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共4篇)

时间:2022-06-23 10:25:22

导语: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共4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共4篇)

第一篇: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理念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提高高中德育实效的必然选择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以权威者自居,学生成为了教学的客体和改造对象,教育内容缺乏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教育变成了强制灌输,这种以升学率为根本指标的功利性思维导致德育效果不理想。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提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为高中德育工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因此提高高中德育实效,就应该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本,关心学生需要,以改变学生生活方式为落脚点,把学生看作是完整的充满活力的人,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所主张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生活世界,以人为主体、以生活为中心、以教育为导向的教育模式相一致,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围绕社会生活,在教学中确立高中生的主体地位、从高中生的实际出发、引导高中生积极参与,关注高中学生个体独特的生长环境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高中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成为当前提高高中德育实效的必然选择,这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四个必修模块———《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所散发的生活气息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它强调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疏离生活的表现

(一)教育目标理想化,忽视高中生的主体差异性

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以高考为指挥棒,承担着为高等院校选拔学生的任务,因而高中教育变成了专才教育和精英教育,而非通才教育,由此导致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是培养“高素质的公民”、“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等抽象的概念,目标过大、过高,偏于理想化和政治化,成人的标准、整齐划一的要求偏离了高中生的身心发展实际,对高中生个体的现实生活需求和精神追求关注不够,忽视了高中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和接受水平,没有尊重高中生在现实生活成长中所表现出的个体差异,只注重少数学生的发展,忽视绝大多数学生,使得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大众基础,很难为学生所认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低效,进而使学生形成一种逆反心理。

(二)教育内容过于知识化,远离高中生复杂的社会生活

在旧课程标准中,高中思想政治遵循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双基”标准,强调马克思主义常识和社会科学常识教育,使理论知识变成带有理想化色彩的规训和教条,导致教育内容过于贫乏和空洞,忽视了高中生学习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和社会实践,内容编排与高中生的生活进程没有紧密结合起来,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没有紧扣时展的脉搏和高中学生成长的实际,不能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尤其是不能充分发掘和利用现实生活的生动教育资源,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停留在理论和抽象的层面,与社会生活相分离,不容易被高中生所接受和理解,不利于提升高中生的生活品质。

(三)教育方法理论化,脱离高中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受“唯高考分数论”的招生体制影响,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以教师的说教为主,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高中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机械地执行,已有的生活经验不能成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与交流,这种静态的教学方法忽视了教育活动中所蕴涵的与个人生活体验紧密相连的人文价值与人文精神,因缺乏生活的气息,导致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偏重认知,注重说理,忽视践行,从而造成高中生不能将已有经验和新学习材料联系起来,很难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使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生活相脱离,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三、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途径探索

实现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贯彻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使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关注高中生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同时注重开发高中学生的禀赋和潜能。

(一)教育目标注重层次性,体现个体差异

1.确立由精英到大众为实践基点的目标。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以广大的高中生为对象,从他们的现实需要出发,并为广大高中生服务的,即从广大高中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来设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确立由精英到大众为实践基点的目标。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我们将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回归到广大高中学生,以广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依据,从现实生活出发,制定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目标,而不仅仅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定位于某一部分高中生群体,它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使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更具有实现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

2.构建由单一到多层的目标体系。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层次就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当中,根据高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不同层次的思想意识和人格素质以及思想品德发展的梯进式特点,从而形成不同层次的目标。这种层次性的目标是由学生在现实生活当中的实际思想品德状况的层次性和它的梯进式发展特点所决定的。所以当我们面对现实生活的多样性和教育对象的层次性时,应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由单一层面走向多层次,针对不同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区分不同的层次,构建由单一到多层的目标体系,将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使不同思想层次的高中生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目标定位,不以服务高考为唯一定位,进一步体现出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育内容要立足现实,联系生活

1.教育内容贴近生活。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由生活来决定的,它取材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更要立足于现实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我们确定教育内容一方面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高中生的实际,另一方面还要根据社会生活的需要。因此,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要尽可能多地研究生活、融入生活,从实际生活中取材,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思想的、社会的、价值的、道德的问题与困惑出发来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只有从我们的实际生活出发,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保持活力,不至于与现实生活相脱离,从现实生活出发有利于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素材,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2.教育内容应“知行”并重。生活化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师生之间彼此交流,互相增长知识的过程。高中政治教师不仅要充当理论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如何在他们的生活中去深化、理解相应的理论知识,学生不仅要知道和掌握知识,更要在现实的生活中践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内容,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的融入到生活中去,把生活当成思想政治教育赖以生存的土壤。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最大限度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真正做到“知”与“行”、“学”与“做”的统一。因此,我们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生活体验所得到的结果。

