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研究8篇
时间:2022-09-21 03:19:33
导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研究8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高校是社会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在我国当前的经济转型过程中,大学生不仅需要在专业技术上进行全面的培养,更应该注重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以此让学生能够有强大的心理面对未来生活中和事业上的挫折、困难,迎接新问题,解决新挑战。本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应用的心理咨询技术进行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心理咨询;应用
心理咨询是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的主要形式,能够通过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解决大学生的心理矛盾,进而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并且在心理咨询的应用下,还能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况,以此在大学生生活中卓有成效的开展。这样对当前阶段高校心理咨询过程所使用的技术进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以下即详细的阐述。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并且大学也是学生走向成熟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因为生活上的变化,学习上的压力以及就业方面的迷茫性等等,会让学生的身心发展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因此导致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的产生,让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发生变化。传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学生的发展情况,因此需要探索新的方式方法,适应学生的实际。在新方法尝试以前,需要我们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只有立足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切实的解决大学生的心理矛盾。
(一)高校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和大学生当前的思想不适应
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的大发展时期,社会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那么面对这种变化以及多元价值观的存在,东西方文化之间的融合和碰撞,让大学生的思想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突。我国很多高校在发展中也对教育观念进行了重新的审视,从以往的精英教育变成现在的大众化教育,因此学生所面临的挑战也在不断的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堪忧,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高等院校,应该看到,当前的大学生在思想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仅具有复杂性的特点还具有多变性的特点。思想政治和心理问题交织在一起,依靠单纯的思想教育已经不能达到一个完善的效果[1]。
(二)传统的教育方式手段存在不足性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目标的指引下,内容对学生的具体要求都有非常大的共性,但是当前的大学生个性特点突出,这种共性的教育手段对大学生的作用非常弱,缺乏针对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采用灌输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真正的思想问题没有重视,并且也缺少个性方面的考虑,学生的个性和心理发展规律,发展特点不明确,这样学生很容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一定的认识偏差、情感失调以及个性方面的缺陷,进而引发心理问题和道德问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就不能很好的达到。另外,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成功的判断主要看德育成果在学生之中的表现,学生是否能够将德育的内容很好的展现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是否在社会中能够有较好的道德行为。很多大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往往都是因为不成熟或者不良的个人心理品质造成的,但是传统的教育方式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从心理动机方面出发对学生进行心理培养,学生也不愿意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给老师,这样矛盾越来越深化[2]。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运用心理咨询技术的分析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一般由思想政治授课小组教师和辅导员担任,主要包含的内容有思想政治教育、学校风气建设、学校文化建设以及学生就业辅导和贫困生的资助等等,这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主要力量。心理咨询技术应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能够不断的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还能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提升学校教师 对于辅导员心理咨询技术的重视,增强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
(一)制定完善的政策对辅导员的心理咨询技术进行研究
高校的辅导员人数非常多,并且这些辅导员的专业和背景也不相同,但是经过笔者对多所学校的调查可以看到,心理学专业的辅导人员并不是非常多,在有些学校甚至为零。很多辅导员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一般都是利用自己的已有经验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对于心理咨询技术的掌握非常少,也不足。这样就需要高校制定出一些政策,采取必要的措施,让辅导员认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并且关注和学习辅导学生的心理咨询技术,由此改进工作方式,提升工作效率,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3]。
(二)强化对教师的培训,提升心理学的认知程度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和心理咨询之间展开更好的合作,不断的提升教师和辅导员的心理学认知水平,故此应该采取培训的方式。例如,可以举办心理学咨询技术讲座,邀请一些业内的知名人士或者心理学专家,教会教师们如何与学生展开沟通,如何使用具体的心理学技巧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另外,一些条件比较优越的学校还可以派教师外出交流和学习,到一些专业的机构中参加心理咨询的培训活动,取得相应的证书,以此具备一定的心理咨询能力,不断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心理问题,把心理咨询和相关的技术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4]。
(三)加强实践,不断提升高校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
高校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更是学生外界帮助的一种条件。教师和辅导员需要对心理咨询的理论课程加强学习,并且利用自己更多的业余时间参与到心理培训中,多读一些关于心理学的书籍,参与到心理培训的活动中去。在工作过程中不断的把自己的心理咨询的理论认识放在实践上,多加思考,多加总结,给自己的岗位提出适合自己的要求,以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利用心理学技术,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例如,高校可以为学生建立起心理咨询中心,在中心中配备专业的教师,辅导员和教师可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给学生建立起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例如学生论坛,微信群,或者辅导员微博等等,这些方式不但能够让学生更快的接受,还能让学生更加乐于敞开自己的心扉[5]。
三、心理咨询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一)共情方式的使用
共情是心理学上的一个词汇,也被称为同感,这主要是指教师能够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理解学生的心理感受。共情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元素,分别是,放在自己的主观看法,不把其当作是主观的参照标准;有效的倾听;感受来访者的情绪;最后是通过语言把自己的感受表达给对方。共情用于心理咨询已经有很长的一段历史,那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应用主要是让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起一种比较平等的和互相尊重的关系,让心理咨询工作能够取得成功。那么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做到这一项就需要并且对学生产生的不同看法,放下自己的价值观,对于学生不能有任何道德卖弄的评价和判断。要尽量的倾听学生的心声,把自己的感受结合心理学知识传达给学生。若是学生犯下了比较严重的错误,教师也不能像传统的教育一样对学生加以严厉的批评和苛责,相反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理解,对他的尊重,同时教师还要告知学生的错误所在,并且接受教师的意见改变自己的行为。教师需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中,帮助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6]。
(二)倾听方式的使用
倾听是心理咨询中常用的方法,也是心理咨询的主要技术之一,教师和辅导员积极的认真的倾听学生的心声能够正确的发现学生存在的基本问题,并且借助一些语言加以引导,让学生没有保留的讲出自己的问题,教师听出学生所讲述事实背后隐藏的感受,了解学生的心路历程。倾听并不只是简单的用耳朵去倾听,而是用心去听,对学生加以关注,及时的作出反应,如果学生的表达不够清楚,那么教师也有必要对此进行澄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倾听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建立双方良好关系的第一步,也是相应的准则和要求。在以往的教育方法当中,教师占据了主要的位置,但是通过心理咨询技术的应用,教师成为主导者,学生处于主体位置上。学生在表述的过程中能够对自己的情绪进行宣泄,并且学生还能感受到教师对于自己的尊重。如果教师不注意倾听,反而是给学生讲一些大道理,那么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解不开学生心理的结症[7]。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且找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以及相关的心理咨询技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这些方式方法能够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让学生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生活和学习。
作者:刘智 单位: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静瑶.关于在辅导员工作中融入心理咨询技术的方法与技巧的思考[J].青年科学(教师版),2014,35(5):73.
