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育人途径

时间:2022-12-25 08:55:42

导语: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育人途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育人途径

摘要:辅导员和导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管理工作队伍的两支重要力量,在育人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章针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辅导员和导师合力育人模式的现实依据,从高校实际出发,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育人模式的制度和路径。

关键词:研究生辅导员;导师;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育人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合力育人是实现全方位育人的重要途径。研究生是高校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媒体报道研究生存在公德意识淡漠、道德失范等行为[1],如“优秀”学生钻漏洞诈骗通讯商、“拔尖”学生研发盗论文软件非法牟利、“高技术”学生制造危害社会等现象,“高学历”研究生向室友投毒事件。这类事件的发生暴露出一个共同问题,即此类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出现严重道德失范行为,甚至存在个人核心价值观迷失的问题。研究生作为拔尖创新人才,是“中国梦”的伟大构想化为美好现实的中坚力量,在面对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影响与冲击,能否正确把握住主流意识形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由此可见,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的关键。研究生辅导员和导师是与研究生关系最为紧密的两支队伍,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育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探讨如何通过机制建设把高校辅导员和导师两支队伍紧密结合,实现资源共享、深度合作、优势互补,发挥全员育人、合力育人优势,将对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育人模式提出的现实依据

1.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素质培养并未充分融合。通常认为辅导员管思想,导师管培养,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的错位优势未能有效整合,育人功能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尽管导师在育人作用中存在极大的优势,但往往只限于对研究生日常生活的引导与建议,并不关注研究生心理健康、思想状况、情绪问题等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并没有实质性的举措。辅导员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管理的骨干力量,和导师队伍相比,辅导员队伍责任明确、精干高效、易抓好管,但由于这支队伍存在年轻化、流动性、管理经验不足等因素,育人效果受到限制[4]。由此可见,一方面导师在育人方面的优势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一方面辅导员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自身的不足,研究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有机的结合,表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二者的分离局面并未得到完全改变。2.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复杂性需要形成教育合力。研究生存在一些不同于本科生群体特征[5],如培养方式多样、理想信念淡薄、个体差异明显、强调自我、就业压力大、社会期望高、集体观念相对薄弱等,这些群体性特征给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育管理带来一定难度。此外,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育管理工作内涵不断丰富,比如党团建工作、教育管理、公寓管理、社团活动、奖惩助贷减、就业指导工作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和教育内涵的复杂性都使得有些辅导员在具体工作的开展中顾此失彼[6]。由此可见,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育管理只依靠专职研究生辅导员是完全不够的,导师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人”,有必要也有义务参与到研究生的育人工作上来。3.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需要发挥各自优势。研究生辅导员队伍趋于年轻化,在身份上如同研究生的朋友,他们年轻有活力,具有共同的兴趣与爱好,思想上容易沟通;研究生导师是从专业教师中选拔出的学术优秀的教师群体,比专职辅导员、教务员等其他管理人员更具有权威。其次是在专业上的优势。导师与研究生具体学科方向与研究领域基本一致,可以将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学术研究和科技服务中。研究生辅导员多数具有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使得辅导员的本职工作有理论支持,工作侧重在研究生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关键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4.国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要求形成全员育人氛围。中共中央在1994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发[1994]9号)、教育部在2000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社政[2000]3号)、中共中央在2004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教育部在2010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7年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教育部在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第43号令)等,这些文件都在政策上对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的合力育人机制分别提出了要求。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合力育人是高校科研队伍和管理队伍形成合力的具体表现[3],是高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外在表现形式,建立这一合力育人机制是贯彻国家关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育人方针的重要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育人模式的制度构建

