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中马克思主义的几个问题

时间:2022-03-16 03:03:23

导语:思想政治教育中马克思主义的几个问题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思想政治教育中马克思主义的几个问题

[摘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科研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既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与科研方法论,也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研究对象,充分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的核心地位,注重从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最新成果中汲取智慧源泉,着力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属性,还要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具体论断,遵照马克思主义的原则要求推进理论创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

在我国,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理论指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科学研究,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理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展科研工作,使理论研究及其成果呈现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色、学科气派和学科风格。本文拟就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科研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几个问题做些探讨。

一、思想政治教育科研如何体现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在思想政治教育科研中坚持马克思主义,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具体来讲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与实质,避免标签化地“穿靴戴帽”。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坚持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科学研究本质上就是一个实事求是的工作,就是要从对对象的研究中去“求”出其内部固有的规律性。任何科学研究工作,都不能违背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要求研究工作要深入对象实际,做深入系统、周密细致的研究,要从对对象的深入研究中去发现规律性。思想政治教育科研坚持实事求是,意味着研究者要贴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做一番深入的研究工作后得出正确的结论。现实中,个别研究者不把功夫用在遵照马克思主义的要求做艰苦细致的研究工作,而仅仅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当作标签或者口号来对待,热衷于成果出版发表时在前言、绪论、导言、后记等最醒目的位置予以声明。如此标签化、符号化、口号化的做法,无疑难以做到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应努力加以避免。第二,把握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避免简单化地“演绎推论”。曾指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绝不是教条式地搬用,或者脱离实际地从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去作抽象推论,或者用它的个别结论去代替具体的科学研究,而是要深刻领会它的精神实质,善于运用它的立场、观点、方法去指导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及其学科建设。”[1]这即是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科学研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活的灵魂,立足学科具体实际开展研究。这里,有两种情况需要特别注意,一种情况是片面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偏执于马克思主义之一端,脱离了具体学科实际,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推论学科的具体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结论替代学科结论。另一种情况是沉迷于学科自身的话语体系与学术逻辑,偏执于思想政治教育一端,忘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如片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独立性与特殊性,片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独立话语体系的构建,错误地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要厘清边界、划清界限。无论哪一种情况,本质上都违背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第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避免刻板化地“定域关注”。[2]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思想政治教育科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无疑要求理论研究要与时代、实践发展同步伐,做到与时俱进。这就要求,一方面,理论研究要依据时代、实践的发展更新话语体系、理论主题,围绕实践提出的现实问题开展研究。现实中,一些研究者固守学科创立之初就已形成的不够成熟的学科框架及其理论命题,开展“定域关注”式的研究,疏于去关注、捕捉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提出的崭新理论命题,使理论成果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活力;也有一些研究者经常感慨无题可选、无研可究,局限自己的研究视野,看不到实践中提出的大量鲜活的问题;还有一些研究者理论研究的兴奋点、兴趣点及其话语体系跟不上时代步伐,明显落后于实践发展,等等。归结起来,都在于理论研究脱离实践发展,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自身伴随着时代、实践也在不断发展,这为思想政治教育科研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源泉,研究者要善于从中汲取智慧营养。比如,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问题、党的建设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健康国民心态的培育问题等,都是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高度相关的时代性理论命题,为学科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生长点。思想政治教育学者应以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学术思维去研究这些问题。第四,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论,避免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论,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科研工作,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其根本要求在于坚持从客观的实践、实际出发,用全面、联系、发展变化的眼光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整体性、系统性、具体性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科研实践中,往往存在着与唯物辩证法相违背的情况,归结起来主要表现为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两种情况,具体表现为各种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和机会主义,脱离实际、脱离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科研中,一些研究者不做深入调查研究,凭个人主观判断和想象把握人们的思想政治状况,依据逻辑推理得出分析结论;一些研究者囿于局部实践、部分实际开展研究,把个别实践经验推而广之,以部分替代整体;也有一些研究者简单移植国外的有关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不联系我国的具体实际加以分析,盲目迷信西方的理论学说,热衷于用西方的话语体系表达研究成果,等等。这些都需要加以有效克服。

