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8篇
时间:2022-05-10 09:45:55
导语: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8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篇:社会工作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运用
摘要:社会工作作为在我国近年来新兴发展的一种职业,其特殊的职业道德以及工作方法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发挥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深化改革的重要问题,是高校发展的重要环节。这两种看似有极大的差异,但却有着一定的联系,本文就社会工作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做浅层探析。
关键词:大学生思政;社会工作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落后
目前教育的主要方法还是“灌输式”,一味的将内容灌输给学生,不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缺乏互动与沟通,教学质量差;学生则是应付式学习,对内容知识死记硬背来达成通过的目的。教育者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学生本身的多样性。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明,性格迥异,单一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状。在教育大学生的过程中,应当坚持个体与整体的差异性,进行相应的个别教育,因材施教,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人数与日俱增,而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人数却少有波动,这一现状导致思想工作教育者不能兼顾到每一个个体,从而忽视了特殊个体的差异,这样的现状下的教学质量自然不会好。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抽象,超于现实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提炼的理论精华,有些内容具有抽象性,大学生掌握起来难免遇到困难,这也是导致大学生没兴趣、不愿学、被动学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们虽然可以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学习中读古知今,学会珍惜当今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对曾经为争取这样的生活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科技人员抱有强烈的崇敬之情。但是,由于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比较抽象,缺乏代入感,因此无法感同身受的体会到思想教育所传输给他们的深意,导致大学生片面的掌握理论知识,使思想教育工作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学生的内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具有时代性,然而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过于落后,即使虽有一定的发展,但在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下,无法跟上时代的变化以及新时代大学思想教育的需求,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过于理想化,过于理想化的内容无法解决当前社会面临的实际问题,对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也不是很大。所以,思政教育的内容务必跟上高校改革和社会前进的步伐。大学生思想教育课程应当更加具体生动,举行类似主题班会的活动,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引发大学生主动思考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工作理念不强
现今,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看重,很多高校的思政工作者做的仍有欠缺,在工作中缺乏认识,使思想工作开始流于形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有些学校出现了重形式,轻行动的现象,看似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实则作用轻微,限制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发展,也达不到大学思想政治发展的要求。
二社会工作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一)个案工作方法的应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应当讲究实效性,针对性。运用详细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方法达到教育的目的,满足他说的这些个别案例的工作应该是可以的。个案的工作是由专业的工作者来沟通的,这种沟通方式是基于面对面的沟通。对于家庭和个人的提供各个方面的技术上的支持和服务,主要是运用了人和社会关系的知识。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让大家充分认识到自己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和自身的潜能,来不断的提升和完善自我修养。让自己在各种处境中都能很好的适应,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个人和家庭达到一个良好的状态,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与社会共同成长。这样一对一的工作模式,把个案的作用放大化,让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理论联系实际的来解决问题,实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真正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运用个案工作方法时,不仅要关注到大学生这个群体的共性,也要关注到每个大学生的个性差异带来的差异化的思想需要。个案的工作主要强调了自主解决,我们教育工作者对待学生的教育问题不是直接的去干预他们的思想,代替他们去解决问题,而应该真正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与学生一起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共同商讨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自己意识到我要自己解决这个问题,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即良好的价值观,健全的思想体系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学生来说就是一个正确的行为规范,要让学生转为自觉的行动不是一味的靠老师的督促来完成一件事情。真正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让学生融入到情景中去,让人的主观思想和所处于的社会环境相结合,站在不同角度看点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方法更加适应于现在高校所面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因此,导入个案工作方法,用平等的心与学生交流,注重学生与环境的关系,做到能换位思考,了解问题的实质,才能理解学生的行为与思想,从而解决问题。
(二)小组工作方法的应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学生与集体的关系,个体的发展离不开整体,个人的成长也离不开集体,因此,积极的参加团体活动,在集体中推动个人的发展与进步,将个人与集体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是推动个人发展,健全人格,树立真确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小组工作是通过个体参加团体活动,借助团体活动成员的帮助,引导其在团体活动中互动,引导彼此建立关系,协助个人增进其社会功能,达成个人、小组共同发展。小组工作通过组员之间互动中的彼此分享,教育,支持,帮助等带给组员态度和行为上的改变,借助团体过程或团体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使团体中的个人获得教化,从而使团体与个人共同发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小组工作方法,首先要重视社团,班级,寝室这种教育载体的作用,学生在以兴趣爱好为媒介的社团小组中,通过社团活动的进行,小组互动的开展,充分利用学生在活动中的角色扮演以实现道德感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最大化的目的。在小组活动中,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活动,满足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社会需要,获得了认同感,建立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意识,培养学生在活动中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等。其次要重视引导者在小组工作中的作用,小组工作兼具教育性和娱乐性,在生动的小组活动中,引导者应当体现自己的主导作用,控制活动的发展方向,不能放任自由从而使小组活动的教育目的流失。小组工作作为寓教于乐的最佳形式之一,十分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社区工作方法的应用
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以整个社区及社区中的居民为服务对象,协助社区成员组织起来,发挥社区力量,运用各种社区资源来解决社区问题以满足社区需要的社会工作方法社区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社区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社区工作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密不可分的,思想教育为社区工作提供了思想保证,而社区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重视社区的建设,促进大学生身心发展。将社区工作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首先要重视社区环境的建设,社区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大学的成长,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好坏,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鼓励学生参与到社区环境的建设中来,例如可以组织类似探望留守儿童或孤寡老人等志愿者活动,让学生深入的了解社区环境,感受社区的真实面貌。也可以组织大学生去社区服务,洁净环境,打扫卫生以改善社区环境。这不仅可以使大学生了解社区,正确的理解和处理好社区和学校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营造了良好的社区环境。其次要整合社区的资源,由于大学生发展与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整合好社区资源,调动社区资源,为大学生服务。社区工作也强调人是处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的思想发展也不能脱离社会的基本准则,只有通过对社区,学校等平台,开展多维度,多平台,多渠道的思想教育才能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教育手段的创新和教育内容的改革更新等问题,由于社会工作方法的合理性和其优越性已在社会各层面得以运用,将社会工作方法导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利于方法的创新,也能促进社会工作的普及与发展。
作者:周士荣 单位:南京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王韬.浅析社会工作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D].沈阳:辽宁大学,2012.
[2]翟东波,郑秀梅.社会工作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教育政治中的作用[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5.
