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10篇
时间:2022-12-29 11:17:44
导语: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10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篇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以“慕课”这一现代传媒的形式进行,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课堂”为主阵地的教育模式相比较而言,“慕课”的优势及其独特性表现在:第一,开放整合性。“慕课”开辟了网络教育的新渠道,更能迎合大学生的特性。第二,资源保障性。强大的信息系统能为教育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撑。第三,自主灵活性。赋予了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可以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场所,也可对不懂的地方多听几遍或者放慢,也可跳过比较容易的部分。同时,打破了年龄、班级、学校、国家等界限,使学习呈现社区特征。但是,作为一种虚拟教育传播途径,这些优点不足以取代校园学习,因为校园里存在的师生面对面交流争论,对学生综合素养锻炼更大,比如参与倾听的能力、说服的能力、谋求共识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学习能力。为此,需要教育者探索并构建一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采取“慕课”形式的实效性的保障路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慕课”实效性不足的表现
面对这种新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其教育本质是否偏离、教育成效可否达到预期、教育反馈是否真实、教育优势能否成分发挥等都是突出问题。具体而言,其实效性不足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教育内容不够充实,形式化严重。“慕课”的形式其实就是传统课堂教学的翻版,以结构化的知识传授为主,相应就继承了传统课程教学的优点和不足,这种学习方式并不完全适合分布式认知和思维能力培养;从教学论的视角,“慕课”是基于行为主义理论,即“刺激-反应”理论的教学,程式化的教学模板,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设计简单,既没有分类、分层的教学目标分析,也没有针对多种学员对象的需求,难以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要求。无法引起学生的关注,无法触动心灵,也就难以实现老师与学生的及时互动,教学内容输出与教学效果反馈链条断裂,自然无法真正实现“引导式”授知。2)教育信息更新缓慢,滞后期较长。作为信息的接受者,大学生有时感受不到慕课的便捷性,而不对称的信息交换与严谨性的缺失造成信息传递不及时与不准确,如2015级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材是2015年新编定的内容,而慕课上的内容并没有及时更新。若不能密切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关注点,慕课只能做到“换汤不换药”的表面效果,再有高科技的信息系统作支撑也不能保证其教育效果的实质性落实。3)教育约束力不够有力,失范性突出。学生在接受信息时往往不能和周围人一起分享与讨论,即被动地接受而非主动地探索,慕课的兴趣随之也就会减淡。加之此形式本身对学生的约束和监管也存在漏洞,即使安装了“防偷懒”软件,也无法得知学生对信息的接收情况和理解程度,更不能保证大学生在这种教育方式下能否坚持以往“人际沟通”范式,从而导致人际关系越来越虚化,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行为就会变得散乱与松懈。
二、思想政治教育“慕课”实效性不足的因素分析
从以上的问题梳理可以看出,当前慕课还有很大的改善余地和提升空间,从慕课的整个过程来深入分析其实效性不足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教育信息不畅通。慕课的自身特性使得在与传统教育接轨时,出现实效性不足的现象。一是慕课对信息的呈现简单直白,无法保证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如同应付了事一般。而且页面和功能设计不关注用户的体验感受,功能单一且缺乏互动性,吸引不了学生持续的关注度。二是信息缺乏创新。因为成本等因素的考虑,慕课的内容持续的周期性较长,更新慢,难以与当下热点衔接起来,没有传统课堂及时交互的优点,也无法提高大学生的参与度,最终使得这种优秀的教育平台成为“鸡肋”,学生的持续关注度不高,教育的实效性大大降低。2)教育氛围不浓烈。慕课虽有诸多优点,但并不会降低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授课的吸引力。一是因为传统的课堂学习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师生们一起面对面的一种交流、一种锻炼,这种共同学习的经历不是网络课程可以做到的。二是慕课的传播信息没有情感的交流,更多的是传播者的“自话自说”,进而忽视了听者的感受和“育人”的本质,而且有些东西学生在网络和其他传统媒体工具上都可以阅览,有时真的无法吸引受教育者的观看欲望。3)教育参与度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采取慕课的形式不太符合学校“授知育人”和“以生为本”的教育追求,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时难以调动。一是监管不到位。学生极有可能在信息接受的过程中逐步脱离教师权威的控制,使得大学生在参与活动时容易产生“投机”心理,走走过场,打打游击,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做法,引发高校德育方法的“可空性危机”。二是激励机制不完善,慕课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就是一种“群内共享”,师生之间交流互动和在线答疑解惑的机会不是很多,即便有也只能是在有限的某个时段的短暂性互动,信息反馈不及时,学生毋庸置疑是“被潜水”。这样死气沉沉的教育平台失去了它本应该发挥的优势与功效,失去了对学生的感染力,学生的参与性自然不高。
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慕课实效性的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慕课方式要突破当前现实困境的路径,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索。1)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慕课实际内容。其一,增加内容趣味,提高教育灵活度。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成功的教育在于将学生的观念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为此,慕课要努力推行一种“精华式”、“精讲式”和“贴近式”教育,坚决杜绝内容讲解的“泛泛而谈”,观点阐述的“人云亦云”,借鉴意义的“漂浮不定”,力争因材施教,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其二,加快内容更新,提高教育与时性。首先,改进或是改变传统的板书方式,增强慕课基本表现元素的生动性和活泼性,除图片、表格外,增加链接、动画的应用。其次,加强对慕课教师的培养,教师不能只停留在道德知识的宣讲上,而忽视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2)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慕课平台建设。其一,开发师生互动平台,强化沟通效果。互动内容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关注学生心理即时动态,给予学生最大的资源提供和方法指导,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其二,促进教师全面参与,增强指导功能。高校应积极构建“双师协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双师”指慕课上的主讲教师和本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教师;“协同”就是将这线上线下,一里一外优势职能整合起来,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全方位进行。
作者:姚红军 单位: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
第二篇
一、优秀传统文学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优秀传统文学在和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融合上存在着许多突出且明显的问题,从而使得学生的思想教育还是停留在原有的教育体系的模式之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充分地汲取传统文学的道德意识或者价值理念,两者的融合并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与途径。首先,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教育缺少融合衔接。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缺少必要的融合衔接,这就使得优秀的传统文学一直徘徊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围。两者缺乏融合衔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僵化机械的融合,也就是高校教师在思想政治课程中虽然也讲授优秀传统文学,但并没有对传统文学的意义、文化内涵、概念范畴、时代内涵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释,教师们只是点到为止,而学生对传统文学的接受也只是囫囵吞枣而已,这样并不能让学生真正地了解传统文学、文化的深层次内涵,也没有让学生对传统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实际上容易让学生产生价值上的偏颇。二是有的教师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过度的阐释,这种过度的阐释实际上带有娱乐性和低俗性,也就是有些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恶搞”的方式对传统文学进行解读,这在实际教学中非但不能起到教化作用,反而弱化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学的尊敬感。毋庸置疑,大学生思想教育与传统文学的融合需要一定的模式和方法,不过这种过度的阐释则不利于两者的衔接,同时也消融了优秀传统文学的实际教化功能。其次,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两者融合存在隔阂。目前“填鸭式”“说教式”的教学模式充斥着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课堂,这在本质上不仅不利于两者之间的融合,同时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只是扮演着一个“传输者”的角色,他们只注重对传统知识的传递与说教,就是将必要的知识点原原本本的灌输给学生,并没有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学的精华或者是内涵真正地传达给学生,这样如“死水”般的教学并不能在根本上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学和文化的兴趣,进而也谈不上学生对传统文学的接受和理解。“填鸭、说教”的教学模式完全忽视了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被动地理解和接受,从而也就难以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认同,最终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学生的兴趣是传统文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关键与核心,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改变这种教学模式,从而让学生在接受思想教育的同时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浸染。
