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
时间:2022-07-05 03:57:33
导语:青年教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创新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契机,但长期以来高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定位,导致既是教育者又是被教育者的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被边缘化,高校青年教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与工作要求仍有较大差距。本研究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自编的《高校青年教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调查问卷》,以广播电视大学青年教师为研究对象,考察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特点,理清制约高校青年教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因素,探寻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有效途径。
一、研究工具
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自编的《高校青年教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调查问卷》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问卷内容涉及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学历、政治面貌、职称(职务)、身份(编制内/编制外)等基本信息,以及青年教师的思想状况、网络行为表现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等四个方面,共43道题。共发放调查问卷210份,收回有效问卷185份,有效率为88.1%。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抽取某广播电视大学系统185名年龄在44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为调查对象。其中,男教师96人,女教师89人。年龄在25岁以下的34人,26-35岁的72人,36-44岁的79人。博(硕)士研究生学历35人,本科学历122人,大专以下学历28人。中共党员102人,派6人,群众77人。专任教师82人,行政管理人员61人,教辅人员33人,工勤人员9人。副高以上职称和副处级以上干部57人,中级职称和科级干部69人,初级及以下职称或职务59人。编制内教师112人、编制外教师73人。独生子女72人,非独生子女113人。
三、高校青年教师思想现状
(一)政治态度总体积极向上,对国家发展现状认可度较高调查显示,目前高校青年教师以70~80后为主,其中独生子女占38.9%。这部分教师学历层次较高(本科以上占84.9%),且其中相当部分教师已成为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的骨干力量(占30.8%)。调查发现,85.6%的教师日常比较关注时事新闻,63.8%的教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比较了解,87.6%的教师对十八大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比较满意,84.3%教师认同“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看法,81.1%的教师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一定能实现”,74.6%的教师表示“对体制越来越有信心”。由此可见,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的政治态度总体健康、积极向上,对国家发展现状比较认可,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持较乐观的态度并报以积极的期待。(二)价值取向多元化,功利性追求强烈调查显示,“因为热爱教育而选择教师作为职业”的占45.9%,而“因为当初没有更好的选择”“希望以此为跳板为今后谋求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的分别占42.2%、11.9%。虽然有89.2%的调查对象认为在当前需要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但对于“政治进步与业务进步哪个更重要”的问题,认为政治进步比业务进步重要的占34%,认为两者均重要的占38.4%。在政治学习安排上,71.9%的教师平时除了参加单位组织的集中学习外,几乎不会安排其他自学。当政治学习与业务学习发生冲突时,只有44.9%的教师选择“坚持参加政治学习”。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选择“先集体后个人”“尽可能兼顾”“先个人后集体”的分别占56.2%、23.3%、20.5%。以“经济收入高低”“工作职位和社会地位的高低”“品格高尚、对社会和他人有意义”作为衡量自我价值大小的标准的分别占40%、30.8%、29.2%。由此可见,当前相当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对教师职业认可度不高,参与政治理论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价值取向多元,个人功利性追求强烈。相对于政治理想追求,他们更注重现实生活世界,更关注自身现实利益的实现。(三)入党意愿不强,理想信念弱化调查显示,67.6%的青年教师认为“大学教师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但具体到个人信仰,只有54.1%的教师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在入党问题上,有49.7%的教师明确表示“若目前尚未入党,会考虑申请入党”。52.4%的教师相信“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48.1%认为“共产主义只是共产党员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解与应用,51.4%的教师认为“马克思主义富有哲理但深奥、晦涩、难懂”、39.5%的教师认为“马克思主义应该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但不太了解”、9.1%的教师认为“马克思主义脱离现实,没趣没用”。由此可见,当前相当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缺乏客观、深刻的认识、理解和把握,对理想、信念、信仰对个人发展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充分,将马克思主义信仰转化为个人生活和职业发展的内驱力方面效果还不够理想,未能做到学用结合、知行合一,一定程度上存在理想信念弱化现象。(四)思辨能力有限,政治敏锐性不强调查显示,在使用媒介浏览、收集信息时,18.9%的教师“从不质疑”信息的真实性,49.7%的教师“偶尔会质疑,但不会深究或查证”,31.4%的教师“会稍加过滤,对于存疑的信息会认真思考并多方查证”。49.5%的教师表示曾经在未经考证的情况下转发过假新闻或假消息。当发现媒介报道的信息有误或失实时,79.5%的教师认为“错误在所难免,不信即可,不会要求纠正”,10.8%的教师则认为“不应该出错,会及时反映并要求更正”。对于网上散布的不利于政府、党和国家的负面信息,24.9%的教师认为“应严厉批判,坚决抵制”,50.3%的教师认为“清者自清,保持自律即可”,24.8%的教师则持“无所谓”的态度。面对因社会突发性事件发酵的网络舆论,24.3%的教师表示自己对事件实际情况的理解和判断“完全不会受到舆论的影响”,46.5%的教师表示“多少会受到一点影响”,29.2%的教师则表示“会受到较大影响”。