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7篇
时间:2022-04-05 10:43:56
导语: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7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篇:茶文化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茶文化视角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变化,并进一步分析了茶文化的具体内涵,接着文章结合茶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提出了茶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路径。
关键词:茶文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茶文化视角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变化
1.1从内涵到形式的变化
复杂多变的环境使得人们的思想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和以往的教学大不相同,当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教育要面临更加复杂的挑战,为此,高校要有效地开展有关改革活动。以往学生学习的能力较为有限,在展开具体的思想活动时,很多教师只是按部就班地展开时代教育和相关的品质教育,相关的工作形式也十分简单。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接受到的信息渠道十分广泛,已经不是教师所能够控制和预料的了。然而学生在面临这些千奇百怪的内容时,也缺乏一定的筛选能力。思想教育十分复杂,这不仅使得教学难度逐渐加大,这也需要教师根据当下的新式变化,进一步调整教学的方案。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变化影响了当下的教育目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教师对于教学内涵的追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长久以来,为学生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是人们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这些都是关键性的问题。但是在以往的教育模式中,教师更多的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规范做人、踏实做事,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的使命即可,然而当下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却不止于此,而是需要人们有更好的创新能力,需要充分地尊重大学生的基础能力,这就使得教师需要转变教育理念,从以往的灌输式教学走向切实有效的行为引导教学。
1.2从单一到整体的变化
在以往进行教育活动时,主要从几个方面出发。一个是教育学生对自我品德进行完善,不断地修正自身日常中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是要求学生对集体、社会和国家有一个充沛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学生能够团结同学、积极维护集体的利益,拥有热爱国家的信念。这些虽然都是正确的、积极的,但是总体来看,还是较为单一。当下的社会环境给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了重大的变化。这就需要学生一方面要认清楚自己的信念,完善自己的价值观,拥有热爱集体的意识,另一方面还需要学生拥有对待事物正确的态度。教学上有更加全面的要求。学生的成长环境日趋复杂,在当下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需要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在接触西方文化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
2茶文化的具体内涵
茶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在世界范围内流传甚广,且纵向来看,茶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经久不衰。茶文化作为在历史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在中华文明中占据了重要的一部分。唐代的陆羽就对茶艺及其文化进行了精妙且系统的总结,汇聚在《茶经》当中。其中总结并影响了文人墨客对儒、释、道三家哲学智慧的思考,倡导祥和、宁静、神怡与本真的结合,以此来作为参透茶文化的基础。茶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哲学韵味,以儒家思想为例,其中坚持儒家文化中的“仁”,倡导以人为本,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并以自身饱满的热情以及容乃百川的精神去形成独特的茶道精神。无论是性恶论还是性善论,都倡导以礼来教化人,追求仁和。儒家的观点影响茶文化甚是久远,历代的文人墨客也都以仁和之心去奉茶。以道家思想为例,其中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大有崇尚自然和追逐本性的智慧在其中。强调饮茶者在饮茶时要抛开心中的杂念去关照事物,讲究返璞归真,真正地将生命个体与大自然融为一体,通过品茶悟道生命之真谛。以佛教为例,佛教重视人类的心灵与道德共同进步,通过参禅来顿悟一些世间的道理,在品茶的时候,将世间的俗事都放在脑后,通过释放心灵以及内心的直观感受,进一步参透茶文化中的意境,去追求真和自然。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发乎神农,闻于周鲁,兴于唐宋,盛在明清,中国是茶叶的发源地,被誉为“茶的祖国”。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茶文化以茶为依托,通过这一载体做好传播活动,是茶与文化的结合,它不仅体现了我国古代丰硕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同时也是我们现代人不断追求精神没目标。
3茶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茶文化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甚至在世界上都享有盛誉。近些年来,我国主席会见外国领导人时也频频推崇茶文化,茶文化的寓意和作用可见一斑。茶文化作为华夏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我们的文学、教育以及绘画有着诸多联系。茶文化的流传也能够使得其他的知识得到传播,作为具体的知识载体,进一步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将茶文化有效地融入当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首先在增长学生的见识方面,它就起到了很大的用途,同时也扩展了学生的视野,使得他们成为了知识的享用者和传递者。茶文化在绵延了5000年之后,它的功效日益明显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茶文化在养生上有着一定的作用。人们都知道,累了饮茶可以达到提神醒脑的作用,通过品茶有效地缓解压力,消除疾病,更有助于人们的精神健康,在这样的影响下,人们更容易形成平稳的心态,从而达到身心的健康发展。我们正处于一个科技发达、且各种文化思潮盛行的社会。各式各样的观念冲击着现代文明,当大大学生接受着来自网络五花八门的信息,不出门就可以了解天下事,但是对于课堂上的知识点却难以消化,甚至存在着严重的排斥心理,这就需要引起教育者们的深思。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地融入茶文化,可以更进一步地发挥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给予学生们更为平和的心态,帮助他们改善人际关系,提升他们的人际写作能力。茶文化中所蕴含的道理也告诫着大学生,对待事情要冷静,为人要宽厚,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件事,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事,都要保持内心的本真。
4茶文化视角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路径
4.1深化传统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学的统一切实有效地让学生形成对茶文化的理解,就需要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内涵,只有学生真正地接触到了这些内容,才能够使得学生有更深刻的思想认识。所以,在进行具体的思想教学时,必须为学生普及传统茶文化的精神内涵,通过组织学生观看《茶道艺术》这类视频,让学生对茶文化与更深刻的认知。进一步通过对学生思想的引导与启发,让学生形成更深刻的感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渐渐向学生灌输,不是只有西方的文化才是先进的文化,我们国家自身也带着很多优秀的文化,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感。文化认同感作为民族精神的具体内涵,是大学生在当下必须要具备的价值观。这对于兴旺祖国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4.2丰富教学的形式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的体现,是人与人、人与社会行为约束的一种力量。道,从根本上可以理解为社会关系中人们遵循的规范与准则,而德则是指那些符合社会需求的品德与修养。在大学校园中,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念,进一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是当下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学生思想观念越来越成熟,对周围的事物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受,所以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这一特质去丰富教学。只有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了教学的实质内容,才会更加主动地去理解有关文化内容。茶文化是传统的、优秀的文化,也是我们当下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让学生充分地感受茶文化的内容,不仅可以有效地优化教学的效果,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发现国家传统文化的意义,对自己人生的帮助作用。通过组织学生去参观茶文化基地,更进一步地了解茶文化的有关知识,让学生在丰富自身对传统文化认知的同时,形成更好的人文素养。实现其思想观念与茶文化的进一步结合。4.3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在教师正式进行教学时,教师需要将茶文化与教学有关的内容有机联合起来。通过有效地融合二者,实现教学理念与学生的共同成长,完善教学与实际的结合。要想有效地升华教学效果,不仅不能与教学实际相违背,同时也不能脱离了学生的关注点。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学时,要切实有效地关注学生成长实际,与时展的特点有效结合。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教师在进行思想教育时,就不能再一味地沿用旧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从实际出发,创新教学的理念和手段,结合多媒体与微信登平台,加强对学生的茶文化渗透,实现与学生的及时沟通,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
5结语
大学阶段是一个学生确立思想的重要阶段,一个成年人的思想观念在此就开始形成。所以,在这个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讲解知识,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思想理念。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形成全面的思想观念,明白事情的意义和真谛。教师应进一步帮助学生寻找茶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不仅丰富教学的形式,同时也要关注对学生思想的教化。
作者:刘凡凡 周雨风 伍林生 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参考文献
[1]邱勤.文化哲学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品位的提升路径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6,06:1-4.
[2]黄宁.试论高校学生管理的理念及路径———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09:110-112.
[3]潘晖君,骆文伟.闽南文化融入闽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以泉州南音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04:12-15.
[4]陈少雄,林晓燕.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社区文化建设实效性的路径研究———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6,04:33-37.