(三)教育方法多样化,结合生活

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我们运用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课堂教学与活动参与有机结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与实践性的完美结合,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再精心的教学设计,也没有现实生活给予高中生的教育更真实、深刻。教育的作用就是帮助受教育者更好地融入到生活世界,也就是说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体验,把社会发展的过程纳入到教育过程当中,使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真实地反映生活,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走进、融入到高中生的生活中去,使他们亲身感受社会的发展和人文的关怀,培养高中生的观察力、判断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高中生的求知欲,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自身的体验过程中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同时高中生在践行体验,即通过把体验回归生活、应用于生活和实践,将之逐步升华为自身的态度、品质、信念、技能、实践能力等素质。回归生活的教育,才能实现其本真的意义和价值。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实现途径,对于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我国的教育过程当中,应该充分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作用,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提供强大的动力。

作者:郭淑清房咏梅张珊珊工作单位:通化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第二篇: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转变

一、信息化条件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网络正以异常惊人的速度进入高校校园走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2013年1月巧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胧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保持低速增长。马克思•斯劳卡说过岁技术用某种我们并不总能预见的方式,规定着我们的行为。重新定义了我们的价值观重塑了我们的生活方式。”¹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度发达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容易产生网络思想偏差与行为偏差基至导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如何适应信息化条件,因势利导,开展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成为当前我国大学一个无法回避且函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信息网络普及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教育功能,为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添了难度

传统社会里信息在传播之前都是经过预先筛选和过滤的而网络是全球的在网络上的信息具有多样性、随意性、公开性、不易控制的特点许多隐藏着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意识形态对立与冲突的信息通过网络涌入大学生头脑。青年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形成时期段有足够牢固的精神屏障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对网络信息缺乏甄别过滤功能这些信息的传播会深刻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导致大学生价值冲突使其价值取向多元化从而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教育功能为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添了难度。

(二)信息网络普及深刻影响大学生的行为模式和个性特征,挑战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

网络在不知不觉中改变这大学生的行为模式,影响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方面面。当代大学生上网有如下特点:一是上网的频率高基本上每天都要上网肩时候甚至一天上网好几次。二是上网的时间长。一次上网至少在半个小时以上肩些用手机上网的同学甚至就整天挂在网上。当代青年大学生依赖信任网络肩些甚至沉迷网络之中不能自拔。有些同学沉溺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色情网站很少参加学校和班集体的活动人际关系淡漠。

二、信息化条件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了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人类以超乎想象的速度步入了信息时代。在信息化条件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必要创新。

(一)利用网络交流信息技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代化

2007年总书记在《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讲话中强调要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的建设掌握网上舆论的主导权提高网上引导水平拼求引导的艺术积极运用新技术加大正面宣传的力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利用信息网络交流技术来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

1、利用博客

博客是一种新兴的电子媒体和信息传播渠道是一种通常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的文章的网站是继E阳“、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至今已十分受大家的欢迎具有如下显著的特点第一即时性。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和传播文字、图像、音响等信息。第二方便性。只要有网络可以随时随地和传播信息第三,自由和开放性。它是自由度最高、开放性最强的一种电子媒体。第四灵活及丰富性。博客形式灵活、内容丰富。有小说、诗歌、散文、时评、通信、日记、经济、研究论文、电子杂志等。第五,平等互动。作者与读者之间能随时互动。第六零门槛。网络用户都可申请。第七大众性和广泛性。作者和读者的无限广泛性。

2、利用QQ和QQ群

腾讯QQ,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基于intemet的即时通讯(IM)软件是目前国内最流行的网络聊天工具。据统计截止到2012年5月份腾讯QQ注册用户高达又52亿人在中国即时通讯软件市场中占有很大的份额。任何人都可以使用QQ与好友用户进行交流信息即时发送回复。此外QQ还具有语音视频聊天、手机短讯、Bp机网上寻呼、聊天室、传输文件服务等功能。QQ群是腾讯公司推出的多人聊天交流服务群主在创建群以后河以邀请朋友或者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到一个群里面聊天。在群内除了聊天腾讯还提供了群空间服务在群空间中用户可以使用群BBS、相册、共享文件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

