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恋爱观发展影响

时间:2022-10-12 03:47:30

导语: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恋爱观发展影响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恋爱观发展影响

摘要:大学生恋爱在高校中已经普遍存在,恋爱中出现的情感问题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关注方面。通过梳理大学生恋爱发展的历史脉络,针对如今大学生恋爱出现的低龄化、人数众多、恋爱具有盲目性等新特点,提出高校应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心理教育相结合,并与家庭教育相联系,指导大学生处理好恋爱与学习的关系,使思政教育在大学生恋爱问题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恋爱;影响探析

大学生是社会中最为活跃的群体之一,他们思维活跃且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同时,大学生也正处于身体、心理等方面并不成熟的时期,在高校“与世无争”的环境中使得大学生往往缺乏对事物的特殊认知,思想政治教育的鼓励与引导便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的恋爱问题不容回避,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大学生恋爱行为进行积极说服、教育和引导,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大学生恋爱观发展演变及特点

恋爱观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是男女双方对恋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并由此而影响其个人的爱情行为倾向。由于时代的发展变迁,大学生的恋爱观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对这些变化进行梳理总结,可以更好地把握大学生恋爱观的发展趋势,可以更好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大学生的恋爱观教育之中,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提供有益的帮助。

(一)不同时期大学生恋爱观的演变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这一时期是中国发展变化的关键期,“以阶级斗争为纲”逐步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篇章,各种经济、政治意识和思潮纷纷涌入。新思想、新观念首先在大学校园中传播开来,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各种恋爱、婚姻观交织就是其显著特征之一。大学生们“从一而终”的恋爱观开始发生根本性改变,对“自由恋爱”的追求逐渐在大学生中出现,享受平等、自由的恋爱观开始被广泛接受并在各个高校中迅速传播。但这一时期在恋爱行为上依然较为低调,以相约体育锻炼等居多,由于通讯并不发达,互写情书成为当时恋爱中最为普遍的交流方式,感情专一且牢固,大部分大学生情侣在毕业后会走入婚姻。但由于开放程度不够,以及中国保守思想的存在,加之一些高校仍然将“禁止谈恋爱”作为校规执行,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恋爱依旧呈现出谨慎严肃的特点。

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计划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法规不断健全。1990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生谈恋爱不再被明文限制。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恋爱行为有了相对宽容的态度。20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恋爱发展快速,大学生恋爱观念的变化以及中国社会环境的日益宽松,使得许多大学生不再像80年代恋爱时“遮遮掩掩”。他们变得热情奔放,不再担心受到异样的眼光和来自老师、学校的批评。由于手机以及互联网等并没有在中国普及,90年代的大学生互表爱意的方式依然以传统的书信为主。大学生不再把阶级成分看作恋爱的重要考虑因素,物质条件的好坏开始逐渐成为恋爱中大学生较为重视的方面。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改善,追求爱情的浪漫和甜蜜温馨也成为大学生们的“必修课”,不再把恋爱与婚姻视作等同关系,最终走入婚姻的比例较低。这一时期大学生的恋爱观整体呈现由保守向开放转变的特点。

21世纪的前10年见证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这一时期高校更加开放、自由,兼容并蓄的人文环境为大学生的恋爱发展提供了助推力。在恋爱观念方面,这一时期的大学生表现出比以往任何年代都更为开放的态度。有关调查数据显示,这一时期大学生恋爱就是为摆脱孤独、满足对异性的好奇心,或者作为一种消遣,充实课余生活,积累经验,等等。可见这一时期大学生的恋爱观较为复杂多样,甚至有些随心所欲,“只要曾经拥有,不求天长地久”等口号式恋爱观的出现也使得这一时期大学生的恋爱目的变得较为模糊。在恋爱行为上,这一时期开始流行“当众表白”的方式,在操场摆蜡烛、送鲜花、喊口号等众多博人眼球的恋爱方式层出不穷。相比而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资源匮乏,经济条件、物质条件等相对短缺,爱情更显珍贵,大学生恋爱更多的是源于爱情本身。而在世纪交替的年代,因为生活水平、科学技术等不断进步,许多大学生的校园恋爱青涩而美好,但他们变得也越发现实,车、房、工作等因素逐渐成为了校园恋爱的终结者。这一时期大学生恋爱观呈现出自由意志与残酷现实的激烈交锋的新特点。