1.建立定期有效的培训机制。在新增导师岗前培训工作中,安排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题,邀请在教书育人方面业绩突出的导师做交流经验,增强新增导师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成他们参与研究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只有建立导师德育工作培训机制,才能使导师有平台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特点和方法进行学习和探究,更好的做到教书育人。2.建立叠加效应的融合机制。辅导员主要由院系、学校学生工作部或研究生工作部二级管理,导师主要由院系管理,两支队伍各有统属,不同的管理序列使得各自优势的叠加效应没有显现,高校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制度构建实现部分青年研究生导师参与到辅导员工作队伍,比如从各学位点的导师团队中选聘一名青年导师兼职本专业从硕士一年级至博士三年级的学生管理工作,日常管理工作依旧以研究生辅导员为主体。3.建立双向反馈的沟通机制。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不通畅的沟通、或者缺乏有效沟通是当前导师与辅导员合力育人的根本不足。辅导员和导师之间建立常规化、制度化的沟通与交流制度,才有可能形成育人合力。辅导员要把握主动,注意信息的双向反馈。在沟通方面,辅导员要主动,辅导员可以以面谈、电话、微信和邮件等多种形式主动与导师联系,向他们通报指导的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和日常表现,同时导师要将所带学生在专业学习、科研进展、团队意识等方面情况与辅导员沟通。沟通的关键是要相互交换意见,注意信息的双向反馈[7]。4.建立权责分明的考核机制。第一是导师的考核机制。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首要责任人”,学校可以明确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职责与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作为重要因素融入导师的考核工作,监督他们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职责履行。例如通过定期检查《研究生导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记录本》,了解导师履行思想教育职责的状况,将导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情况的考核结果与导师的续聘、招生指标、课题申报和职称晋升直接挂钩。第二是学校对辅导员的考核机制。除如学生满意度、日常教育管理成效、学生集体评优、就业状况等常规的考核指标外,管理部门可以同时将导师作为辅导员工作对象,把辅导员与导师沟通频率,沟通效果与改进措施等作为辅导员考核的重要内容。5.建立共治共享的参与机制。目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党团教育、两课教学、活动载体、社会实践等途径,辅导员可以在组织党团工作、社会实践、科技活动、学术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工作和奖助学金评定环节中邀请导师参与,使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融入进来,与研究生辅导员共同处理请假审批、违纪违规、心理健康问题、疾病和事故等日常事务,在研究生入党、奖助学金及各类荣誉评定、研究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充分享有知情权和决策权,只有使导师教书育人与辅导员的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紧密的结合起来,形成导师全面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才能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育人模式的有效途径

1.辅导员为主导、导师协助做好研究生党建工作。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辅导员可以邀请年轻导师担任研究生党支部书记;聘请品格优秀、素质良好的导师作为研究生党支部思想政治教育顾问;要求导师参与所带学生的党员推优和预审答辩环节,了解自身所带研究生的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存在的不足;邀请旗帜性的优秀导师给入党积极分子授课;在评选学校优秀党员标兵、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支部时引入导师评价机制。在党员教育和培养过程中,辅导员对研究生党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主动与导师联系,征求导师的意见和建议。2.辅导员与导师共同做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辅导员和导师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高校辅导员具有充沛的精力和活力,与研究生年龄相近,工作思路开阔,易于学生沟通;其次在辅导员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取得心理咨询从业资格证书,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辅导员具有一定的心理咨询能力。再次是辅导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骨干。辅导员可以通过他们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动态。正是以上的工作特性,使辅导员相对于专职的心理教师以及其他人员来说,具有更及时性和全面性的指导优势。导师对研究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同样具有独特的优势。研究生思想较成熟,他们独立性强,导师与研究生既是师生关系,又是合作伙伴关系,这样的双重身份使得研究生在感情上、心理上都更加愿意与其接近,使得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导师有着更大的开放性,能促进他们心理上的交融。3.辅导员和导师共同决策研究生事务管理。在研究生日常管理事务中,以学生事务管理部门为主导,引入导师、辅导员共同参与机制,能进一步形成工作合力。通过辅导员了解的研究生思想状况、遵守校规校纪等日常行为表现和导师提供的、实验状况等科研信息,可以为辅导员和导师在奖助学金和各类研究生荣誉的评选、学生的违纪违规处理、学生学术诚信等问题的处理过程中增加工作的可信度和有效性。4.充分发挥导师参与各类活动和社会实践的积极性。辅导员在一定程度上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负责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内容多样、积极向上的各类活动。辅导员如何在活动中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其根本要求就是积极发挥高校全员育人的作用。例如通过“走进我心中的好导师”活动邀请一批优秀导师和研究生面对面分享“为人,为学”心得,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和榜样示范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研究生学风、学术的规范化建设。此外,导师可以利用“挑战杯”竞赛为契机,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和创业意识。此外,导师可以利用专业优势指导研究生社会实践,不仅让研究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同时可以增强研究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5.辅导员全程化和导师个性化指导相结合改善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有效的就业指导是开展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毕业生就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辅导员应该具有全程化就业指导的意识。所谓全程就业指导,就是工作要从新生开始着手,针对不同阶段各有侧重,将职业生涯规划贯穿在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随时调整择业期望值,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择业心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由于研究生个体存在特殊性和差异性,所以有必要积极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研究生导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就业偏好和心理倾向比较清楚,可以为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和咨询,帮助学生及时转变调整就业心态,掌握求职技巧,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方向。

参考文献:

[1]饶家辉,王宏娟,张乃生.研究生在学术诚信构建中的责任担当[J]高校教育管理,2013(1):112-115

[2]白勇,李伟元,孙一娜,等.研究生辅导员和导师在学生培养工作中相互协作的调查分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2):64-67

[3]武永江.论导师与研究生差异性成长共同体的构建[J]高校教育管理,2012(5):82-86

[4]楚永全,周立志.试论研究生导师的德育职责及工作机制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研究,2011(11):7-10

[5]郑慧.对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1(11):107-108

[6]马小燕.论研究生辅导员的印象管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25-28

[7]王岩.论建立研究生辅导员和导师的双向交流机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11):101-103

作者:吴敏 单位: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经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