[2]许霞,彭建兵,张丽霞,等.心理咨询技术在深度辅导工作中的创新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11(10):111-111,112.
[3]王玉娟,张军良,何宇,等.高校辅导员谈心工作中心理咨询技巧的应用[J].学园,2014,25(36):49-49,50.
[4]黄泽群.高校特色成长辅导室辅导教师考取心理咨询师证的必要性[J].亚太教育,2015,13(36):194.
[5]孟晓乐.焦点解决短期咨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价值及其实现途径[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14(7):55,121.
[6]李楠.分析高校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J].亚太教育,2015,25(36):149.
[7]郭仁露,胡瑜,范玲霞,等.我国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热点知识图谱[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12(7):510-515.
第二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觉问题探析
摘要: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们对文化活动中形成的文化行为进行相应的价值追求、价值判断等。挖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内涵,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理性自觉,也是文化育人的基本要求。本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自觉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觉问题;探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行为中最重要的一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文化现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化人”。高校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首先应该凸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将其提升到文化自觉的高度。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自觉之间的关系
文化自觉的核心内容是一种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创设以及自我反省。文化自觉是人们对自己前途的理性认识。文化自觉是人们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价值构建和选择过程中的一种价值取向,也是在文化实践和文化反省等过程中反映出来的一种心态或者主体意识。文化自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表现出来的价值和力量,属于一种文化信念或者精神支柱。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自觉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从文化自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产生的影响来看,培养大学生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提升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影响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种主要内涵就是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他们的文化自觉,教育大学生能够正确评价本民族的文化,辩证地对待外来文化[1]。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自觉问题
2.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自觉问题的核心是价值观教育
2.1.1价值观的自觉是文化自觉的基础:从本质上讲,文化自觉是价值观的自觉。可以将价值观的形成过程看作是外部文化的影响和渗透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影响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观念的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觉的首要问题是确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高校应该通过对先进文化的弘扬,引导大学生掌握文化成果,最终形成一种自觉的文化行为选择和价值追求[2]。
2.1.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文化自觉是对意识形态属性的高度自觉:文化具有多重属性,意识形态是文化的本质属性之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文化自觉是对意识形态属性的高度自觉,这种对意识形态属性的高度自觉反映了一定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就目前形势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自觉应该体现在对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的正确判断上。要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积极应对来自消极文化因素的挑战,培养大学生形成文化自觉理念[3]。
2.1.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将文化自觉过程看成是价值整合的过程。个体或社会对价值观的认可就是价值观认同。当代中国价值观认同的核心内容是培养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切实将实践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介质体系当成培养大学生价值观的基本工程,使大学生成为可靠的接班人。
2.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自觉问题的本质是坚持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从某种程度上说,文化的传承与文化的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文化的创新是建立在文化传承基础上的。一个民族的立命之本是对自身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有组织、有计划的文化育人过程,这个过程的进行离不开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从创新的角度来讲,高校需要对文化进行传承,但更重要的是要对文化进行创新。文化创新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文化创新的主要源泉。目前,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冲击,对此,需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这个过程就是文化自觉的过程。从传承的角度来讲,高校肩负着守护人们世代积累下来的文化资源和文化精神的使命,高校需要运用传统文化中的人格标准培养大学生,帮助他们成为社会的表率。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第一,要让大学生传承文化,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第二,要对文化进行创新,文化的创新需要结合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实际需求,引导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第三,要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激发大学生进行文化创新的主观能动性;第四,建设以学术为主的大学文化。大学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求真精神,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着重建设追求真理的学术文化,以大学生为主体,将大学生培养成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4]。
2.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自觉问题的基本路径是创设良好的文化自觉环境:良好的文化自觉环境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自觉问题的基本路径是创设良好的文化自觉环境。这种文化自觉环境的创建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第一,要对社会文化生态环境进行净化。通过对不良文化的过滤和有效屏蔽,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建设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特征的校园文化,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建良好的文化自觉环境;第二,要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会对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用大学文化中精彩的文化因素对大学生进行塑造和引导,使大学生在良好校园精神的熏染中,提升自己的文化自觉能力和文化自觉意识;第三,要对校园景观环境进行美化。优美的校园景观会对大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用优美的为校园景观激发大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5]。
3结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和文化自觉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自觉问题的核心是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本质是坚持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基本路径是为大学生创设良好的文化自觉环境。
作者:史秦 单位:西安医学院公共卫生系
参考文献:
[1]孙秀玲,杨海萍.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自觉[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1:116-120.
[2]李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国文化自觉[D].东北师范大学,2015.
[3]李艳,杨晓慧.文化自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定位[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03:94-99.
[4]傅义强.大学生文化自觉的构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J].学术论坛,2010,06:194-196.
[5]李艳.文化理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追求[J].大学教育科学,2012,06:8-13.