(二)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新特点

如今的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而成长的一代,他们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学生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经历。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他们的思想意识超前发展、精神世界丰富异常,准确捕捉新鲜事物的能力强,以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都显著增强。从如今大学生的受教育环境和自身定位等方面来看,如今的大学生校园恋爱出现了一些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

第一,恋爱的低龄化与低年级化。当前,大学生恋爱在高校中已经成为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虽然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但他们在心理、智力以及行为方式等方面依然不成熟,处于身心的成长期。但在恋爱问题上,已经出现了大学生恋爱的低龄化与低年级化倾向,一些大学生20岁进入高校便开始谈恋爱,他们认为谈恋爱是他们进入高校的首要“任务”,而且这已经成为许多大学新生的“共识”。以至于大学生恋爱呈现出“年龄小、年级低、人数多、热情高”等特点。大学生的首要目标应该是学习,为以后的人生发展打基础、做准备。初入大学应该是学习专业知识的最佳时期,然而恋爱低龄化的出现,使部分大学生一入校便沉迷其中,必然影响其后续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甚至影响今后的人生发展。

第二,恋情发展迅速。大学生恋爱的低龄化与低年级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对恋爱的渴望与期待,希望可以迅速找到人生的伴侣。因此,大学生这一心理的出现导致了大学生校园恋爱的“快节奏”现象。大学生生活在校园,没有经受社会大环境的历练,单纯而美好,恋爱的促成往往双方不会考虑彼此的物质财富和家庭因素,他们思想简单、纯粹,只要两人有感觉、有眼缘就有了“在一起”的基础,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当前大学生恋爱的“快速性”。其中闪恋、闪婚等词语的出现,也表达出了如今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的速度之快和恋爱需求之强。

第三,恋爱人数众多。如今的大学生思想开放、敢说敢做,一些大学生存在“大学不恋爱,人生不精彩”;“宿舍里同学都在恋爱,我不谈会被看不起”等思想。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大学生都对恋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十分渴望恋爱,这导致高校中恋爱情侣明显增多。校园面积有限,学生众多,大学生恋爱随之出现了普遍的公开现象。一些大学生情侣在操场、教室、餐厅、学校主路等场所手拉手、肩并肩,举止亲昵,旁若无人,其恋爱的投入程度让许多同学、教师侧目。对爱情如此渴望的大学生势必会影响到自己的专业学习,对大学良好校风校纪的培育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第四,恋爱具有盲目性。大学生恋爱往往是“跟着感觉走”,由于当前大学生恋爱低龄化的趋势,部分大学生并不真正明白恋爱的目的是要“建立家庭并且承担责任”,在恋爱动机上并不明确自己“为什么要恋爱”,恋爱出现盲目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因为寂寞而恋爱。部分大学生感觉校园生活枯燥无味,没有激情,但又希望寻求美好的大学生活状态,于是恋爱成为一些大学生摆脱寂寞的最好方式。“不在乎天长地久,只要曾经拥有”成为了许多大学生的恋爱“准则”,互相陪伴、消除寂寞成为他们恋爱的最终目的。二是为增加经验而恋爱。大学四年的宝贵时光是一个人专业知识、生活技能、社会经验的最初积累时期,对个人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恋爱经验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一些大学生将增加恋爱经验作为校园恋爱的直接原因。三是为追求物质利益而恋爱。大学生应该是富有朝气、年轻向上的群体,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一部分大学生变得越来越现实,希望通过恋爱的方式获取对方的物质利益。青春、爱情也不过是用来交换的“商品”而已。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恋爱观演变中的发展