第二篇:形势与政策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摘要:形势与政策课程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本文根据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际状况,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视角出发,阐述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形式;领域和渠道
大学生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兴旺发达的保障,只有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才能推动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1]。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只有不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才能更好地坚定其理想信念,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加新的力量。形势与政策课程为当前新时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从教育途径的视角看待形势与政策课程开展的意义
1.1形势与政策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具体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与理解形势政策课程。形势与政策课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坚持当前意识形态领域高度认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服务意识。通过不断提升当前马克思主义教育,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包括运用思想政治体系推动当前各种教育工作的开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不断提高其对大学生主观认识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与观点提高大家的认识的自觉性,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
1.2形势与政策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
随着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开展,不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与观点阐释各种思想与文化,不断提高东西方意识形态的鉴别能力,引导当前大学生积极投身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将其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前进。从当前大学生思想信念的高度出发,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并且从根本上坚持以人为本。对于当前的思政教育,无论是从当前的道德建设,还是当前的信念塑造,都要为其成长成才铺垫基础。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处在教育的攻坚阶段,需要加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开展。从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提高其思想辨别能力,包括各种思想基础。当前大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可以不断提高其思辨水平,纠正错误认知,防止思想的侵蚀。由于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最为敏感的群体,其深刻影响到当前国内外重大时势,所以必须增强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提升他们解决当前社会热点与难点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思想鉴别能力。大学生是当前青年群众中敏感人群,其影响到国民的政治素质,必须引导其认识社会热点与难点问题,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以及鉴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2从教育效果的视角看待形势与政策课程开展的意义
2.1形势与政策课程开展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
从当前形势与政策的发展角度来说,开展教育的形式不是简单的读报纸,而是站在当下的价值评论角度探究各项学习,包括各种价值观念;站在客观的角度来评述当前的重大事件,包括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推动其对背景现状的理解,包括根据当前的形势,而制定正确的政策。形势与政策课程不仅可以为其提供思想指南,还可以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增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其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在辨别当前政治方向上,形势政策课程可以提供各种指南,包括解决政治方向性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要尊重客观的国内外形势,还要认识到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艰巨性。在当前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式下,必须通过采取恰当的措施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避免西方思想的分化工作影响到当前的发展之中。不断增强国内外思想的积极性,包括利用民主与宗教观念影响经济制度的发展,其中包括物质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发展,同时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下,推动各种传媒的迅速发展。总之,通过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开展,不断促进大学生群体辨别政治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科学合理的。
2.2形势与政策课程开展有利于大学生构建正确的三观
根据当前形势政策课程开展的实际情况,需要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当前的行为规范上,形势与政策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锐利武器。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其从社会主义的角度推动当前现代化建设。在当前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些学生滋长着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等不文明思想的倾向。如有的学生自由散漫,不能接受各种约束;有些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感受;有些只按照自己的意思,未能从根本上塑造自己的良好品格。大学生是当前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在人生观的塑造过程中,通过不断解决青年人的主观世界问题,将其前途与命运与社会的期待密切结合在一起。不断增强自身的理论修养,把个人的前途与祖国的命运密切结合在一起,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3]。本文通过采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不断提高科学思维能力,透过现象把握事情的本质,形成正确的认识,通过做出科学的判断,避免主观上的形而上学。
2.3形势与政策课程开展有利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开展可以帮助当代大学生顺应当前的形势与政策,不断发展自己,成就自己。在职业生涯规划上可以根据当前的形势,确定合适的目标,按照自己的定位去发展个人目标,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去努力奋斗,构建各种知识体系,拓展自身素质,巩固个人地位,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大学生品牌。利用自身优势,为已所用,形成对当前形势与政策敏锐的洞察力与理解力,培养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最大限度发挥自身价值作用,实现自我最大限度的发展,同时树立远大理想,做当代合格毕业生。
3从教育提升的视角看待形势与政策课程开展的意义
3.1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开展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
为了更好地推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根据我国教育的根本特征,党与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思想、方针与政策,采取了众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并进行了积极努力。而且,党与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路线、方针政策,并从当前的发展实况出发,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促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并通过采取一系列重要的路线、方针与对策,提高执行力。为了更好地促进各种工作的开展,需要培养一个专业的辅导员团队,推动当前各种措施的开展。在改革开放时期,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从优秀青年教师中选拔一批教师进行锻炼,并推动其为学校的管理工作做出贡献。
3.2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质量
通过开展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可以激发广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应该努力使其教学方式贴近实际情况,同时可以根据当前学生学习特征与教学方式,不断优化当前的教学方式,倡导教学方法贴近当前实际状况,倡导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研究分析当前的社会热点,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不断丰富各种新鲜事例,采用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氛围,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教学效果。同时,通过精心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采用专题探究的方式,不断推广当前各种讲授经验,推广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各种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同时,通过逐步建立各种教学资源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在这个共享过程中,综合考核学生对其实际内容的理解,从全面的角度实现资源共享,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当前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与自身道德品质。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自身教授方式,不断加强对教学内容的实践。通过建立与完善当前教学的保障机制,不断实现各种教学实践,探究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在组织管理过程中,通过将教学实践活动与当前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密切结合起来,不断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还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与社会观察水平,不断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在加强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思政教材的选定,提高教材选用的科学性与权威性。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教学环境的需要,不断选购各种多媒体课件,如“精彩一课”、“教学重难点分析”等课程。
3.3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开展有利于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
根据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程开展的实际情况可知,开展该门课程,有利于推动教师建设队伍的发展。通过传承学校优秀传统,推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并做出当前科研教学工作,最大限度促进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在我国当前发展规划中,通过当前各种形势的不断发展,促进大学生教育工作的开展,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提高其政治觉悟,改变当前道德建设水平。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促进其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思想的完善,包括对其各种路线、方针的理解,从而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包括经济全球化建设的发展。为了更好地迎接当前的机遇与挑战,推进形势政策课程的建设,帮助其树立坚定的信念,推动其三观的塑造,为其培养社会注意现代化的接班人奠定基础。当前青年的发展包括多个方面能力的发展,其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的能力是最重要的。根据国家领导人的积极发展,最大限度实现各种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在当前的发展机遇下不断发展的,为了更好地推动主流思想价值的建设,包括四有新人的培育,必须不断促进各种制度建设。在形势与政策课中,通过对各种制度建设的发展的理解,提高其思想觉悟,包括对改革开放建设的力度,从而最大限度促进各种制度的建设,明确当前的发展方向,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提高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4]。因此,重视形势与政策教育,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意义重大。
作者:樊 丁 单位:西北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2016年下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9):56-58.
[2]邱仁富,戚焕祥.“形势与政策”话语体系的内涵及其构建[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6(5):45-46.
[3]柴艳莎.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模块化构建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8):56-58.