二、优秀传统文学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运用的途径
优秀传统文学中包含着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和灿烂文明,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的思想底蕴,在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形成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必须积极有效地探索两者相互融合的途径方法。首先,寻找两者融合的切入点。优秀传统文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迟迟得不到融合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两者之间缺乏一个切入点,而这个切入点的核心就是学生和老师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自觉意识,也就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对传统文学的思想内涵、话语内容、精神蕴藉等进行深入的挖掘并积极转化且合理地运用到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中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道德意识、人格魅力以及爱国情怀,最终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传统知识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对传统精神的传递,精神的熏陶和渲染可以使得大学生在内心里对传统文学、文化产生敬佩之情,同时还要注重在传承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必要的创新,以此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教师要始终秉持着“关照古今”的教学思想,在现代与传统的互动中重新诠释和挖掘传统文学的思想内涵,最终在根本上完成两者之间的紧密融合和发展,从而使得传统文学重新焕发它的生命活力。其次,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优秀传统文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融合还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最终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人格的升华。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让学生和老师在双方平等、平行的地位上进行双向的互动和交流,原来死板、僵硬的知识传播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代的教育教学,老师不能再仅仅扮演“传输者”的角色,他们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体意识,同时还要尊重学生自身的主体思考和问题意识。同时,老师还要改变“说教式”的教学方法,在形象生动中向学生传输优秀传统文学和文化,在思想教育为主导的过程中可以展开多种多样的课堂文化形式,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关于传统文学的演讲比赛、文化沙龙、艺术展览以及名家讲座等,这可以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感受传统文学和文化带来的意义和魅力。
三、优秀传统文学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作用意义
优秀的传统文学中不仅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思想内涵,同时也蕴涵着许多丰富多彩的政治思想资源,两者的融合不仅可以强化大学生的人格修养和道德品格,同时还可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此为社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首先,有利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人文素养。优秀的传统文学中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优良传统和思想内涵,这些传统和内涵正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准则,优秀传统文学与思想教育的结合正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传统文学中的“孝悌、修身、齐家、格物、致知”等思想都可以在思想教育中加强大学生的个人素质修养和思想道德,同时也为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除了强化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两者的融合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普遍偏低,在思想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学,可以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学、文化并将其逐渐地化为一种自身的内在修养,外化为大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一种自觉行为。传统与思想教育的结合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的要求,所以更容易被大学生认同和接受,最终让学生在接受思想教育的同时提高了自身的文化修养。其次,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容和内涵。传统文学实际上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思想教育内容,但这些内容在早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并没有被发现和挖掘,目前两者的结合可以将传统文学的思想内涵转换为思想教育的一部分,从而客观上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容和内涵。通过两者的结合,学生可以学习到自强不息的坚毅性格,还可以学习到厚德载物的人际交往以及忠义坚守的民族气节,这是以往思想政治教育中不曾包括的。传统文学在思想教育中的渗透不仅丰富了课程的内容和内涵,最主要的是延伸、扩大了课程的实际外延,即在根本上提高了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打破了大学生以往以个人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和习惯,在加强学生之间凝聚力的同时也有利于和谐社会校园和社会的建设。
综上,优秀传统文学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资源,当代大学生需要在思想教育中对其进行传承和创新,因为它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和启发学生的心灵,还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还在侧面上加强了我国文化的“软实力”,最终提升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与作用。
作者:兰华 单位:内江师范学院招生就业处
第三篇
一、调查基本情况概括
本调查属自制问卷,抽样调查。数据通过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调查对象抽取了驻呼和浩特市的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和内蒙古财经大学五所院校的学生。问卷发放总数为2000份,回收1942份,回收率为97.1%,其中有效问卷1936份。样本包含了不同年级、不同属性的本专科大学生。调查问卷的设计重点突出了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大学生的政治信念与政治理想、社会价值判断、人生目标定位等多个方面的思想动态。在1936份有效问卷中,男生680人,占35.1%,女生1256人,占64.9%;一本339人,占17.5%,二本1109人,占57.3%,三本308人,占15.9%,高职180人,占9.3%;一年级732人,占37.8%,二年级873人,占45.1%,三年级266人,占13.7%,四年级65人,占3.4%;中共党员205人,占10.6%,共青团员1645人,占85.0%,普通群众22人,占1.1%,预备党员64人,占3.3%;汉族1322人,占68.3%,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分别是558人和56人,占31.7%。
二、对调查数据所反映情况的总体评价与分析
这里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状况进行分析:
(一)思想政治观念
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的政治性强、觉悟高,认识事物较为全面、深刻,能够用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和政治观点观察、分析和思考政治问题,政治评价比较积极,有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在大学生对国际、国内热点问题的关注度以及是否应该关心和参与政治生活的问题上,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国际国内热点问题的关心和关注度,也反映出大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的积极性。说明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是明确的,大多数学生是比较关心社会政治生活的,对于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也比较高,这有助于大学生培养端正的政治态度以及得出正确的政治观点。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对于我国当前的腐败现象持比较正确和理性的态度。其中有22.9%的学生支持“腐败是个别形象,我对中国共产党充满信心”这一观点。大学生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也是比较高的。对于利用网络监督政府履职情况的调查,有66.6%的大学生认为应该“积极参与,网络监督是一种有效的监督”或“积极主动参与,认真履行公民监督权”。可见,大学生的参政意识在不断增强。然而,相对的仍有部分大学生对于当前的腐败现象、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等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还存在着模糊不清、甚至错误的认识,上述部分学生的政治观的迷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现实社会中一些不良现象的影响,这有待我们思政工作者有的放矢地做工作。
(二)价值观念