高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大学生恋爱的发生地,浪漫的校园恋爱往往伴随迷茫、失落进而失恋等一些负面情绪和状况的发生,这就非常需要学校的教育和引导。在保证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前提下,高校在各个时期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恋爱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由“严管”到“宽松”

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中国刚刚迎来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艰难起步。这一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处在萌芽和逐步建立的阶段。对高校而言,主要是清除思想政治教育中“左”的错误指导,纠正教育战线“两个估计”的错误,鼓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回到正确的方向和轨道上来,对推动高校解放思想,加快思想转变起到了积极作用。80年代初期到中期,我国社会环境依然保守、封闭,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大部分高校并不鼓励大学生恋爱,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恋爱进行“严格管理”,将“严禁恋爱,违者退学”等写入校规校纪。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主要处于宣传教育学生“学习知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学习层面,对大学生的恋爱行为不仅没有帮助、引导,反而认为是“有伤风化”,许多大学生情侣纷纷转为“地下恋情”,有些情侣被举报后还会受到学校的处分以及严厉的批评与思想改造教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逐步重视,1980年5月,第一机械工业部和全国机械工会联合召开思想政治座谈会,会上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新命题[3];1983年教育部确立设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1987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逐步发展完善。80年中后期,高校对大学生的恋爱问题重视程度日渐提高,态度逐渐缓和,不再将“严禁恋爱”等写入校规校纪,也不再盲目破坏和禁止大学生恋爱行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日益宽松,对恋爱大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说服与引导教育,不再进行批评与思想再教育,等等。随着大学生恋爱行为的增多,高校在思想政治课中逐渐引入“思想道德修养”等课程,向大学生介绍正确处理两性问题的方式方法,成为大学生校园恋爱的最初指导性课程,但并非“婚恋观”的专业课程。

(二)由“宽松”到“开放”

相对于80年代而言,一方面,这一时期高校改革逐步展开,高校合并以及学科的不断调整为学校的发展和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政策的支持,教育环境的不断改善,使得90年代的高校成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排头兵”。高校各项事业突飞猛进发展的同时,多层面、多角度、多途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展开,国家相继制定了多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政策。1990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生谈恋爱不再受限,但却规定:“在校学习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退学手续的学生,作退学处理。”另一方面,90年代的大学生思想更加开放、多元。虽然无法结婚,但大学生恋爱的热情却依然高涨。恋爱不再被明文限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校园恋爱的焦虑。随着国家政策的放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对待大学生恋爱这一问题上也逐步开放,主要表现在高校辅导员开始将大学生恋爱作为日常学生管理的一部分进行积极引导和帮助,而不是一味的禁止和排斥;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始向学生宣传“文明恋爱、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等思想。由于互联网依然不够发达和普及,在学校的组织下,大学生的各种联谊活动日益丰富,同时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友机会。思想政治教育开始在对待大学生恋爱这一问题上变得开放和包容,一些有益的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学生尝试“恋爱”这门人生的“必修课”。

(三)由“开放”到“以学生为本”