二、思想政治教育科研如何体现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属性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元化指导地位,反对指导思想多元化。长期以来,有人提出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属于政治的范畴;而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是学科的事情,属于科学的范畴,在思想政治教育科研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疑是把科学的事情置于意识形态的控制之下,无助于在实践中处理好政治与学术的关系,也无助于实现“百家争鸣”“学术繁荣”。也有人以“真理多元”为依据,认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理论学说,是诸多学术学派中的一个,各学派之间是“平权”的,因而没有谁指导谁的问题。还有人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为由,提出理论发展应该建立在多元化的理论基础上,应该从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多个理论学说中去寻求学术支撑和理论指导。以上看法,可能是个别人的见解,但它反映出学界存在一种淡化和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错误倾向。对于这种倾向,不少学者已做过批驳。当前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仍有必要旗帜鲜明地强调这一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反对“疏离”马克思主义,消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科研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是用政治去限制学术,也不是用政治去替代学术,更不是用政治去冲击学术,不会妨碍理论研究增强学术性与推进学术繁荣。第二,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的核心地位,避免泛化研究论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在《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中把学科研究的业务范围,明确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规律、功能、内容、方法研究,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与基本经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等十多个方面。笔者以为,在这多个方面的研究内容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研究应处于核心地位。之所以如此,在于当代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般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所在,只有搞好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才算是发展好了。同理,只有搞好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也才符合学科建设的根本要求。离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研究,学科理论研究就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学科方向。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研究,必须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凸显其核心地位,反对游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泛化研究领域的倾向。第三,坚持服务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需要,力戒研究无的放矢。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同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建设、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密切关联。就全社会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需要,担负起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特殊学科使命。在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去教育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培育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研究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3](P416)2005年,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把思想政治教育添列其中,一个重要的考虑和背景就是要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深入发展,为其提供可靠的学科支撑。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要关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尤其要关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要为其提供理论支持。现实中,一些研究者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关注不多,研究不够,浮于表面,难以为推进教学改革和实践发展发挥理论支撑作用;也有一些研究者在研究中从一般概念入手,进行纯粹思辨和推导演绎,使理论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之间楚河汉界、泾渭分明。这些都有悖于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初衷,无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第四,努力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特征,避免割裂学科整体。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科,具有整体性的学科特点。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的一门二级学科,在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中也要体现整体性特征。这种整体性,在科研中主要体现在以整体性思维研究马克思主义及其教育,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整体意义上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意义上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二级学科的研究成果等多个方面。然而在现实中,一些研究者把研究视野、研究逻辑、研究路径、研究材料、研究范式、话语体系等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部,就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人为割裂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之间的关系;排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研究马克思主义及其教育问题,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是要基于各式各样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思维抽象,把思想政治教育游离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边缘,等等。这些观点都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割裂了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之间的紧密关联,限制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领域与理论空间。