调查显示,多数大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占46.5%的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表示“了解,并尽量做到知行统一”或“基本了解”。占30.6%的学生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干出一番事业,实现人生价值”,占34.9%大学生选择“为建设祖国和家乡做出贡献”;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对社会的贡献的大小。占43.4%的学生认为周围大多数同学的兴趣在于“培养各种能力”和“钻研专业知识”。大多数学生希望自己在大学里获得过硬的专业知识、良好的社会活动能力,从而使自己更加成熟,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人生态度反映了一个人对社会生活所持的总体意向,价值取向又是价值观念的最直接体现。由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普遍的人生态度较为乐观,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对目前的生活状况的满意度较高,并且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更幸福的明天。同时,大学生对美好家庭生活充满向往,并在此基础上对个人成就、获得较高社会地位以及他人认同和尊重等方面充满了渴望和追求。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行为是更加务实的。大学生已认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愿意为社会做出贡献,并希望把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实现结合起来,体现出充分的主体性和责任意识。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不同的价值导向中,大学生的价值观也表现出多样性。在积极奉献的同时,还应该达到个人、集体、社会的兼顾,奉献与获取的统一。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目前社会上过分追求物质利益的功利化倾向对一部分大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使他们在价值取向和人生目标的确立上存在浓厚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色彩。比如有14.6%的学生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金钱与物质财富”,认为有钱有权就是幸福;有同样比例的学生认为“周围大多数同学的兴趣在于吃喝玩乐”,说明了这部分学生在定义人生价值时过于功利和实用。需要加以正确教育和引导。
三、实证研究
(一)思想政治观念
在问及“你对下列国内热点问题最关注的是(最多选三个)”时,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就业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和教育公平问题,其中有75%的大学生选择了“就业问题”,对“两岸关系”只有7%的学生关注。详见表1。在问及“你对下列国际热点问题最关注的是(最多选三个)”时,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中日关系、东海南海和国际经济形势问题,其中选择前两项的同学分别为68%和64%,而对“伊拉克动乱”,只有占6.3%的学生关注。详见表2。在回答“你在大学期间了解新闻最常用的途径是(最多选两个)”时,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手机和互联网,七成的大学生通过手机了解新闻,近四成的大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新闻。手机已经成为获取新闻资讯的最主要渠道。详见表3。在回答“网上民主监督日益普及,你对于利用网络监督政府履职情况的看法”时,39.4%的大学生选择了“积极参与”,认为网络监督是一种有效的监督。14.5%的大学生对此问题持观望态度,还有19%的大学生明确表示“不参与,政府的事与我无关”,表明大学生的参政意识有所增强,但还应加以正确引导。详见表4。在回答“你对中国当代腐败问题的看法是”,一半以上的大学生认为当前腐败现象比较严重,中央应采取有力措施,有效地加以惩治。这里应该引起重视的是有21.9%的大学生认为“腐败丛生,已经难以让人信任”。对于这些同学要及时加以正面引导,使他们能够用辩证的、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详见表5。在回答“要选举某区人大代表,作为有选举权的大学生,你会”,有三分之一的大学生表示要主动参与,珍惜并认真行使自己的选举权。但也有近五分之一的大学生选择了“弃权”,认为这是在走过场。表明部分大学生对于自己的政治权利认识不够,应通过教育和引导提高其参政意识。详见表6。
(二)价值观念
在回答“你最想在大学里获得什么”时,31%的大学生希望获得过硬的专业知识,27.6%的大学生选择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可见,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比较明确,在大学期间的人生追求和奋斗目标比较具体、实用。详见表7。当问及“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是”,回答“了解”和“基本了解”的大学生占到46.5%,选择“一知半解”和“不了解”的大学生有31.4%。详见表8。在回答“你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有65.5%的大学生选择了“为建设祖国和家乡做出贡献”和“干出一番事业,实现人生价值”,只有14.6%的大学生选择了“金钱与物质财富”,还有近20%的大学生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局限于营造美满的婚姻和家庭上。表明多数大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少数大学生的价值观需要进一步引导。详见表9。值得注意的是,在回答“你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时,有38.1%的大学生选择了“所获得的财富”,有35.5%的大学生选择了“所拥有的权力”和“所拥有的社会地位”,只有20.9%的大学生选择了“为他人和社会所做的贡献”。与上面一道问题的调查结果有所出入。表明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还不很牢固,容易改变和动摇。详见表10。在问及“你认为周围大多数同学的兴趣在于”时,学生的选择比较分散。在七个选项中,选择“培养各种能力”的所占比例最高,占27.8%。而选择“吃喝玩乐”和“谈恋爱”的大学生占到29.5%,选择“读课外书,扩展知识面”的只占5.9%。这种苗头非常值得关注。详见表11。在问及“你认为,大学生中存在最严重的问题是(最多选三项)”时,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拜金主义盛行”、“奢侈浪费”和“公德沦丧”,这一方面说明大学生在价值取向和品德修养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同时也反映出大学生自身对这些现象给予足够关注并充满担忧,希望改变的迫切愿望。详见表12。
四、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对策
根据调查结果,结合内蒙古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今后一个时期,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理想是精神支柱,是大学生行动的指南。当前大学生中仍然有较大部分群体存在目标不明确,盲目、空虚及动力不足等问题。这是因为,我国正处在伟大的变革时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经常在现实中徘徊,他们更关注个人发展,注重追求实际效果。思想多样、价值取向多元、追求务实是当代大学生的群体心理特征。这就更需要在教育过程中,把理想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理解新时期爱国主义的真正内涵,处理好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使大学生懂得只有在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前提下才有个人理想,尤其要把个人的职业理想融入到社会共同理想之中。各高校应注重通过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坚决反对封建迷信和伪科学,使学生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首先,拓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渠道与途径。充分发挥高校各类资源优势,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与途径:积极发挥各类社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建立开放性、较流行的公共论坛;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咨询与教育机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其次,注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须将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贯穿于政治思想理论基本知识的传授之中,必须将传统优秀文化知识的传播与现代知识的传播有机结合起来,真正能够做到既传播文化知识,又传授做人道理,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强化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的培养。针对当前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挫折和失败心理承受能力比较低,压力大等现实问题,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变成为培养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大课堂,使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能得到全面、正确的培养和确立。
作者:傅彩云 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
第四篇
1.实践教育工作模式的形成背景
2004年,中央16号文件下发后,学校党委认真组织传达传达、学习和落实文件精神,同年9月,台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了以突出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思想教育重点。2007年11月,学校党委副书记周立在全国中医药学生工作研究会第十四届年会上,以《大学生思想教育实施体系的探索》为题,详细论述了分年级分层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此基础上,临床医学院结合学院实际情况,认真学习、仔细探讨、深入总结,形成了实基础、重提高、强发展的分年级分阶段实践教育工作模式。
2.实践教育工作模式的构建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医学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医学专业理论知识,更需要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除了优化医学专业理论课相关教学内容外,更重要的是必须加强医学实践教育工作。临床医学院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计划,结合学生在不同年级阶段的专业学习目标和综合素质养成要求,逐步探索了一套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的分年级分阶段实践教育的工作思路。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形成了低年级实基础、中年级重提高、高年级强发展的实践教育工作模式。
3.实践教育工作模式的主要内容和实施过程
3.1低年级注重夯实基础
低年级是学生专业思想形成、健康人格塑造和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时期,我们根据这些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3.1.1以入学指导为开端,引领学生走好大学第一步在入学教育中,重点突出大学适应教育、良好学风的形成和职业理想的树立,帮助学生规划大学生涯;在专业思想教育中,突出学院的专业特色,传授医学专业的学习方法。除了辅导员全程精心指导。3.1.2以心理健康导航为重点,塑造学生健康人格低年级学生面临学习方式和生活环境的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也是学生的适应性问题。学院每年举办“人生导航”点对点活动,交流内容包括了学习、生活、党团教育、班级干部工作、团支部建设、考研、就业等方面,有效的指导学生适应大学生活。3.1.3以团学干部培训为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干部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力量,是分层次教育的重要环节,学院一直注重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目前,学院已连续举办五期团学干部培训班,有600余名新生干部参加了培训。低年级学生骨干的培养和典型的挖掘、树立,为学院学生的管理、教育和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3.2中年级注重提高素质