[3]范明林,张洁.学校社会工作[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
第二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下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摘要]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视域下,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深刻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其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也越发明显。高校必须分析心理健康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规划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加强专业化的课程建设、推进多亮点的专题活动、夯实多层次的常规服务、拓展多样化的宣传教育手段,才能真正实现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近年来,学术科研、求职就业和情感需求等方面的压力迫使大学生在自我认知、人际交往、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幸福感日益降低甚至产生心理问题。因此,心理健康逐渐被作为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深刻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其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也越发明显。高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在新生入学、在校就读和毕业离校等关键环节,依托多种形式和手段,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努力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过程,贯穿人才培养全阶段,多措并举,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效性的发挥。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一)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从根本上悦纳
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学生通过掌握心理学知识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接纳自我。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整体状态、学术科研状态和校园生活状态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提升有积极作用。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理论上为学生带来悦纳自我的概念和方法,可以从知识层面帮助学生积极认识、全面接纳、客观评价自己,从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其依托学科和实施手段的丰富多样,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的扩展和内容的丰富是十分有益的。运用深度访谈、箱庭体验、工具辅导等手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拓宽思想政治工作途径,从而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丰富、手段多样,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益补充。
(三)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维护高校安全稳定
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健康水平测评是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项工作的开展,可以快速地了解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增进身心健康。心理健康问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引发校园不稳定。心理健康教育依靠各种专业手段能够对高校安全稳定舆情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和疏导危机事件。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对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视域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实践
(一)加强专业化的课程建设
开设心理健康类课程旨在为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观念,有助于大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及时发现心理健康隐患和问题。各高校根据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可开设“大学心理”“大学生心理健康”等公共选修课,供广大学生学习,每学年新生教育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针对研究生新生开展的入学教育心理健康课已经实现了对33个学部、院系全覆盖。心理学范畴广、涵盖内容多,为了拉近心理学与大众的距离,一些高校举办心理健康类讲座。这些讲座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更让广大学生对心理学知识有所了解。近些年,各类学术论坛、文化节、专题活动等都不乏将带有科普性质、更加贴近生活的心理健康类讲座作为重要主题。作为心理健康类课程的有益补充,心理健康类讲座更侧重于某一话题或聚焦于某一热点。
(二)推进多亮点的专题活动
以“5•25心理健康节”为代表的心理健康类专题活动和项目可以在短时间内把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带给广大学生,倡导大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状况。“5•25心理健康节”由我校在2000年倡议举办,2004年,团中央、全国学联确定每年5月25日为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节。心理健康节倡导大学生爱自己、爱生活进而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理念得到了广大师生的深度认同。由于心理健康教育中许多专业的理论都能够通过活泼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途径。以“大学生心理健康节”为代表的一系列心理健康专题活动作为良好的平台和载体,在倡导大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的同时,成为校园营造一种朝气蓬勃、乐观阳光、积极向上的氛围。
(三)夯实多层次的常规服务
每个新学年开始之际,学校心理咨询与服务中心都会组织全体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根据科学的心理健康量表和问卷对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评。这样有助于学校对在校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所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对于心理健康危机的排查非常必要,心理健康普查报告可以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整体水平和各项特征的有利佐证,对于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整体部署和安排具有指导意义。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是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与服务中心的重要职能之一,作为学校心理健康专业服务部门,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的开展情况决定其工作水平的高低。很多高校都由专职和兼职的心理健康专业工作者为广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从院系到宿舍的危机预警网络系统可以较好地预防心理健康危机,维护学校安全稳定大局。这种从院系、班级一直延伸到宿舍的预防机制也是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极为有效的一个环节。同时,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落细、落小、落实,很多院系班级设立了心理健康委员一职,除此之外,在学校层面推动心理健康委员的机制建设也是有效方法之一。我校的“雪绒花使者”就是校院班三级监控和引导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角色。“雪绒花使者”从各班级中产生,负责班级的心理健康、危机排查等工作,每一位新任“雪绒花使者”都会经过专业系统的课程培训,取得专业的任职资质,使得这项工作的推进更加顺畅。
(四)拓展多样化的宣传教育手段
宣传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的最常用手段,具有便捷易操作的特点,而且不受时间、空间限制。高校可以利用宣传海报等形式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推广。目前,高校心理健康类网站或在学生工作网站开设心理健康模块已经屡见不鲜,微博、微信等也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的优势新媒体平台。为实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高校应该运用各种方式开展宣传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多专业化的手段,这些形式各异的方法针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阶段、不同的问题具有不同的收效。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同样,箱庭体验也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助手段。箱庭疗法是分析心理学理论同游戏以及其他心理咨询理论结合起来的一种心理临床疗法,通过创造的意想和场景来表达自己,直观显示内心世界。素质拓展和深度访谈则是比较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这些专业手段都可以帮助大学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要想实现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最重要的就是要搞清“何时”“对谁”开展“哪种”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最能解决这个问题。在高校,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心态各异,所处环境不同,实际需求也大相径庭。例如,新生入学之际,适应是第一要务。对学校的适应、学业的适应、生活环境的适应、人际交往的适应等都将影响新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因此,在开学迎新时即应开展新生入学适应,进行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疏导和教育。毕业季,求职是第一话题,开展就业压力、社会适应力等方面的心理疏导和教育,这样有助于增强实效,更容易满足学生的需求,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应该因时制宜、因事制宜,为学生定制相适应的内容模块。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进一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个性化教育和定制服务。
(二)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和前沿性