第三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逐渐成为了社会舆论的重要基地,网络舆论以其特殊的方式传递到不同领域中,对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产生明显的影响。当代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离不开网络,高校校园网络逐渐成为了学生的思想舆论阵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动力。基于此,本文将立足于网络舆论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
关键词:网络舆论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网络舆论的传播能够集社会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优点,对高校校园舆论环境的原始格局进行改变。高校大学生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其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等发生了重大的改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舆论环境基础上,对学生的思想以及价值观进行纠正,借助网络舆论的无限延伸性,使得学生得到良好的培养。
一、网络舆论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一)网络虚拟性对大学生的舆论伦理观的挑战
网络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开放性和虚拟性,在绝对虚拟的数字化空间中,学生在网络中可以不需要公布自己的真实信息,在言论上也具有一定的自由。在缺乏思想束缚的网络环境中,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舆论平台,但是也为网络暴力的发生埋下了伏笔。网络的虚拟性,在为大学生的思维发散提供空间的同时,也是对大学生的舆论伦理观进行考验。在学生个性张扬、情感可以随意宣泄的网络中,学生言行更加的自由,非理性的校园舆论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直接的改变[1]。
(二)网络信息杂乱,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造成挑战
在网络世界中,拥有海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并非都是真实的,真假信息混淆不清。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信息素养是教育中的重点内容,但是在信息量巨大的网络舆论环境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养成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学生对这些信息的处理能力,是在网络知识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有效筛选、鉴别以及信息加工,最后到信息的运用。那么高校学生该如何的利用所学的网络知识,对网信息进行鉴别,是摆在高校思政教育面前的难题[2]。
(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控制的挑战
网络信息的传播实际上是多元化的,信息之间的相互传播,实现了现代化网络环境。而大学生网民信息传播路径中的主动操控者,参与到各种信息搜索环节中,并且实现各种舆论场的构建。分布式的网络体系使得互联网能够保障政客不能对其控制,使得舆论传播实现多变性、离散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控制难度加大。
二、网络舆论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策略
(一)网络舆论环境下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构建
基于网络舆论环境下,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首先从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根源上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学生观念决定着教育的方向,同时学生的观念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当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观念树立之后,才能够通过专项的教育活动来对学生进行培养。其中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构建中,第一需要对学生的民主意识进行培养,第二是对学生的包容意识的养成进行启发。民主意识的养成是社会网络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促进舆论养成是网络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由于网络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为实现舆论平等提供了大前提,在公开化的网络舆论环境中,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自由意志,另一方面还能建立科学化的网络公共空间。当高校学生树立了民主意识时,就能够主动参与网络活动,以积极正确的观点向公共事务发表意见,网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并发表意见同时也是现代公民社会的显著特征[3]。而高校学生舆论环境下,还需要树立包容意识。这里的包容意识并不是指对于网络的错误信息的包容,而是对网络的多元化格局发展的包容。高校校园网络建立在多元舆论网络背景下,以营造良好校园舆论为核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事实上,建立健康良好的舆论环境,无论是国家还是社会,舆论发展都需要百花齐放,并且实现多种意识相互包容。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确立
促进基于舆论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需要结合网络舆论环境,提升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树立舆论法治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明确信息素养教学内容。信息素养是时展的必然要求。高校是高素质人才的摇篮,需要不断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识别以及加工的能力。首先,高校需要不断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分析以及处理能力,让学生掌握如何在众多信息中筛选、加工信息,汲取信息精华。其次,需要加强信息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对信息提取的敏感度,以及对不良信息的洞察力,使得高校学生能够以最快速度掌握信息价值。在高校教育中应该将信息素质教育与其他课程相结合。近年来在高校中逐渐推广志愿者活动,以及国家计划人才培养等教育实践途径,这些拓宽的渠道为学生思政教育开辟了新途径。在高校思政教学实践中既要节约经费,又要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很多高校陆续开展学生实践深入农村、街道中,为人民送科技和送文化活动。例如学生集体进入农村,在实践中开展农村支教智力宣传活动,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咨询服务,在农村中进行公益劳动[4]。
三、结论
综上所述,网络舆论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的挑战,网络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开放性和虚拟性,因此说,网络虚拟性对大学生的舆论伦理观的挑战;网络信息杂乱,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造成挑战;舆论传播具有多变性、离散性等特点,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控制难度加大。为了促进网络舆论环境下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需要构建大学生思想理念体系,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作者:赵振楠 单位: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郑然.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长江大学,2014.
[2]郭福仙.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对策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9.
[3]杨筱柏.高校网络舆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效能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
[4]高玲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实践探索[D].上海师范大学,2012.