3、利用微博

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较2011年底增长了5873万,网民中的微博用户比例达到54.7%。手机微博用户规模2.02亿,占所有微博用户的65.6%接近总体人数三分之二成世界第一大国。随着微博在网民中的日益火热微博效应正在逐渐形成。微博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快速信息传播的速度快。例如你有200万听众称的信息会在瞬间传播给200万人。

4、利用手机微信

手机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初推出的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聊天软件。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微信与好友进行形式上更加丰富的类似于短信、彩信等方式的联系。手机微信软件本身完全免费使用任何功能都不会收取费用手机微信时产生的上网流量费由网络运营商收取。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以博客和微博为主导,开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利用微博和博客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旧寸事评论”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俐用QQ在线聊天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疏导;利用QQ群传递信息,上传资料实现思政教育资源共享;以微信为凭借构建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递机制。这样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了解青年大学生真实心态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宏观导向的主动权因势利导地给予学生教育和帮助坚持主流价值观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建立和占领网络阵地,主动拓宽思想政治教育领域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曾说少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难就拥有了整个世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全面加强校园网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要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服务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而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信息化条件下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要抢占网络阵地。设计和建设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题网站。

1、开发融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工作和生活为一体的、多样化的教育主题网站。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融入网络文化生活中真正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推动先进的网络文化建设。

2、网站应采用迎合青年大学生心理和思想需要的内容和形式使得青年大学生能在网站里找到价值归属感。网站所提供的内容应该丰富多彩包括时政要闻、媒体聚焦、工作巡礼、领导讲话、院系传真、青年研究、工作简报、活动海报等等。内容应当贴近学生学习、成长的实际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特征和需求提供全面的、综合化的信息服务。

3、提网站信息的时效性。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建设要持之以恒及时更新信息、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

(三)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

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丰富的表现力来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综合运用网络提供的录像、录音、画册图表等资料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思政教师应改课堂上的“灌输”为“说服”和“引导”才巴大学生当成平等主体洪同学习和进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分析网络最新热点问题台理引导青年大学生。

(四)培养一批会使用网络技术的高素质思想政治教师队伍

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网来网去”的有效互动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网络素养水平是关键要素。首先树立网络教育意识。大学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主动积极地投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吸纳现代网络技术发展的成果构建适应信息社会条件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方法体系。其次通过定期学习培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网络素养水平。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掌握网络传播规律,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树立自己的权威引导网络文化生活的健康发展。现今社会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异军突起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社会等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现代人的我们正在一步步融入信息社会的崭新时代。大学应该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做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效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塑造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作者:李嘉慧工作单位:湖北科技学院

第三篇:思想政治教育序列化建设构想

一、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序列化的必要性

提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现实需要。长期以来,由于受“两极对立”思维的影响,存有一种认识误区,即认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针对学生实际问题所进行的教育,因而是一种临时性和短期性的教育。正是受这种错误认识的误导,很多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序列化建构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缺乏战略性的思考,以至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呈现出散点状态”[1],系统化和科学化严重欠缺。不可否认,由于受教育特质的影响,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体系相比的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灵活性和及时性的特点。但是,这种灵活性和及时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实际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是一个整体性和层次性和谐统一的完整系统体系,其组织实施同样需要考虑系统序列化问题。当前,由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组织实施缺乏系统化、序列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我们要走出传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克服目前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组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就必须首先确立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性思想,强化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实施的系统性理念,注重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体组织实施过程中的序列化问题。提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现实需要。追求实效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追求可以从多个维度加以把握,但最为根本的还是在于教育内容是否科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结构系统中的核心要素,“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既是思想政治教育追求实效的工具手段,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要求的现实体现,同时,它也是教育对象直接接受、面对和评价的东西。”[2]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建构也可以从多个维度加以把握,而内容建构的序列化问题则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序列化建构之所以有助于教育实效的提升,是因为学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序列化呈现,不但可以克服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中盲目、随意的弊端,增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同时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接受内容要求,把握和理解内容要求,并在教育实践中贯彻和践行内容要求。概言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序列化呈现方式,既有助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实施,也有助于教育对象的接受学习,因而必然有助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的提升。贯彻国家意志的现实需要。实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的序列化,既不是我们的创举,也不是我们心血来潮,相反,而是为了贯彻国家意志的逻辑必然。因为,党和国家的有关文件中事实上已经明确提出了实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序列化建构的有关说明。例如,《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中就曾明确指出“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观点,主张“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学生身心特点、思想实际和理解接受能力,准确规范德育目标和内容,科学设置德育课程,积极开展德育活动”。而这些规定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追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序列化建构。因而,在这里,我们明确提出实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序列化建构事实上也是为了落实有关政策要求的逻辑必然。