中年级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阶段,是学生长见识、扩视野的关键时期,学院为中年级的学生搭建成长平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3.2.1以“真中医”文化节为依托,学术科技活动全面开展,学生专业素质更扎实以真中医文化节为平台,形成了“省青年中医为指导、中医经典学习为重点、学术竞赛为特色、三真学社为基础”的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格局。2012年,全省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设计大赛中,我院有1个作品荣获金奖。在吉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学院有21名学生的项目获得支持。在2014年全国中医药临床技能竞赛中,我校获得三北地区一等奖。3.2.2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学生服务意识明显提升学院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强化专业素养的作用,多年来形成了日常志愿服务与暑期三下乡服务相结合的模式,建立了辽源渭津镇、公主岭团市委、先锋社区等6个社会实践活动基地。依托红十字志愿者协会、红炉园地开展日常志愿服务活动,进行医疗保健、爱老敬老、中医药宣传、支教等服务,受到社区群众的热烈欢迎。多年来,学院精心组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足迹遍布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深入百余个乡镇。
3.3高年级注重发展能力
高年级是各方面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以就业教育和职业教育为核心,发展学生的专业能力、求职能力,服务社会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3.3.1以就业指导为核心,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就业指导工作是高年级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内容,学院主要围绕学生的就业、考研等问题开展择业就业观指导、自信心教育、抗挫折能力培养,为每位学生建立就业指导卡片,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做到在共性教育、跟踪教育和个性教育相结合,实现一对一的就业指导。3.3.2开展西部计划志愿者示范教育,提高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13年来,学院共有120名志愿者分赴四川、宁夏、河北、内蒙古、新疆、海南等地开展志愿服务。学院注重挖掘志愿服务的学生典型,通过回访、座谈、事迹报告等形式,对在校生进行典型示范教育,鼓励学生服务基层。2008年与2011年,学院两次与校团委组织寻访团,赴四川地震灾区、内蒙古和宁夏看望了我院在西部扎根和服务的21名西部志愿者,志愿者们在西部的无私奉献引发了在校学生的讨论和思考。
4.实践教育工作模式的实施效果
通过学院分年级分阶段推进的实践教育工作模式的实施,取得了良好效果。低年级学生对医学的学习兴趣得到很好的激发,初入大学的心理适应能力得到很好的巩固;中年级学生对医学学习的信念得到很好的坚定,社会实践能力得到很好的提高;高年级学生就职竞争力得到很好的培养,毕业后的就业信心得到很好的树立。通过工作模式的实施,学院的社会声誉也得到了较大提高,有1个项目获得吉林省校园文化优秀成果一等奖,学院获得长春市优秀管理集体称号,2名学生获得吉林省“十佳”大学生,3名学生获得长春市“十佳”大学生等诸多荣誉。
作者:于铭 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
第五篇
一、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
据2015年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网民数量已达6.49亿,网络已经渗入我们的世界。网络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关键在于大学生如何利用网络,我们不可能阻止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但大学生可通过多种途径提升网络素养,让网络为己所用,而不是被网络牵着鼻子走。1.网络使用率较高,但网络自我管理能力急需提高。评价大学生网络素养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大学生约束自我、管理自我的能力。调查显示,大学生上网时间较长,网络使用率较高,但大学生对网络行为的自我管理能力不容乐观,研究发现近四成的大学生在网络面前缺乏自我管理能力,被网络所左右。很多大学生大部分上网时间花费在娱乐休闲购物上,网络学习主动性不强,自我约束力较弱,缺乏利用网络主动学习的意识,学校的在线资源利用率不高,部分学生有利用网络学习的主观愿望,但实际上网学习过程中,经常经不住诱惑而中途转向网上娱乐活动,导致学习任务不能按时完成,学习效果较差。2.网络安全意识淡薄,警惕性差。大学生心理还不够成熟,社会阅历浅,对网络上的大量信息缺乏辨别分析能力,容易上当受骗、盲目跟风等。针对电脑上网安全问题,只有不到一半的大学生会关注电脑的运行状态并定期更新系统或杀毒软件;而关于网上交往安全问题,部分大学生缺乏警惕性,轻易相信陌生人,给那些居心叵测的犯罪分子提供了机会。3.网络道德素养需要进一步提高。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让一部分大学生误认为可以免除道德约束和承担责任。例如,一些大学生在网上实施极端的人身攻击行为,宣泄情感,导致问题复杂化;有的大学生沉迷于网恋,同时和几个网友谈恋爱,爱情观扭曲;有的抄袭网络文章,把他人劳动成果占为己有,助长不良学术风气;有的浏览暴力、黄色等不健康网站,身心受到毒害。
二、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对策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网络素养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网络素养水平较低,跟不上快速发展的网络新环境,和谐社会呼唤和谐网络,和谐网络急需培养高素养的网民。1.国家和社会方面。网络素养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相关政策的制定,网络监管体系的健全,关于网络素养在社会上的大力宣传,需要国家和社会做大量的工作,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管,监控网络文化,并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加大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政府、企业等机构可设立专职发言人,及时澄清网上不实信息,使公众得到充分、透明的信息反馈,消除谣言、谎言滋生的土壤。其次,网络媒体要严把网络正能量的源头,杜绝有毒有害信息传播,坚决做到不传播谣言和虚假信息,不提供不健康的内容和链接,塑造良好的网络环境。2.学校方面。网络素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可以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教学体系;也可举办一些关于网络素养的宣传与讲座;或在相关学科中渗透网络素养教育,使大学生能够具备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举办以提高网络素养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让学生能认识到沉溺网络的危害性,学会合理地利用网络。作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校园网的建设要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丰富的资讯、多样化的服务、多学科的知识等能大大增强对他们的吸引力。此外,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如网络安全知识竞赛、网络创意大赛、网络道德人物评选等活动,利用班级QQ群、校园网站、校园贴吧等平台校园活动信息,方便学生及时了解校园动态,并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网站,引导学生更合理地使用网络。3.学生方面。提高大学生自身网络修养的关键在于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培养大学生自身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进行良好网络素养的内化等,能够大大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
大学生要正确认识网络,增强网络学习的自主性,自觉做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国家、社会、高校、学生自身各方的共同努力,营造健康、安全的绿色网络氛围,努力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其形成规范的网络行为、培养健全的网络人格,引导大学生更合理地利用网络,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避免受到网络的毒害。
作者:申雯 喻瑞平 单位:湖南科技学院 湖南省宁乡县第六中学
第六篇
微信作为一款新兴的手机APP新媒体软件,自推出后,用户数量迅猛增长。当代大学生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强,接受快,因此微信这一具有“解放拇指”、语音聊天、可以上传文字、图片、视频、资费低廉,同时又集手机通讯录、QQ好友和“附近的人”等渠道为一体的特点的交流软件,现已基本覆盖高校大学生手机用户群体,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人际交往关系、思想观念等方面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基本为“90后”,甚至“95后”。这一代人,处在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的传统思想对他们的思想行为有明显的影响。同时中国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也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的形成。鲜明的自我意识和高度的集体主义观,同时在他们身上体现。同时,他们也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荣誉感。因此,以微信作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平台,增强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拓宽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方法与途径的同时,也给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如何利用微信的优点更好的服务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减小微信的不良影响成为一个尤为重要的内容。
一、微信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