心理健康教育依托心理学的学术基础,其专业化程度很高,是思想政治工作中学术性较强的模块之一。要突出并发挥这一优势,就要将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相结合,让心理健康教育使思想政治工作内涵更为丰沛,内容更为充盈。应加强对高校辅导员和学生工作者的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和外围教师队伍不断发展和壮大。在实际工作中,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找到心理学相关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避免出现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层皮或生搬硬套学术理论的误区,让心理健康教育助力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实现其功能。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学为主要学术支撑和背景,因此,工作手段也随着学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从最初的深度辅导、访谈,到素质拓展,再到运用箱庭等工具,直至现在VR等技术的不断运用,都使得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完善和丰沛。在具体工作中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和前沿性,用最专业的学术理论和最高新的科技手段指导思想政治工作。
(三)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科普性和多样性
心理健康教育带有较强的科普性质,除了由专业化带来的课程化之外,很多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提供给学生不同的选择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挑选。如我校的研究生心理团体辅导已经成功举办了两个学期,在近一年的时间里,为广大研究生带来了近20项涉及不同主题、针对不同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项目,逐步实现和完善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课程化、菜单化理念。依托心理学学科背景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多种方法和手段。心理健康所涵盖的内容较为丰富,许多专业的理论都能够通过活泼的形式展现出来并传递给学生,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科普性。在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时,要运用团体辅导、素质拓展、箱庭体验、深度访谈等形式推广心理健康知识,针对不同问题进行疏导和教育。要注重心理健康工作的多样性,调动研究生参与的积极性。心理破冰和素质拓展是很好的新生教育形式;毕业生求职心理和毕业心态等则可以通过箱庭体验、团体辅导等心理健康教育形式进行调适。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科普性和多样性,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的课程化、菜单化理念。心理健康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本着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创新工作形式和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和品质,送达关爱与希望,传递和谐与健康,为学生拨开人生的雾霾,迎接心中的阳光,让学生在心理辅导和健康教育中悦纳自我、肯定自我、发展自我,缔造美好明天。
作者:欧阳漫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第三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审美趋向探究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和更新,大学生的审美趋向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改变,各高校也开始重视学生的审美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审美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对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以及审美理念的全面教育,消除当代大学生盲目跟风和享乐主义现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综合素养。
一、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一)基本概念
审美是对人类世界的特殊理解,主要指人与自然以及社会形成一种情感的、形象的和无功利的关系状态。审美是在情感与理智以及客观与主观上感知、理解和评价世界上存在的事物和情感,领会、品味和欣赏艺术品以及其他事物的美。审美活动一般会遵循一定的规律,有一定的趋势性,所形成的审美趋势具有个性化和趋同化等特点。思想政治教育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是社会或者社会中的群体对另一群体开展有关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以及政治观点等方面的教育,从而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的思想品德和素质。
(二)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与关系
审美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教育事业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其中审美教育主要是指运用社会生活、自然界以及物质与精神产品中的所有美的形式来对人们进行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教育,能够对人们的心灵、语言、行为等进行美化,从而提高人们的智慧和道德水平;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指社会及社会群体运用一定的政治观点、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对人们进行有计划和有目的地影响,使人们形成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和发展的一系列社会活动。从此我们可以看出,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进行有机的结合,二者共同使人们的思想和价值取向不断变化和提升,通过教育使人们拥有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将审美、知性、德行进行统一,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地发展。
(三)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存在一定的误区,人们对文化的理解存在偏差,从而会误导人们的审美取向,同时人们更加注重外在的审美,忽视内在美,过分注重外表将会引发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不利于人们的个人素养的提高和对客观事物的评价。新时代的到来,要求人们能够在多元化物质环境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提高道德品质,发现事物中存在的内在美,并且学会感受和评价,从而提高人们的审美素养和精神追求。
二、当代大学生审美趋向
(一)当代大学生审美追求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与个性化
当代大学的审美追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新媒体下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共同作用,使流行文化中滋生蔓延出风格迥异的文化追求,大学生在不断更新换代的文化环境中求新求异,同时网络时代也对学生的审美追求造成了深刻地影响,通过网络技术和平台,使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崭新的变化,对目前的社会生活和情感有了新的认识,审美追求逐渐从单一化走向个性化和多元化。
(二)当代大学生审美趣味的基本特征
当代大学生在审美文化产品的选择上更加钟爱于具有娱乐性和比较轻松的产品,从而释放社会竞争带给学生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压力,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随着社会发展和变化,学生开始重视技术美和功能美的审美追求,站在技术与功能的角度分析和评价事物,使学生的审美趣味随着时代不断变化,日益趋向中性化和功利化,在利益交织过程中,审美活动不是简单的情感表达,大多数以利益作为审美基础,成为有目的和利益驱使的审美活动。
(三)当代大学生审美的感官化趋向
当代大学生将审美与生活相结合,由以往的深度追求变成了对感官的刺激,使审美活动由精神和心理的享受转化为直接对感官的满足,使美感失去了一定的深度,存在的更多的是视觉上的冲击。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比较大众化和休闲化,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学生的审美时尚流行占比逐渐增加,大多倾向于符号消费,对产品的评价从好与坏转变为喜欢或者不喜欢的情感态度观念,不同的类型符号都能够体现出非实用的原则,这也是大学生审美趋向的一个重要的体现,从而使感官化趋势日益明显。
(四)当代大学生审美重阴柔缺壮美
中国自古以来的一部分审美文化体现出的人格气质比较柔性化,当代大学生的文学创作风格也趋于阴柔化,将“理”与“欲”融合为“情”,感性思维比较强烈,像讴歌母爱的作品这都属于阴柔化作品,尤其在影视作品中,角色的塑造大多数都是为了弘扬女性正能量,消除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而对于眉清目秀的演员也会过于追捧,持有的是阴柔的审美观念。现代大学生注重情感、崇尚阴柔、强调中和,使大部分学生丧失了原有男子的粗狂和壮美,人们眼中的美男子不再是具有男子气魄和男子汉精神的男性,在这种低俗的审美环境中弱化了男子应有的阳刚之气,所以,阴柔审美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利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审美取向的发展,大学生应该重视由内而外的德美、气质与风骨的培养。
三、当代大学生审美趋向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互联网时代下的文化多元化
当代文化通过中西融合拓宽了文化传播渠道,不同文化的渗透形成了多元化内容,社会中的流行与攀比风盛行,大学生随着主流趋势不断改变思想观念和审美取向,即使不是自己需要的或者喜欢的品牌,也会跟风购买,审美观念趋同化,缺少独立的评价和选择,这种盲目跟风现象甚至出现在孩童时期,家长对孩子过分的溺爱,不仅仅没有阻止孩子跟风,甚至会支持孩子购买主流产品,这对孩子的审美观念都会造成影响,从而使孩子成年后也会如此,观念和习惯已经根深蒂固。在复杂的网络时代,学生拥有独立自由的话语空间,对焦点事件众说纷纭,甚至会出现语言攻击,这对大学生的审美取向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大审美经济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日常生活中的美的呈现是对本质的直观性审美,由于受到技术美学和工艺美学的影响,使生活与艺术相结合,将美学原理体现在物质生产与生活中。当代大学生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往往个人的审美取向会随同媒体的虚假审美保持一致,网络或者媒体所追捧的品牌或者明星也会成为大学生追求的对象,从而引发品牌消费心理和盲目追星的行为,这对于正在处于受教阶段的学生来说,造成的消极影响无可厚非,同时他们缺少经济来源,一味地跟风消费和享乐为父母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而且会失去艰苦奋斗的高贵品质,这对学生的发展十分不利,也会是学生逐渐成为社会即将淘汰的无能之人。所以大审美经济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比较大,如果不能够从趋同的生活中进行清晰地定位和独立地选择,那么大学生将会逐渐成为消极腐败和碌碌无为的社会群体。
(三)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美育上的缺失
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教育往往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地位,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素养和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这是审美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基础内容,但目前的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结合在一起,即使将其中一部分内容进行融合,也具有不协调性,高校的教育并没有深刻分析和研究美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所以教学工作比较肤浅,这也造成了学生对自身审美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忽视,如果内在与外在教育都存在不足,必然导致大学生教育的缺失,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审美教育无法进行有效地融合,并且产生重要的价值。
