象人性论。这是宏观理论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定位和定性,即宏观理论视域确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中的科学社会主义属性及其时代方位。就中观生成机理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于中华民族近代以来100多年的复兴道路、7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历程、4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和5000多年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7]因此,它是中国在探索发展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具有国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特质,是与国家的制度、公共政策和治理活动具有互动性、条件性关系的社会精神生活方式。因此,中观生成机理确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中的国家主导性价值观地位。就微观实践根据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下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中理应处于主导性、引领性位序,是贯穿所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价值精神。这是由宏观理论视域和中观生成机理决定的。当然,基于微观实践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社会空间、运用不同方法和手段实施教育时,不是同质化的,而应该“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根据实际情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不同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由此形成不同的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内容结构。因此,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理论基础应该是既有唯物史观哲学整体意义上的宏观理论基础,又有在借鉴其他学科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中观生成机理的理论基础,还有建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和规律之上的微观理论基础。并且,这几个层次的理论基础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中应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的宏观理论视域承担的主要职责是:为理解、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历史唯物主义是它的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的中观生成机理承担的主要职责是:为理解、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提供多学科综合而成的原理性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体包括国家软实力理论、意识形态理论、社会结构和有机体理论、国家治理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关系理论、党建理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社会思潮理论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的微观实践根据承担的主要职责是:为理解、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提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理论根据,具体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理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及其关系理论,思想政治教育中介、环境和条件理论,等等。

作者:金林南 石晓岩 单位:河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