首先,作为新兴的手机APP软件,微信在大学生中应用普遍化。微信作为一种特殊的网络交流媒介,由于其具有鲜明的共享性、便捷性、互动性及平等性,不仅能满足大学生个性发展,还能对大学生的视野扩展、知识更新、能力增强提供便捷的渠道,深刻的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的形成。其次,微信可以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辅导员及班主任纷纷开通微信账号,作为一名普通的微信使用者,可以很好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通过微信的朋友圈功能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也可以借助于微信朋友圈平台或是建微信群的功能,积极主动地向学生传播正确的健康的思想、言论,不受交流场所、环境及时间的限制,也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同时,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任何问题,也可以通过微信平台与老师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以免问题不断堆积,导致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1]。再次,利用微信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可以利用微信的时时功能随时随地的对某一热点事件进行评论、发表看法,这方便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双向互动,也可以使老师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各方面的思想动态。师生间有效的沟通,能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产生认知认同,情感共鸣,使学生老师真正融为一体,从而使正确的思政主导和正能量能有效传播,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微信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新挑战
首先,微信使大学生更多的沉浸在虚拟的世界当中。在手机已经普及的今天,各种手机聊天APP层出不穷,由于微信具有交流的灵活性和时时性,以及手机流量少、时时定位、附近的人、摇一摇等各种有趣的功能,为大学生的生活增加了色彩,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形象快捷省钱的交流方式,特别是视频语音聊天功能,让交流变得更加生动具体。微信作为一款交流软件,扩展了学生的交往圈子,增加了他们的信息获得渠道,提高了他们的社交意识及社交能力,使大学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是,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微信在以它生动灵活的特性吸引大学生的同时,已慢慢浸入学生的生活,侵占了学生们的课余时间,使他们沉浸在手机微信提供的虚拟世界,而慢慢忽略了现实中的生活。如今的大学校园,无论是在教室、餐厅还是图书馆和运动场,甚至是走在路上,手里拿着手机,低着头在玩的同学都不在少数。这种手机时刻在手的现象,已渐渐成为学生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上课、下课都要去刷一刷朋友圈,点赞及互相转发状态,已成为现代大学生生活的重要一部分。在微信上精力的过度投入,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对它的依赖性,而使得学生与现实脱离,妨碍了他们正确的处理和思考现实问题。其次,微信传播的信息良莠不齐,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微信作为互联网的一个终端,与其联系紧密。由于微信门槛低、信息集中化、灵活化、私人化同时又缺乏微信信息的筛选机制,使得社会上各种思想及观念一股的涌入学生的生活。通过微信传播的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其中的不健康的信息通过微信浸入大学生的生活,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再次,微信的验证环节薄弱,容易被不法分子盗取大学生信息。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较弱,他们往往在注册微信账号的时候使用自己的真实信息,包括姓名、头像照片及联系资料等,以便于在加好友时,能被老朋友认出来。但是,这却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不法分子,利用手机微信容易注册,身份验证功能薄弱等特点,盗取大学生的微信账号,并散布不良信息,甚至是利用盗取的账号进行诈骗等。因此,我们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这也成为高等学校思政教育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之,微信是一款新兴的即时手机交流软件,而大学生是其主要使用群体之一。手机微信的出现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信息化时代,任何一种新技术、新工具的应用和推广,都是利弊共存的,在微信登上时代舞台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充分认识微信普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从短期来看,作为时代进步的产物,微信的普及是我们开展教育工作面临的客观事实。在现实基础上,有针对地挖掘、利用微信平台功能开展相关工作,最大程度发挥微信的时代正能量,提高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教育作用,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的工作重点和我们的最优选择。将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延伸到微信这个全新的网络平台上,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我们只有充分了解微信的特征特点,才能正确的通过微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对于微信带来的变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做的有很多,值得思考的更多。
作者:张娟 单位:淮海工学院
第七篇
一、文学作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文学作品的形象功能、审美功能、认知功能使得它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纵观古今中外的任何文学作品,它们与思想政治之间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让文学作品成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首先,文学作品与思想教育的特点。文学就是在以语言为载体的基础上对社会生活的一种能动反映,它实际上就是社会生活在人的情感和思想理念作用下的一种有机产物,是作家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能动表现。文学作品具有艺术性、形象性、真实性以及审美性,这使得其自身区别于其他的意识形态,这些特点不仅带给人们审美愉悦,同时在塑造人的性格、提高人的情操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950年通过的《中国学生当前任务的决议》中正式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它实际上就是一种“思想观念”形态的教育,不过目前学界对它并没有一个统一完整的定义。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文学作品的本质是相通的,都是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它们都对人们的社会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实践性表现得更为明显,并且随着人们社会主体性的增强,其表现和发挥的作用愈加明显。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渗透性、灵活性、潜隐性、自主性和“非常规性”等几方面的特点,它与文学作品在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影响的同时也为它们服务,并且都带有时代和阶级的烙印。其次,文学作品与思想教育的关系。文学作品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不仅本质相通,同时它们还存在着一致的目标,文学作品中蕴藏着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表现的内容内涵,而思想政治教育则引领保障了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文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一方面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枯燥无味、呆板生硬,同时也可以避免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表面化和肤浅化。文学作品可以辅助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因而文学作品的形象性、审美性等容易受到大学生的喜爱和接受,这就使得学生客观上容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文学作品中实际上包含了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文学的真实性和形象性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中抽象化的观点、理念、精神以及理论转化为具体、形象且生动的理念,这就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消化理解和共鸣,进而使得学生在情感共鸣和审美体验下提高了思想政治的教育目标和效果。同时文学作品的存在也离不开或者脱离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对文学作品产生间接、直接或者隐含性的影响。
二、文学作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作用
文学作品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辅助性,并在辅助的过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作用。文学作品本身就带有一种激励作用,因此当它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时,学生也会在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受到一定的激励与鼓舞。首先,文学作品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如果学生对某项学习活动带有一定的动机和兴趣,那么他们就会以一种高度热情的方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同时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参与性和理解性。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而兴趣和动机是大学生接受、理解教学内容的核心与关键。大学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还是向学生传授一些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课堂整体氛围较为枯燥生硬,这在根本上就打消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积极性与参与性,而文学的独特性就表现在它可以将这些生硬呆板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社会生活的图卷,让学生在真实和形象中了解真实的社会形态,并在实例中思考什么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文学作品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且可模拟的社会实践,学生可以在其中探讨、模拟各种社会生活,进而对课堂传授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了真正的理解感受,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其次,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各个高校在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必须做到以人为本,做到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和分析。文学除了真实、形象性之外,它本身还蕴涵着隐喻性,文学的隐喻性可以帮助大学生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抽象、深奥的理论思想内容,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抽象概念和理论的理解,隐喻可以让学生通过常规的语言形式理解到非常规的事物或者理念,在本质上开拓了学生学习的方法途径。文学的隐喻性在另一方面还可以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原有的教学只是单一平铺直叙地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而隐喻性则可以加强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情感思维,让学生在文学作品的情感和想象中理解抽象思维,这容易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同时也加强了课堂的生动性和审美娱乐性,使得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体地位,也可以让学生体验想象的乐趣,最终完成对思想政治理念的理解认同以及教育目标和理念的实施。