由此可见,虽然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具有一定的是非鉴别能力和质疑能力,但由于思辨能力有限,政治敏锐性不强,受价值取向多元化和价值导向一元化价值标准的相互交织渗透影响,当前大部分高校青年教师的思辨能力和自我行为校准能力仍存在一定的短板。(五)工作生活满意度偏低,心理亚健康问题较突出调查显示,87.6%的青年教师认为目前的工作生活压力较大,其中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职务/职称晋升缓慢(占82.7%),工作要求高且工作负担过重(占77.8%),付出与回报不相符(占63.2%),日常疲于应付各项工作而鲜有机会进修充电(占70.8%),工作经验和能力不足(占32.8%)。现阶段最迫切的需求分别是晋升职务/职称(占53%)、提高科研水平(占50.3%)、申请科研课题和经费(占46.5%)、减轻工作负担(占45.9%)、提升履职工作能力(占33.5%)、改善人际关系(占25.9%)。当工作生活遭遇困难挫折时,选择通过网络、微信或微博倾诉的占45.4%、选择向亲友或同学倾诉的占29.7%、选择通过参加文体活动等方式进行自我调节的占13.5%,选择向领导或同事求助的占11.4%。由此可见,当前高校青年教师总体工作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偏低,心理亚健康问题比较突出。虽然相当部分青年教师有一定的情绪调节能力,但工作负担过重、职称或职务晋升困难等涉及青年教师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若长期得不到解决,不仅会给他们造成关于人生和事业的挫折感,而且影响他们对教师职业和所在学校组织的认同,进而影响他们对社会的认知和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同,甚至导致“反社会”行为的出现。物质利益是产生思想问题的重要原因,高校青年教师许多思想问题的解决,有待于物质利益问题的解决。(六)社交生活日渐网络化,受众主体意识明显增强从媒介使用目的来看,青年教师获取专业信息资源的主要媒介依次为图书(占77.9%)、报纸杂志(占51.6%)和互联网(占40.5%);用于休闲娱乐的媒介主要有电视(占50.3%)、网络(占43.2%);常用的社交媒介主要为手机(占85.9%)和互联网(占58.9%)。从网络社交软件的选择偏好看,基于真实好友关系的微信使用率达89.1%、基于真实好友关系QQ空间的使用率为76.8%。在网络社交媒体的角色扮演上,46.5%的教师较乐于分享,29.2%的教师习惯做一名看客,24.3%的青年教师倾向于网络潜水。就权威性而言,73.5%的教师将新华系、人民系等官网作为自己获取或确认突发事件新闻信息的首选途径,但同时有40.5%的教师明确表示“不会迷信官方主流媒体”。调查显示,互联网已成为高校青年教师社交生活的重要场域。高校青年教师的社交生活日渐网络化,但其网络社交群体大多仍基于现实的朋友圈,呈熟人社群化倾向特点。此外,调查发现,尽管目前主流官方媒体在大部分青年教师心中仍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随着信息求证渠道的拓宽,部分青年教师已不再迷信权威、不轻易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的观点,受众主体意识和质疑能力明显增强。
四、影响高校青年教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机制不健全,工作合力尚未形成。客观上,广播电视大学的办学定位决定其从建校之日起便是一所“靠市场吃饭”的成人高校,且目前广播电视大学正处于向开放大学改革转型的关键时期。迫于激烈的办学竞争压力和战略转型的改革压力,学校只能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影响学校转型发展的各项实务工作中,难免出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业务工作“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主观上,有的学校对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仍存在认识偏差,未能对青年教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导致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大思政格局难以形成、大思政教育合力难以发挥。有的学校虽已意识到加强青年教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但由于过度相信青年教师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和理论自觉,而对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政治理论学习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导致青年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动机自发化、学习方式分散化、教育效果低端化、思想政治教育边缘化。加之长期以来,高校以教学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定位,也加剧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业务工作、青年教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青年网络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二)教育内容陈旧,教育形式单一,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目前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时代化、校本化、形象化、通俗化的读物、教材、课件和管用、实用、有影响力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仍然比较匮乏。二是因循传统思维、照本宣科的理论说教和自上而下的宣传灌输现象目前仍然比较普遍,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方式和话语不够接地气。相当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囿于自身的经验和能力,未能从青年教师现有的思想认识水平、信息接受特点、媒介使用偏好和心理需求等方面出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方法和载体进行必要的创新,未能用青年教师喜闻乐见的方式和语言把我们所传播的思想理论和价值观说好、说透。三是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外延式扩展和内涵式转型升级的需要,编制外教师在高校教师队伍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但由于他们所承担的工作往往是临时的、短期的,故编制外青年教师的人事关系未被纳入聘用单位的人事管理范畴,从而导致这部分青年教师长期游离于学校组织之外而被疏于教育管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青年教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三)师资力量不足,能力素质偏弱,对青年教师的教育引导乏力。如前所述,由于对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存在认识偏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一直面临着专职师资力量配备不足、功能发挥不明显、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后继乏人等问题。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由于办学定位有别于普通高校,目前广播电视大学并未对专(兼)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师资比例作出明确规定,也没有为基层党支部配备专职支部书记和专职从事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工作人员。