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讨

时间:2022-05-11 11:12:23

导语: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讨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旗帜和精神标杆,高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地,党员干部、教师以及大学生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主要载体。以党员干部的“好官风”、高校教师的“好师风”、大学生的“好学风”以及三者合力形成的“好校风”带动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是满足社会主义大学建设的实际需求,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发展的举措。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员干部;教师;大学生;三维主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引领,是建设社会主义大学的思想导航。高校党员干部、教师以及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大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力量来源。推动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践行,需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教师以及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分别创设良好的“官风”“师风”“学风”,一起营造良好的“校风”,为推动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打好“底气”,树好“正气”。

一、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党员维度

(一)党员干部是建设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主体影响社会道德面貌,精神风气的因素首当其冲的因素可以说是这个社会的“官风”状况。从“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到“若安天下,必先正其身”再到“为民、务实、清廉”,无论是从历史的横轴还是从其纵轴着眼,官德的榜样引领效用皆十分明显。官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国兴安。党员干部无论职务如何,权力巨细,都是人民的公仆,都应念好“六字经”,做好“群众事”,树立“好官风”[1]。一个社会的“官风”需要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一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需要从“官风”中体现。践行核心价值观同样需要“好官风”。高校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阵地,高校的发展状况代表着社会未来的雏形,高校学子是未来社会的人才支撑,办好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社会主义人才,为未来社会的发展夯实基础,也需要“好官风”的力量支撑。只有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率先示范,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官风”带“师风”和“学风”建设,以良好的“官风”带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高校核心价值观建设工程才得以打牢基础,才能在正确的方向和正确的道路上不断发展。因此,践行核心价值观,党员干部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场合下都是重点,都需要做好带头引领。(二)以“好官风”带动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所谓的“好官风”其实就是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这是一项涵盖学风、领导作风、工作作风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高校党员干部的作风如何直接体现高校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效果。高校党员干部要只有在作风建设多花工夫,才能以优良的作风带动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以“好官风”带动核心价值观的建设。第一,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学风。高校党员不仅仅应当利用校报、书刊等传统媒介,而且要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号、微博、易班等网络新媒体的作用,以主流意识形态为引领,加深基础理论的学习、针对实际情况分析、学习先进榜样,提升自身的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第二,坚持身教重于言教的领导作风。党员干部既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由上至下的带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要靠前指挥,精心部署,形成以学促学的优良作风,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第三,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践行核心价值观,就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前高校实际情况深度结合,高度还原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品质。关注当前国际国内发展的最新情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学术点和生长点融入到高校的建设与发展当中,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用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话语让高校师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和鲜活度。

二、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师维度

(一)教师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中坚力量“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与教育对象的思想中心距离最短的角色,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方方面面影响着学生。教师的行为举止具有很强的传播力和感染性,其素质直接陶染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在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教师的以身示范和悉心指导。言行身教、率马以骥的示范精神是每一位高校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按照工作范围和工作任务划分,高校教师可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以及辅导员。思政课教师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生根粉,发挥思政课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作用的前提是全员育人。高校思政课教师毫无疑问需要扮演先进文化传播者和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角色。专业课教师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催化剂,专业课教师伴随着大学生四年成长,是传授专业技能、引导学生走向社会的人生导师。为推进核心价值观的全面实践,专业课教师在工作中须从更高的层次上把学生个人成长与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践行与日常教学工作融合在一起,培养更多具有社会主义远大理想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辅导员是离学生最近、陪伴学生最多、倾听学生之忧的群体,其工作重点皆围绕着学生的大学生活,在大学生以及高校其他主体践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功能。辅导员在扮演日常事务管理者角色的同时,必须成为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者和践行者。(二)以“好师风”引领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教育者首先要受教育[2]。只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保证自己所传之道为“正道”,所授之业为“正业”,所解之惑为“真惑”。包括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以及辅导员等在内的高校教师群体应当树立“好师风”引领核心价值观建设。以“好师风”引领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第一,提高专业课教师选拔与任用的门槛,在选拔中必须既衡量其文化知识水平,又考察其思想政治教育素质。还要加强对学历、职称的考察,力求选拔的人才在意识形态和专业方面都有过硬的素质。在任用之后完善任用的方式方法,做到人尽其才。第二,思政课教师可根据各门学科优势特点进行价值观教育。将《原理》课的教学重点放在讲解核心价值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将《概论》课的讲解重点放在剖析主流意识形态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及其当代价值上、将《纲要》课的授课切点放在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角度上、将《基础》课的上课重点放在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与践行上,充分发挥各门学科教学内容在各自侧重点的优势,提高课堂的教育效用。第三,高度注重辅导员的岗前培训、在岗教育等教育活动。当前,高校辅导员的专业背景不尽相同,思政素质和理论水平也略有差异,为推进辅导员职业能力的专业化建设,加大岗前培训的力度,增强在职培训的强度,提高日常培训的进度势在必行。同时要完善相关制度保障机制,设置与培训教育相关的奖惩条例[3],鼓励高水平辅导员,鞭策低水平辅导员。使辅导员在护航大学生成长时牢记核心价值观,在掌舵学风建设时以身作则践行核心价值观,在构建校园文化发展时,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三、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生维度

