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思政教育探析
时间:2022-05-13 03:11:57
导语: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思政教育探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发展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在理论层面,要领会新思想的哲学基础、理论逻辑与价值导向;在实践层面要结合实际开展教育、传播与运用;在新思想的精神层面,要突出新思想所蕴含的忧患意识、斗争精神和担当气魄,从而全方位发挥好新思想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政教育;高校
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高校担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这就需要在思政教育“第一课堂”中贯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的新时代新思想,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要将学习宣传贯彻新思想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思政课堂教育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而且要作为思政课堂教育的鲜活内容,贯穿到思政课教书育人全过程,体现到思政工作的各层面,更好地体现高校思政课在新时代思政教育中的主渠道与主阵地作用。高校思政教育既包括理论教学,还包括实践教学,以及作为理论与实践结合与升华的精神启迪教育,要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发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作用,需要在理论教学中与时俱进,根据新时代新要求推动思政教育改革;在实践教学中更新思政教育形态,推广智慧课堂,体现时代特征,跟上时代步伐;在精神启迪过程中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勇于创新,敢于追梦,推动新思想在学生心灵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大众化,使广大青年学生能够更准确地把握新思想的丰富内涵、核心要义、理论特色和深远意义等,争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者、解释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培养大批具有崇高政治觉悟、德才兼备的一流现代化建设人才,办好人民满意的现代化高等教育。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
高校思政理论教育理论是行动的指南与先导,科学的理论是高校思政教育活动的基本前提与主要内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运而生。新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也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不仅为党和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提供了行动指南,而且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同时,新思想是高校开展思政工作的理论武器与纲领性文献,高校思政教育要在理论内容方面全面贯彻新思想新理论,教育青年大学生要从理论高度把握新思想,使之成为指导自身发展成长的根本要求。1.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高校思政理论课堂。高校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与方法,做到学懂弄通新思想,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新思想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为坚实基础,是时代精神的理论升华,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是指导党和国家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是青年学生武装头脑的有力思想武器。通过在思政理论课堂教学中全面系统地讲述新思想,使学生学会用新思想中所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更好地指导自己成长成才。从理论渊源来看,新思想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精华: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第一性原理,要求人们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把握现实情况,尊重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推动实践发展。从事物矛盾运动规律出发,需要人们树立矛盾观点,敢于直面分析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促进矛盾向好的方面转化。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要在工作和学习中注意深入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新情况,针对性地提出新理念、新方法,探索发展的新模式、新途径。按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人们在实际工作中持续改革创新,要树立高质量发展观,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按照人民主体性原则,在工作中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者地位,依靠人民推进改革,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尊重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促进人人成才,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1],形成共同致力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社会力量。通过把新思想新观点贯穿于思政理论课堂,能够让青年大学生在思想上跟上时代步伐,与以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促进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实现统一。2.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升大学生理论素养。高校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思想深邃、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体会其理论逻辑,明确其理论要求,提升青年大学生群体理论素养,能够使理论在“掌握群众”的基础上“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新思想有着严密的理论逻辑,从社会实践基础看,新思想根源于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的历史性社会变革,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致力于推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推动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从理论主题看,新思想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理论主题,针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提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行性方案与有效方略,提供了战略规划与进度安排,落实到战略部署、政策制定及落实举措等领域,准确把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供给侧改革、高质量发展等焦点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对策新措施,为新时代新阶段通过“两步走”战略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目标提供了战略安排,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途,明确了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时代使命,全面提出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新要求,对党建理论进行了新的继承和发展。