[4]陈艳宇.“互联网+”融入“形势与政策”考试的初步探索[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4):58-59
第三篇:智慧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迪作用
【摘要】本文在阐述智慧教育基本理念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迪作用,认为智慧教育是一种道德追求,以创新为重要特点,具有实践性和缄默性。智慧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成长策略是:加强理论学习,扩展专业视野;参加专业培训,增长教育机智;以学生为中心,掌握交往与沟通的方法。
【关键词】智慧教育;理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启迪作用
当代教育变革的一种基本价值取向为追求人的智慧发展。刘保民在研究中认为,智慧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智慧教育基于传统心理学、教育学;广义的智慧教育基于对人类全面发展的认识和对完整任性的深层次理解。从狭义智慧教育到广义智慧教育的发展正是当代教育质变的重要价值转向。[1]刘玉玲认为,智慧是人类自我完善的永恒追求,也是教育的永恒追求,智慧教育让人学会质疑,学会更好地生活。[2]韦礼江认为,智慧教育就是让学生善于动脑、独立工作、弘扬个性,是自己教育自己,完美自己的教育。[3]杨九俊对智慧教育的理解更加独到,他指出智慧教育不仅属于智力范畴,也属于伦理范畴。
一、范梅南与智慧教育学
马克思•范梅南(MaxVanManen)是世界著名的教育学专家,也是北美“现象学教育”的开创者之一,他出生于荷兰,15岁开始阅读关于现象学的哲学著作,深受胡塞尔(EdmundHusserl)、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萨特(Jean-PaulSartre)等现象学大师的影响,智慧教育学是范梅南在《教育机制——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提出的概念,该书对全世界的教育工作者产生深远影响。他在书中阐述了自己对教育学的理解,他将视野转向儿童的生活,探索儿童的心理体验,关注儿童的感受,探寻机智、智慧的行动,不断反省自己。范梅南在《教育机制——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指出:智慧教育学不是关于教育的技术、方法等,而是以“道德”、“向善”为原则的活动,“智慧”即理解人的心理、行为活动的智慧。智慧学的核心是理解儿童或青年人。[4]智慧教育不在于关注“教育是什么”,而在于研究教育能给予被教育者什么,能为被教育者的发展做些什么。范梅南提出:教育学的智慧来自教育生活经验和对教育对象生活的体验,智慧教育聚焦教育生活,关注如何让教育对儿童更有价值。总的来说,范梅南在书中用现象学的方法研究教育,智慧教育主要探讨教育工作者如何以学生为中心,智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的学问,教育不只用头脑,更确切地说是用整个身心,优先考虑孩子的幸福,认真对待年轻人,从被教育者的角度考虑教育方面的问题。[5]
二、智慧教育学的理念
智慧教育旨在通过反观教育生活体验世界,让教育行动更加人性化,“教育智慧既是一种实践智慧,是对教育实践的整体引领,又是一种知道在行动中如何做的特殊的知识,还是一种指向儿童的多层面的关心。”[6]范梅南的教育智慧学源于亚里士多德对道德性和感知力的强调。根据范梅南,教育活动远不是一项中立的活动,而具有明确的情感和价值取向。智慧教育的理念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教育目的:关注人的成长范梅南认为,儿童在学校学习的不仅仅是课程内容,我们更应关注学生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的成长,学生作为本体性的价值更重要。[7]范梅南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的成长,“当教育不与人的独特性相关,教育就变成了一个企业。”[8]2、教育学的意向:出于向善的动机教育学意向引领教育者实施教育行动,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具体的前提,教育者需要让自己的言行与教育学意向相符合。3、教育学的条件:关心、爱、希望和责任范梅南认为,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关心、责任和爱是智慧教育学的根本条件,此外,教育者还需要有耐心、信念和信任,作为学生的引路者,教师应该主动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4、师生关系:教师替代父母儿童生活在一个以消费为目的,以信息为基础,以广告为驱动的文化中,学校在管理性、企业性、技术性的环境中少了人性关怀,这样的话,儿童会对人类的生存能力产生危机感和绝望感,面对这种变化,教育者必须履行一种“替代父母”的职责,教师除了做好日常的教育工作之外,要帮助儿童营造一种亲密的安全环境,关注孩子的道德、智力、精神、身体方面的整体发展,保护和教导青年一代如何生活,如何为他人、为社会承担自己的责任。5、教育时机:以教育理解与教育反思为前提教育反思指对教育行动方案进行深思熟虑,然后做出选择。教育反思为了进一步理解在学生的生活方面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恰当与否,反思不是为了解决问题,不仅仅反思某些体验的教育学意义和重要性。6、教育学的优秀性:教育机智所谓“机智”由一系列的品质和能力构成,机智的行动是全身心投入、充满智慧的,范梅南认为教育机智与教育的智慧特征密不可分,教育学如脱离了对学生的关心、理解和爱,教育机智就无从谈起。机智是真诚的,真实的,具有交互教育实践的一种微妙、规范性极高的特点。教育机智一方面决定于教育者的认知敏感性,另一方面要求教育者对孩子真正、主动地关心。总之,智慧教育直面时代的变化对学生带来的挑战,体现了一个教育者的教育情怀,不仅在儿童教育方面,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给教育工作者带来极大启发。作为新时期学生灵魂的引导者、教育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以范梅南的智慧教育理论为指导,用崭新的视野反观中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接受智慧教育的启发,为中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新的局面。
三、智慧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迪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好正面引导,以学生为中心,将教育的宗旨放在启迪大学生智慧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他们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1、智慧教育首先是一种道德追求(1)智慧的内核是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是一种善和爱,苏格拉底说:“一切事情都系于灵魂,而灵魂本身的东西,如果他们成为善,就都系于智慧。”[9]智慧型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用爱心尊重学生发展的规律,在为人处世、学习、生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关心和呵护,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理念、知识涵养、沟通交流、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综合体现。(2)智慧教育源于一种伟大的使命感。“教育的召唤就是那种召唤我们聆听孩子需求的召唤”。千千万个优秀的教师力量的源泉,就是这种精神力量,这种使命感让教育工作具有崇高伟大之处。(3)智慧教育关心每一位学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智慧不仅体现在课堂上,而且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需要具备全面的智慧,在教育、管理、服务方面都要有智慧,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将工作做到位,关心每一位学生。2、智慧教育具有实践性和缄默性智慧教育是经验性的、实践性的,属于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教人怎么做,又称缄默性知识,体现了一种直觉思维,对学生的影响力是明显的。智慧型教育者的智慧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智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实践性的材料和知识来支撑。文字不能够完全表达一个人的语言,语言本身具有局限性,这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工作时间中根据具体情境请准确推测、分析,注意态度和方法的积极转化,充分利用智慧教育的实践性与缄默性。3、创新性是智慧教育的重要特点研究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心理特点及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把握教育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此基础上创新教育方法,达到不拘一格,不同凡响的教育效果。比如,教育学生大多以表扬为主,提倡趁热打铁,把握教育时机,这是一般的规律,但是,有时候“冷处理”可能效果更好。
四、智慧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成长策略
1、加强理论学习,扩展专业视野知识的积累是一个人获得智慧的前提,广博而深厚的理论知识可以帮助德育工作者的工作更加娴熟,让工作产生魅力。德育工作者只有具备深厚、广博的知识,才能在工作中融会贯通,提高洞察力和敏锐性,在处理学生的具体问题时,具有说服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教育工作者扎实的知识与宽广的视野有助于我们在工作中形成智慧。2、参加专业培训,增长教育机智专业培训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职业上升的基本路径,可以帮助教育者快速增强教育智慧,接近理想教育境界。与专业系统内和一线教育人员的交流有助于提高我们的业务能力,在培训中得到的经验帮助我们反思,增长教育经验,感悟教育机智。3、以学生为中心,掌握交往与沟通的方法与学生的交流需要有理解的品质,教育工作者要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喜欢的语言方式,创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提高亲和力,让大学生乐于接受。在工作中,教育者要注重情感的关怀,掌握移情方法,用高尚的人格和对学生的关怀影响学生。综上所述,智慧教育将教育看作“规范性”活动,是“善”的,“道德”的行为,体现了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情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智慧”是一种教育智慧,核心功能在于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意识形态性,在开展工作时要有政治的价值导向,实现育人的功能是教育工作的最终目标。
作者:苗 青 单位:国际关系学院外语学院
第四篇: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创新
摘要: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急需创新加以解决.本文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创新的途径和内容,以期抛砖引玉,供交流借鉴.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创新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和社会工作的生命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工作中十分重要,是高校保持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保证.在新时期,必须不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在创新中不断解决新问题和适应新要求.