现有的基层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均为兼职工作人员,且大多数没有相关专业背景或接受过相关专业培训。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重、要求高、见效慢,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职业发展前景不明朗、现有的薪资体系和激励机制未能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学校中心工作中的地位,导致有经验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不愿意继续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年青的教师不想涉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后继乏人。此外,由于身兼多职且专业基础薄弱,理论功底不扎实,媒介信息素养匮乏,加之整日疲于应付日常工作而鲜有机会进修充电,致使他们普遍缺乏互联网思维、大数据思维和媒介信息素养,自主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更是捉襟见肘,因此只能囿于已有的经验和能力开展工作,工作成效自然打了折扣。
五、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一)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营造良好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一是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高校各级党组织应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认识和把握高校青年教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加强对高校青年教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并制定相关政策支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业声望,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各级各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阵地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精准施策。二是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观念。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种特定的信息传播活动。因此,在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重视教育传播手段创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坚持以人为本,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由以往以“教育者为主体”的教育管理职能向“以教育对象为主体,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双向互动”的服务职能转变。树立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思维,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不断更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丰富教育方式和管理手段,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三是建立完善考核激励机制。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对青年教师的价值取向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各高校应坚持以思想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学校顶层制度设计,健全正向考核激励机制,树立正确的导向,引导青年教师正确处理思想政治素质与业务能力、个人职业发展与学校事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如在教育培训、职称评聘、职务晋升、评优评先、科研立项、校内分配等各种制度和政策中,突出政治标准,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和重点培养那些政治素质过硬的青年教师。通过强化正向激励,促使那些存在“重业务、轻政治”思想倾向的青年教师端正认识,自觉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四是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1)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科研优势和网络的平等性、便捷性和直观性优势,打造具有高校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并有步骤地开发一些既有教育意义又有感染力、吸引力,可读性、适用性较强的学习教育软件,以具有鲜明时代气息的内容启发、教育和引导青年教师。(2)推动数字校报、数字广播建设,实现校园传统媒体平台的网络化转型升级,加强学校官方微博、官方微信运营,建设特色鲜明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把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整合起来,把面对面的传播通道和非面对面的传播通道结合起来,通过有组织的互动、答疑、评论、讨论等形式加强与青年教师的有效互动,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影响力。(3)根据青年教师网络社交行为呈现一定的熟人社群化(熟人世界)倾向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引导、发展和培养网络虚拟群体和虚拟组织,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辐射力,扩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4)充分发挥党委宣传部、组织部等相关职能部门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牵头协调作用,充分调动校内二级单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着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协同力,推动校-院(部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上下联动、同频共振。(二)配齐建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完善选拔培养和考核激励机制。一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纳入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根据网络时代高校青年教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党建信息化的发展要求,合理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岗位资格条件,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比例配备专职思政工作人员,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同时,要重视思政工作人员的新老交替和“传帮带”,杜绝工作断层,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连贯性和可持续性。