总体来看,新思想通过阐明时代主题,历史定位、发展方位、矛盾转化、历史使命、发展方略、国家愿景等要素,构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通过推动青年大学生在知识层面学习新理论的同时把握新思想的理论逻辑,能够锻炼思维,掌握有效的思想方法,这对于未来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有着先导性意义。3.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大学生发展方向。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也是党的优良作风。青年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优秀群体,通过把科学理论与自身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联系起来,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个人思想实际、个人所学的专业实际等等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理论的威力,找到发展的正确方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时代性、本土性、实践性等鲜明品格与特色。新思想扎根于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进程,具有富有时代感,扎根于五千年优秀文化传统的滋养,呈现出鲜明的本土性;新思想不是书斋里的理论,而是源自实践、高于实践、指导实践,又体现了科学的实践观。马克思曾经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事物。”[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指导实践、推动发展、引领行动的价值导向,不仅在世界观层面给出了“干什么”的宏观顶层设计与规划,明确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是什么”层面的基本问题,而且在方法论层面给出了行动纲领方面“怎么办”的具体部署,明确了新时代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建等“怎么办”的具体政策和方略。新思想的理论要素相互联系,重点突出,自成一体:“总任务”规定了行动纲领和奋斗目标,“主要矛盾”是实现目标必须突破的主要问题与障碍,“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实现目标的抓手与手段,党的领导、深化改革、依法治国、军队建设、外交建设等领域则是完成目标任务的根本保障与内外部条件,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做了充分诠释与论证。新思想有利于指导人们成功地探索国家的发展新模式,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也为其他国家独立探索发展道路提供了新的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青年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各领域、社会各方面的建设者。通过运用新思想指导当前和未来的行为,有助于大学生在各自岗位上做出有利于国家、社会和他人的新业绩。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
高校思政实践教育高校思政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体。2018年初教育部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中明确规定:“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实际来看,实践教学是广受师生欢迎的思政教育形式。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高校思政教育能够提高师生满意度,更好地落实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要求,更好地解决“为谁培养人”重大任务,为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政治保障。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身来看,新思想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治国理政新境界、管党治党新境界,也必将指导高校思政实践教育走向新境界。高校思政实践教育通过引导师生结合教情、学情、校情等实际情况,开展富有地域特色、校本特色的思政实践教育活动,能够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带动学校整个思政工作的创新与发展。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课堂实践教育。高校要主动把握教育形势发展,适时投入建设思政智慧课堂,应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和仿真、虚拟现实等技术,为思政理论课堂教育插上信息化的翅膀,使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到思政课堂实践教育中去,从而改变“我说你听”的固有形态,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在思政教育中,高校要与时俱进,通过开展“小调查”“小组化”“小建议”“小演讲”“小竞赛”等活动,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头脑,武装全体学生,收到“小处见大”“以小带大”的效果,通过课堂细节性的具体问题推导出国家方针政策等宏观战略。例如,师生通过对房价问题的调研,就能更明确提倡的“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重大判断,更好地理解国家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社会意义,进而体会人民的社会历史主体地位。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性实践。从思政教育要求来看大学生,参与校内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题研究、理论研讨等活动,是加深理论认识,深化理论认同、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推动科研反哺教学、提高教育质量提升的基本要求。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中通过采用理论研讨、小组汇报、理论研究、撰写报告等研究性学习活动,能够推动高校在新思想宣传教育中更好地发挥人才优势和理论研究优势,更加深入地开展好新思想专题研究,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深化研究,从而帮助更多师生认识把握中国和世界的问题,并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以创新思维解决问题,形成充满时代气息、创新观点和前瞻意义的理念,指引人们开展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课外传播实践。高校思政实践教育通过组织师生深入社区、工厂、农村、文化场所等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是思政实践教学的有效方式之一。在宣传教育活动中,促进社会公众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明确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制度的政治要求,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深刻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的统一性,以实际行动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通过宣传教育使新思想成为人们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的行动指南,要明确党的任何组织、层级、领域的成员开展任何工作,都要以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为前提,决不允许背着中央另搞一套[3],自觉维护中央权威,做到令行禁止,知行合一,把个人的有限性投入到集体力量的无限性中去,凝聚成践行新思想的强大合力。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涵育大学生精神气质
