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解析
时间:2022-07-26 03:05:21
导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解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为了响应国家号召而开展的例行工作,更应该细化为高校的一项切实可行的日常工作,融入高校的工作体系。文章从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党团活动与社会实践、构建融入载体、完善保障机制四方面探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路径。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团活动
在2016年5月17日召开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这“向四个方向看”是科学的、合理的方法论,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找准了切入点,定下了发展基调。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总结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六种精神,每一种精神都可以也应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团组织活动与社会实践、校园硬件载体等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中找到契合点。因此,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是所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工作者所应该共同思考的问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根本,通过扎实的理论阐述与讲解为大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言传身教与教学方法创新使学生形成完整的思想道德素质理论体系,认知、认同并自觉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内涵,才能为延伸展开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等其他形式的教育提供可能。1.要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修订工作。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革新,就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简单精炼地提炼出精髓,并分层次、与章节对应地融入教材的每一个板块,一方面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注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极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信服力;另一方面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政治性培养相得益彰,潜移默化使学生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正和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与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最为密切,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因此要加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章节并及时修订,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将其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理论来源、精神内核与当代价值明确提出、详细阐述,重点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自我道德修养的深刻理论、将德育纵深贯穿人生的始终的价值要求,生动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六种精神的“致良知”“知行合一”“内圣外王”等内容,并以其为根本,由点到面,具体化辐射到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人生价值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章节,例如用“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精神深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来激发学生对爱国主义的共鸣等,对这些内容进行分层次具体诠释,从而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将“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的思想在“法律基础”部分详细阐述,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法律制定的道德来源和依法治国的必要性,加强大学生对“法制”的深刻理解与认可。同时要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进德育方法,要多讲述中华历史典故,借鉴古人关于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优良方法讲述整门课程的故事,增强其他章节内容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使学生在不同维度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又能够系统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与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为一体的整体逻辑。2.定期开展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为学生理解并认同教学内容提供现实榜样。一方面,德育教师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积极参加全国范围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讨会,通过多种渠道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动态,高校也要举办常态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班,通过全方位、立体化的学习、培训模式,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会贯通,融入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之中。另一方面,有了深厚的道德理论基础,教师务必将其外化于行,发挥言传身教的模范效应,就要以分析具体时事热点问题、表达充满正能量的言论、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来彰显自身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一是将国家大政方针、社会热点问题与历史类似的时期作对比,举例说明施政者基于何种家国情怀,采取了何种解决措施,并得到什么样的反馈和效果来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理认同,同时增强大学生对先贤大德道德上的钦佩,充分培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二是辩证地看待社会热点问题,提出利国利民的见解,惩恶扬善的解决办法,彰显“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社会责任意识;三是与学生进行良性沟通,为学生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尊重和包容学生的缺点,耐心提出整改意见,用心诠释“以德报德,以直报怨”的个人修为。3.在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要着重培养学生自我养成思想道德素质的意识,强化考试对于学生认同并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督促作用。要积极探索如何让学生从内到外地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途径,借鉴古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身手段来养成谦虚的性格、笃行“穷则独善其身”的隐忍精神来逼迫自己厚积薄发、坚持“知行合一”的方法论来将思想道德素质外化于行,等等。同时,重视通过考试来检验并督促大学生加强平日里的思想道德素质积累,加强发散性试题的比重,激发大学生主观发挥的积极性,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体概念的把握、各部分内容的理解、践行的方法直接体现在题目中,例如要求考生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与书本上的基本原理相结合,深刻剖析当前社会现象;旁征博引先贤大德的光辉事迹,指出可对当代的借鉴之处等。这就要求学生注重平时积累,将德育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间断地通过身边每一件小事深入反思自己思想道德素养上存在的不足,树立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求解决方法的意识从而加深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里认同,发自内心地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团组织活动与社会实践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团组织活动,通过党课教育以及形式丰富、内容与时俱进的党团活动的开展,使大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脉相承的历史感,协助促进大学生从整体上和内容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形成正确的理解,从而更好地结合专业学习和校园生活,将其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同时在校园内形成德育的良好氛围。