1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国门打开,各种西方观念思潮涌入.同时,伴随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新技术新手段层出不穷,社会管控难度越来越大.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确立,全面深化改革,新旧观念不断碰撞,利益格局深刻调整,职工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变的特点.社会转型时期,利益深刻调整,各阶层各职业的人的心理状态、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社会的、技术的诸多变化也深刻反映在高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如何准确掌握和引领好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取向,如何更有效地推进高等教育的全面改革与发展,更好地为社会为民族做出更好贡献,这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面临的重大课题.这就必须积极寻找新途径、新方法,进一步加强新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
2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创新不足的问题
2.1对多元多样化思潮冲击重视不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社会改革的全面深化、新旧观念的激烈碰撞、各种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方式、思维观念、价值取向展现出多变和多样化的特征.这就要积极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积极顺应社会变革和形势发展的需求,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退则进,不改进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出路不畅,效果不彰明,就不能有效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就不能很好继承发展.2.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不强,力度不够.当前,社会深刻变改,各种思想思潮不断兴起,对大学生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产生的冲击很大.社会转型期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较大,很多迷茫、困惑和疑问的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引导和解决,迫切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创新工作来塑造和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2.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手段不多,需要增强效果.大学生群体思想活跃、向往民主管理、民主作风,参与意识强.但因涉世未深,政治经验缺乏,容易受到不良影响,从而对许多社会问题产生简单片面和负责消极看法.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传统课堂教学依赖多,对创新运用互联网和多媒体、微信等新的教育手段还不够,效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3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途径和内容
在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面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3.1注重在观念和思路上实现创新.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活的灵魂,始终把握思政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这一发展目标,注重加强现代科学、科技理论武装,加强战略性和全局性问题研究探索,注重共性和个性的兼融兼顾,工作主体和范围实现多元转化和开放包融,工作对象更加广泛,着力点也更加面向基层,在方式上改变传统的灌输和说教,更加注重平等交流和讨论,注重自我教育、进化和自我提高.3.2注重在制度机制上实现创新.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协作,共同管理的管理机制,特别是要发挥好高校团组织的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其组织网络体系建设,发挥好其基础和组织保证引领作用,积极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进支部、进社团和进网络,进一步健全思政工作的组织网络体系,实现高校思政工作的全覆盖不留死角.3.3注重在内容上实现创新.教育内容要重点宣传爱国精神和时代精神,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引领学生始终坚持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坚定理想信念,忠诚爱国爱党,树立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2.4注重在方法和手段上实现创新.就善于吸收借鉴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文明成果,综合运用教育心理、伦理道德学、文化社会学、政治管理学等跨学科的知识力量和逻辑方法进行创新.同时,实现调控手段的多样化,综合运用治治手段、道德手段和监督管理手段,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管控手段的多样化,多管齐下,形成合力,增加思政工作的整体影响力和有效性.3.5要注重在方式上创新.要加强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善于以情动人,抓住学生关心的、与他们关联紧密的关切入手,润物细无声,循序以进,以理以情服人、感人和化人,从而真正实现思政工作入心入牢,入到灵魂和精神的最深入,而不是喊在嘴里,挂在墙上.要真正做到尊重和关心学生,理解和帮助学生,改变说教,注重引导和激励,增强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和思想沟通.工作中,要想学生之所虑,急学生之所难,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关心学生学习和生活,有机结合,既做到严格要求,又关心关爱,从而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必将实现更好更深的教育效果.3.6注重在载体上实现创新.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互联网飞速发展和信息化社会的来临,互联网时代互联互通,海量的数据形成的冲击,正深刻改变人们的思维和工作生活方式,这就需要高校思政工作也需要通过先进科学与时俱进的管理方法和载体创新,学会互联网思维,学会应用多媒体和互联网进行思政教育工作,始终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高校思政工作一定要结合当下互联网思想,注重利用微信微博、QQ和论坛等新兴媒体,来加强校园思想文化建设,加强对休闲消费文化、传媒网络文化和社区建设文化的引导管理,才能有效地占领和建设思想政治和文化教育阵地,才能在宣传和社会舆论阵地取和主导权,才能有效在基层推进思政教育工作.3.7注重加强思想政治队伍建设创新.要建设高素质的思想政治老师队伍,始终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思想政治教师要加强自我学习和提升综合素质,始终保持良好师德仪表.同时,教学中注意区别教学,发现学生的一些个性化差别,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沟通交流.老师应自身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始终奋进向上,勇于进取,并把这种精神传递和传导给每位学生.学校要创造宽松的人文环境,营造舒心的工作氛围,增强教师的认同意识和归属意识.要加强与老师的沟通交流,听取和支持他们的合理化建设性意义.同时,学校领导也要做到知人善任,公平公正和民主平等.要建设学校共同精神家园,加强高校教师文化建设,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活动,增强老师们的凝聚力,营造和谐健康的工作环境.
4结语
当前,我们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很大的工作挑战.高校思政工作要解放思想,勇于进取,加强引领,开拓创新,才能更好在发挥其政治引导引领优势,促进高校健康持续发展,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稳定做出积极的贡献.
作者:隋春艳 单位:赤峰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文生.努力创新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J].新闻爱好者,2005(10).
〔2〕王广新,王艳芝.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原因及对策.
〔3〕张扬.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亟待加强[J].求是,2002,(12).
〔4〕卢汉龙.社会转型与青年发展[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7.
〔5〕周新亭.关于加强高校思政队伍建设的思考[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2.
〔6〕王立东.搭建平台、整合队伍、深化研究、促进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研究[J].职大学报,2010.
第五篇:思想政治教育惯性效用的双向分析
摘要: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惯性”是指主导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变迁的各种方法和规范、精神和理念所恒久具有的保持自身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力量。中国传统的“三育合一”的教育制度、教育考试制度和课程设置制度具有强烈的政治教化色彩和明确的政治教育目的,其历史惯性作用显著;中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精神具有历史惯性的正负双向效用。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惯性效用,必须加强政治权力“双刃剑”特点教育,推行“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间性分开的理念;实行差异化思想政治教育考评机制;推行“协商教育”;推行合理利己主义思想教育。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惯性;正负效用;教育制度;协商教育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惯性”是指主导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变迁的各种方法和规范、精神和理念所恒久具有的保持自身存在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力量。作为一种对受教育者进行道德约束和政治引导的教育机制和教育思想,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早在三代以前就已存在过。本文主要从教育制度和教育精神两个层面论证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演进、惯性展示和双重效用,以期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发展和概念体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惯性效用
制度是政治权力所有者制定的要求全社会成员必须上下一体严格遵守的成文规则,那些成文的一般性规范,比如约定俗成的习惯不是本研究所指的“制度”。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主要表现在“三育合一”的教育制度、教育考试制度和课程设置制度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制度安排都具有强烈的政治教化色彩和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其历史的延续性具有明显的惯性特征。