(四)当代大学生审美心理复杂多样化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以来秉持“以柔克刚”的思想,这对当代大学生地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无论在文学创作方面,还是情感态度方面,都与柔性思想密切相关,同时历史上追捧的悲剧英雄也与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有一定的距离,对学生并没有造成深度地影响,所以像“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些思想观念在当下已经基本少见了。目前各国对于女权主义的斗争与觉醒,不仅仅停留在男女平等的观念上,甚至颠覆了原有的性别观念,这都对大学生的审美心理造成既复杂又多样化的变化,
四、优化大学生审美趋向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在美育上的融合
当代大学生应该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对于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应该学习他们身上的品质和思想,这并不是时代能够消化掉的产物,而应该一直影响我们的生活。各高校应该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在美育上的融合,坚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熟记八荣八耻,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学校应该进一步优化校园文化,丰富校园活动,通过实践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认识,树立积极的思想观念和人生目标。教育工作不仅仅需要从各方面影响学生的发展,同时也应该加强实质性教育,对于审美教育需要完善相关机制和内容,然后结合辅助性的思想教育和实践教育加以引导,这才能够使学生全面地发展。
(二)通过网络新媒体加强大学生审美能力
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既会产生消极地影响,也会产生积极地影响,主要取决于对待网络的态度和方式,当代大学生应该学会如何对这把双刃剑的进行处理和面对。首先,国家和政府应该建立完善的网络法律法规体系,对网络的虚假行为和欺诈行为等不法行为严格惩治,确保学生所处的网络环境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同时新媒体的出现不应该完全取缔纸质媒体,应该将二者的优势进行有效地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作用,使媒体环境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最后对于社会中存在的错误思想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内容强化教育,减少消极腐败等思想的出现。对于大学生在新媒体时代的成长和发展,不仅仅需要依靠这些外在环境的保护和促进,同时从自身也应该学会如何有效利用新媒体,正确采用新媒体相关技术和手段来完善自身的发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
(三)通过艺术教育加强大学生审美思维
目前各高校除了艺术学院的学生,其他学生很少接触到与艺术相关的活动和教育,这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会造成不利的影响。所以,学校应该开展艺术教育活动,面向所有学生进行活动策划和开展,使学生的想象和创新能力有所提高,并且能够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建立健康的审美观,拉近学生与艺术的距离,使学生进行审美活动并不是完全盲目和跟风,而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这也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感性审美的回归,强化学生的审美思维。
(四)通过文化教育健全大学生审美心理
当代对大学生的教育集中于文化的教育,从教育内容来看,应该加强中国传统文化阴柔之美和西方英雄主义的结合,吸取中西方文化精髓,形成丰富的审美价值体系,同时应该以健康的心态支持和接受国内外女权主义斗争,即使斗争的目的是为了女性获得更多的权利,但并不应该弱化男性原有的男子气概,应该学会正视性别观念,使阴柔与壮美相融合,塑造健全的审美心理,使大学生的审美教育更加全面,符合社会的长期稳定的发展。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发现大学生的审美教育应该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不仅仅需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实践基础,同时也需要大学生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进行清楚地定位和决策,拥有独立的见解和评价,坚决反对盲目跟风的现象,培养和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审美趋向,促进学生能够不断提高和丰富个人素养,从而全面健康地发展。
作者:白笛 单位: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
第四篇: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初探
[摘要]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鹤壁职业技术学院面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立足学生实际与人才培养特点,积极创建了立体化教育教学实训平台、多样化社会实践平台以及新媒体信息化交流平台,探索构建了情境化见识体验、多元化开放体验、多样化网络体验“三位一体”的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取得较好实效。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体验式;三位一体
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诸多挑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深化改革、创新方法、拓宽载体,不断适应新形势、新要求。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办学的中心环节,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立足高职院校学生实际与人才培养特点,以体验式教育理论为指导,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与模式、内容与载体、理论与实践上持续改进与创新,创建了三个平台,探索构建了学院“三位一体”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升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一、创建立体化教育教学实训平台,构建情境化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院校相对入学门槛低,学生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自主性与自控力相对较弱。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着教师照本宣科、灌输说教,与现实社会实际脱节,与学生亲身体验脱节,课堂教学枯燥,学生听课率、“抬头率”不高等问题。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首要的是要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使学生听得进去。对此,实施体验式教育方式能够有效提升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所谓体验式教育是指通过受教育者对所处环境的感知理解,产生与环境相关联的情感反应,并由此生成丰富的联想和领悟,在心理上、情感上、思想上逐步形成认识,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教育方式。学院以体验式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教学内容形象化、手段载体化、方法实践化为原则,依据统编教材大纲,把高职学生应知应会、必知必会的基本政治理论、公民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要点高度概括提炼,以图片、文字、视频课件等形式通过声、光、电的手段立体化展示出来,创建了形象直观的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训平台,也被称为校内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实训平台以高度浓缩的信息内容、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引人入胜的视听效果,让学生如临其境、置身其中,达到一看便懂的情境化见识体验效果。实训平台在内容与形式设计上,注重与高职学生的思想特点相适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对接,分为理想与信念、国家与民族、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创新与创业、心理与成才等不同教育主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选择在不同的平台上课,实现课程教学与实训平台的同步对接。例如,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弘扬民族精神的章节时,让学生置身爱国主义平台,伴随着激昂的爱国主义歌曲,漫步在爱国主义影视长廊,聆听爱国主义人物故事,在浓厚的情境氛围中,教师讲得投入,学生听得入心。根据需要,辅导员、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心理教育或其他专题教育时,随时可以组织学生到平台参观学习,进行体验式教育。学生参与兴趣非常高,一位新生接受平台教育后深有感触地说,迈入平台一小步,却迈出人生一大步。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基础在于时代性,关键在于创新性。学院先后投入近百万元,对实训平台内容和设施不断进行更新和完善,始终保持平台内容及载体的与时俱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等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及时在平台上得以呈现,“最美教师”张丽莉、“大国工匠”李万君等感动中国时代人物事迹及时在平台上得以展现。直观化的内容呈现、形象化的视觉体验、系统化的理论阐释,引导高职学生从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引导高职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培育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激励学生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
二、创建多种社会实践平台,实施多元化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
针对强技能、重实践,培养高素质应用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特点,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职业技能教育与职业精神培育相融合。学院在积极探索“政校企行合作,产学研创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过程中,创建以行业企业实习实训为主导的社会实践平台,以内化信念、外化行为的日常体验与校园文化的隐性体验为主导,构建全程化与全员化的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着力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环节,把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从校内延伸到校外。一是与专业技能实践相结合,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实践教学相统一的“双实践”平台,着力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体验教育。根据合作协议,学院198家行业企业实习实训基地不仅承担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训指导,同时也承担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育。学生在行业企业顶岗实习实训期间,行业企业不仅要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指导,还要对学生的思想表现、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进行评议。顶岗实习结束后,实习基地不仅要提供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考核,还要对学生实习期间的思想政治表现与职业精神进行评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按一定的比例分值计入学生相关课程的成绩考核,辅导员班主任结合学生实习期间的思想政治考核情况进行综合评优评先。