第四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不足研究
摘要:人文关怀是教育的灵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要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原因之一就是人文关怀不足甚至缺失。而人文关怀不足的原因是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片面的社会本位价值取向以及管理者的官本位思想等等。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不足;原因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内涵的界定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培养大学生良好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应该以人文关怀为底蕴,这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内在要求。
(一)人文关怀的内涵及实质
人文,简而言之,即人的文化,是相对于欧洲中世纪神的文化而言的。《辞海》中认为,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关怀要求肯定人的主体地位和价值、坚持人本身就是目的,集中体现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人文关怀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其实质是强调人作为生命有机体存在本身具有无可比拟的最高价值,其次强调人本身是目的,需要对人的尊严、人格、心理健康、幸福等进行关注和维护。人文关怀主张确立人的主体性地位,赋予人的生命存在以崇高的价值和尊严,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与马克思共产主义的宗旨:追求人类的自由与解放是一致的。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内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中掌握较多知识的年轻人,他们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因此,担负重任的大学生在刻苦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很强的人文情怀。而培养这样合格的大学生,需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更多地注重人文关怀,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贯穿人文关怀,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和人文关怀结合在一起,融入人文关怀,其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主要包括二层意思,第一、从教育过程来看,需要在教育过程中把大学生看作是拥有价值和尊严的生命个体,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个性发展,并针对他们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不能采取强硬的灌输方式进行教育,把学生仅仅当成是被教育和被改造的对象。第二,从教育目标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双重的,既要按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为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的能力和思想意识,同时,更要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身心特点出发,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强烈人文情怀、健全人格和美好情操的全面发展的人,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的手段,不是目的。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不足的原因分析
有学者撰文指出,当前,我国高校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的原因之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异化”。其表现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仅仅把受教育者看成是被改造和被塑造的对象,不是作为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生命个体。教育的目标也主要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经济政治服务而不是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变成了国家完成经济任务和政治任务的手段。这样,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主体性缺失,教育工具化,功利色彩浓厚。以上现象,其实就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文关怀重视不足的问题。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文关怀重视不足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片面的社会本位价值取向,忽视个体价值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在集体和个人的关系上,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基础,同时,社会也要尊重和满足个人利益,主张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统一。但是,当前我国社会依然受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重集体轻个人思想影响,重集体利益,轻个人利益。这种重集体利益轻个人利益的观念,势必带来国家按照完成某一时期经济和政治任务的需要随意更改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任务和内容,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完成国家阶段性经济任务和政治任务的工具,思想政治教育独立性丧失。
(二)教育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教育活动中,特别是教学活动中,教育者和教师沿袭传统思维方式,采取满堂灌的方法。教师没有认真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困惑等问题,一味从自己的主观想象出发,预设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应该”接受那些知识,养成什么样的品德等等,按这种要求给学生灌输知识和规范学生言行,忽视了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把学生变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和随意打造的对象,这抑制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随着也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管理方面的官本位思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导地位的发挥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尊重本来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然而,现实状况是自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数量猛增,而我们还没有建立一支掌握扎实专业知识、具有较强工作能力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特别是其中的专业辅导员更是由于专业不对口、待遇等问题不安心本职工作。为了维护学校的稳定和学生的安全,学校加强了对学生的管理,也赋予管理者更多的权限,例如评奖学金、外出实践活动、批准请假等。由于受到传统官本位思想的影响,管理者也俨然以“领导”自居,不能以平等的心态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其结果是师生关系功利化。学生未必把心里话和困难告诉辅导员,相反,学生为了讨好老师,维护在教师眼里“好学生”的形象,隐瞒与同学之间的矛盾,不肯和老师、管理者谈自己的困惑,学生个人和班集体表面上看起来一团和气,但实际上问题很多。学生生活中的苦恼、学习上的焦虑和人际关系中的纠结已经引发了一系列问题,近几年来高校学生中涌现的投毒、自杀现象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四)在教育内容上重公共领域的经济政治教育,轻个人生活中的思想道德教育
现行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偏重于政治教育,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发展理念等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而对大学生日常生活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很少,即使是近年的社会实践也是形式大过内容,这使得学生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脱离现实的个人生活,目标太高而难于落到实处,产生“假”、“大”、“空”的感觉。事实上,不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偏重于政治教育,而且当前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往往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政治理论和高层次理想教育,这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在日常生活中的缺失,同时,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不足。
三、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不足的措施
针对以上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不足的原因,采取如下措施予以解决: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消除官本位思想,树立平等、服务的意识。这就需要高校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规范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利和责任,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把大学生作为平等的个体对待,尊重其主体性地位的同时,还要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爱好,因材施教,采取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能千篇一律。第三、注重学生的心理疏导,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第四、关注大学生日常生活,帮助大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思想问题虽然在今天,理想信念教育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但日常生活是人们基本的存在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关注宏观目标的树立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重视大学生日常生活,关心和解决大学生的学习、就业、思想和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实施人文关怀,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张丽仙 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政法系
参考文献:
[1]徐金超.加强人文关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4).
[2]王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29(1).
[3]陈思坤.论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的理论渊源及实践价值[J].学术论坛,2009(4).
第五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并且尤为重要的一个部分,教育信息化使高校呈现出了新的面貌,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延续传统的方式进行,必须要做出与时俱进的创新。首先,应该对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做一个相对深入的了解和分析,然后,借助信息化手段,通过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平台和交流平台,建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动态档案,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具体创新策略,才能达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通常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座谈、讨论、谈心、社会实践等[1],以达到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政治素养的目的。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教师)、客体(学生)、媒介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手段等已经无法完全适应当今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此,分析当前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就显得极有必要。
一、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也因之而变得更加便捷,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信息化,也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面貌。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教师往往都是通过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向学生灌输思想政治课程的理论知识,大多数学生都只是被动地去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而在教育信息化环境里,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以更为直观、生动的图片、视频、声音等多种方式将知识呈现出来,从而提高了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效果。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之外,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借助网络获取大量的信息和资源,开拓视野,教师可以在网络上学习更前沿的知识和学科发展动态,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教研活动,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接触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和理论。在传统的教育环境中,教师在课堂之外面对面与学生进行座谈、讨论、谈心,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中,教师还可以借助网络来实现课堂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限制。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社会角色具有虚拟性,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其社会角色也是虚拟的,无直接利害关系冲突的交往位置,往往更有利于宽松的人际关系的建立[2]。在网络空间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交流更趋向于平等,能够减少学生的顾虑,学生在进行交流和互动时能够更 自由、更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更容易达到较深层次的交流,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可以实现互换,在网络空间中,人人都可以是受教育者,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人人也都可以是教育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可以从学生身上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情况和真实想法,也可以从学生身上学习到不同角度的观点和理念,而学生也能够实现角色的转换,把学习到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教授给其他人,最终都能够达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目的。