精神文明成果的形成和巩固是高校思政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晶。作为高校思政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重要对象,青年大学生的理论修养和精神气质,在整体上表现了学校的思政教育水平,是高校精神文明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精神层面充满了坚定的信仰信念、鲜明的人民立场、强烈的历史担当、求真务实的作风、勇于创新的精神、科学的方法论等特质或特殊“因子”[4],展现了新思想创立者所拥有的精神、风格与气度。大学生群体通过学习和领会,能够从精神层次上把握新思想的意蕴,展现新时代青年一代的风采。1.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大学生忧患意识2013年12月,在纪念同志120周年诞辰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告诫全党要有忧患意识,解决好“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问题,做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超越。忧患意识是个人、群体与政党等主体所拥有的居安思危的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意识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和历史经验总结,是挽救民族危亡、推动国家进步、民族振兴、事业兴旺的精神动力。我们党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将增强忧患意识,将居安思危作为治党治国始终坚持的一个重大原则。面对当今世界“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演变深刻复杂,世界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国际矛盾斗争趋于尖锐,周边环境不确定性增加,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国家要有战略定力与决策执行力,解决好国家安全与发展的“头等大事”。青年大学生则必须勇于作为,敢于担当,主动为国家安全与发展贡献智慧。在国家治理结构与治理体系方面,面对社会现代化、经济市场化、文化多元化、价值观多元化、社会阶层多层次化的复杂社会利益格局,必须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廉政与监督体系建设,做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青年大学生要深刻认识到“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廉洁自律,洁身自好,养成自我约束的良好习惯,做好应对各种风险考验的准备,在学习和工作中做到目光远大、未雨绸缪,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培养与期望。2.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大学生斗争精神。2016年12月,在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面对新形势新挑战,要发扬斗争精神,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斗争精神是面对矛盾、克服困难的精神力量与实践准备。斗争精神是唯物辩证法矛盾规律的必然要求,既有普遍性也有历史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斗争精神就是直面矛盾不低头、不退缩,不做无原则的妥协、退让,敢于较真碰硬、不拿原则做交易,保持攻坚克难、尽责尽力、敢于善作善成的精神状态,取得最后胜利。对一个政党组织来说,面对复杂的世情、国情、党情和社情的新变化,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就需要敢于和善于克服各种内忧外患,发扬敢打必胜的斗争精神,在涉及国家主权、安全、统一、稳定等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上,敢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有理有节,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在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做到旗帜鲜明、坚定不移,在面对各种复杂问题时主动作为,化危为机,坚定信心,排除干扰,化解风险,用发展的办法解决问题,不断取得新胜利。大学生生活在和平稳定的时代,斗争精神比较缺乏,通过思政教育强调斗争精神,学习斗争方法、策略和艺术,有利于培养时代青年的斗争精神。“青年强则国家强”,这对于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有着深刻战略意义。3.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大学生担当精神。2014年1月,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强调:“要强化改革责任担当,看准了的事情,就要拿出政治勇气来,坚定不移干。”敢于担当是行为操守、思想境界,也是一种政治责任。中国人自古就有“宇宙事乃我份内事”的担当精神与气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担当精神不足所导致的冷漠、观望、不作为等现象成为社会极为关注的问题,因此需要倡导担当精神,提倡勇于担当,干事兴业。优秀青年只有做到勇于担当,直面矛盾,善作善成,才能解决各种阻碍发展的问题,团结带领身边的人树立信心,奋勇前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优秀业绩。青年学生拥有担当精神才能具有更强大的前进动力,做到勤于学习、敏于求知、勇于实践,早日成为知识型、智慧型、创新型的高素质劳动者,做到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具有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主动“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在激扬青春、开拓人生、奉献社会的进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5]。青年大学生有理想、有担当、有作为,才能为国家前途、民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当代青年的担当精神有着丰富的具体内容:如矢志不渝的民族担当、无私奉献的为民担当、坚定不移的革新担当、恪尽职守的职责担当,以及奉公守法、勇做表率、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青年大学生拥有担当精神,体现在学习与工作中,勇于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发奋读书,勇于创新创造,展现新时代有志青年的雄伟气魄。同时,“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通过担当精神培育促进青年大学生在政治上清醒、信念上坚定、理论上自信、行动上落实,增强把方向、谋大局、定战略、促创新的能力,谦虚谨慎,谨言慎行,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意志推动学业、事业发展,以踏石抓铁的韧劲与力度克服问题与不足,早日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王立民.书写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篇章———论治国理政的哲学思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1-14(01).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8.
[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311.
[4]谈担当精神[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06-14(05).
[5].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02).
作者:陈霞 单位:南京科技职业学院
- 上一篇:高中音乐社团建设和完善策略
- 下一篇:青年教师担任大学班主任利弊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