三、文学作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作用
文学作品除了激励作用之外,还具有感染作用,正是这种感染作用才使得文学作品受到了大学生的喜爱与接受,同时也容易促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进而影响到学生的日常的思想行为,文学作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作用也发生在潜移默化之中。首先,在文学感染中培养学生的认知转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不仅是单纯的向学生传递基本的理论知识和观点概念,终极的目标是希望学生可以将内在的思想概念等转换为外部的认识实践,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的将政治观念或者道德意识完全融入到真正的日常生活中,不过这种内外的转化实际上存在着很大的难度。研究表明,内在的理论意识只有得到真正情感体验时才能真正转化为思想意识并在实际行为中长期地贯彻下去,这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加入情感的教育,而文学作品本身蕴藏的深层次情感正好符合这种要求。学生对文学作品阅读理解的加深,就会真正地理解感受到其中的情感价值,这种情感的体验既包括理性的认识,也包括感性的认识,并且这种感性认识更容易影响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理解,从而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外在行为准则和行动标准。由内向外的认知虽然复杂,但却有利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其次,在文学感染中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较为单一生硬,学生在课堂上主要是被灌输一些基本的知识理论,老师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显然不足,这样的教学模式容易引起学生对课程的反感,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在课程的传授中必须注重对学生情感认知的培养。文学作品中蕴涵着丰富多彩的情感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情感认知,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自身的节操道德意识,一方面还可以熏陶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意识,最主要的是它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情感世界,让学生在情感的认知中深切地感受到人文的情怀与关怀,同时对人的价值、尊严、命运、追求等有重新的认识与了解,进而打破目前社会中人情冷漠、金钱至上的扭曲价值曲线和观念,最终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发展。
综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项极其复杂且重要的工作,因此各高校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教师在文学作品的选择上也必须经过严格的筛选和选择,因为目前市场上的书籍良莠不齐,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从而使得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充分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
作者:陈润瑶 单位:内江师范学院工程技术学院
第八篇
1新媒体环境与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在关联
1.1新媒体环境丰富了公民意识教育的渠道
信息公开、民主平等、开放互动、广泛参与等既是网络新媒体的特点,也符合公民意识教育基本内容的要求。新媒体平台的广泛应用丰富了公民意识教育的渠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信息的及时公开与传递,有助于激发公众的参与意识。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速度快,渠道多元,社会公共信息更加公开透明,公众可以更为全面地了解社会发展。信息的充分掌握对于提高公众的社会参与水平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广泛的社会参与,公众对民主政治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参政议政意识得到显著提高。其二,互动开放的参与环境,有助于增强公众的责任意识。依托新媒体平台所具有的开放性和互动性,公众对社会话题的参与不再仅仅停留在接受和了解的层面,而是可以更为深入地参与到事件讨论和问题解决中去。在参与讨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一名公民所要履行的现实的义务和责任被公民切身体会到,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国家大局观念得到巩固和增强。其三,民主平等的表达渠道,有助于提升公众的监督意识。在新媒体环境中,普通民众对公共权力表达质疑和诉求不再受“身份”的限制,新媒体平台为公众建立了一个更为民主与平等的表达渠道,使普通民众也能和媒体一样行使社会舆论监督的权力。新媒体的身份隐蔽性和平等性使得监督的成本和风险较小,更有助于提升公众的监督意识,通过在网络舆论空间检举揭发各种社会丑恶现象,激发公众强烈的正义感和公平感。
1.2新媒体环境助力公民意识教育模式的创新
公民意识教育重在使受教育者将理论知识内化成为自觉意识,在日常行为中体现出应有的公民素质。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受教双方在教育过程中构建双向互动的交流模式,通过对公共生活领域热点话题的积极探讨,帮助教育者全面掌握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受教育者将理论内化为意识。目前,高校开展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主要采取的是传统的理论教育模式,通过开设相关的政治理论课程,系统地指导大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在由教育者、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三个要素组成的传统教育模式中,教育者处于核心地位,主导整个教育过程,而教育的目的则是使受教育者接受和掌握教育内容。这种单向的教育模式,虽然有助于受教育者较为系统地梳理和认知理论知识,但由于教育过程中教受双方地位的不平等,教育者往往容易忽视受教育者的个性化需求,双方之间缺乏更为全面深入的互动交流。新媒体平台所具有的平等开放、即时互动的特点,能够帮助教育者在开展公民意识教育的过程中更为有效地与受教育者开展互动。将新媒体平台引入公民意识教育过程,与高校传统教育模式形成互补,将“线下”的理论教学与“线上”的交流互动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教育者全面掌握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与个性需求,更为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通过对社会生活领域热点话题的探讨交流,有助于使受教育者由被动地接受信息转为积极主动地寻找自己所需的信息,并参与其中,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结合,加深理解与内化。
1.3新媒体环境拓展了公民意识的实践平台
新媒体环境下,虚拟的互动交流环境为公民意识教育提供了全新的实践场所。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社会互动的具体场所和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界限,让这种互动在更大的时空中构建,公众也正是因为他们对公共事件的参与而转变成为了公民。[2]”随着新媒体全面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身份”退场的虚拟空间给予了公众更多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与自由,也同样为受教育者参与公民意识实践提供了可能性。在2014年茂名PX项目事件中,清华大学化工系的学生发现,百度词条上PX的属性被网友由“低毒”改为“剧毒”。清华大学学生认为,这样的篡改有悖于科学常识,于是双方展开拉锯,短短几天PX的属性在“剧毒”到“低毒”之间反复被修改30多次,引发网络舆论热议。这次事件虽一波三折,但最终以清华大学学生的完胜落幕。在上述个案中,大学生理性地表达了自身的观点,同时也捍卫了公众的知情权,是当下大学生公民意识训练和实践的典范。
2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环境对于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影响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另一方面,多元化思潮充斥下的网络社会,道德与法律的约束作用相对乏力,在某种程度上也扭曲和弱化着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2.1缺乏有力的舆论引导,主流的意识形态遭到冲击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多元性和资源共享性的特点,使大学生更容易接触到多元化的价值观、文化和政治体制。多元化的社会舆论及其背后所反映出的迥异的价值观念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文化习惯。部分大学生对这种多元文化间的碰撞缺乏全面认识和理性思辨,加之互联网舆论的扩散效应和境外势力的推波助澜,致使一部分缺乏判断力的大学生对西方国家的价值观、政治制度盲目崇拜,而社会主义价值观、政治制度等主流意识形态则受到冲击。
2.2缺乏完善的法制约束,网民责权意识淡漠
新媒体网络所具有的虚拟性和开放性为公众参与社会生活提供了一个更为平等与自由的空间,这一方面有助于激发公众参与社会事务的热情;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的约束力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相对迟滞。对于价值观、道德观正处于形成阶段的大学生来说,在网络这个法律和道德约束力相对薄弱的虚拟环境中,仅靠个人的道德自律难以持久地约束自身行为。新媒体平台互动开放的特点,决定了普通网民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传播者。面对新媒体平台上汇聚的海量信息,其中的感性信息比理性信息更容易得到受众的注意和转发。这使得一部分新媒体使用者对感性信息呈追逐态势,为了博取眼球,甚至不惜以臆测代替事实进行传播。2014年5月,呼和浩特市一名大学生卢某在微博上散布关于“40余名暴徒抵达呼和浩特”的信息,后经当地公安机关查证,该消息为造谣信息。而卢某散布这条网络谣言的目的,只是为了提升微博的关注度和转发量。这个案例中,大学生盲目地追逐注意力崇拜,展现出的是其非理性的一面,也是公民社会责任缺失的表现。而广大网民在转发和扩散这条不实消息的过程中,缺乏对消息本身真实性的甄别与考量,甚至抱着“宁可信其有”的态度参与其中,成为网络不实信息的传播者,在这样的现象背后也暴露出新媒体环境下法律与道德约束力缺失的短板。