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序列化的可行性

学生品德发展的阶段性、顺序性和相对稳定性决定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以进行序列化建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针对学生品德发展实际中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教育,而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是千变万化的。面对这样的教育对象,能否建构一个相对稳定的序列化内容体系?我们认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但需要序列化,而且完全可以序列化。因为,虽然影响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因素是复杂多变的,且经常出现反复现象,但学生的品德发展却并非是完全杂乱无序、无章可循的,相反,而是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顺序性,并且在一个特定时期内表现出一定的相对稳定性。学生品德发展的阶段性、顺序性以及相对稳定性为我们研究和建构序列化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提供了心理学方面的理论依据。所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完全可以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决定其基本内容。我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丰富性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序列化建构提供了实践经验借鉴。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总是从已有的经验出发,在不断总结正反经验中深化。“正确的策略只能从实践经验中产生”[3]。而对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序列化建构而言,其同样离不开长期以来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这一土壤。虽然给予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明确的名称与定位是新世纪以来的事情,但事实上我们一直具有重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悠久传统,也形成了一系列关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序列化的丰富经验。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伴随着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序列化问题关注度的不断提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在适应学生品德发展规律,建构科学内容序列方面,更是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生成的这些宝贵资源,可以为当前我们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序列化构建提供必要的支撑。通过总结、概括我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序列化建构的优良传统和实践经验,揭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序列性特点和规律,把经验上升为科学,构建和完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系统序列就成为了可能。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丰富性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序列化建构提供了理论基础。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4]要做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序列化建构这项工作,就必须对其进行反思性的理论研究。当前,在经历了长时期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构建问题高度重视的背景下,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序列化问题事实上已经开始逐渐进入研究的视野,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这一问题、研究这一问题,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这些理论成果为我们进一步建构和完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我们完全可以在吸收和借鉴这些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实践建构科学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序列。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可以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序列化建构提供有益借鉴。任何一项实践的深化既不是历史隔绝的无根创造,也不是闭门造车的自我延续,它应是历史与现实、自我与他者辩证统一的产物。因此,对历史进程的自觉回顾与总结,对他者经验的自觉吸收与借鉴,既有助于理论研究的深化,也有助于实践进程的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握层次性、体现序列化,这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早已熟知,有的不仅口头提倡,更曾付诸于有效实践。如我国宋代的大教育家朱熹,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就主张“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而后教以远者大者”的理念,并具体地提出了“小学学其事,大学穷其理”的内容序列。又如,新加坡曾系统规划品德教育内容序列:“小学一年级的课程注重‘个人’,二年级课程注重‘家庭’,三年级课程注重‘学校’,四年级课程注重‘邻居’,五年级课程注重‘国家’,六年级课程注重‘世界’。”[5]这些力求将教育内容的整体性和层次性科学统一,从而寻求内容组织序列的思想资源与实践经验,对我们建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序列,是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的。

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序列性构想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序列化的学段指向。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序列化建构,本质上就是要在切合学生品德发展实际和满足学生现实需要上做文章、下功夫。根据这两大依据,并在综合大量调查研究基础上[6],我们尝试归纳、提炼大中小学各个学段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指向。第一,小学阶段:行为习惯养成。对于处于基础教育初始阶段的小学生而言,其品德发展具有基础性的特征,接受能力、理解能力较差,道德认识停留在表面化的趋势明显,并且“认识和行为、言与行是基本协调的,具有依从作为权威人物的特点和强烈尊重规则倾向”[7]。因此,学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品德养成层次上,学校应从简单、易行的规范教育入手,通过一系列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日常生活必备的行为规范,尤其是最为基本的文明礼仪规范要求,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第二,中学阶段:道德品质培养。对于处于品德发展习俗阶段的中学生而言,虽然其身心发展虽然已经接近成熟,对客体和认知的也有着积极的渴望,但过渡性和感性化特征却依然明显。因此,在这期间,学校应该根据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其现存的主要问题,以“教会做人”为核心目标,有的放矢的利用吸引力大、参与度高的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价值选择能力,教育内容的重点和落脚点应放在帮助学生确立良好的道德品质上。第三,大学阶段:道德观念培育。“大学阶段是身心发展接近成熟的时期,也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8]。处于这一时期的学生,理性思维的模式逐步形成,独立的批判性意识也显著增强。因此,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应然序列是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以使其成为高度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为此,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设定要突出“穷其理”的层次导向,教育的内容的重点要放在理论解读上。年级分解细化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序列化的重要环节。除了要重视学段间的差异之外,同一学段不同年级间的差异也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序列化建构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目前,虽然我们的日常思想政治内容体系在总体上已经基本形成了大中小学三个阶段性的层次序列,但在阶段内部却并没有做进一步地分解,未能充分考虑到学段内部不同年级间学生品德发展和现实需要的差异性,以至于学段内部各年级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序列化设计缺失问题。事实上,对于同一学段的学生而言,其品德发展特点和现实需要是有着较大差异的。例如,虽然都是小学阶段,但一年级学生和六年级学生间的品德发展特点、现实需要及面对的问题显然是不一样的。再如,虽然都是大学生,但大学一年级学生和四年级学生间的品德发展特点尤其是现实需要和面对的问题也是有着较大差别的。我们要提高实效性,就需要注意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施的年级间细化。