二是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搭建校内实践平台,着力对学生进行日常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近年来,学院通过举办“淇水之春”合唱文化节、文化艺术节、科技创新节,办好开学典礼及军训动员会、学生表彰会、毕业典礼、华光体育展示会,凝练打造大学生“三节四会”校园文化品牌;广泛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寝室、文明学生、校园之星评选活动;精心组织迎新生文艺晚会、校园歌手大赛、大学生辩论赛、“鹤院杯”篮球赛等文体活动;持续深化校园护士节、汽车节、电信日、营销大赛等“一院一品”文化工程。校园文化工程建设彰显了十分显著的隐性体验教育效果,学生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显著提升,讲学习、比技能、重友善、守诚信的良好风尚已成为校风、学风主流。三是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建立社会实践平台,加强对学生进行开放性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对接鹤壁文明城市的创建,积极开展公益献血、“淇河环保行”“孝亲爱老”“文明交通”“和谐旅游”等社会公益宣传活动;根据课程教学需要,设置慈心善举、尊老爱幼、遵纪守法、诚信交往等社会实践项目,定期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打造“鹤飞翔”志愿服务品牌。制定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综合考评细则,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班主任结合,把学生参与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统筹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考核。通过开放性的社会实践体验,真正把高职院校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程落细、落小、落实,促进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道德信念、外化为道德行为。
三、创建新媒体信息交流平台,构建网络化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网络化,尤其是手机微媒体、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运用新媒体新技术进行学习交流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要方式和主流生活常态。不少高职学生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其他课外时间都已成为“低头族”和“刷屏族”。对此,学院坚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让网络与手机媒体成为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武器,使高职生从愉悦的网络体验中接受教育,有效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网络媒体建设。通过完善飞信群、QQ群、教师个人微博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学生的课上课下的思想交流。二是加强以手机微信为主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建设。2015年3月,学院开通“淇河风”思想政治理论课微信公共账号,创建思想政治教育微信体验平台。微信公众号坚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同步,与课堂教学同步,与学生思想需求同步,开设了“理论导航”“时事速递”“热点透视”“解疑释惑”“师生采风”“心澜微语”等诸多主题栏目。“理论导航”栏目让学生对“四个自信”“五大发展理念”等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得以及时把握;“时事速递”栏目让学生对国内外大事得以及时了解;“社会热点”“解疑答惑”栏目让学生因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等多元化思潮带来的模糊认识得以及时澄清。通过“师生采风”“心澜微语”栏目,很好地利用学院优秀人、典型事教育学生,充分发挥微信平台的互动交流功能,以丰富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视频,声情并茂地解答学生思想、心理困惑,给学生以正能量的网络思想教育体验。三是加强以网络学习空间为重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校园建设。数字化智慧校园建设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同时也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学院充分发挥数字化校园媒体优势,大力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程学习空间与网络班级学习空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在网络课程学习空间上传自己的教学设计、教案与教学课件,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并在网络空间上完成作业布置、批改,开设网络论坛社区,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辅导员通过网络班级空间,及时班级管理动态、工作信息,实现班级的网络化管理,可以通过网络空间办理学生请假手续,与学生进行实时对话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实现不一样的网络,不一样的体验。
作者:谷朝众 单位: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高校档案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讨
摘要:该文从介绍“互联网+”概念入手,介绍了“互联网+”下的高校档案信息资源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独特资源特征,最后提出了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档案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档案;思想政治教育;挑战
百度百科中显示:“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推动各个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进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空间的网络平台。“互联网+”高校档案工作就是指互联网+高校传统档案工作,当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指高校档案工作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的平台,传统的高校档案工作与互联网深度的融合,相互渗透,创新出有时代特点的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的新生态,即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通信技术开展高校档案工作,发挥互联网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创新成果和技术融入高校档案工作,以提升高校档案的最大利用和开发价值。
1高校档案信息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独特资源
1.1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客观真实而原始
众所周知,高校档案是一所高校建设、发展的客观原始和最真实的记录,它承载了高校建设和发展的风雨历程,作为在一所高校学习和生活的在校大学生,了解和熟悉他的母校,特别是涉及到的有影响力的一些人和记载学校建设发展的大事,可以引发大学生热爱学校、积极上进、拼搏进取的学习热情和精神。
1.2高校档案资源内容全面、可靠且权威
高校档案涵盖了高校行政、党群、教学、科研、人事、财会、基建、后勤、外事、学生等各方面的内容,这些信息内容不仅全面而且可靠、权威,可以说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天然资源阵地,对于弘扬校园文化,引领校园核心观念具有难以替代的位置。例如:很多高校还设立了校史馆,依靠当下多媒体和互联网优势开辟教育新途径,深入挖掘档案信息资源,开展档案编研工作,打造高校精品文化,结合校庆或特殊节日举办展览、档案宣讲和参观类活动,用这些鲜活、真实的材料直接影响到了广大在校大学生的生活,提升了广大学生的兴趣,促使档案意识的形成,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更加灵动和巧妙自然。
1.3高校档案信息资源本身就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高校档案记载了一所高校建设、成长和发展的风雨历程和教书育人、学生成就、科学研究的成果,它是一所高校学校精神、良好学风和教风、先进文化、学校传统乃至学校核心价值观的承载者。例如:党群类和行政类档案里涵盖了学校重大事件、历史沿革、机构变动、领导重要讲话和学校专业建设情况等;人物类的档案更是收集了学校内有突出成就和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和影响力的校友或者学者的经历、专著、获奖证书、奖励等等。教学和科研类的档案更是高校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记录,是教师和学生严谨治学、勤学进取、实干创新精神的精华与凝练。这些档案资料本身就是活生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深刻影响着一所高校在校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对其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道德规范教育、奋斗拼搏教育的宝贵资源。
2“互联网+”下的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挑战
在“互联网+”时代,使得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无论从管理模式,还是工作思维上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依赖于“互联网+”平台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也必须要加快升级和转型,以下是“互联网+”下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分析。
2.1管理观念滞后且内容单一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数字化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结合更为紧密,传统的档案数据管理和开放利用必须要跟上网络发展的速度,特别是近年来,高校频繁借助于网络、全媒体形式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开辟了各种新式路径,高校档案馆如果还是延续传统的单一接收档案,整理档案,提供单一检索形式的档案信息必然会落后于互联网时代,不但发挥不了作为高校信息综合机构的作用,而且严重阻碍了高校档案馆对档案信息数据的管理和应用。
2.2技术人员不足且缺少专业复合型人才
“互联网+”时代,使得“云计算”技术成为了高校档案馆优化管理、开发运用档案信息数据的最主要技术之一,而现阶段很多高校档案馆人员组成仅仅是档案专业类或者其他普通类文科专业,能够熟练利用现代互联网高新技术,特别是“云计算”技术的专业人员凤毛麟角,而在高校这个极其特殊的环境下,利用互联网当代信息技术、“云计算”等技术的工作人员又要精通和了解档案专业知识,而且还是掌握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方式、方法,要做到将档案管理、互联网+网络技术、思想政治教育三个专业内容融合掌握,且还要有相应的信息化建设的平台、环境,资金支撑等等多方面因素协调互动支持,所以,“互联网+”时代,技术设备和人员的双重革新及发展,复合型人才的积极参与和培养都成为了高校档案部门信息数据管理工作所面临的诸多挑战之一。
3结语
“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发展,给社会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很多便利条件,高校档案工作特别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和提供服务利用工作的开展,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推动,但是任何事物都存着两面性,“互联网+”技术在推动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同时,也对高校档案工作提出了诸如人员、技术、专业融合上的挑战,高校档案工作要想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己所用且发挥出更科学有利的积极优势,就必须积极应对挑战,不断地破除不利因素,才能顺应“互联网+”时展步伐,走出一条适合高校档案工作前进和发展的道路。
作者:郭艳 单位:东北石油大学秦皇岛分校
参考文献
[1]魏克非,曹君浥,夏季秋.保定市高校体育场馆服务社会的研究[J].成功:教育,2012(5):359.