三、思想政治教育科研应如何对待

马克思主义的具体论断在思想政治教育科研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往往涉及对马克思主义具体论述和论断的坚持与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有大量精辟的论述、深刻的论断,在科研中加以正确合理的引用,不仅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有助于使研究工作更加深入,所得出的见解和结论更加科学,关键在于要正确合理地加以引用。第一,要完整加以把握和引用,避免断章取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具体论断往往都有其具体的语境,引用这些论断不能不顾经典作家分析问题的针对性、分析条件的特定性及上下文语境。实践中,一些研究者在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话语时存在无视经典作家论述某些问题的时代背景、上下文语境而截取所需,断章取义。比如,前些年有学者抓住恩格斯晚年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美国版附录中写下的“93个字”的一段话声称恩格斯晚年放弃了共产主义理想,否定了早年提出的共产主义学说。还原这段话的上下文语境,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这段话分明是恩格斯站在反思自己的过去和“修正”自己的错误的立场上讲的,这段话恩格斯恰恰认为是错误的、需要纠正的观点,是旧哲学的“痕迹”,而不是肯定这个说法,但被我们的一些研究者截取出来就完全变成了相反的意思。同样的一段话,撇开上下文,无视具体语境,就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理解。这就是典型的断章取义。断章取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论断,往往会歪曲马克思主义、误解马克思主义,进而走向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需要加以高度重视。第二,要把握精神实质,避免形式主义。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具体论述和论断,重要的是要把握其精神实质,不能停留于对其字面意思的理解,也不能止于从形式上加以引用和把握。邓小平曾讲:“同志历来坚持要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他历来是按照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讲问题的。同志讲过:我写文章,不大引马克思、列宁怎么说,报纸老引我的话,引来引去,我就不舒服。应该学会用自己的话来写文章。当然不是说不要引人家的话,是说不要处处都引。主要的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4](P118)即是说,只有善于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研究具体的学科问题,才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具体论述论断之间不能简单划等号,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具体论述论断的多少,与是否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之间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并善于加以运用,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和关键。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重要的是要像马克思那样去思考和研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第三,要具体历史地对待,避免主观附会。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具体论述论断,一定要忠实于经典作家的原意和本真内涵,不能加以个人发挥。那种把自己个人的理解和观点附加于经典作家的观点之上的做法,不是真正在引证马克思主义,只会导致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和曲解。列宁曾经强调:“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5](P375)即是说,要坚持以具体的、历史的观点看待事物、分析问题。如果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简单搬用马克思主义的只言片语,并用以剪裁生活、比照现实,那不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从中得出马克思主义过时的观点都不足为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具体情势下针对具体问题得出的个别结论不适合今天的情况,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时展了,条件变化了,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就过时了、不灵了。邓小平曾讲“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6](P291)可见,引用马克思主义的具体论断,需要具体地历史地加以分析,不能固守马克思主义论断本身,也不能主观主义地想当然,附加给它以没有的意思。第四,要忠实原典文献,避免随意剪裁。引用马克思主义的具体论断,必须完整、准确,忠实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典论述。强调完整,就是要呈现全貌;强调准确,就是要忠实原典。现实中,一些研究者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和方法引用马克思主义论断,往往根据自己论述论证的需要随意剪裁经典作家论述,在引用经典作家论述的过程中,把自己不需要的、和自己的论述相关度不大的直接用省略号加以处理,那就有可能出现省略之后论断本身的意思已经改变的情况。也有一些研究者在引用马克思主义论断的时候做跳跃式的引用,把本来是针对不同情况讲的一些话截取下来,再串联起来,以至引用的话语本身并不构成一句完整的表达。还有人在引用马克思主义论断时做“技术处理”,掐头去尾、移花接木,乃至改变或替换经典作家的有关话语和论述以适用于自己的需要,这些做法都是典型的实用主义。随意剪裁经典作家的论述,在引用马克思主义论断的问题上无疑是不够严肃的,非但难以忠实于原典文献,往往还会出现误解误读。第五,要独立表达见解,避免过度寻章摘句。科研工作中引用经典作家的论述,不是为了引用而引用,也不是引用来撑场面、做样子,而是因为经典作家的论述经典而深刻。即是说,任何时候,引用是为了论证我们自己的观点。但在实践中,一些研究者在成果撰写中大量引用经典作家的论述和论断,唯独不见或少见他本人的论述和观点。这样的研究实际上是把主要的研究精力花在了对经典作家论述的摘录与串联上,少于从中形成自己的思想与观点。当然不是说从事科学研究不要引用经典作家的论断,而是不要沉溺于寻章摘句。在中曾批评一些人“直到现在,还有不少的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书本上的某些个别字句看作现成的灵丹圣药,似乎只要得了它,就可以不费气力地包医百病。这是一种幼稚者的蒙昧,我们对这些人应该作启蒙运动。那些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当宗教教条看待的人,就是这种蒙昧无知的人。对于这种人,应该老实地对他说,你的教条一点什么用处也没有。”[7](P820)科学研究,重要的是要表达研究者自己的独立见解与思想,而不在于堆砌前人的既有成果,也不在于汇编前人的精彩语录。

