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时间:2022-09-15 04:12:14

导语:“中国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国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摘要: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与中坚力量。本文拟在当今全面努力实现“中国梦”的新形势下,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状进行梳理,剖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讨在“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为提高“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近年来,“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在思想观念、理论教学、载体内容、表达形式以及资源整合等方面还存在突出问题,尚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与创新。

一、“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1.“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认同在提升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2013年“五四”青年节,习在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发出了倡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共青团要在广大青少年中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每个青少年播种梦想、点燃梦想,让更多青少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让每个青少年都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青春能量。”[1]从此,“中国梦”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新的元素,为重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话语体系奠定了基础。各高校充分认识到了“中国梦”在“立德树人”任务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加大了“中国梦”“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的工作力度,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2.“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整合在加速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多向度的。近年来,各高校在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方面加大了“中国梦”渗透教育,发挥其引领作用,稳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内容,突出人文素质、创新意识与可持续发展意识,突出心理健康与人格教育,强化素养教育与网络道德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断更新。其次,高校开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必修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势与政策”等课程,黑龙江省高校还开设了“系列重要讲话专题辅导”必修课程。自2013年以来,在教材建设、师资培训与教学大纲修订等方面,各高校都加大了“中国梦”融入课堂教学的力度,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趋向合理。3.“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运用在丰富随着“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程不断推进,结合“中国梦”发展新战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手段与途径更加丰富多彩,如课堂理论教学的视频教学、案例分析、讨论辩论,校内实践的校园调查、主题演讲、线上线下宣传,以及一系列校外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二、“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思想融入功能窄化毋庸置疑,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边缘化趋向,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发挥也暴露出诸多弊端,没有达到“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高度。主要表现为重视融入的社会性功能,轻视融入的个体性功能,只见“中国梦”不见“个人梦”,带来了教育双主体地位的丧失;重视融入的政治功能,轻视融入的经济功能,导致了“中国梦”教育的泛政治化;重视融入的规范性功能,轻视融入的发展性功能,造成了“中国梦”工具价值与目的价值两者之间的割裂;重视融入的意识形态功能,轻视融入的非意识形态功能,使“中国梦”成为高高在上不可触摸的“标签”,忽略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本期待与诉求。[2]2.目标融入层次模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深刻回答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如何实现目标”的重大问题。高校作为“主渠道”“主阵地”,义不容辞地承担着使“中国梦”伟大目标“进头脑”的工作。但一些高校在目标设置上脱离实际,凭空拔高,过分政治化和理想化,忽视受教育者的自身需要和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导致教育目标的高、大、空,缺少层次性。3.内容融入整合生硬表现为滞后于新的时代要求,教育教学内容结构选择上沿袭传统“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三段式,片面强调对“中国梦”内涵、意义与途径的理论宣讲灌输与理解领会,以历史维度与文化维度结合重视理想性内容,忽视了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能力的培养;教材内容过于强调系统性与逻辑性,可读性与生动性不强,针对现实中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不多;课程冗长,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程相关“中国梦”教学多有重复,案例沉旧缺少新元素的注入,难以突出个性化、现实性、生活性等取向,教师在讲授过程中照本宣科,脱离学生学习、生活与职业生涯发展实际,忽视道德认知向道德实践转化的过程性和复杂性,未能体现丰富的时代性特征,使教育内容呈现出封闭性和狭隘性,枯燥抽象,其真实性颇受质疑。由于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与时效性,大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无法调动其积极性与主动性,内心认同感与获得感不强。4.方法融入处理不当主要表现为片面强调专题讲授与强制灌输,忽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向交流与互动;多用显性教育方法,追求“短、平、快”,轻视隐性教育方法,教育教学合力作用不明显;重视单向方法,缺乏系统观念,沉醉于搞“单打一”的教育方法,轻视综合的、多元的方法,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习惯“三分钟热血”集中轰炸式教育方法,轻视“润物细无声”分散型方法,教育教学效果难具持久性;重视封闭性方法,轻视开放性方法,难以应对多元化、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三、“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1.教育理念方面:“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未占主导地位教育是人学,教育的本质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终是要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大学生的终极追求,构筑大学生的精神家园。“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内在蕴含着“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一些高校在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恰恰背离了“以人为本”的基本宗旨,要么一味地强调知识传播与技能培养,忽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要么空洞地说教,脱离客观存在的社会实际与学生实际。这些做法割裂了“中国梦”与“个人梦”、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内在联系,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价值与个性培养,难以说服学生,不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致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尽人意,难以达到教育教学的良好预期。2.教育者方面:教育教学感染力与实效性不强一些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口头上形式上重视,实际上还是未把“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摆在一个战略高度来认识,将“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流于应景,不能给予思想政治教育足够的人财物投入,保障严重不足,管理不到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整体质量不高,不能很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3.受教育者方面:大学生思想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当前处于世界深度调整期、中国社会转型期与新媒体时期“三期叠加”的时代。大学生思想的主流仍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党,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充分信赖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但他们对外面世界的认知与思考多了些独立性与选择性、多变性与差异性,时展中的负面因素给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带来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加大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4.教育环境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尚未形成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体制与管理机制有待完善,尤其缺乏教育工作的整合机制,表现为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缺少整合,思想理论教育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学生思想实际之间不能互相协调,“两张皮”的现象比较严重。学校与社会、企业、社区之间也缺少协调机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得到社会的有效支持,全社会关心、支持大学生的良好育人环境尚未形成。[3]

作者:林韧卒 吴淑霞  单位:牡丹江大学

参考文献:

[1]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EB/OL].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504/c1024-21365997.html.

[2]范树成,等.著.多元化视阈中的德育改革与创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刘川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