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教育环境的不断改善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上变得日益科学和系统。在世纪之交,互联网的发展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有了新的前进动力。“网络聊天室”的出现很快演变为各大高校的“贴吧”和“BBS”等,大学生之间的沟通更加便利,“网恋”随之而来,许多大学生情侣从网络相识,再回到现实相处。这一时期大学生恋爱呈现出“形式多样、目的各异、人数暴增”的特点,尤其是网络在21世纪的发展使大学生们发现了更为广阔的世界,思想意识更新、情感需求也愈发强烈。面对21世纪初的大学生,他们的恋爱早已撕掉了“遮遮掩掩”的面纱,教育环境的改善和社会意识的向前发展,高校开始对大学生恋爱进行有重点的关注和积极引导,成立“情感交流室”“思想倾诉中心”等对大学生在情感方面有帮助的小型机构,并安排思政课教师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定期为有需要的同学答疑解惑并对其进行情感指导。有条件的高校还设立了“微机室”,利用网络宣传大学生恋爱常识。一些高校还建立了专门的“朋辈心理咨询社团”等,由思政教师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博士生为大家讲解有关恋爱的知识。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一时期由“指导”逐步向注重学生本身的情感状态转变。可以看出,在社会环境、人的思想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正在向着科学化、开放化和人性化的方向发展,更加注重学生各方面的情感需求,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大学生恋爱观发展演变的原因分析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大学生校园恋爱到当前的大学生恋爱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恋爱的方式方法、恋爱环境等一直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从最初的“严格管理”到如今的“自由开放”,高校校园恋爱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社会环境的变化

大学生恋爱的发展变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时代缩影。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缓慢,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落后,大学生恋爱的出现被视为“不检点”“不务正业”等,是被严格禁止的。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我国社会环境、物质基础、文化思潮等方方面面都有了巨大变化,给大学生的情感世界、人生道德、价值观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他们的恋爱观也在发生着改变。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各方面的建设与改革,也对大学生恋爱产生了影响。国家政策的放宽和学校环境的改善,使大学生们逐渐将恋爱公开化。进入21世纪,随着思想解放的不断深入,各种多元化的文化冲突,使中国社会高度一统化的文化观以及人们的价值判断趋于离散,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变得日益多样化。网络的发展与普及,各种外来文化涌入,使大学生的行为与思想都受到影响,在恋爱上追求自由、开放、无拘无束等更开放的状态。

(二)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身心成长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子女在上大学之前基本上都是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他们会通过对父母婚姻状况的长期感知来确立自己的恋爱婚姻观,所以家长必须重视对子女的言传身教。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礼仪之邦,受历史传统的影响,我国的家庭教育对“恋爱婚姻”提及甚少。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依旧保守、落后,许多家庭对孩子在大学恋爱持反对态度。部分家庭传统思想浓厚,加之“”的消极影响依然存在,他们认为婚姻大事必须由父母做主,未经父母许可私自谈恋爱往往被视为伤风败俗的事情,禁止子女在大学里追求爱情。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父母的思想观念也发生着变化,家庭的思想传统依然存在,但在如今多种思想文化交织、社会不断开放、包容的环境下,家庭的恋爱观教育也已经变得轻松、自在。一些家庭毫不避讳“子女恋爱”这一话题,父母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子女重视更要正视“大学谈恋爱”这一问题,有些家长还为子女设立了“恋爱基金”,从物质上直接支持子女的大学恋爱。家庭环境的相对宽松,父母思想观念的变化等为大学生恋爱的发展变化起到了促进作用,直接推动大学生恋爱观的发展。

(三)大学生自身观念的转变

大学生是大学校园的主体,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保守恋爱”到如今大学生恋爱已经成为各大意识的向前发展,高校开始对大学生恋爱进行有重点的关注和积极引导,成立“情感交流室”“思想倾诉中心”等对大学生在情感方面有帮助的小型机构,并安排思政课教师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定期为有需要的同学答疑解惑并对其进行情感指导。有条件的高校还设立了“微机室”,利用网络宣传大学生恋爱常识。一些高校还建立了专门的“朋辈心理咨询社团”等,由思政教师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博士生为大家讲解有关恋爱的知识。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一时期由“指导”逐步向注重学生本身的情感状态转变。可以看出,在社会环境、人的思想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正在向着科学化、开放化和人性化的方向发展,更加注重学生各方面的情感需求,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四、大学生恋爱观发展演变的原因分析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大学生校园恋爱到当前的大学生恋爱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恋爱的方式方法、恋爱环境等一直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从最初的“严格管理”到如今的“自由开放”,高校校园恋爱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社会环境的变化

