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
时间:2022-01-21 08:24:43
导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课程化指的是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设置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并以课程形式组织开展实践教学。以“实践课程”形式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信息技术普及,各高校普遍建立远程教学平台的背景下具备了实现的可能性,并具有教学管理、组织和学生参与方面的优势,能有效解决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虚化的问题。
关键词:实践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组织方式;课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以下简称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实践教学。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1]295该《意见》以来,实践教学在全国各高校普遍开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对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实践教学不能做到学生全覆盖、教学内容随意、考核不规范,乃至学分、学时虚置等问题仍困扰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利用信息技术,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课程化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必由之路。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非课程化及其存在的问题
所谓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非课程化,指的是实践教学不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而是作为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其学时学分分散置于各门课程之中。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该《意见》第四部分《不断完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中明确规定:四年制本科的课程设置:4门必修课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同时,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另外,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1]295该《意见》规定的四年制本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一直延续至今,成为各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件依据。在该《意见》规定的四年制本科的课程设置中没有“实践课程”。但该《意见》第六部分《切实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部分指出:“要加强实践教学。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1]295这里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显然是将实践教学视作上述第四部分所列几门课程的“实践环节”。据此,实践教学也就是作为“课程实践”的实践教学。在2017年的某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讨会上,笔者随机调查了13所高校的参会教师,其中有10所高校的实践教学采取的是这种形式。可见,将实践教学作为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环节来安排和组织实施,也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的普遍做法。非课程化的实践教学具有易组织、成本小、教学内容针对性强,和课堂教学联系紧密等优点,但其缺点也是明显的。其一,实践教学的泛化。非课程化的实践教学在理论认识层面正是基于对“实践教学”的泛化式理解。吕志等人概括指出:“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容和范围,有广义的理解和狭义的理解。所谓广义的实践教学,是指理论讲授以外的所有教学活动都属于实践教学范畴,它既包括学生走出课堂,投身于鲜活的社会现实的各种活动,如参观、考察、志愿服务、研究等内容,也包括课堂上的读书、讨论、辩论、演讲等活动,还包括教师的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内容。所谓狭义的实践教学,是专指学生走出课堂,参加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的教学形式。”[2]28其他研究者对广义和狭义的“实践教学”的概括大多与此类似。①广义的“实践教学”本质上是“实践教学”的泛化。广义的“实践教学”论者将实践教学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课堂实践教学,二是校内实践教学,三是社会实践活动。而所谓的课堂实践教学,“是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分组讨论、主题辩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将理论运用于实际,充分体现课程的实践性”。[3]课堂讨论、辩论、案例分析等属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区别于教师理论讲授的其他教学方式方法,其本质仍然是“非实践”的,无法给学生提供真正的实践经验。还有研究者指出:“一切大学生可以广泛参与的、有助于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教学形式都应当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去。”[4]如果这样定义“实践教学”,那“实践教学”中的“实践”二字又如何体现呢?“实践教学”的泛化看似扩大了实践教学的范围,但其在教学实践中却难以避免“假作真时真亦假”的结果,往往导致真正的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被课堂教学活动侵占,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其次,实践教学的虚化。非课程化的实践教学的分散性使得学校教学管理部门难以对教师是否按要求组织开展实践教学进行考核,教师也很难在每次实践教学活动之后及时对学生进行考核。难以组织考核也就无法检验学生是否真正参与了实践教学,也无法检验实践教学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而这最终又导致了实践教学的虚化,即相关文件规定的实践教学的学分学时得不到落实,甚至部分高校根本就没有开展过实践教学。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不但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了一个令教学管理部门和思政课教师都头疼的问题。在笔者参加的多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会议中,不管会议的主题是什么,只要到了讨论环节,参会教师往往不自觉地把话题引到实践教学如何开展的问题上来。这一现象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实践教学在组织形式方面确实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化的理论基础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究竟应该以课程形式开展还是以作为其他课程的实践环节的形式开展与“何为实践教学”这一问题有关。而弄清楚这一问题首先需要辨析“课堂教学”和“理论教学”这两个概念。有研究者指出:“除了理论教学之外的所有与实践相关的教学方式都属于实践教学。”[5]这样理解的“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广义“实践教学”论者之所以将讨论、辩论、案例教学等课堂教学活动纳入“实践教学”的范围之内,其原因主要在于没有弄清楚“实践教学”究竟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的,还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尽管《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等文件和诸多研究者都使用过“理论教学”这一概念,但其细究起来却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如果“理论教学”中的“理论”是对教学内容的限定,则实践教学也可归属于“理论教学”,因为实践教学本身是理论教学的延伸,是为了加深学生对理论的认知和理解,锻炼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设置的。而如果“理论”是对教学方式方法的限定,那么作为教学方式方法的“理论”,或者说“理论式”的教学方式方法又是什么呢?如果把课堂讨论、辩论、案例分析等都视为实践教学的形式,那与之相对的理论教学还剩下什么?难道只有教师对概念、命题的分析和理论讲授才算是理论教学?而这样的作为教学方式方法的理论教学不正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讲授法吗?又何必另立所谓“理论教学”的名目呢?“实践教学”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的,不应该将课堂讨论、辩论、案例教学等课堂教学活动纳入“实践教学”的范围之内。