二是结合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学校实际,深入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育培训的“需求侧”,改革教育培训“供给侧”,切实找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知识短板、经验盲区、能力弱项,制定切实可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教育培训规划和培训内容体系;通过内引外联、集中培训与个人自学、组织调训与个人选学、实践培训与网络培训相结合等方式,采取观摩教学、经验交流、专题研讨等形式,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帮助他们加快知识更新,拓宽专业视野,提升履职专业能力。三是完善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健全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待遇激励保障制度体系,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选人用人机制。如对思政工作队伍实行职务职称“双线”晋升办法、职称职务评审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并实行评聘合一,调动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积极性,确保有一定高层次的人才从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并保证这支队伍后继有人,源源不断。(三)加强人文关怀,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需要是人们活动的原动力。需要不仅推动高校青年教师不断的触网,而且始终主导或支配着他们在网络上的行为表现。因此,在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者一方面要综合运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谈心谈话和大数据监测分析等方式,定期分析研究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动态,弄清楚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准确把握其思想脉搏和不同群体的主导需要。另一方面,要根据不同群体所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和主导需要,组织不同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对症下药”。同时,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引导青年教师正确处理各种需要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需要观,合理调节其需要,提升其需要层次,使青年教师以主体需要为核心的内在动力系统和以社会需要为核心的外在动力系统有机结合,进而养成符合社会期望或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质。此外,政治态度是否积极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需求能否在现有条件下得到满足。因此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青年教师的根本利益作为高校青年教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以广大青年教师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青年教师同教育引导青年教师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政治素养结合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青年教师关心的问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入点,及时帮其所需、释其所惑、解其所难,在关怀关爱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四)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式。1.创新工作模式。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具有线上线下双重身份的双向度的人,且随着网络对青年教师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日渐渗透,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和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边界也日渐模糊。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既要关注网下青年教师的所思所想所盼,又要关注网上青年教师的网络言行;既要积极在网上进行教育引导,又要经常性开展网下活动;既能做到“键对键”,又能做到“面对面”,网上网下协同发力,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同心圆,实现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2.创新理论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掌握新媒体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艺术,擅于把青年教师喜闻乐见的好方法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在积极实践、探索“互联网+党建”“智慧党建”,通过网上网下教育相结合的方式,针对高校青年教师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展开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的同时,多用接地气的、贴近青年教师实际的向上向善的事例和榜样的力量,用青年教师爱听爱看的形式潜移默化地教育、引导和影响青年教师,多做善做“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3.创新实践教育。各高校党组织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红色教育资源,积极引导、组织青年教师走出校门,奔赴革命老区、走进贫困地区、深入广大基层、奔赴经济发达地区开展常态化的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参观、考察和调查,教育引导广大青年教师深化对世情、国情、党情和民情的了解,用辩证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国际国内复杂的形势,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调动他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功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他们的政治认同感和政治向心力。
作者:辛妙菲 单位: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组织人事处
- 上一篇:电气工程安装问题及安装技术研究
- 下一篇:工程建设企业成本管理问题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