[2]孟佳珩,曹广英.浅析黑龙江省高校体育场馆服务社会现状分析[J].山西青年月刊,2013(7):41.
[3]杨震,李艳翎.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困境与优化策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1):91-96.
第六篇: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运用
摘要:网络在迅速改变大学生学习、生活和行为的同时,也冲击着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刻不容缓的问题。将心理契约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可使教育更人性化和理性化,并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思路和新途径。
关键词:心理契约;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在2016年8月3日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10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1.7%,20-29岁年龄段网民比例为30.4%,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主要使用群体,借助电脑、手机等工具从网络获取信息资源已是大学生的重要生活方式。网络在迅速改变大学生学习、生活和行为的同时,也冲击着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刻不容缓的问题[1]。本文拟从心理契约角度探讨如何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关注心理契约的适用性
心理契约最早由美国管理心理学家Argyris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认为在管理中下属和主管之间,存在着未公开的、隐性的相互期待。在Levinson、Schein等人的努力下,通过一系列的实证研究证实了心理契约的关键作用。在国内,很多研究学者也在这二十多年中深入了对这个课题领域的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扩大了对心理契约问题的视野。近十年来,心理契约理论越来越受到学校管理研究者的重视,但大多数聚焦于高校教师,较少涉及到大学生群体。当代大学生具有独立意识强、学习主动性高、思路开阔、认识问题角度独特等特点。因此在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注重沟通,“以人为本”,而不是纯粹的说教,最大限度去实现大学生的心理满足。通过将心理契约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可使教育更加人性化、理性化。
(一)当事人双方目标的一致性
心理契约是联系教育者和大学生的重要纽带,具体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则存在着学校与大学生之间的认同、感受、相互承诺和期待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目标与大学生自身成长与发展的目标具有一致性。从思想政治教育者来看,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通过“信任与承诺”心理契约,对大学生提出守纪、正能量、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积极参与、提高理解能力及通过网络进行沟通和表达能力等契约,使得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同时,从大学生层面来看,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敬业、博学、诚信、平等对话等契约,以达到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期望的平衡。
(二)心理契约内容具有内隐性
心理契约内容的内隐性特征决定了教育者和大学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加强沟通与交流[2],尽可能地去了解和认同另一方对于自己的合理期待,及时调整自身行为与理解,保证心理契约的顺利实施。因为心理契约并未通过形式或口头表达过,契约的具体实施需要双方的认可,并最终内化为对自己的要求。
(三)心理契约形成过程的动态性
心理契约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中,具有动态性的特点。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和大学生都在不停的变化发展中,心理契约也在随之变更。这就要求教育者在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了解大学生的期望及需求的变化,通过与大学生有效的沟通清楚教育者存在哪些问题,了解自身的不足,通过沟通加强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的相互信任与期待。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心理成长与变化极其迅速,教育者应加强学生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的指导,让学生感受到教育者对于自身的发展与成长的关注。
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重说教轻沟通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采用灌输式说教教育,具体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思想政治理论的宣传和新闻报道的形式为主,即使有相应的栏目,栏目的编排也往往比较陈旧、缺乏新意,缺乏互动式交流,雷同处较多,无创新,很难让大学生产生兴趣。某些思想政治教育者意识到问题的存在,积极开通了自己的博客、微信和日志等等,但因为重视性不高,更新率慢,未正确摆放自己的位置,仍停留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层面,未考虑当代大学生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以“领导”而不是“朋友”的角度与学生谈话,人为的拉开与大学生的距离。大学生对于这些网络思想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多排斥,少亲近。
(二)重知识轻实践
网络的传播速度与影响让传统媒体望尘莫及,西方意识形态很容易通过网络进行隐性渗透,网上的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有着很深刻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在接收网络信息方面处于“游荡”状态,对信息缺乏应有的辨识和分析能力。网络文化技术性、交融性、流变性、自主性和开放性的特征也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施展空间。高等院校纷纷意识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的实然发展与应然追求,逐步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络、红色宣传网站,看似红红火火。主题网站关于国家政策、马列主义、思想、学校规章制度等理论知识非常广泛,也很全面。但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者轻实践,教育内容并不能与时俱进,思想教育问题与现实问题不能有机结合,造成实际上浏览红色主题网站的大学生屈指可数。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教育技能水平、理论水平很高,但一碰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一筹莫展,例如应对突发事件后的网络舆论。网络时代的到来,也加剧教育者对突发事件舆论正确应对的重要性和紧迫感。
(三)重形式轻活力
网络虽然称之为高校育人的第三课堂,但很多高校并未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放到很重要的位置上,相关的宣传阵地仍是停留在以学生管理为内容的建设上,网站设计风格不够新颖,缺乏生动性,形式非常单一,与大学生现实的问题结合不够紧密。传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单向式的教学,过多的强调统一性,较为死板,只重视大学生的知识积累,却轻视大学生的能力发展,较少考虑大学生本身的个性差异。此外,由于网络教育内容不开放,不能与时俱进,难以接地气,不能贴近大学生真实的生活与学习,无法适应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新要求。
三、以心理契约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大学生受到网络的影响日益增多,网络信息也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和思想行为的形成。教育者应灵活运用心理契约,积极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和新途径,预防和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思想信念。
(一)转换角色,明确期望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归根到底是要做人的思想工作,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行为习惯和年龄特征,促使大学生内在思想外化,并指导其行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我们应该改变高高在上的心态,以大学生为主体,加强教育的平等性和互动性,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教育理念、教育方式要更贴近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改变自身角色,变“领导”为“朋友”,变说教为互动,通过网络与大学生建立起平等、合作、发展、共赢的朋友关系。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们在需要无法获得满足的时候,会产生各种不满情绪[3]。教育者要最大限度的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尽量满足其需要。期待是个体或组织从事相应活动的基础。皮格马利翁效应认为期待是一种能量,能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当一个人得到信任的时候,自我价值感增强,更为自信和自尊,并尽力去达到对方的期待。针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需要根据国家政策、学校培养方案和学生自身的发展对学生提出一定的期待,同时了解学生的需求,积极满足学生对于教育者的期待;学生从自身心理发展与人生期望提出对于教育者的期待,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合作尽力去实现对教育者对自己的期待。心理契约要求教育者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去与大学生明确彼此的期待,强化承诺意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首先要抓住新生入学这一心理契约的最好时机,通过入学教育、班会、调查访谈、互动交流等方式了解大学生潜在的网络生活习惯和行为、教育者和大学生双方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上的相互需求和期待,建立信任的心理契约基础。然后,进一步明确教育者和大学生双方在心理契约中的责任与义务,达成相应的共识,并做好一定的承诺,夯实心理契约的基石。通过有效的心理契约的建立,教育者可以把学校的期待和学生的期待相比较,避免出现太大的落差,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学校的支持度和满意度,也有利于学生对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可。
(二)经常互动,互相包容