此外,教育信息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教师能够借助信息化手段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符合学生自身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信息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达到以“乐学”逐渐转变成“好学”的目的,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信息技术也是把双刃剑,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逐渐深入的教育信息化,既有其优势,也有其弊端,这些弊端使得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了一些挑战。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高校网络覆盖率得到提高,基本实现了包括教学楼、寝室、实验楼等在内的校园无线网络覆盖。校园内的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查阅各类资料,获取各种信息,但是,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学生获取信息的同时,也有大量的虚假、负面信息也随之涌入学生的视界,许多学生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而且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在日渐发达的信息化环境中,信息的传播不受国界、不受地域、不受文化的限制,信息化也逐渐凸显了其塑造思想和建构观念的功能,不同意识形态和文化政治势力正是利用了信息化的特征和功能,争相利用它宣传、争夺受众,少数西方国家倚仗其对网络高新技术的垄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输出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某些腐朽的思想、生活方式等,而高校的学生在这一阶段,还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也没有形成相对理性的判断能力,如果长期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容易导致理想信念迷失、价值观混乱、法制道德意识弱化,由于实现网络和信息的整体监管,杜绝虚假信息、负面信息和不良信息的难度颇大,从而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很大的难度[3]。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的要求不仅仅只是使用好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化工具,而且还要更好的将信息及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方面,实现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把信息技术变成能够真正促进“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学生自己形成正确认识”的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当然,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要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提出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因此,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素养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符合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与时俱进,这对教师、学生以及高校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教育的信息化使教育环境、教育模式、学习方式、教学方法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技术始终会不断往前发展,教育信息化也会一步一步深入,必然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一)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平台
首先,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中,高校的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能够获取系统化的知识,然而,学生在课外也会从网络上获取到许多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信息和知识,这些信息和知识大部分都是碎片化的,缺乏系统性,无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课内和课外学习的无缝连接。其次,有些高校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网站,但是内容缺乏新意,不够吸引学生,还有些高校的职能部门和教学部门都分别建立了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网站,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资源的浪费。再次,还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和相对理性的判断能力的大学生,面对网络中的虚假信息、负面信息、不良信息等,很有可能会受其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基于此,高校可以建立一个符合当代大学生自身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平台,并且实现平台信息的实时更新,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平台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呈现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知识和信息,由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和技术人员共同管理,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课内与课外的无缝连接;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平台可以运用信息化手段,以学生偏好的方式,呈现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和信息,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的同时,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引导;第三,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平台可以有效的整合高校各个部门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资源,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绩效;第四,高校也可以积极利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平台,展示地方特色、院校特色,在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其作用。
(二)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交流平台
教育信息化时代,微博、微信、QQ等社交软件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学生经常利用这些交流平台把自己的观念和观点以博客、日志、说说、朋友圈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些媒介同时也成为他们获取信息和交流情感的重要途径,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目前,随着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大多数的高校都建有专门的微博、微信、QQ等,实现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那么,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些社交软件,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交流平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各角色的无缝交流,教育者可以更加了解受教育者,而受教育者也可以同教育者、同其他受教育者进行观点和观念的交流,博采众长。当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交流平台中,必须要有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对其进行管理和引导,及时解答大学生的疑点、难点、困惑,指引大学生的思想和精神,调控学生舆情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建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动态档案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大数据的发展也蔓延到高校当中,高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建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动态档案,记录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可以随时随地调用这些动态档案,掌握学生的动态,更重要的是,从中间了解到并掌握了学生的思想动态之后,便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教育和疏导,因材施教,对学生形成更符合其自身特征的正确的引导。实施以动态档案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将一改传统单一的教育方法和模式,有的放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质量。
(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的教学内容应当做出顺应时代的改革和创新,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教学内容应该更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在教学方法上,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可以利用更多的信息化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可以运用MOOC、微课等信息化教学资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翻转课堂和混合教学,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同时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我们要跟上时代的发展,紧密联系高校的实际,对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出具体路径和策略,除前文提及的对策之外,还可以建立健全的高校网络舆情信息汇集与反馈机制、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分析与预判机制、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应急机制、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高校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等[4]。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主动性、增强针对性和提高实效性,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方式与信息化方式的有机结合,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面貌。
作者:陈烽 祖冰畴 王秀军 丑天舒 唐雨歆 单位:西藏民族大学 湖南中医药大学 广州外语外贸大学 南国商学院 湖南中医药大学 湖南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徐振祥.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64-66.
[2]陶国富.网络交往的泛化与精神文明的深化[J].社会科学,2001(6):54-58.
[3]郑元景.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107-109.
[4]滑晓军.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青年记者,2015(12):89-90.
第六篇:儒家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探究
摘要:从儒家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出发,研究了儒家传统文化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和谐发展以及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而从树立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强化教育实践和深化优秀文化特色等几方面对儒家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探讨,指出儒家传统文化应该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应该以文化的力量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儒家思想;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我国正处于飞速发展之中,学生是推动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所以说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在思想上能够更加成熟,从而树立正确的“三观”。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该充分结合我国儒家传统文化。
一、儒家传统文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
之所以要对广大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目的就在于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养,从而进一步地使得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能够有所转化。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内涵是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的,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就是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性,通过文化的力量来对被教育者进行感召,同时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1]。但是,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往往都是被淡化了的,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并没有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资源加以充分地利用。我国的文化已经有了数千年的积淀和传承,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儒家思想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儒家文化是一个十分庞大的体系,它的内容也非常丰富,所以说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充分地对儒家文化加以利用,将儒家文化融入到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使得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还能够学习到我国的传统文化,从而使得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有文化内涵。
(二)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和谐发展