1.“三育合一”教育制度的惯性作用。当代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西方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显的共同点,也就是说都采取了“三育合一”的政治引导模式。所谓“三育合一”是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辩证统一。事实上,祈求通过单一的学校教育来解决青少年的思想修养问题可以说是一种很幼稚的想法。就算是受教育者在学校的氛围里变得遵纪守法并德行善良,也不能保证学生走向社会之后的变好或变坏。当外部诱惑足以震撼学生心灵的时候,各种违法犯罪和道德堕落就不可避免了。所以西方国家为了培养适应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承继者可以说是煞费苦心。比如美国就采取了社区教育、学校教育和宗教教育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在美国人看来,宗教规约着人的灵魂最深处、社区治理着社会成员的现实伤疤,而学校则执行着维护民族独立和国格尊严的重大政治任务。为了弥补国家教育方向性引导的不足,美国联邦政府还规定,所有的适龄大学生都负有服兵役的国家政治义务。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样也遵守“三育合一”的制度,三种教育制度相得益彰、互为比翼共同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建设的光辉历程。事实上,三种模式互相结合的教育制度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存在过。那时的诸子百家尽管研究的重点不一样,但在为社会提供一种合理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机制方面都是殊途同归的。比如儒家的“贵和”思想实际上就是一种对社会所有成员进行思想文化引导的政治思想;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实际上也是一种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庠式教育”相互结合的综合性政治教化学说。历史发展到今天,“三育合一”的教育制度也滋生了诸多的负面作用,比如学校教育的机械化程式影响了社会教育的多样化展示、家庭教育的狭隘式思维限制了学校教育的开放性运作、社区教育的道德力减弱加大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伦理成本等等。克服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惯性作用,必须优化学校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指导体系、必须提升社会教育的道德影响力、必须改变家庭教育的封闭式理念。
2.教育考试制度的惯性展示。中国的考试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早期。《尧舜大帝》一书清晰的记载了尧舜禹帝位传承的考核方式。书中指出,尧传位于舜是以军事能力作为考核内容的,而舜传位于禹则是以治水能力作为考核内容的。由此已降,考试制度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并逐渐发扬光大。从宏观上看,在春秋以前,中国的考试制度主要表现为世官继承制度和原始选举制度,两汉时期表现为察举制度和征辟制度,曹魏时期表现为九品中正制度,隋唐以降迄于清末主要表现为科举制度。至民元以后,无论是南京临时政府还是北洋政府,抑或是南京国民政府都沿用了传统的考试方法来选拔人才,负责考试的主要部门是考试院和监察院。新中国成立以后,大体上也是沿用考试的方法来选用人才。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名称如何改变,中国的考试制度都是一套具有明确政治目的、具有严格考试程序、具有法定考试内容、具有规范监督方法的人才选拔机制。就大的方面来代的公务员考试制度,一方面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引导所有青年知识阶层意识形态走向的政治教育制度;再比如自小学到大学的思想品德课考试制度,一方面是一种升学制度,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值得一提的是,考试制度发展到现代,不仅在考试科目上发生了一些变化,就是在思想教育的高等引导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各种名目繁多的考试制度对于优秀人才的选拔来说确实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由于人类还没有找到比考试制度更加合理的选拔机制,所以只能采用现代的考试制度,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但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中华民族自明清以来的积贫积弱是否可以从几千年来一直沿用的考试制度中寻找答案。如果我们真能把优秀的人才以考试的方式选拔进权力阶层,并在保证不腐败的前提下治理好这个国家,民族复兴的战略目标将会很快实现。然而现实并不是这样。事实上,西方近300年的科技发展,主要得益于教育制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得益于政治制度的公平性和正义存在,得益于人的思想引导的价值力量和新教伦理。可能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很长的时间,但这个问题不解决,中国式教育考试制度的惯性负效用就会愈演愈烈,那些考试舞弊、考题泄露、替考代考、试卷雷同、出卖试题、分数第一、公考独木桥、非法培训、考试乱收费和其他教育不公平现象就会大行其道,人的思想政治方向就会因为正义诉求的不可能而加剧社会的混乱和不安定,在一定意义上会损害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
3.课程设置制度的惯性效用。为了教化民众,中国政府自开国之初就制定了非常严格的课程设置计划。比如,建国初期开设的“富农中农再教育”课程、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开设的“工农兵教育”课程、时期开设的《语录》政治课程、改革开放初期开设的社会公德课程、上世纪90年代开设的思想品德课程、21世纪初期开设的政治常识课程以及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以至于今天开设的教学法课程和教育通识课课程,都是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思想教育课程。事实上,现代中国所开设的这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早在三代时期就以传统文化的特有范式出现过。比如《易传》有云:“道之为物,惟恍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此即是说,道是制约天地万物发展变化的、恒久稳定的、最高的规定性。这种以“道”的存在来附会人类社会一切现象和问题根源的理论,实际上就是一种试图通过道学课程来达致政治稳定目的的思想引导制度。在儒家经典《大学》里,孔子还提出了“大学之道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教化顺序。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系统的政治教化课程,《四书五经》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尽管后人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课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但大多只是一种演绎学阐释,很难称得上是一种突破。自秦汉至隋唐到明清,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可以说是千差万别、姹紫嫣红。细究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历史惯性,我们发现现代中国所设立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具有明显的正面教育价值,同时也产生了诸多负面的影响。比如,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过分注重课程的硬性考核,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想的灵性教育和政治方向的引导;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只是上课,很少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和生活困难;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只是关注学生的代课费,很少给学生以课题的支持和资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大多以跨专业就业、跨学科考研来结束自己的本科生涯,很难就所学专业进行深入的钻研;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多注重教师的创收和教工的福利,很少关注受教育者的生活学习和思想态势。在这样的课程制度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惯性负效用就会越发明显,政治教育的效果也会越来越弱化。
二、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惯性的正负效用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道德和政治双重引导的各种核心价值体系和绩效评价标准。比如中国传统的政治核心精神、爱国主义、功利主义都是具有强烈惯性趋势的思想政治教育精神。对这些教育精神惯性正负效用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现实意义。1.“政治核心”精神在成就了社会超稳定的同时酿生了各式各样的社会问题。鉴于政治体基本走向的多变性和制度弹性,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一种可行性的办法来鉴别一个国家是否把政治作为其一切活动的核心。有些西方学者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政治是集权主义的政治,因而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问题是政治问题,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很明显这些西方学者的认识是错误的,事实上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东方国家,国家的政治权力在内部都表现为治理能力问题、在外部都表现为国家主权问题。高举国家的伟大旗帜,就必然要求有一种力量能够代表国家执行对外战争或对内治理的主体性象征。在议会制或总统制国家这种象征表现为议长的最高权力或总统的最高权力;在主席制的东方社会主义国家这种象征则表现为政党权力的最高性;在其他边缘性政治体国家如沙特等封建制国家,国家的最高权力掌握在国王手中;在奴隶制的国家如西非国家和拉丁美洲的岛国,国家的最高权力由约定俗成的奴隶主(一般称王或者侯)执掌。总之,地球上的一切国家,不论其政体形式如何,也不论其是什么性质的国家,都会有一种代表国家独立性的最高力量。我们把这种基于国家最高权力的现实存在而酿生的对社会成员进行思想引导的力量和过程,称为“政治核心”教育精神。“政治核心”的教育在社会主义中国则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可逾越性,也就是说,在中国国内的任何行政部门、事业单位和企业部门都必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的熏陶。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政治核心”精神成就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的政治文化和超稳定政治格局,这种精神已融入中国人的血液并深深嵌入到民族变迁的灵魂深处。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政治核心”精神的惯性负效应也越发明显,主要表现在:这种精神限制了社会经济活动和思想意识的活力、招惹了诸多领域权力寻租现象的频繁发生。对于国家的权力布局来说,重要的不是探讨权力来源的合法性问题,而是论证权力的“牢笼化”问题,也就是如何把权力的使用加以约束和监督的问题。否则,各种各样变换“大王旗”的腐败招式就会不断翻新,治理的难度就会逐步加大。2.爱国主义精神在弘扬国格不可侵犯性的同时,也存在极端化现象,甚而影响国际合作。中华民族是一个内聚力极强的民族。中国人对于自己祖国的热爱是超出想象和跨越生命的,事实上,这种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精神在周文王的“利民”意识和越王勾践的“十年”精神中都有所体现。至宋代,范仲淹甚至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基于国际主义情怀的爱国主义精神。至元代,伴随着中国疆域的巨大拓展,在东至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西至阿姆斯特丹(今荷兰首都)、北至贝加尔湖(地球上最大的淡水湖)、南至中亚(珠穆朗玛峰南端)的广袤大地上,一直吟唱着爱国主义的颂歌。至明清时期,中国人对祖国的深厚感情通过与四周蛮夷羌狄的战争以及和日本的海战(甲午海战)体现出来。就近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精髓来说,爱国主义是其思想的主旋律;就领导的民主战争和民族战争来说,争取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富强是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旨归。当然,爱国主义并不一定必须通过战争体现出来,和平时期仍然可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从中国历史发展的漫漫征程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爱国主义所弘扬的“国格不可侵犯性”理念的时代惯性。这种惯性不仅鼓舞着中华民族在充满坎坷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力挽狂澜,而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的政治稳定和人民生活的长治久安。但我们在充分肯定爱国主义积极价值的同时,也不能忘记极端爱国主义和区域爱国主义的惯性负效应。比如,由于我们在思想宣传领域采取的激进爱国主义方式,造成了普通民众爱国行为和爱国情结宣泄的不正常现象的出现。有的民众甚至采取过激的行为去发泄对他国的不满和愤恨。事实上,爱国主义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它是一种精神,而不是一种感性情绪体验,极端化、不适当的“爱国主义”会在弘扬国格的不可侵犯性同时加大国际合作的政治成本,进而影响到现代国际关系和国际团结,其惯性负效应是非常明显的。3.合理利益主义精神在促进市场竞争意识的同时把教育的目标引向了功利主义的境地。长期以来,中国的学校教育逐渐步出了价值理性的视域,进入到工具理性的层面。