(一)大学生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星星之火当前社会的急剧变革使得高校学生的思想以及行为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首先,新媒体带来了高校校园环境与传播媒介的快速变革,使得学生的思维方式与交往模式相比从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次,改革开放将近40年的历程,我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转变,国际国内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体制转型的局部不安以及社会矛盾的凸显难免会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另外,受社交媒体、大数据等新兴媒介的影响,各种社会思潮在社会生活、课堂、网络以及舆论等阵地频繁出现,并对高校师生群体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从逻辑上以及现实角度分析,当下推进青年健康成长,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立德树人工作的发展,需要点燃星星之火。当代高校大学生多为“95后”甚至“00后”群体,他们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面对形势多变的复杂社会,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疑惑,更有期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最新表达,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成果。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守护者,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他们接触更多的新事物,产生更多与时俱进的新思想。在新思想和新事物的影响下,他们更加懂得如何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青年强,则国强。建设社会社会主义大学,离不开社会主义大学中的莘莘学子;立德树人工作的延续,离不开德才兼备的青年学生。(二)以“好学风”推动星星之火的燎原任何一种价值观的价值体系的真正认同,都要经过反复、长期的实践才能最终确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大学生本身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在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需要经历一个由外生转向内生、由应然转向实然的长期过程。只有经过反复的实践,才能了解到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外延,才能把握核心价值观的感性层次和理性层面。只有经历一次一次的实践,才能不断积累经验,获得对核心价值观更全面的认识。以“好学风”推动星星之火的燎原。第一,规范日常行为,塑造良好习惯。日常学习生活的习惯是一个人思想品德素质的最直接外化,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内化践行程度从他的日常行为中便可了解。因此,要通过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紧密相关的课程设计、团体活动、综合测评、评奖评优等手段注重对其日常行为的引导,使其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洞察大道理并努力去践行[4]。第二,充分利用四门思政课和形势与政策课,发挥“4+1”作用。高校思政课是弘扬中国主旋律的核心战场,也是大学生阐述中国话语的最佳途径。大学生首先应该重视思政课,摆正态度和看法。利用易班、慕课、微信等网络新媒体加强与任课教师之间的互动,积极进行双向灌输。并从思政课的学习当中去了解当前的社会形势,认清自身的历史使命。第三,加强开展社会实践的力度和效度。任何事情只有从社会实践中去完成,才能将应然的素质转化为实然的能力,才具有现实的意义[5]。加强开展社会实践的力度和效度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制度保障。社会实践活动应当要求学生亲自参与,使其切身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促使其在深层次的观念上坚定适合主义的理想信念。

四、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协同

(一)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需要三大主体同力并行一所高校的“官风”“师风”“学风”,犹如阳光和空气决定万物生长一样,直接影响着高校师生的发展与成长。高校只有形成“好校风”,才可以在“正气”中不断践行核心价值观。而“正气”的形成与扩散从来不是某一个主体单方面的努力可以达到的,需要高校党员干部、教师、学生三方面主体协力同行。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当前和未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任务,党员干部、教师、学生是高校实现任务的主力军。只有党员干部以自身坚定的政治立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官风”带动“师风”和“学风”,才能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沿着正确方向运行。只有教师以自身丰富的知识功底唱响主旋律,以“师风”拂照“学风”,才能拓宽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辐射面积。只有大学生以自身的实践身体力行,以“学风”回应“官风”和“师风”,才能形成协力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好“校风”。党员干部、教师、学生的合力践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向内在属性决定的。三个主体之间互不交流,各自为政,极易造成高校行政工作机制、高校课堂、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之间零沟通的尴尬局面,势必无法形成“正气”滋养核心价值观。(二)以“好校风”协同推进核心价值观的弘扬高校党员干部、教师、学生三大主体合力并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论层面上分析,可分为三个步骤:首先,育人者先自育己。党员干部和教师应以大学生现实需要和未来需求为指向,将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分别解读剖析。掌握了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外延之后,将自己的理解与当前形势政策相结合,将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课堂话语、生活话语。学生则以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在师长的帮助下做好自我教育工作。其次,校园文化是校风的直接体现。以“好校风”协同推进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需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党员干部和教师作为设计者,需要设计好自上而下的教育育人体系,实现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全程涉及和全面覆盖[6]。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施行者,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学生的行动支持。任何一项事情的顺利完成都离不开制度的保障,除了运用高校的现有体制机制以外,还需要建立起符合核心价值观要求的制度。从实践层面上看,践行核心价值观需要首先需要多层次、多渠道的树立先进典型,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一个先进典型,就是一面旗帜。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要在党员干部、教师辅导员、大学生三大领域,在各个党支部、各个学院、各个班级、树立先进典型,用正面典型人物和事迹引导高校师生群体,通过先进典型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树立起“好校风”使核心价值观在“好校风”的观照中协力践行。其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只有在日常的党团活动、志愿者活动等实践活动中加强渗透,学习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浓郁氛围才有可能形成。党员干部、教师以及学生应当利用国庆、校庆等重大节日,利用评优评先等特殊时间节点加强教育和自我教育,实现课堂内外联动,保持时刻学习。最后,核心价值观践行离不开网络新媒体的帮扶。政工干部利用易班做好思政工作,教师利用慕课做好课堂工作,学生利用微信、微博、公众号进行网络交流,无一离得开网络新媒体。因此高校要切实做好统筹、加大投入、完善监督,建立基于易班、慕课、微信、微博、公众号等新媒体的互动交流平台。党员干部、教师以及学生做好理论学习、不断加强实践、进行经验总结、探索践行规律。在优质的“官风”“师风”“学风”“校风”中践行核心价值观,使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在“正气”中更加顺利,使高校校风在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更加优良,最终达到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校风建设相得益彰的双向效果。

[参考文献]

[1]段传彬.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多维研究[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16.356.

[2]传承红色基因深入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N].中国教育报,2017-03-08(010).

[3]潘婧,覃俊娥,张继才.高校辅导员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3):82-84.

[4]隋璐璐,王洛忠.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4,(2):67-69.

[5]张会军.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0(3):64-66.

[6]孙琳.高校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有机协同———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视角[J].湖北社会科学,2017,(2):195-198.

作者:陈晓晶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