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就是指思想政治的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受教育者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同时,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也是其自身能够得以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当代的大学生群体是整个社会中最具活力的一个群体,同时也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最多的一个群体,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虽然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是仍然存在部分大学生思想行为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不一致的情况,甚至是相去甚远,这主要是由于部分的大学生理想信念不高。所谓的理想信念,它是一种观念形态,是我们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但是在当前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之下,使得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还有就是部分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有所消解。道德责任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如果大学生群体的道德责任消解,那么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极其不利的。除此之外,之所以会出现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不符的现象,就是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开始趋于功利化。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阶段,使得许多大学生的价值目标越来越务实化和功利化,他们将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混为一谈,所以就导致许多大学生将金钱作为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而忽略了真正的精神层面的追求。虽然这些不是当代大学生的主流现象,但是却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因为这一切的背后,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正是因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取得实效,才导致了这些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出现偏差。但是要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受教育者和谐发展的目标,就必须要将我国的儒家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地加以结合,通过儒家传统文化的力量来帮助学生构建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所以说儒家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有利于促进教育对象的和谐发展的。
(三)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我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理念,而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必须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在我国,任何一项实践活动的开展都是要从现实情况出发的,而对于当前我国的实际而言,是离不开我国的传统文化这一深远的历史背景的,所以说,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但是仅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收效甚微,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还必须融入我国儒家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传统文化的力量来发挥出柔性的作用,从而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2]。从这个角度来看,将儒家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极其有利的。
二、儒家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一)树立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
时代在不断的发展,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但是伴随着这些发展和进步,我国的大学生群体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却不尽如人意。许多优秀的思想品质在我国部分大学生的思想领域中已经渐渐疏远,而且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许多大学生似乎都陷入了“我行我素”和“及时行乐”的西方消极文化泥潭。在面对青少年的这些思想问题的时候,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广大的青少年进行思想上的教育,帮助他们建立起文化上的自信,并且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使得他们的思想能够逐渐地回到正轨,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3]。中西方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我们不能够否认西方文化,也不能够否认我国的传统文化,但是我们应该对自己的文化有着充分的自信,因为我国的儒家传统文化是经历了上千年的检验的,并且得到了历代人们的传承,所以说它是有着自己的合理性的。而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应该加入儒家传统文化的部分,通过儒家传统文化来帮助广大青少年建立起充分的文化自信,进而解决他们思想上的一些问题,帮助他们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并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地前进。
(二)进一步强化教育实践
当前在国人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有时候会自觉不自觉地用西方的思维、西方的文化和西方的评价体系来对我国的现实问题加以解读,比如说用西方的哲学来解释中国的哲学,用西医来对中医进行解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一方面是因为现在全球一体化进程在不断地加快,各种文化的碰撞也更加激烈;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国的近代教育模式大都来自于西方,从小学到大学,我国所采用的都是西方的教育模式,所以就使得我国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重知识、技术、经贸和就业,但是人文和社会科学教育却处在了我国教育体系的边缘,正是由于没有对人文和社会科学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才使得在广大的学生群体中,也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所以说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实践,将儒家思想融入其中,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对其进行理论上的教育,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进行相应的实践,通过实践让广大的青少年体会到我国儒家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深化优秀传统文化特色
在新的形势下,国家越来越重视我国的传统文化,所以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也应该充分地融入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同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大特色,我们必须要将这一文化特色加以深化,使其更加广泛地被应用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同时也通过对特色的深化来吸引更多的学生,让他们主动地接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
三、结束语
儒家传统文化是增强我国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一个重要源泉,它是我国一种重要的软实力,也与人们的精神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必须将儒家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以文化的力量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作者:张雪华 江泳 单位:渤海大学
参考文献:
[1]张雁,卢波.儒家文化精髓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融通[J].社会科学家,2012,(11):35-37,49.
[2]熊龙,王国桢.儒家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及发展[J].改革与开放,2015(7):98-99.
[3]王丹.论儒家文化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7(6):88-90.
第七篇:情感心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我们根据情感的高低层次将情感心理分为一般情感和高级情感。积极运用一般情感、重视培养高级情感、强调情感体验有助于帮助我们解决情感心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存在的问题,也有助于帮助我们积极探索情感心理应用的对策和新方法。
一、合理运用一般情感
一般情感包括感情、表情和情绪,对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学会合理运用一般情感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持久的学习动力,有助于提高教学实效性,而且有助于学生面对和克服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一)合理地运用感情
感情具有两极性、可调节性和感染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仅仅做到“以理服人”是不够的,还要学会“以情感人”。高校学生已经形成独立的人格,如果再一味地进行空洞的说教、严厉的指挥,学生也只能表面服从,不能真正的打动人心,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和效果。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关心体贴、爱护平等,和学生形成一定的感情基础,寄情于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达到平等的沟通状态,从而达到教育的效果。当然,教师所讲的“情”必须要把握好合适的尺度,要符合和服务于“理”。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在适当的运用感情的同时也要坚持原则,不能无条件的一味用“情”。用科学理论知识和真诚的感情去感染和教育每一位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二)合理地展现表情
表情分为声音表情、面部表情和体态表情。要想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师首先要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因此,教师的举止言谈非常重要。在声音表情方面,教师应和蔼可亲、语调温和、言谈举止得当,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既能通过语言活跃课堂气氛也能让学生觉得亲切温和。在面部表情方面,教师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通过眼神、抿嘴、微笑等表情来传递对学生的鼓励和肯定。在体态表情方面,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站立姿势、行走姿态等,如通过点头表达肯定、通过摇头表达否定、通过拥抱表达安慰等。表情以最直接的方式传递了教师的心理活动,合理的展现表情有助于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更便于开展教育工作。
(三)合理地管理情绪
情绪具有情境性和不稳定性,会因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因此,教师的情绪很容易影响到学生的情绪。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被外界各种思想所影响,不迷失自我,保持热情和责任感,踏踏实实地做好育人工作,坚持自己的人生目标。其次,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明确自身的责任,了解职业的价值,理性地面对工作中的困难,主动地调节不满情绪,不抱怨、不愤怒、不把不良情绪影响给学生。第三是学会调节情绪,在有不良情绪时要学会正确面对、及时调节、适当宣泄,在保证自我身心健康的基础上保证工作的正常进行。
二、重视培养高级情感
高级情感主要包括道德感、理智感与美感。总体来说,高级情感是人们对道德、政治、精神、美的享受体验,是在感受到对祖国、人民、责任、思想、原则、科学的和艺术的价值的态度情况下产生的,是大学生成才的关键。道德感是高级情感的基础,培养道德感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具备一定的责任意识和集体意识,也是高校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基本和保障。理智感是高级情感的支撑,对于高校学生而言,理智感对于他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培养理智感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所学知识技能,进一步认清客观事物真理,拥有求知精神,积极发挥创新精神。美感是高级情感中的最高体验,使大学生对客观事物的美与丑有所认识,帮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了刻苦学习的重要意义和目的,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力争去做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道德高尚的人。①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高级情感,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树立远大理想,提高审美能力,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拓宽情感体验渠道
情感体验作为一种图景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不是知识累加性的,而是在学生的大脑中发生着其生活阅历、生活场景和未来希翼蓝图的关系与结构的自组织转换活动。②具体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中,拓宽情感体验渠道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一)情境体验法
情境体验法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设定事件和环境,让学生不知不觉置身其中,直接感受情境的冲击力,诱发和唤醒其情绪、情感体验,达到自我感悟、自我认识、自我升华的内化效果。以我校为例,学校通过引导学生参加心理情景剧、校史话剧的演绎,使得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下体验不同于自我的人生角色,经历不同于平常生活的生活场景,感受未曾有过的生活感受,从而体验情感和自我反省,达到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
(二)交流体验法
人类的活动离不开交往,教育也是交往活动的一种。交流体验法是通过互动交流来达到情感体验的目的。以我校为例,学校通过举办“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报告会、研究生支教团事迹报告会、假期见闻座谈会、感恩节给父母写一封信等活动,以学生为主导,相互交流学习,相互分享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交流体验法打破传统“一对一”的交流方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暗示和启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体验的方法是指通过把典型的人或事物设立为个体或群体学习的目标,引导学生分析和解释典型事物或现象,使他们在愉快、主动的学习中接受教育,从而达到情感的互动和思想认识的提高。以我校为例,每年选拔“校园最佳”学生来表彰那些在科技创新、理论学习、学生工作、志愿服务、文体工作等多个方面工作突出的学生,通过对他们事迹的宣扬和表彰为其他同学树立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具有示范性和感染性,以点带面的效应会使学生产生情感心理上的共鸣和互动,自觉的接受教育,及时查找自身不足,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为提高自我不断努力。
作者:马瑞雪 单位:黑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注释:
①袁婧.情感理论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社会心理科学,2008(3):144.