讨论更多地是通过相互辩难、启发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案例教学本质上仍然是举例,和幼儿园的小朋友无法理解基本的加减法时,老师教他们数手指头的做法没有本质区别。上述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但无法提供实践经验。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目标是靠课堂教学无法独立完成的观念教育,这也是专门强调社会实践课程的原因所在。”[6]实践教学本质上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其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学生对理论的“知”,还要求更进一步的“信”与“行”。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和实践关系的理论,认识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实践对理论的检验过程也是其正确性和说服力得以具体展现的过程。这是促进学生对理论从“知”到“信”的转变的关键环节。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而非其他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也非其他什么实践活动。有研究者指出:“实践教学中的‘教学’二字已经表明,从实质上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属于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的范畴,并非单纯的实践活动,与校团委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有着严格的区别。”[7]我们认同这一观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该专指属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组织开展,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等专门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机构开设和管理的教学活动。科研实践、专业实习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等方面并不一致,作为实践活动,其所要联系的理论知识也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不同。由团委组织的社团活动、“三下乡”等社会实践尽管也承担实践育人的功能,但它们毕竟只是一种学生自愿参加的实践活动,不可能做到全覆盖,其活动内容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没有必然的联系,应当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所区别。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的,以社会实践为主要形式,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以课程形式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虽然将实践教学视作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环节”,但也指出要“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教育部社科司2016年工作要点》更明确指出要“启动研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纲》”。[8]而如果实践教学有了单独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规定的学时和教学经费,它和一门独立的课程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化的实现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课程化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还需要解决制度保障、教学组织、教师指导等方面的几个问题,才能真正完成其课程化建构。首先,将实践教学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程列入本科生培养方案是实践教学课程化开展的制度保障。目前,实践教学在部分高校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既是一个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制度问题。尽管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之后的多个文件都对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有明确的规定,但这些规定没有具体落实为学校层面的制度。各高校的本科生培养方案规定了不同专业学生毕业获得学位所必须修满的学分及必修、选修的各门课程及其学分,是本科生课程开设的基本依据。如果实践教学不能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列入本科生培养方案,也就意味着开设实践教学课程失去了根本的制度依据。将实践教学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程列入本科生培养方案,意味着教务处必须像对待其他课程一样将其列入教学计划,安排上课时间、任课教师,及分配教学场地,意味着实践教学的课程化开展有了制度保障。其次,以“课程”标准做好实践教学的组织工作。目前,各高校基本上都已经成立独立的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工作的二级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或类似机构。实践教学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程应该由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组织开展,这也是其作为一门课程区别于团委组织开展的各种实践活动的标志之一。学院层面的工作包括设置专门的实践教学教研室,负责课程质量标准、教学大纲的制定,并与教务处配合完成每年的课程安排等。实践教学的课程质量标准是规定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框架、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对课程质量有重要影响。课程质量标准还是编写教学大纲、课程考核的依据,应详细阐述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内容,并向全体学生提出学习基本要求和学习方法。与其他课程不同,实践教学并无统一的教材,且目前出版的大多数教材都是依据“课程实践”模式编写的,并不适用于作为实践课程的实践教学。因此,教学大纲实际上要起到教材的作用,需要包括实践教学的主题、教学内容、教学各环节的具体操作程序、考核要求等。以“课程实践”形式开展的实践教学的内容与课堂教学的内容即理论知识点不可能一一对应。对此,我们建议采取“统一主题+自由选择具体内容”的方式,予学生以一定的选择自由度,并结合院校和专业特点,重点在帮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增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第三,实现对学生社会实践的全程指导需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平台支持。校外社会实践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校外社会实践也可以集中进行,例如以学校或班级组织的参观、考察、研修等方式开展。但这些校外实践活动受限于实践基地的容纳能力和教学经费,不可能实现对学生的全覆盖,因而并非主要的校外社会实践形式。实践教学设置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在亲身参与的社会实践中运用理论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检验理论,体会到理论的真理性,从而实现对理论从“知”到“信”的飞跃。社会实践的亲身参与性决定了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必然是个人化的、分散的。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位教师可以面对多个学生,是因为课堂教学的场地集中在教室之中。实践教学的分散化使得教师的一对多的指导成为不可能,这是对许多学校和教师而言,实践教学难以开展的最大制约因素。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各高校远程教育平台建设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该校实践教学依托清华大学研发的THEOL平台。教务处在完成实践课程的教学安排后将所有数据导入该平台,教师登录即可在自己账户中看到所带班级所有学生的信息,和其他课程一样。教师按照规定的时间将学习资料整理后在平台上,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自主学习、讨论,并向教师提交社会实践的题目和具体计划。教师在通过该平台对学生学习进行监督、指导,并审批学生的社会实践题目和计划,提出指导意见。学生在离校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该平台随时和教师保持联系,实现指导的全程化和全覆盖。在没有建立远程教育平台的院校,指导教师也可能通过QQ群或微信群实现上述指导。
作者:周 蕊 王海成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上一篇: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技术综述
- 下一篇: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