1.高校要重视在党课教育中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述当代故事。从思想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并发展的适合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找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其的血脉联系有助于教育对象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渊源,充分用“以人为本”“仁者爱人”“大道之行者,天下为公”“重民本”“求大同”等历史经验阐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并将长期领导中国人民走向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历史必然;用“守诚信”的精神追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历史根源;用“讲仁爱”“仁义礼智信”“国之四维,礼义廉耻”的价值追求讲述当代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故事,极大深化广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才能更好地理解其科学内涵,进而提升教育对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心理认同,从而切实去培育和践行。2.高校要提倡古为今用的理念扩大团课教育阵地。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目前我国大学生团课的主旋律,因此要找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与传承关系,加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分量,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融入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基因,例如:国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和社会层面上的倡导与“忠君报国”“天下大同”的伦理思想有一定程度上的引申,而个人层面上的倡导更可以用“见贤思齐”“自强不息”等思想对个人形成强大的自我约束力,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追求要与古代的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并在新的时期对其有所超越,秉承这种思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多多开展以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为主题的团课,在传统节日前后讲述中华传统节日的由来与典故,例如端午节如何体现古人对“忠义”“正义”的追崇;春节如何体现中华儿女对“尚和合”“求大同”的美好祈愿;重阳节如何体现中国人对老人的“仁爱”,从而唤醒大学生内心中的民族意识。同时,分不同课次将“礼义廉耻”对国家的重要性、“仁义礼智信”对人生的影响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思想,通过鲜明的人物事迹来讲述,潜移默化地感染大学生的价值观,激发他们培育高尚品德的积极性。3.倡导大学生走出校园,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中华文明向来强调为了具备圣人一样高尚的人格,就一定要“事上练”,通过解决百姓的实际问题来升华自己的思想品德。要求学生自己探寻实践渠道,用实际行动去诠释“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等道德要求,加深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在实践计划书、实践报告等书面文件上多引经据典,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培育作为一项标准加入到实践目标、实践意义、实践结果的评价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曝光率与话语权。同时,号召大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项目,身体力行地为社会需要服务,解决百姓的实际生活问题,通过这些感受自己的人生价值,生动诠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硬件与载体建设
要充分发掘校园硬件设施潜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依托校园硬件设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载体。1.依托学校所在地的历史文化古迹,勤加组织号召大学生参观学习,进而受到传统文化的感染。每一座几千年来不断积淀传承中华民族智慧和汗水的城市必然具有鲜明且独特的历史底蕴。如沙皇俄国时期的黑龙江各国势力盘根错杂,俄罗斯移民在哈尔滨建造了著名的索菲亚教堂,企图将哈尔滨“和平演变”为东正教势力范围,哈尔滨人虽然大多为关内遗民,却也不忘根本,克服重重阻碍建成了极乐寺,体现了他们背井离乡也不愿与中华文明相背离的民族风骨,用一颗中国心彰显了“求大同”的深刻含义。哈尔滨文庙更是现成的教育基地,昭示了儒家文化在远离中原的蛮荒之地仍然居于思想文化上的正统地位。一座城市的历史教育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不仅要向当地的大学生普及城市历史,更要认真发掘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拉近历史与当代的时间距离,让大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在自己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地加以感悟并受到感染。2.充分利用校园场馆建筑,营造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氛围。一是学校允许各级机关单位和学生组织充分利用建筑内的墙壁,将白墙变成宣传板,群策群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制作成文字与图片结合的宣传板,悬挂到食堂、寝室楼、教学楼、机关和学院办公室的墙壁上,萦绕在学生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境里,让大学生一点一滴地从每天看一眼到耳熟能详;学校要以校园建设为载体,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融入其中,在校舍建筑风格、道路命名、标志性宣传标语等方面都可以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使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徜徉在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二是与网络平台建设一道,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舆论宣传体系,在学校日常广播中加入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板块,在各级学报、校报中征集发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关文章和资料,一方面让学生通过感受学校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认识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形成一种思维模式,即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维来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情。3.加大学校各级网络平台建设力度,与时俱进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效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务必与时俱进,紧紧占据网络平台的宣传主动权,牢牢把握住网络舆论与价值观引导方向上的正确性。一是形成从学校主页到班级微信公众号的全方位、立体化的网络体系,形成逐级逐层监管的良性制度,保证基层网络平台与学校指示一以贯之,合理有序将学校网络的文件与主题高效传递至基层。二是密切关注中央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新指示精神,及时更新至网络平台上,一方面凝练概括,通过改编成漫画等手段总结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与格式,另一方面与学校特色与班级情况相结合,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调动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达到过目不忘的境界。三是加强各级网络平台板块结构优化,增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板块,用每天一个传统经典故事、中国传统节日解析、一天一则成语等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宣传形成制度化、常态化,杜绝一日曝十日寒的不成体系的宣传模式。
作者:许静波 王春朝 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 上一篇:旅游文化在中职旅游教学的作用
- 下一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体系研究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