②刘惊驿.体验:道德教育的本体[J].教育研究,2003(2):55.
第八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以新媒体为依托,深入分析了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在高校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和机遇,并从“打造精品网站”、“提高传播实效性”、“营造良好传播环境”的角度探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策略
所谓新媒体背景,“是指由新媒体(包括互联网新媒体、手机新媒体和数字电视新媒体等类型)所构成的对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模式、价值取向等产生广泛影响的外部因素的总和。[1]”新媒体具有“平等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扩展了大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大学生交流和学习的自主性,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提供了机遇。但是,“随着新媒体环境影响的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信息失控、人际关系脆弱、西方文化霸权强化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问题与挑战。[2]”同时,新媒体的发展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针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面对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分析和思考,深入探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策略,将成为未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存在的问题
(一)新媒体平台上的负面信息阻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
在信息技术手段不发达的过去,学生们主要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载体接收信息,作为“把关人”,媒体和政府可以把不良的信息过滤掉,甚至担当信息源的角色参与信息制作,把“正能量”的信息传递给高校师生。但是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对网络信息的把关处于“不可控”的状态,有些不符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精神的信息也在网络上肆意传播。很多博客论坛上充斥着黄色、暴力的信息,这些都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带来了严重阻碍。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学者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讯息”的著名论断。对于高校师生,接触什么样的媒介就意味着受什么样信息的影响,尤其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处于形成的阶段,对外在世界的看法还缺乏理论根基,因此更要警惕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毒害作用。另外,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新媒体因与意识形态传播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也往往作为改造人思想观念的利器对人心发挥着作用。错误观念在新媒体平台上肆虐可能会引起原有价值体系的崩溃。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就利用其先进网络传播技术推行“文化霸权主义”策略,把西方价值观强加于人。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认识到,新媒体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带来了严峻挑战。
(二)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媒介素养有待提高
新媒体带来了复杂的信息传播环境,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的媒介素养提出了诸多挑战。首先,大学生对新鲜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接受能力,是新媒体最主要的使用者和推动者。相比之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处于劣势地位,存在新媒体意识淡薄、积极性不高、应用技术水平差、操作不熟练等问题。其次,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因过度担心新媒体的负面效应而不愿使用,他们存有疑惑和顾虑,尚未完全在心理上接受通过新媒体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工作。再次,新媒体平台上信息的质量“良莠不齐”,且越来越难以分辨和把控,各类虚假、媚俗、娱乐化的信息充斥于新媒体平台,严重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究其原因,就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没有扮演好“把关人”角色,他们未能通过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来抵制此类信息的传播。最后,新媒体平台上信息具有高度的“融合性”,即以文字、声音、图片、图像和视频等集于一体的方式呈现,它体现了这样一种理念:媒体对事件的处理更加多角度,更倡导受众参与,更注重与受众的互动,这在无形中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新媒体的负面作用冲击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
新媒体对社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其本身含有的负面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新媒体的草根特质导致了复杂的言论环境,有很多人利用高校新媒体平台发泄不满情绪,一些腐朽的价值观念、低俗的审美情趣在高校新媒体平台上肆虐,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产生了很大的威胁。比如校园网络论坛平台是广大师生倾吐心声的重要途径,但是有些人却商业信息,使得原本纯净的学术园地便得商业味十足,而商业化带来的金钱至上、享乐主义价值观以及新媒体文化中消费享乐主义冲淡了一部分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认同,冲击着他们原本纯洁的心灵,且对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念具有瓦解力量,降低了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认同。“过多过滥的信息分散了人的注意力,降低了人们对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解、判断和领悟,也冲击了学校德育在学生成长中的主导地位。[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对此类信息的危害性保持警惕,同时建立起抵制不良信息的防御机制。
二、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面临的机遇
(一)新媒体“开放性”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
新媒体的开放性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不再局限于本国传播,通过网络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同时,不同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理论作为“隐形内核”将会在新媒体平台上碰撞、融合,在冲突中也会相互借鉴和吸收。新媒体平台上多角度、多元化的传播,超越了时空限制,也超越了制度、体制等繁琐程序的制约,使得大学生能够轻易地在网上获得信息,真正实现了“无障碍”传播。大学生学习和谈论的各种问题能够在网上得到及时地传输和反馈,高校师生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搜索大量资料,并在网络平台上发帖子、发QQ信息,与网络上祖国各地、天南海北的人沟通交流。这对高校传播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来说是个机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拓展传播渠道,建立新媒体交流平台,使大学生感受到自己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信息所包围。另外,新媒体的开放性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起高校师生获取信息的主动性和自主参与性。比如“当代雷锋”郭明义最近开通了微博平台,高校可以在校园网站主页上“嵌入”这位道德模范的微博链接,并创立相应的论坛,让师生在论坛上表达自己的观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通过及时关注反馈信息,保持与高校师生的交流,也可以让大学生制作相关网络主页,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展示其作品,使大学生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完成一次自我教育,进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在网络平台上的传播。
(二)新媒体传播方式的“生动性”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
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和网页,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新媒体采用声音、光纤、电力融为一体的虚拟仿真技术,极大地丰富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手段,给人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能够使大学生更加自觉主动地参与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和讨论中来。对大学生来说,在直观、图文并茂的情境中领悟信息相比于单纯课堂灌输有着难以比拟的优势,在这样试听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无异于一种享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也随之发生着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力,尤其体现在高校师生对手机媒体的利用上。目前,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用具,手机短信、彩信、微博、手机报等新传播手段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依托移动通信平台,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重大部署等汇编成手机资讯,定期发送到用户手机上。比如新华网手机版权威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一张图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人民日报、盘点十八大以来多领域改革路线图以及新华访谈等等。