大学生恋爱的发展变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时代缩影。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缓慢,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落后,大学生恋爱的出现被视为“不检点”“不务正业”等,是被严格禁止的。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我国社会环境、物质基础、文化思潮等方方面面都有了巨大变化,给大学生的情感世界、人生道德、价值观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他们的恋爱观也在发生着改变。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各方面的建设与改革,也对大学生恋爱产生了影响。国家政策的放宽和学校环境的改善,使大学生们逐渐将恋爱公开化。进入21世纪,随着思想解放的不断深入,各种多元化的文化冲突,使中国社会高度一统化的文化观以及人们的价值判断趋于离散,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变得日益多样化。网络的发展与普及,各种外来文化涌入,使大学生的行为与思想都受到影响,在恋爱上追求自由、开放、无拘无束等更开放的状态。

(二)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身心成长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子女在上大学之前基本上都是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他们会通过对父母婚姻状况的长期感知来确立自己的恋爱婚姻观,所以家长必须重视对子女的言传身教。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礼仪之邦,受历史传统的影响,我国的家庭教育对“恋爱婚姻”提及甚少。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依旧保守、落后,许多家庭对孩子在大学恋爱持反对态度。部分家庭传统思想浓厚,加之“”的消极影响依然存在,他们认为婚姻大事必须由父母做主,未经父母许可私自谈恋爱往往被视为伤风败俗的事情,禁止子女在大学里追求爱情。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父母的思想观念也发生着变化,家庭的思想传统依然存在,但在如今多种思想文化交织、社会不断开放、包容的环境下,家庭的恋爱观教育也已经变得轻松、自在。一些家庭毫不避讳“子女恋爱”这一话题,父母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子女重视更要正视“大学谈恋爱”这一问题,有些家长还为子女设立了“恋爱基金”,从物质上直接支持子女的大学恋爱。家庭环境的相对宽松,父母思想观念的变化等为大学生恋爱的发展变化起到了促进作用,直接推动大学生恋爱观的发展。

(三)大学生自身观念的转变

大学生是大学校园的主体,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保守恋爱”到如今大学生恋爱已经成为各大高校的一道独特“风景线”,这样的转变与大学生自身恋爱观的变化是分不开的。思想观念的变化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决定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处在改革开放的最初时期,在恋爱问题上谨慎、严肃,思想比较保守,“工农兵”意识强烈,“阶级感情”和“家庭成分”在许多大学生恋爱中依然是主要考虑因素。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社会思想的日益增多,大学生恋爱观也发生了诸多变化,中国传统的恋爱、婚姻观念正在发生动摇,“阶级意识”和“家庭成分”等思想渐行渐远,追求“自由与浪漫”的爱情逐渐成为许多大学生向往的恋爱状态。

五、大学生恋爱观的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启示

从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恋爱发展到如今的校园爱情,大学生在恋爱问题上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大学生的思想、身心等还不够成熟,在恋爱中难免会出现不理智的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充分肯定大学生恋爱的同时还要重视大学生的恋爱教育。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体系,更为大学生恋爱提供帮助和指导。

(一)加强大学生的恋爱观教育

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生理和心理都正在逐步趋于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以及对美好爱情的追求成为许多大学生校园爱情的最初动力。因此,大学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应准确把握大学生的年龄、心理和生理特点,将恋爱教育融入其课程之中。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重点加入大学生恋爱的相关内容,利用身边的真人真事来进行授课,实事求是为同学们解答有关疑惑,等等。重点是首先要从恋爱观上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理念,懂得恋爱是人之常情,要用平常心去面对,更要学会包容和理解。恋爱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经阶段,是两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在交流中升华爱情。同时,思想教育要让大学生明白,恋爱关系也是一种责任关系,要对彼此负责任,互相关心、互相扶持;要让学生懂得爱情的真谛是奉献,与利益无关,给予永远比索取高尚。