我们在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灌输亦或是就业指导时,均采取了利益主导的精神,我们的学生以“能否挣到钱”作为求学和就业的基本底线;我们的家长和教师以孩子能否习学一个好就业的专业作为基本的入学标杆。在利益主义精神的指导下,那些根本没有什么知识和学历的受教育者往往因为家族亦或是自身的原因而发家致富,而真正具有较成熟思想政治意识的学生往往找不到好的工作,也没有挣到多少钱。于是社会就把踏踏实实学习的孩子称之为学习和考试能手,把那些会经营、懂市场的孩子称之为市场经济的“弄潮儿”。事实上,中国古代不乏以利益主义作为价值导向的朝代,比如秦朝初期的货币改革就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金融手段;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的税收力度,强大了国库;清代的税收制度改革大大提高了政府效率,促进了社会的公平竞争和正义追求。应该说,合理的利己主义就是最好的利他主义,但当市场的竞争浸透了政治权力的时候,上述一切改革就转化为权力的奴仆,市场的非法垄断、黑社会势力介入市场竞争、权钱交易黑箱操作等市场异化现象就会兴起,对于普通的百姓来说,这样的市场就是“权力屠宰场”;对于违法犯罪分子来说,这样的市场就是投机者的乐园。对于利益主义的惯性负效应,墨子给我们指出了化解的方向,他说:“兼相爱者,交相利也。”对于利益和正义之间的博弈困局,孟子表现了儒家的宽宏和大度,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事实上,合理的利益精神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但当利益主义精神变成了极端功利主义意识的时候,这种精神的负效用就会无限放大。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极端功利主义精神会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引向“金钱拜物教”的泥潭。在金钱至上主义规则的支配下,社会必然走向道德异化甚至人性堕落的渊薮,而社会的公平正义则会荡然无存,人民生活就会苦不堪言。克服极端利益主义精神,必须培养合理的利己主义,必须弘扬社会主义等价交换原则,必须宣传利益的伦理价值。只有这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会把中国引向民族复兴的美好未来。
三、发挥正面效用、规避负面效应的对策和建议
惯性是任何事物所具有的保持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取向和趋势,思想政治教育的惯性效用表明:当代中国所推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和思想政治教育精神不仅领有了中国传统德育的“教化”色彩,而且植入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大一统”的精神;这种分级分类的政治教育理念和倾向性教育机制不仅严重影响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有教无类”意识和教育民主精神,而且擢升了教育乱收费现象和官办教育价值失落现象的丛生。在新时期克服思想政治教育的惯性负效用、弘扬思想政治教育的惯性正效用必须走“扬中有弃”和“破中有立”的路线,为此提出如下几点对策和建议。1.加强政治权力“双刃剑”特点的教育,推行“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间性分开的理念。所谓“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间性分离”是指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诸领域要明确哪些群体需要政治方向性引导、哪些群体需要普通道德的教育、哪些主体需要思想素质的导引、哪些客体需要政治权力的教诲,要把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明确区分开来,避免不分青红皂白的“政治权力普遍化”思想的盛行。要明确政治权力的双向效能,把思想引导机制融入到知识教育和学术传授的过程之中、把政治素质教育引领到专业的政治学学科领域,惟其如此才能有效克服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惯性作用、充分发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正面惯性价值。如果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缺乏专业政治学家的指引,那么政治权力“双刃剑”特点教育就会沦为走马观花式的“影子戏”,为此必须做到:①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必须加强政治学学科师资的培养和输送,重视政治学教师的学术地位和教育知名度。②大力促进政治学四大学科(政治学原理、政治思想史、中外政治制度、政治社会学)领域高级人才的培养,形成本硕博连读的学术变迁机制。在高层次的学校开设政治学博士后课程。③谨防借提高学生思想教育素质而发动的各式各样“形式主义冗余”,如“运动政治哲学”和“面子教育工程”等等,切实把德性养成和政治品德教育落到实处。④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尽量避免行政化取向,在思想引导机制上要注重信用教育和信仰教育,要把政治权力的作用视域牢牢限定在特定的范围,避免政治教育随意扩大化的走向。2.实行差异化思想政治教育考评机制。所谓“差异化思想政治教育考评机制”是指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手段设置不同的考核评价方式。具体讲,差异化思想政治教育考评机制主要涵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见表1-3)。其中,差异化(一)设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种考评方向,即横向思想政治教育考评模式、纵向思想政治教育考评模式和思想政治教育交叉考评模式。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必须针对不同的教育类别实施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考核测试方式,对于交叉领域的考评要顺时顺势、与时俱进;差异化(二)设置了科学技术变量对思想政治教育考评机制的影响,指出科技革命发展的三个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考评模式、考评效果、考评技术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必须适应大数据时代的技术要求,改变满堂灌、一言堂、居高临下、驾驭式、强迫式、纯粹知识传授式的思想引导机制,要以全新的开阔视野迎接教育数据化的挑战,充分认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和艰巨性”,借助互联网平台调动受教育者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洞察力,逐步提升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政治思想水平和行政业务素质;差异化(三)设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域差异性,指出“因材施教”的抽象性必须让位于“因地施教”的地缘优势特点,要把地理因素充分融入到文化知识传授和伦理道德教育的各个领域,充分把握地缘政治学说的教育价值,把各级各类各地人才培养成合格的民族复兴论推动者,避免全国一盘棋的“大道”思维。惟其如此,才能避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惯性的负面效用、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惯性的正面价值。3.推行“协商教育”,充分释放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人性光芒。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迫切需要“反客为主”,也就是说要转马尔库塞“单向度”说教模式为多维度协商教育模式。所谓“协商教育”就是指在自由平等的氛围里充分展示教育客体的智慧、创造力、想象力、口才和个性差异,然后在教育民主化的基础上实现教育经费支出、教学方法设计、教育理念表达、教具选择机会、课程考核方式、成绩表示标准、人才评价模式和善后处理方式的相互讨论,根据当下决策的结果确定即时的思想评价过程。惟其如此,当今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一定要遵循时间相对性原理,要紧紧抓住时间的翅膀和人性的善端,要做到: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协商。这种协商不是制度崇拜基础上的“必须执行”,而是优化各种教育机制基础上的双向讨论,比如课堂教学“反教法”的讨论、“双教法”的讨论、“优教法”的讨论、通识课堂讨论、创新性教学模式讨论、学生课题资助额度讨论、教育课题优先选择权讨论等等;②教师和教师之间的协商。包括课堂教学时间的弹性选择论争、上课时长的讨论、课堂教学隐性政治效能的讨论、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组成员权利和义务的讨论、社会实践锻炼机制和进修机制的讨论、教师资格证监督机制的讨论等等;③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协商。包括学生的教育违规性讨论、家长的畸形教育理念讨论、家庭政治背景讨论、家族违法犯罪记录讨论、学生校园政治生活讨论、民族混合教育模式的讨论、留学教育模式讨论等等;④各社会参与主体之间的协商。包括各种社团教育手段的政治合法性论争、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三联互动的讨论、泛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优化性讨论等等。4.推进合理利己主义思想教育,努力破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欲望”困局。教育本来就是引领灵魂的工作,但当这种工作和物欲联系起来之后,传统的说教就会变得苍白无力。无论是教师抑或是学生都很难找到相信对方的合理理由,如果说存在理由,那这种理由就是“市场交换机制”。根据马尔库塞的欲望支配学说,在一个物质万能论盛行的国度里,流行的道德都是掩饰、通行的教育是自欺欺人、商品交换内含着肉体的损耗、教育者的人性闪烁着狡黠的余晖、善意的良知可能会被人唾弃。为此,我们必须提倡合理的利己主义精神,也就是遵循“合理的利己主义就是最好的利他主义”的易卜生哲学。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①提倡精神奖励相对于物质奖励的价值优先原则。也就是说物质奖励固然重要,但精神鼓励不可或缺。比如对各种优秀学生干部、优秀辅导、优秀入党积极分子、优秀实践锻炼参与者、优秀社区义工、优秀道德标兵、优秀劳动模范的奖励就必须把精神性政治价值提高到优先的地位,对打压这些政治精神富足者的人员和行为要施行严厉的物质性惩罚,以儆效尤。②鼓励受教育者在“多劳多得”原则下获得合理的物质收益。比如在校大学生可以通过勤工助学获得工资性收入,各级各类教育主管部门要对这类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各级各类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特长,比如艺术才能、舞蹈技术、戏剧演出技巧、演讲技能、计算才能、网络技能、服务技能、教学技能获得合理的打工收入,政策性部门应该给予税收减免;对于学生的奖学金收入、贫困助学金收入、科研资助收入和优秀生源收入都要采取政治宽松的事后监督措施。③严格避免学校教育机制下的“黑箱操作”行为和“弄虚作假”行为,比如贫困助学金提交材料中的“虚假合同”问题、优秀生源争夺中的地方保护主义问题、教育课题申报中的“教务部门承包制度”问题、科研资助过程中的“少数人操纵投票”的问题、初等教育阶段的“功利乱象”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与思想政治教育正面惯性效用相背反的,都高度契合了思想政治教育负面惯性效用,这些问题不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成分就会越来越少,人类灵魂的交换特征就会愈加明显。可以这样说,合理的利己主义精神就是中华民族传统“兼相爱交相利”精神的现代翻版,秉持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才能最大限度减少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物欲冲突和矛盾”,才能净化民族复兴的政治灵魂,才能凸显中国特色分类教育的政治色彩和民族昌盛的美好未来。注释:①基于P2P平台基础上的语言计算涵括下列多种程序,即C++,C,Foxpro,FORTRAN,Basic,Pasical,Macro-Media。这些算法主要应用于政治计量学、行政统计学、政治法学和技术政治学的量化过程中,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必修的考核课程。②南京大学徐勇博士曾经开展过区域政治自治的差异性比较研究,指出:“在当今中国不能采取千篇一律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机制,因为长江以南地区和长江以北地区、黄河南北地区、沿海和内地之间、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边远地区和内地区域之间、沿江和沿河地区之间、少数民族集聚区和汉族聚居区之间、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之间在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课程、考核、绩效评价、合法性教育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差异。”根据中国的实际,结合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育方法、教学督导模式等,中国必须采用开放性、差异性、多元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否则千篇一律的思想政治教育“调式”将最终使教育的效能趋于失灵。
作者:刘涛 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郑景光.青少年犯罪预防中思想教育惯性的改进[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0,(6).