(三)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平等性”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
新媒体平台上“虚拟性”的特性,使得受众不再具有上下级观念,网络上主体一律平等,不再有富贵贫贱之分,每个人都能平等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发表自己的见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意见领袖式”的人物,从而获得网民的追捧和认可。高校师生在网络平台上,特别是在政治和文化类网络平台上表达自己的的态度和立场,吐露自己真实的心声和想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的虚拟性特点,抓住高校师生在网络平台上无心理防备和隔阂的心态,争取与之主动平等地沟通交流,及时地掌握高校师生的思想动向、心理变化和价值理念,因地制宜地制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策略,使得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更具有“针对性”,更高质量、更有效率地传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而且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适应分众化特点,多联系群众身边事例,多运用大众化语言。[4]”这样才能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与大学生平等、高效地沟通,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效果。总之,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承认多元化取向的合理之处,又要坚持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领导地位,因势利导,在生动活泼的宣传报道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
三、利用新媒体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的策略
(一)打造传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精品网站
要树立打造精品网站的意识,做出精品新闻和宣传节目将成为这场思想争夺战的有力武器。新闻媒体要发挥传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主渠道的作用,以正面宣传为主,在热点引导、典型宣传和舆论监督中传递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在校园广播电台、校园网络论坛、校园微博群论坛上设立各类访谈、评论、专题类节目,适应高校师生“分众化”的特点,结合生活实际及大众化语言,引导高校师生践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全国十佳思政类网站”湖南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处)星网设立党建网链接,党建网分别设立“中央精神”、“基层党建”、“党员博客”、“理论求索”等专题,力求对当下党的政策进行深入报道。2012年11月25日,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沈壮海在“党员博客”专栏中发表了《积极培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博文。该网站编辑在“理论求索”专栏中发表了《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一文,力求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该网站在“党员论坛”专栏上引用了2013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部长刘奇葆同志关于《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讲话,引导高校师生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思考和讨论,进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因此,作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编辑,必须要树立打造精品的意识。在编辑的工作中,既要在内容上深刻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又要在形式上打造出网站特色,使得网站的风格和语言形式适合高校师生,并把重点放在专题专栏上,精心策划出一系列精品专题专栏。
(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的实效性
中共中央总书记在纪念古田会议八十五周年的研讨会议上提出“要着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和感召力,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在一个‘真’字,要奔着现实问题和活思想去。”[5]要用真理说服人、用真情感染人、用真实打动人。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5]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结合高校师生的思维特点和生活方式,有针对性地利用微信、微博、校园网络论坛等新媒体,讨论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的实效性。比如在微博群论坛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就“反腐”问题展开讨论,并指出中央下大力度打击腐败的决心,体现出社会主核心价值观中“法治和公平”的原则。大学生们思想受到洗礼的同时,也会坚定他们自觉运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来指导未来生活的信念,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在生活中体现出来,成为“活的灵魂”。同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还要学会掌握新媒体技术,能够独立地制作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网络课件,通过音乐、图片、影像等多媒体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使得课堂教学摆脱纯理论化的模式,使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贯彻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三)营造良好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环境
2006年3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指出:“摒弃网络滥用行为和低俗之风,全面建设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校园网络监管部门要利用技术手段,加紧对不良信息的过滤,做好信息的“把关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也要经常关注校园网络论坛,并积极参与校园谈论,通过对大学生各种问题的分析,来加强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在QQ群里倾听高校师生们的声音,运用相关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为他们排忧解惑,并就工作中面对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和分析。在网络论坛中进行交流,只有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地才可能真正使学习者的道德生活得到润泽,得到净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还要提高利用网络媒体技术的能力,了解不法分子进行破坏的方法,掌握安全防范的技能。另一方面也要增强大学生的网络自律意识,利用正反两方面的案例来提示大学生务必要遵守纪律,增强他们的网络信息辨别力。加强网络法制化教育,对于一些利用校园网络腐蚀大学生健康价值观的不法分子,要提示高校大学生自觉与之斗争。总之,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面对着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浪潮和趋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学会利用新媒体技术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打下一个良好的思想基础。
作者:胡程鹏 王力尘 单位:辽宁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程凡.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9):53.
[2]徐振祥.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64.
[3]张澍军,杨志平.论网络文化视域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51.
[4]姜萍萍,程宏毅.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1).
[5]王安龙.古田会议精神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感召力的启示[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4,15(3):88.
[6]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出版社,1985:289.
- 上一篇:“两学一做”学习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考
- 下一篇:微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