(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恋爱教育不容忽视的方面之一。“恋爱心理教育”逐步成为高校恋爱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恋爱并不是“风平浪静”的,大学生都处于成熟期和叛逆期,在恋爱过程中常会遇到诸多问题,引起内心困惑、矛盾和冲突,此时正确的心态和良好的沟通变得尤为重要。首先,普及心理教育。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在很大程度上为大学生解决了恋爱中的种种问题。同时,心理教育专家与思想政治课教师可以将心理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创新课程内容,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将大学生恋爱的一系列问题用专题讲座的形式予以展现和普及,使大学生走出恋爱误区,健康生活。其次,对于个别情况而言,心理咨询是解决其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个别咨询,为大学生解决恋爱中的错误认识,消除一些同学与异性交往的恐惧,帮助解决恋爱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又能帮助大学生尽快从失恋的低落情绪中恢复,投身学习生活。

(三)指导大学生处理好学习和恋爱的关系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作为大学生,学习依然是主要任务。许多大学生在这一阶段将恋爱与学习作为生活的全部,“在学习中恋爱”成为目前部分大学生的生活状态。一部分大学生认为爱情与学业并不矛盾,拥有了爱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自己专业知识的学习,他们向往爱情与学业的“双丰收”,但往往几率比较低。高校在大学生的恋爱观教育中应重点指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与恋爱的关系。首先应该使大学生明确学习是他们的主要任务,一切都要以学习专业知识为出发点,努力培养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一些已经恋爱的大学生更应加强处理二者关系的能力,不能因为爱情而荒废学业,浪费大好时光,同时,在保证学习的情况下正视爱情,享受生活。

(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家庭教育是孩子思想观念形成的第一影响因素。父母的恋爱观也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恋爱观。在中国,家庭教育往往缺少“恋爱教育”的内容,许多大学生在中学阶段以学习为主,父母长辈也对其寄予厚望,在恋爱方面几乎没有任何经验和思想的传授。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对待爱情的迷茫与无措现象发生,在无法摆正学习与恋爱的关系时,盲目作出选择,影响了学习或是失去了美好的爱情。在学校方面,对大学生的恋爱教育以隐性教育居多,随着高校改革、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目前高校对大学生恋爱问题已经有了很多新的教育举措。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以学校教育为主,在大学生恋爱问题上“双管齐下”。同时,家庭教育要配合学校的恋爱教育,正确引导孩子处理好学习与恋爱的关系,经常与学校沟通,反馈学生恋爱思想动态,同时学校也可以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努力引导学生文明恋爱、健康生活。

总之,大学生校园恋爱已经成为各个高校的普遍现象,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恋爱观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内容之一。在明确大学生恋爱观发展特点的前提下,回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恋爱中的发展历程,对现阶段引导和教育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恋爱观具有借鉴意义。从社会、家庭、个人三方面挖掘大学生恋爱观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为思想政治教育在指导大学生恋爱方面找到突破口和现实根源。同时,大学生恋爱观的现实指向也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现实启示,在指导大学生正确处理恋爱各种关系的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鼓励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恋爱行为和观念,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构筑全面思想保障。

参考文献:

[1] 宋泽莲.从大学生婚恋观探讨高校婚恋教育现状及改革方向[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2):127-128.

[2] 何桂明,陈佩妮,胡晓丽,王顺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恋爱观演变轨迹的探讨[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1):75-76.

[3] 肖映胜,张耀灿.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探微[J].思想理论教育,2010(15):4-9.

[4] 宋俊成.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变迁[EB/OL].http:mks.ecjtu.jx.cn/2014/0624/c846a2948/page.htm.

[5] 姜采英.略论大学生恋爱观的教育和引导[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95-97.

[6] 余鲲.“90后”大学生恋爱婚姻观问题探析[J].铜陵学院学报,2012(3):79-80.

作者:李辰洋单位:北京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