[2]李珂.设计创新教育与惯性思维模式[J].理论探讨,2010,(10).
[3]李强,陈广超.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惯性[J].湖北社会科学,2011,(8).
[4]冯娅妮.教育惯性论[J].教学与管理,2014,(33).
[5]王战军,乔刚,李芬.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新类型:监测评估[J].高等教育研究,2015,(4).
[6][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M].时殷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99.
[7]李长伟,徐莹晖.功利主义教育目的与人的工具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9).
[8]朱镜人,汤燕.边沁功利主义教育思想述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
[9]方光罗.高职教育中的功利主义倾向及解决对策[J].教育研究,2013,(9).
[10]修胜涛.大学教育功利化问题分析及对策[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6,(4).
第六篇: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分析
摘要:中国一直被誉为“茶之乡”,中国的茶文化具有千百年的历史,根据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的祖先早在3000多年前就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随着时代的变迁,茶文化并没有消亡,而是愈发的璀璨辉煌。这不仅仅是因为茶的使用价值,还因为茶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哲理和品质,承载着我国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所以茶文化值得每一个中华儿女去学习和继承。当代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让大学生学习以茶文化为例的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本文就是以茶文化为例,着重论述茶文化中所蕴涵的深刻哲理,希望茶文化能够促进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茶文化;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翻开我国历史,不难发现,茶文化在每一时代都被继承和发扬,尤其是在唐朝时期,茶文化发展繁荣,陆羽将自己品茶的经验著写成《茶经》,被称为茶圣。自这之后,人们对于茶更为关注和推崇,社会品茶之风盛行。经过几千年的岁月变迁,茶文化已经深深地融入到我国传统文化当中来。它蕴含着丰富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备受世界赞誉。正是因为茶文化具有如此巨大的价值,作为后人应该将这种优秀的文化继承和发扬。所以当代大学生要学习和继承茶文化中的精神品质。
1茶文化的总体认知
1.1茶文化概念
从字面含义不难看出茶文化是以茶为中心,展开的一种文化交流形式。茶文化在长时期的发展中,以其实用价值和丰富的内涵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我国的茶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久远的历史。
1.2茶文化发展历程
饮茶始于中国,在中国,饮茶历史源远流长,巴蜀之地被称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根据以前的茶史资料来看,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之地。并且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都有关系。茶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唐朝的陆羽在《茶经》中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这句话表明茶最早出现在神农时期,随后在《华阳国志》中有记载,茶在这个时期已经被作为珍贵的东西贡献给周武王了,而且那时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在秦汉时期,茶已经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当做饮品,饮茶开始被慢慢普及。在晋代和南北朝时代茶文化开始出现萌芽,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的诗词歌赋。在唐朝茶文化形成,出现了一代茶仙陆羽,并且《茶经》问世,这就标志着中国茶文化的形成。这个时候茶不再仅仅是被作为一种饮品,而是能够与自然和人文科学相联合起来,将中国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都融入茶中。在宋代,茶文化开始兴盛,在书中可以找到记载,这时,出现了专业品茶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等。在明清时代,茶文化被普及开来,这个时候在引用茶时通常选择“撮泡法”并且名人雅士对茶十分喜爱,留下许多佳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文徽明的《惠山茶会记》等等。纵观历史,不难发现,茶在中国有几千年的传承。因此以茶文化为例,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
1.3茶文化的重要价值
通过对茶的发展历程的研究,可以知道我国的茶文化并没有随着岁月的变迁而消亡,而是被不断的继承和发展。这就充分表明我国茶文化有其重要的历史价值。随着茶文化内涵的日益丰富,它已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促进当代大学生对以茶文化为例的传统文化的学习,就必须对茶文化的价值进行探究。1.3.1茶文化带给人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我国是茶的故乡,茶的产量大,并且种类繁多,众所周知,中国有十大名茶,西湖龙井、六安瓜片、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以及君山银尖、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等等,不同的茶有不同的品相、色泽、香味,给人以物质美的享受。同时品茶更带有一种意境之美,品茶能够让人精神愉悦。古代文人墨客对于茶的推崇更多的是源于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这一点从茶诗中就可以体现出来,如茶圣陆羽在《六羡歌》中写道:“不羡黄金垒,不羡白玉杯,不限朝人省,不限幕人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想竟陵城下来。”还有黄振成的关于品茶的诗句,我觉得写得更是具有意境之美的“茶鼎夜烹千骨雪,花影晨动九天风。”由此可见,茶带给人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双重享受。1.3.2茶文化蕴含丰富哲学思想在我国茶文化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古代哲学思想,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茶的特性温和,经常品茶可以修身养性,让心境变得更加平和。古代很多文人墨客喜欢饮茶就是因为茶文化中蕴含了儒家的和谐思想,在饮茶中,能让他们体会到更多的处事道理。同时,茶文化中还蕴含着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这种思想强调饮茶之人应该从世界万物之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妙,重视人与自然的相处。1.3.3茶德茶文化在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雨,一直被传承下来,从不曾间断过,茶已经被赋予了灵魂,茶德就是其灵魂的体现。人们常说酒品如人品,其实喝茶也是同样的道理。茶树的生长习性以及对于生长地点的选择将人们对于美好品格的追求完整的体现出来。例如西湖龙井,产地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龙井村,周围群山环绕,杭州西湖美景动人心扉,苏东坡的那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吸引着古今中外多少游客,西湖龙井与杭州西湖相辅相成,去游西湖的人必饮西湖龙井茶。而黄山毛峰,产地于安徽省黄山,黄山本就是我国景色奇特的自然风景区,黄山的云多,常常被是成为云海;黄山的松,树形奇特;黄山的岩风奇、险、深幽。黄山毛峰茶园分布在云谷寺、松谷庵、慈光阁等。还有碧螺春,产地于江苏省太湖洞庭湖,洞庭湖烟波浩渺,引入入迷。这三大名茶无一不是生长在人杰地灵的地方,由此可见茶的独特品质。
2以茶文化为例的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2.1丰富大学生的文学修养自唐朝陆羽著作《诗经》之后,茶文化逐渐形成,古代文人墨客对于茶备受推崇,茶风盛行。他们创作了一首又一首茶诗,赞美茶的美好品质。一代诗圣杜甫在他年过四十,抑郁不得志的时候曾经写道过“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这样的诗句,表达自己想要归隐于田园的心境。而豪放不羁的大诗仙李白也曾因听说荆州“仙人掌茶”的典故而写出精彩的诗篇来表达对茶的赞誉。它在诗中这样写道“尝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白如鸦,倒悬清溪月。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在大学生中对茶文化进行传播,让大学生阅读更多的咏茶诗,能够丰富大学生的文学修养。2.2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茶文化内容广泛,既包括茶道、茶德、茶艺,还包括茶诗、茶俗、茶的故事等等。这些丰富的内容构成了茶文化,并且茶文化蕴含着“和谐、崇俭、贵真、重德”的精神理念,当代大学生通过对茶精神的学习也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让他们从主观上更加愿意接受和学习以茶文化为例的我国传统文化。和谐的精神理念,强调的人际关系的和谐,主要适用于人与人的交往方面,大学生在对这一精神理念了解之后,在进行人际关系处理时就能够掌握恰当的分寸。崇俭,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要崇尚节俭,这一点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要。因为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80、90后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家长过于宠溺孩子,导致学生对于名牌的攀比之风十分严重,倡导大学生学习崇俭的茶文化精神理念,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朴实节约的思想品质。贵真,主要是针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当代大学生要能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当代大学生中倡导重德的精神理念,是希望他们能够加强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严格要求自己。2.3有助于大学生陶冶情操随着全球化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节奏逐渐加快,人们的心理压力大,常常会觉得浮躁。茶就如同一股清凉,缓缓注入人们的心扉,让人们的内心能够在这个繁杂的社会中平静下来。茶本身性质就比较温和,能够缓解人们的焦灼心理。