心理契约是主观性质的,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状态中,具有动态性的特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与行为也是不断的变化,教育者对于大学生的期望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这些都会影响着心理契约的变化。心理契约的变化要求教育者不能沿用一成不变的要求去约束学生,而应该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期望,同时也对自己的期望进行相应的调整。在沟通的过程中,尽可能的消除学生对教育者的误解,加强相互理解和信任。教育者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上应创新形式、创新内容、创新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深化“中国梦”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解决大学生面临的困惑,和学生一起去探讨成长,鼓励学生创作格调健康的网络作品,尊重学生的言论自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主动发挥引导作用,营造信息交流、心灵碰撞和情感呼唤的网络环境。教育者应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如开展网上你问我答、专题讨论、网上评比等活动,帮助大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和学业的困惑,了解大学生的内心动态。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大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并进行相应的疏导。此外,教育者应该让大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让学生充分理解与配合。一方面教育者可以主动的通过贴吧、QQ、微信和博客等网络载体吸引学生的注意,积极发表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的文字和观点,给学生以正向导向,与学生内心产生共鸣,另一方面,教育者也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内心想法,以共情的方式理解学生。
(三)遵守契约,满足期望
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是否履约决定着契约能否顺利开展。为让学生对心理契约充满期待,教育者应该用自己的教育政策、个人魅力获得学生的认可,并推动心理契约正向发展。第一,确保网络相关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净化网络环境,建设有序、守法、文明的网络空间,规范网络行为,在学校范围内对宿舍、教室范围内的无线网络进行实时信息监控,满足学生对于网络条件的基本期待。第二,教育者应提高认识,加强对于网络的管理与舆论导向,建立有效的网络舆论反应机制,争取第一时间发现和处理校园网络的舆论危机事件,允许网络上存在不同的声音,迅速组织网络讨论,主导舆论的发展方向。针对网络中的虚假信息,教育者对应急事件应有辨伪能力;第三,教育者应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话机制,构建线上线下的响应机制。学生在网络上提出的问题及困惑可以及时在线下得到解决,并有专门的处理机构;最后,教育者应重视自身的网络素养的提高,主动发挥引导作用。教育者本身应多了解网络的相关知识和内容,提升主动驾驭网络的能力,加强对于网络媒体和网络工具的运用能力,提升网络舆情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网络沟通能力。网络的迅速发展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需要从心理契约角度寻求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和新途径,最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作者:黄涛 张海燕 单位:1.邢台职业技术学院 2.邢台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俊峰,张裕民.网络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3(1):50-52.
[2]罗滌.心理契约视角下的高校学风建设策略探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6(4):109-112.
[3]吴炳麟.中职教师心理契约的现状调查及管理对策[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
第七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思考
[摘要]随着当前大数据技术的日渐成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高校应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动态分析,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挖掘相关信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渠道的增加,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开始变得多样化。因此,如何利用海量的信息,加强对大学生信息获取方向的分析,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价值观念,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一、大数据的价值
通常认为大数据的核心是在海量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汇总挖掘数据用户的共同特征,根据分析结果寻找符合特征的新用户,结合用户需求对数据进行优化和校对,实现数据特征自适应循环调整,这就是大数据的价值。将大数据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就是从学生海量的包括社交网络在内的信息内挖掘出学生近期对信息获取的爱好、习惯等,从而为下一步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新的优化策略。而采用何种方式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性和保持其在工作中的优势,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
二、大数据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随着手机平台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接收信息更加便捷,海量的信息会延伸到各个领域,因此,在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分析,也会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机遇。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可预测性。大数据的核心是预测性,在大量的数据信息汇总基础之上,可以借助计算机及数学统计方法进行分析,预测相关事件的发生概率。在利用大数据统计分析时,应注意大数据信息是处于动态状态中,因此,大数据的速度特征显得极为重要,大数据的应用更要强调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时效性,前期数据分析结果可以作为参考反复运用,最终要以时效数据为主导预测出相关事件的发生概率。利用大数据可以预测学生的思想行为,甚至发展方向。通过建立学生的起居时间、上课时间、自习时间、运动时间等相关数据库信息,可以了解到学生用到学习上的时间,从而判断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状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大数据分析结果,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有效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数据信息,预测学生未来的行为及思想动态,将极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效率。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全体大学生,客体不是某一个学生的数据信息,而是全体学生的所有数据信息。在大数据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充分利用网络,准确定位学生群体的思维动态,这对于传统教育工作者来说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在传统教育中,由于缺乏完善的记录、储存和数据分析能力,只能对少数学生数据进行分析。传统的调查方法是通过样本分析、调查和访谈,无法了解到学生内心真实的思想。但是使用大数据方式能够获取更加真实、有效的数据,并能更准确地了解大学生群体的思维和行为动向。大数据包含了丰富的网络信息,特别是一些社交网络,如人人网、社区在线等,这些网站记录的学生社会活动、视频、照片等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了解到学生社会关系,能够较准确地分析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动态。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大数据的出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其运用对数据信息的敏感度来对学生的教育活动信息、学生个人资料等数据及时进行记录或存储,并运用数据分析、统计等技术手段加以分析处理,进而获取更多隐含信息。应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心理教师、辅导员的数据意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数据的应用技术,通过大数据技术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使大学生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升自身品德素质和知识能力。
三、依托大数据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路径
应借鉴大数据在某些领域的应用经验,充分挖掘学生的思想动态数据,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大多采用虚拟名称的方式交流情感、宣泄压力、传递信息,每个大学生都可以是信息的编写者、转发者、接收者,自由地与他人进行信息交流。辅导员可借助微信、QQ、微博等媒介获取学生关心的热点舆情和心灵深处的真实想法,及时、全面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动向。学生学习状态分析数据来源于学生学习的网络教学数据和教师课堂教学数据。随着幕课、微课的出现,大学生逐渐习惯利用网络课堂进行学习,通过网络搜索功能解答难题,搜索学习创新点和难点。汇总好学生的网络学习数据记录并进行分析,有助于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在教师课堂教学中,通过记录学生学习行为数据,可以为其他教育者提供学生学习状况的第一手资料。依托学生网络交流的大数据分析,及时预测、引导学生行为。大数据可用于记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积极主动学数据技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深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规律,正确认识大数据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新机遇。大数据的分析结果能够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全面、客观地预测学生的行为,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可以根据大数据分析结果,适时组织学生活动,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势而新。学校要针对学生开辟网络互动平台,对论坛、留言簿等进行实时跟踪,并对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全面、及时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大数据的汇总结果,及时了解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及可能存在的隐患,对其进行正确教育和引导,从而预防思想行为出现问题。辅导员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微信、微博,发现其内心动态,并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预判学生的思想变化是学习问题还是生活问题,得出抽样调查无法获得的结论。