2.3缺乏理性思辨精神,滋生偏激的批判意识
受限于主观认识层次的差异,人对于事物的认知往往容易出现偏差,容易片面地放大或进行过度解读。在传统传播媒介中,由于传播速度较慢,类似的误判造成的影响会小很多,而在新媒体环境中则不然。2009年3月两名女子因穿和服在武大樱花园拍照,引发学生的反感并遭到了驱逐。这一事件很快在网络上形成热议,网友对当事的两名女子群起而攻之,并且事件发展愈演愈烈,不断地向偏激的方向发展。更有甚者对两名女子展开“人肉搜索”,将其信息公开置于网上供网友批判。而根据事后媒体的采访,其中一位涉事女子表示,穿和服拍照只是觉得好看,没有任何其他意图。当事人的无心之举却为自己招来大祸,网民这种偏激的行为方式值得反思。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激情有余而理性不足,独立意识相对薄弱,而盲目从众的心理又使他们容易发表非理性的言论,缺乏理性思辨精神导致了大学生轻率盲目地参与到网络事件中去,忘却了作为公民所应坚持的道德与法律底线,成为了浮躁与从众的一份子。类似的网络事件也在无形中为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正确的公民意识设置了障碍。
3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路径选择
实现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与新媒体环境有效对接,不仅要着力克服网络公共参与过程中的弊端和负面效应,也要将公民意识教育与新媒体的特征紧密结合起来,探寻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新路径。
3.1提高大学生对新媒体的认知和使用能力
新媒体时代公众在网络上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传统的信息受众群体逐渐参与到媒体中来,拥有了生产、收集和传播信息的自主权。在这一背景下了解信息传播的一般规律,培养甄别与评判信息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通过媒体认知事物的过程中,传播媒介所展示给我们的并不是现实环境的真实再现,而是通过传播媒介对相关的信息或事件进行筛选和加工后呈献给我们的虚拟环境,而这一过程中与现实环境就会存在某种有意或无意的偏差。[3]这一规律不仅适用于传统媒体,也同样适用于新媒体,了解这一规律有助于大学生对新媒体信息做出正确的解读与评判,提高他们对新媒体信息传播的认识能力。除了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解读能力以外,理性表达见解也是使用网络新媒体过程中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新媒体网络为公民广泛而深入地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提供了一个便捷、高效的平台,各种思想与观点得以在这一虚拟的领域内彼此借鉴、自由辩论,并最终以达成理性共识的方式,形成促进合理决策的舆论力量。面对复杂的环境与问题,大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尚不成熟,因此,大学生想要通过新媒体平台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开展公民意识实践,则必须不断提升自己对新媒体的认知和使用能力。
3.2充分利用公共网络资源,激发大学生开展公民意识实践
作为一个充满激情与活力的群体,大学生更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更为热衷于关注和参与社会热点话题。因此,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必须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来进行,从思想的角度引导大学生学会以公民的身份来正确看待社会问题。新媒体网络的出现,则为大学生开展公民意识实践搭建了良好的互动平台。借助网络的力量,大学生可以更好地参与到社会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对公民意识的内涵也能有更为直观的认识。
3.3大力加强网络空间管理,强化公民意识教育环境保障
一方面,要规范网络舆论引导。建设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主流新闻网站,能够在新闻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准确的、权威的报道,掌握网络舆论的主动权。网络媒体同样可以借鉴传统媒体的经验,对一些影响重大的新闻事件进行深度挖掘报道,在确保公众知情权的同时,也消除了一些虚假信息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同样也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传递争取到了新的阵地,借助新媒体网络的广泛受众性,可以使人们更为准确和全面地了解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内涵。另一方面,要不断健全和完善新媒体社交行为的法律法规,大力推进网络实名制。要使网络社交行为趋同与真实社交行为,推行网络实名制势在必行,只有让网络活跃的个体在虚拟社交中感受到“法治”的严肃性与合理性,并为之承担法律风险时,才能杜绝网络暴力等负面行为的出现。
总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内容之一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在新媒体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背景下,要求教育者必须不断探索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新思路、新方式。将公民意识教育与新媒体环境相结合,不仅是整合放大新媒体在公民意识教育中的优势,也是为了我国逐步实现人的现代化做好铺垫。
作者:张宾 单位:河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九篇
一、一颗“启明星”,闪耀辅导员的忠诚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是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作为一名从事学校工作多年的一线辅导员,我认为新时期高等学校必须将辅导员队伍的忠诚教育放在首位,坚定信念,始终保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为大学生自控力起骨干模范带头作用。通过不间断的教育,增强广大辅导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忧患意识。促使辅导员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引导大学生改善自控力。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经得起任何风浪的考验。
二、一缕“晨曦光”,照亮辅导员的心扉
如果没有满腔爱心、没有乐于助人的精神,是很难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高校各级党组织要树立平易近人、和蔼温馨的观念,通过经常性的交心谈心,掌握辅导员真实的思想状况,换位思考体谅辅导员,倾听他们的诉求和愿望,尊重和采纳辅导员的合理建议。要正确对待辅导员的不满情绪,多做释疑解惑、化解怨气的工作,多做宣传引导、耐心说服的工作,多做统一思想、凝聚一心的工作,使辅导员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防止他们把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去,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和自控力。各级院领导干部和系书记要把整个校园当作一个大家庭,把同事都看成是自己的兄弟姊妹,用真挚的感情和实际行动来关心人、帮助人、教育人,做到诚心、交心、知心、暖心,就如同一缕“晨曦光”,照亮每位辅导员的心扉,一定能形成心齐气顺、团结拼搏、干事创业的良好局面。
三、一个“加油站”,提升辅导员的素质
高校应把提高辅导员素质作为重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教育方式。要提高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须做好七项技能的培训。一是语言方面的技能,包括演讲、谈话和语言文艺表演,与大学生谈心、交流等;二是写作方面的技能,即日常管理应用文的写作,工作计划规划和要点、工作总结和简报、工作报告、请示和制度等;三是运筹方面的技能,工作和活动的整体策划、主题设计、实施谋略;四是公共关系方面的技能,各种工作和活动的组织、筹备和实施,各部门协调、处置、公关等;五是信息整合方面的技能,包括现代信息源的开发利用,文字录入及图文编辑,网络信息搜寻、网上互动等。六是生活指导方面的技能,日常生活事物的处理与操作以及交通安全防范、突发情况的应对等。七是礼仪社交方面的技能,组织大学生礼仪、人际交往礼仪、公众礼仪、赛场礼仪等。
四、一场“及时雨”,滋润辅导员的心田
辅导员承担的是高压力、高强度的教育管理工作,身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递者、播音员,他们的身心健康问题比普通人更为突出。要切实减轻辅导员工作压力,通过合理配置,科学规划,实施科技强队,来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劳动强度。还必须注重用好激励机制,用奖励弘扬先进、惩处鞭策落后的方法,营造平等竞争、优胜劣汰的工作氛围,形成一套体系,让大学生耳濡目染,积极改善自控力。对辅导员首创的经验、取得的成绩、突出的事迹,要及时表扬肯定,大张旗鼓地宣传鼓励,让辅导员充分体验干事创业的成就感,激发辅导员的旺盛斗志。要妥善引导辅导员减少与学生日益扩大的年龄差距带来的管理代沟,分析了解辅导员工作今后的发展趋势和出路,解除辅导员的后顾之忧。
五、一盏“警示灯”,注视每位辅导员的动向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辅导员面临着经济改革大潮中各种各样的诱惑,称职的辅导员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大学生自控力的主要参照物,应该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如个别辅导员存在对学生吃拿卡要,利用职权谋取不正当利益,要坚决采取“零容忍”态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要保持辅导员良好的生活作风,杜绝侥幸心理,时刻自我警惕、自我戒备、自我约束、慎行慎独,不放松、不放纵、守规矩。
六、一条“红绶带”,衡量辅导员的业绩
“言传不如身教”,思想教育不仅仅是开会、学文件、读报纸,应从多种途径来开展。既要注重平常传达学习政治理论,又要联系实际工作开展实践教育;既要在日常管理辅导员的工作方法上有的放矢,又要在考核标准要求上实行精细化管理;既要不断加强辅导员正面教育疏导做到发挥榜样力量,又要注重反面教育做到警钟长鸣。要狠抓辅导员日常管理和绩效考核,注重引导辅导员牢固树立争先创优,永不言败,昂扬向上的坚定信念,牢固树立“围着红旗转、瞄着第一干”的争先意识,牢固树立“小岗位要有大作为”的进取精神。要通过培养和树立标兵能手、先进典型,使广大辅导员学有榜样、赶有方向,激励辅导员争先创优,用言传身教改善大学生自控力来适应社会发展。
作者:尚明玉 赵福生 单位: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