古代文人墨客之所以喜欢饮茶,一方面是因为茶能够让他们获得美好的精神享受,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希望借用茶的高洁品质来表达自己“世人皆醉我独醒”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表达自己的美好理想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大学生由于涉世未深,社会经验比较少,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遇到事情容易浮躁,甚至在遭受打击之后容易萎靡不振或者走上歧路,在这个时候倡导大学生对茶精神进行学习,能够陶冶他们的情操,让他们拥有一个良好平和的心境去对待生命中的好与坏。2.4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理解我国地域辽阔,包含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茶文化。其实归根结底,茶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具体体现。通过对不同民族的茶文化的了解,能够让当代大学生领略我国各民族文化特色,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例如在我国滇南地区的哈尼族,每年都会举行一个祭祀活动“甫玛节”,这个节日其实就是对茶树的祭拜仪式;在回族,有一句关于饮茶的谚语是“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一天三盅,雷打不动”;由此可见,回族人是多么喜欢在日常生活中饮茶。在彝族,最流行的就是烤茶,因为这种高山地区气候寒冷,蔬菜比较少,需要喝热茶来补充营养。烤茶种类繁多,咸甜苦辣,各不相同。据说在彝族,男子想要娶到好媳妇,就先要学会烤茶的技术,烤不好茶,女方家会认为你没本事,不愿意嫁姑娘予你。在壮族,甜茶就更有意思,这里有很多的茶礼,例如一个男青年到姑娘家相亲,如果姑娘敬给你的是一杯甜茶,那就表示同意了,反而言之,如果茶是淡的,没糖就表示不同意。通过列举以上几个民族,就能看出,关于茶有很多的茶礼,茶俗。通过对这些不同民族茶文化的了解,能够让当代大学生明白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3结论
总而言之,通过以茶文化为例的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提高其思想境界。
作者:覃艳 单位: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沈学政,苏祝成.具有文化特质功能型农业的发展模式:以茶文化与茶产业为例[J].浙江农业学报,2012(1):145-149.
[2]关剑平.文化传播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作用———以茶文化专业建设为例[J].农业考古,2011(2):9-12.
第七篇: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转换
摘要:在现代化的社会背景下,我们进入了媒体时代,该时代的一大特征为传播载体较为多样。这一特点颠覆了传统的信息的传播形式,强化了个人的主体传播功效,这种情况给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多发展的机会,但是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分析了自媒体视角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阐述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转换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自媒体视角;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些改变体现在生活方式、交往方面、思维方式和思想价值观上。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媒体的作用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理念、实践模式都发生了较大的范式转换,本文自新媒体的角度重新看待和解读这种范式转化,希望能够为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1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网络思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
1.1打破了受教育者的局限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而言,随着媒体时代的来临,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不再是以往的单向的灌输式教育,而是多方向的、多渠道地去影响着受教育者。这使受教育者不再被传统的教育模式所局限。信息的传播者更加多元化,不再仅仅是教育者自己,受教育群体也可以在一些自媒体平台上、评论、转发信息,这种情况大大地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对受教育者的行为局限。1.2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实现信息的交互由于自媒体终端的出现,大学生所接触到的传播的信息承载了更多的信息量,所包含的内容有思想、生活、娱乐等一些方面,不单单是之前的思想层面和简单的说教。自媒体有着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这一优势,它帮助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高校借助自媒体的这一优势,利用好各类资源,可以更加全面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从信息的传播渠道来看,现代大学生的网络教育渠道更加多样化,不再是局限在一些传统的媒体,例如qq、微博、微信等传播媒介拓宽了传播的渠道。这些传播媒介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新平台,可以更好地实现信息的传播。思政教育工作人员既可以进行主流思想的传播,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同时可以通过自媒体来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根据这些来制定有效的教育方案。1.3打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空界限自媒体时代的出现,打破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界限,使更多的人能够接受到信息,信息的受众更加广。在地域上,从一个小集体到一个地区和全国的范围内,自媒体用户可以随时进行信息的浏览和转载,进行想法的发表和交流。从接受者群体来看,学生和教师,各个行业的人员都可以利用自媒体这一平台来收集丰富的资源和信息,进行制作和加工,传播一些主流思想。
2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转换内容
2.1由社会本体到学生本位一直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功能和价值的取向层面上,强调的更多的是社会本位,较为重视的是政治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而对大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不够重视,很少倾听他们的声音。随着一些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逐渐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既将立德树人当作基本的导向,也在响应学生的需求,更加注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对他们进行一些关怀和必要的疏导,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全面、细致的服务。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来说,需要教育者深入研究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行为需求,准确、全面地判断教育客体的精神发展和成长的需求,帮助引导、强化他们的兴趣点、行为和心理发展的合理方向,以帮助他们在现代的互联网背景下,找到促进他们健康发展的科学方向。2.2由单向传播到双向互动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成长的年轻一代的自我意识较强,他们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听到他们的声音,需要一种存在感、成就感和归属感。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主要是进行课堂教学、讲座、平面媒体等教学方式来对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看法和思想道德进行一些灌输,这种传播模式只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的方式。缺乏了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这种方式越来越不受当代大学生的欢迎,逐渐被大学教学所摒弃。现在的大学生更加倾向平等、双向互动、亲身实践的教育方式,随着一些新媒体空间的普及,他们希望通过积极的对话和活跃的讨论来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可以接受、利用、传递一些自己接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2.3由现实空间到网络空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凭借课堂教学和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来实现的。现在的大学生是跟着互联网的发展一起成长的一代人,他们的生活已经和网络深度的融合在一起。据有关数据显示,大多数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较高,有部分学生认为网络自媒体的信息来源较为可信。随着很多app的盛行和新平台的产生,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紧跟着新媒体创新的步伐,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由于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在和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技术相结合,在对受教育者的分析研究、传播方式等创新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探究。
3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既是一种机遇,又是一项大的挑战。我们需要了解自媒体视角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特点,明白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转换的具体内容,并根据以上情况来不断地探索在自媒体视角下如何去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实现新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面貌。
作者:陈杨 单位:西京学院
参考文献:
[1]闫俊霞.传播学视角下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10:69-70.
[2]马林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与辅导员核心能力的提升———基于互联网思维的视角[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05:49-53.
- 上一篇:高中政治高效课堂教学论文3篇
- 下一篇:基层税务干部思想政治现状及考核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