四、思想政治教育科研如何在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推进理论创新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实践是理论发展与创新的唯一源泉,马克思主义对理论创新的根本要求在于理论发展要跟上实践发展的步伐,回答并解决实践提出的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推进理论创新,同样也不能脱离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实践,要立足实践,以问题为导向,坚持批判继承,做到实事求是。第一,立足实践创新,避免理论研究远离现实实践。“理论创新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前提,否则就会迷失方向,就会走上歧途,而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以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为条件,否则马克思主义就会丧失活力,就不能很好地坚持下去”。[8](P365)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也是如此,必须贴近实践的发展。现实中,一些研究者在不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实践,不运用马克思主义去分析和回答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而是闭守书斋开展封闭式研究;也有一些研究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与现实需求缺乏理论敏锐性,理论研究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并引领实践发展,而总是滞后于实践发展;还有一些研究者对思想政治教育鲜活实践了解不多,没有深入实践中去做充分的调查研究,对实践的最新发展把握不够,等等。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必须把理论研究植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贴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并努力从中汲取营养,以永葆理论研究的生机与活力。第二,突出问题导向,避免形式主义的花样翻新。理论研究总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什么是问题?问题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问题,哪里就有问题。”[7](P839)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时候都会有可供研究的问题,科学研究应该确立问题导向。一些所谓的理论创新迷恋书本,追逐话语,玩弄概念,热衷于搞概念翻新、术语翻新,在理论研究中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研究愈来愈玄、愈来愈繁;或者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把一些与马克思主义格格不入的理论学说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领域,给思想政治教育嫁接上一些西方相关学科的术语范畴和思维方法论,并以此标榜自己实现了重大理论创新。其实,这些都算不上是真正的理论创新,因为它没有解决真正的问题。对此,有学者深刻地指出,决不能把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理论创新“当作一种文字游戏,当作一种名词新花样,当作一种术语新演绎。如果只是文字、名词、术语在那里绕来绕去,那是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的。真正有价值的理论创新,一定能够回答实践和时代提出的新的问题。”[9]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者应该谨记这一点。第三,坚持批判继承,避免因循守旧或无端妄想。任何真正的理论创新都是立足前人的研究贡献,既要继承前人的智慧与贡献,又要发展并超越前人的创造与成果。在思想政治教育科研中,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理论创新,一方面要努力承继前辈学人的智慧成果,另一方面要立足当代中国的实践奋力开拓,二者不能偏废,止步于前人的学术积淀而高山仰止,抑或无视前人的学术贡献而妄言创新,都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创新。要知道,“那种言必称希腊、言必搬祖宗、言必搬经典语录、循规蹈矩、墨守成规的做法,不可能、也不会进行理论创新;而那种不顾实际情况、不研究实际问题、背离实践要求,热衷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脱离实际的杜撰,当然也不能进行真正的理论创新。”[9]只有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坚持批判继承、继承创新,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论创新。第四,端正学风文风,避免八股式的研究与写作。在时期曾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反对党八股》,对于当时在革命队伍存在的一些人在写文章、发表演说或者做宣传工作时,对事物不加分析,只是搬用一些革命的名词和术语,言之无物、空话连篇的现象进行了批评,列举了党八股的八条罪状并加以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借用当年的提法,笔者以为,今天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也存在一种八股的风气,其主要表现是:理论研究不提出真正的问题,也不着眼于问题的真正分析与解决,而是遵循着一定的模式、套路去开展研究,以至于一些成果仅看其名称,不看其具体内容就能八九不离十地猜出其大致内容。比如不少人在科研中就思想政治教育的某方面问题现状及其对策进行研究时,总是循着第一部分研究其基本范畴、基本理论,阐明其重要性、必要性及其基本内涵;第二部分从成绩、问题、原因分析其现状,且成绩、问题的分析往往是一种公式式的表达;第三部分则往往从认识、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等方面提出对策,这些对策基本上可以适用于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问题,而不是某个具体的问题。这样的研究无疑很难以做到具体深入,对问题的分析往往浮于表面、止于现象,对问题的解决往往是隔靴搔痒、难及其里。究其根本,在于学风文风不端,没有树立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良好学风和文风。由此,实现真正的理论创新,还有必要从端正学风文风做起。

作者:白显良 单位:西南大学

参考文献:

[1]转引自陈奎元.继承优秀传统创造新的辉煌——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60年的成就与启示[J].求是,2009,(14).

[2]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新范式与新形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2).

[3]靳辉明自选集[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8.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9]张国祚.关于理论创新的几点思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