通过全样本数据验证以往的研究结论,发掘数据间的内在关联性,便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找准问题根源,同时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出一定的预警。依托校园设施的大数据分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大数据使思想政治工作从宏观群体走向微观个体,借助学校设施使用的大数据技术了解学生生活,为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指导提供可能,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作者:刘洋 单位: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第八篇: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对于高职学生就业来说至关重要,它是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核心。本文立足于从就业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系出发,探索在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重要作用,并提出提高就业指导水平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职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地位和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可以让学生能够重视起来就业,并且还可以在就业指导课程中获得更好的认识。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可以分为广义指导和狭义指导。从广义就业指导就是不单单给学生就业信息,而且是根据国家宏观就业政策和法律,结合当下国家经济发展趋势下,给当代大学生传递就业外部环境、就业理念、就业方式等等进行教育培训,让大学生能够根据时展需求和自身能力进行人生规划。狭义的指导就是把社会上的招聘信息、就业信息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岗位需求和社会需要进行自我择业,从而更好地完成大学就业。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就是通过国家的思想教育,让学生能够在政治上、思想上、法律上、心理上各个方面得到锻炼,让学生能够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安排形成自我就业教育,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在未来社会中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心理素质。高职院校思想教育工作对于培养当地大学生的各项综合素质至关重要,可以让学生能够树立科学的信念,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部分院校不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工作关乎在校每一名大学生,它是大学生未来发展方向和就业去向的重要知道思想,同时还是国家调配优秀的人才到需求的较高地区去发挥作用。这些就需要高职院校的高度关注,积极按照国家的就业政策进行就业指导。但是,在很多情况下,高职院校对就业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落实不到位,没有充分认识到它在学生就业工作的地位,错误的认为只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岗位就可以满足学生就业需求。从而导致高职院校没有建立强有力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团队,没有经过严格的就业指导培训,从而直接就给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就业指导是不合格的,也是没有起到应有的成效的。所以,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结合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等,而且善于和大学生之间进行思想教育,能够和大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切实解决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学校不仅要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正确就业观的培养,让学生具备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我们学校培养的学生就可以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赞许,帮助学生个人更好地在社会中立足。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创新,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
在很多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很好结合国家的就业趋势,没有充分按照国家要求的内容进行学生培训。并且传授的就业指导课程内心不够新颖,缺乏亮点,不能很好适应当代大学生就业需求。学生对于传授的内容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消化吸收,于此同时学校的上课内容相对单一,都是采取教师课堂上演示PPT学生下面进行听讲,缺少课堂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并且,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中,教师所讲解内容都是一样的,并没有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生安排适合其发展的课程内容,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没有能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当中获益,不能更好为学生的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需要我们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全面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让每一名学生都能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学习中,从而让学生能够从课程学习中获益,更好为其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践操作,探索应用中有待提高
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单单停留在文字上、口头上和思想上,需要学生能够付诸于行动,用实际行动来证明学生从思想政治教育获得巨大收益,并且可以把自己从课程中得到的启发运用到实际中,从而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才能,为更好创新、创业做好准备。目前,由于高校就业工作队伍能力参差不齐,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成果运用到实际中的能力不足,没有很好利用平常的就业指导机会,让就业指导的思想教育只能停留在表现,没有深入到学生生活当中,给学生营造出人人就业的良好就业氛围。并且,在就业指导过程缺乏针对性,也就降低了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并且教师的专业素养没有经过正规培训,不是专业的创业人员。从而让教师所讲解的思想政治内容缺乏实际支撑,不能很好为推进学生就业方式培养打下坚实基础。这就需要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要密切与实际进行结合,应积极探索出一条既适合我国当前就业发展要求,又符合学生职业长远发展需要的就业指导方法,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教学方法,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自身就业方式转变,更好地从事到实际应用中。
三改进和加强高职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注重师资培养提升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
就业指导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殊的工作对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有更为严格的要求。首先,教育必须具备各种学科的知识储备,并且善于结合实际的社会需求,能够在思想上、政治上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教育,这样才能满足就业指导的需求。这就对高职院校聘用人才上需要加大重视力度,切实保证我们筛选出来的教师能够解决学生的实际就业问题。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教师团队。他们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还有丰富的社会实践能力,有丰富的就业经验传授给学生进行学习,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就业。
(二)改进高职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改进高职学生就业思想教育工作,需要做到就业理论和就业实践的密切结合。在高职院校就业工作中,要侧重于对于“疑惑”的解决,让学生能够更为清晰认识到怎样科学地去面临就业,怎样在重重选择中做出最正确的决策。这样,学生能够最大化地激发就业热情,能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需要朝着什么方向去努力。学生的就业不再是被动的,而是他们主动去发现就业机会,去挖掘自我的综合素质,充分实现自我的提高。同时,在就业过程中一定要和自己专业做好紧密对接,充分在工作岗位上发挥出自我最大的价值。
(三)加强社会实践锻炼以及培养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精神
工作经验历来都是就业过程中的一大亮点。在面对面试官时,一个有工作经验和一个没有工作经验人来说,它更倾向于选聘有工作经验的人。因为,他们知道培养一名合格的员工是需要付出巨大的时间和精力的。这样,他们可以最大化的利用人才的优势,让他们尽早进入到就业岗位上来。于是,就业经验成为制约学生就业的门槛。在这种大环境下,需要高职院校创新就业指导课程,积极鼓励大学生到社会中进行自我能力锻炼,让他们在社会中去发挥自我专业优势和专业技能,从而更好实现自我能力的提高。例如:让大学生到公司、到企业进行实习,通过实地的实习及时发现他们身上所欠缺的知识和能给力,积极培育出自己的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优秀作风。让学生知道在未来进入社会中如何怎样做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职场人。
(四)建立全程化教育体系,就业指导贯穿高职学习生活始终
建立系统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让就业指导贯穿于他们整个生活。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需要慢慢去培养,慢慢去引导学生才能正常树立。通过潜移默化的思想注入,让学生逐步对就业不再恐慌,逐渐乐意从事到就业整个过程中,积极去探索自己就业才能。所以,需要学生在刚刚迈入大学生活中,就要给学生灌输就业思想,通过利用科学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等让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同时,还要结合《大学就业指导课程》进行就业去向、就业目的和就业方向进行指导,让学生能够根据国家当下的就业政策来合理安排自我的就业,从而实现自我的提高。并且,还要让每名教师都要给学生灌输就业思想,调动起广大学校力量来实现大学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
作者:陈萍 单位: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韩旭,赵荣鑫.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0(3).
[2]杨志新,杨锐英.云南普通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4).
- 上一篇:领导干部生活作风建设探究
- 下一篇:大学生宗教信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