第十篇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文学的特点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学形式,它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提高大学生思想品行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网络文化与思想教育的关系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一方面,网络文学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教育的内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教育使得网络文学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因此可以说它们之间是双向互动的关系。首先,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传播的载体,它的出现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数字技术的繁荣发展催生了网络文学产生,使其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早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潜移默化之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学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它在网络浪潮的冲击下,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于是一种新兴的文学类型网络文学应运而生。与传统的文学作品相比,网络文学无论是在作家的写作心态方面,还是在作品的表现方式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大学生是网络这一新生事物的主要使用群体,他们对网络不仅接受程度高,而且参与网络互动的热情有增无减,这为网络文学成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资源提供了可能。网络文学数量庞大、内容丰富多彩,它在促进大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人格修养等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总之,网络文学的出现在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同时,还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更加显著,作用巨大。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是网络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向导,它为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思想支持与保证。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表现方式,其发展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引。网络文学的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指引,如果没有思想政治作为自己的向导,那么网络文学就无法实现文以载道的育人作用。网络文学以新颖的表现方式、与众不同的审美内涵吸引着大学生的目光,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阅读网络文学作品,能够对社会形成一定的认识,从而能丰富社会阅历,启迪人的心灵,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1]网络文学为大学生思想教育注入了活力,与传统文学相比呈现出无可比拟的优势。当前网络文学作品的数量虽然十分庞大,但是质量良莠不齐,其间充斥着许多文学的糟粕,这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网络作家要在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的指导下进行文学创作,这样才能使网络文学在思想上保持正确的方向,这是其之所以能够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的原因。
二、网络文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
网络文学是新兴网络技术与文化内容相融合的综合体,是文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衍生形式。网络化的普及不仅改变了文学的传播方式,推动了网络文学的兴起,而且它还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丰富的网络文学作品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充实的物质基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与科学文化素养;另一方面,低劣的网络文学作品会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遭到冲击,进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与交往能力。首先,网络文学凭借自身的优势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网络的开放性与多元化为大众参与文学创作提供了平等的机会,因此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畅所欲言。网络文学的门槛低,这使得每个人都有成为网络作家的可能,大学生作家就是网络文学创作大军中的一大主力。开放的网络环境在开拓大学生视野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多姿多彩的网络文学作品迎合了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他们的情感宣泄提供了一个平台。大学生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转折阶段,情绪波动极大。网络文学在情感表现方面更加直接、大胆。大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文学作品,可以发泄心中的不良情绪,在阅读中获得快乐。总之,网络文学为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开辟了全新的空间,提供了新的方法与途径,在大学生人格培养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次,网络文学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网络文学深受大学生的青睐,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与此同时,大多数网络文学作品又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很多作品甚至离经叛道、是非观念淡薄。[2]网络文学在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方面的缺失,很容易造成大学生道德意识淡薄,使他们陷入迷茫、颓废的境地。高校网络文化犹如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许多消极的影响。比如网络文学具有信息资源丰富、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等特点,这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空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时效性与广泛性。但是网络文学中还充斥着许多腐朽的垃圾文化。它们的存在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沉迷于网络虚拟的世界中难以自拔。网络文学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容易导致大学生形成错误的思想价值观,进而走向歧途。因此,高校在利用网络文学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趋利避害,不断激发网络文学的积极作用,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
三、网络文化下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网络文学虽然具有写作门槛低、参与程度高、影响范围广等诸多优势,但其弊端也十分明显。例如网络文学的作品质量参差不齐,思想艺术价值不高,这严重制约着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深入大学生心灵并产生长久影响力的一种教育,其过程是细微的、漫长的,同时也是曲折的、复杂的。[3]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校与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力量的通力配合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首先,文学网站要加强监管,切实落实和完善网络文学作品的审查制度。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教育中极为重要的构成要素,如何将网络文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来,这成为一个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网络是大学生自由表达思想和进行情感交流的主要空间场所,但同时这种自由与开放也造成了网络环境的混乱,致使网络文学作品呈现出良莠不齐的情形,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重重困难。为此,高校要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完善文学网站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网络文化监管的法律法规,以此来为大学生思想教育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目前,我国的网络立法尚不完善,这给网络垃圾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可乘之机。为了确保网络文学的绿色、健康,网络监督部门可以加强对网络文学的过滤与甄别,最终彻底净化网络文化环境,规范网络文学的写作方式。其次,高校在利用网络文学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要对网络文学作品进行细致的筛选。学校掌握着大学生教育的主动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着自己的主导地位。为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要从学校入手,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使大学生对网络文化形成正确的认知意识。低劣的网络文学作品不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品味,很容易使他们迷失在其中,无法自拔,这对大学生个人的成长十分不利。复杂的网络文学环境给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带来困难。因此学校需要在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过程中积极引导,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以达到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同时教育工作者要打破传统教育方式的束缚,充分利用网络文学的优势,引导教育工作扎实、稳步地向前迈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其时效性的实现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网络文学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学样式,它对大学生有着极强的吸引力与影响力,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形式。作为一种崭新的思想教育方式,网络文学不仅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更丰富了高校思想教育的内容,有利于促进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深入。
作者:覃华艳 单位:内江师范学院
- 上一篇:中学体育教学策略研究论文10篇
- 下一篇: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体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