作者:郑敬斌工作单位: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四篇: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分析

一、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

何为意识形态性?要弄清此问题首先要把握何为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一个意义广泛、争议颇多的概念。法国学者特拉西在19世纪最先使用“意识形态”一词。此后,意识形态一词在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广泛使用,但对其内涵有不同的认识。我国哲学界和政治学界通常把意识形态与观念上层建筑等同起来,认为意识形态是系统化、理论化的阶级意识,阶级性是其本质特征。笔者赞同俞吾金对意识形态的理解:“在阶级社会中,适合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及竖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而形成起来的,代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情感、表象和观念的总和。”[2](P129)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始终是意识主体对物质生活的反映,是对特定阶级或社会集团利益的反映。换言之,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不同阶级有不同意识形态。正如列宁所言:“在为阶级矛盾所分裂的社会中,任何时候也不可能有非阶级的或超阶级的思想体系。”[3](P326-327)在这里,我们说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意识形态性,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总是一定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传播和维护一定阶级的意识形态服务的,是为实现和维护一定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的。由于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体现为阶级性。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归结为阶级性呢?这是因为,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等方面,尽管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也具有阶级性,但阶级性更多地是与政治教育相适应的。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归结为阶级性,容易使人把思想政治教育简化为政治教育,难以全面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相当部分是社会性的,是社会各阶级都能认同和接受的。相比较而言,意识形态性所指向的内容更为广泛,能较好地涵盖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意识形态性也更能全面、准确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定。

二、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是其所是的本质属性

一切事物都存在于关系之中。“属性就是一事物与他事物在相互联系中表现出来的质。”[4](P170)我们应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其他类型教育的关系等角度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

(一)意识形态性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发展的始终,是其最一般最稳定的属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一定阶级实现其政治目的的重要方式。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5](P98)综观阶级社会发展历史,古今中外每个时代的统治阶级都会通过一定的途径来传播反映其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尽管内容、方法、称谓等有所不同,但其实质都是意识形态教育。原因何在?众所周知,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国家权力也是如此。各种政治力量此消彼长,不断变化。任何一种政治力量都不能一劳永逸地取得国家政权,时刻面临着与其他政治力量的较量与斗争。任何一种力量要在竞争中胜出,都必须借助意识形态宣传工具,并在意识形态斗争中保持优势。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反映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并为其服务的意识形态,即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二是反映已被消灭或正在被消灭的生产关系的意识形态,即没落阶级的意识形态;三是反映当前社会中生长着的新生产关系的意识形态,即代表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进步阶级的意识形态。这些意识形态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冲突。若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其统治地位就会受到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证明统治阶级比被取代者更具优越性,使其权力上升为合法性权力。思想政治教育能为统治阶级权力的合法性提供有力辩护,能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统治地位的确立和维护提供有力支撑。因此,统治阶级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向社会成员灌输自己的意识形态,并要求社会成员按照统治阶级制定的行为准则行事。其目的就是发挥意识形态的导向、批判、整合等功能,统摄相近的意识形态,分化消蚀异质意识形态,使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从而在精神上瓦解被统治阶级的反抗,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定阶级传播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意识形态性是贯穿其始终的本质属性。不同时期、不同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所代表的利益是不同的,所传播的意识形态也是不同的。“在贵族统治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概念是荣誉、忠诚,等等,而在资产阶级统治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概念则是自由、平等,等等。”[5](P100)今天,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到了阶级消亡时,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才能消逝,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将发生质变。

(二)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多种矛盾构成的复杂系统。正是事物内部的矛盾,将一事物与他事物区别开来。在诸多矛盾中,有一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终,体现在该事物的各个方面,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就是事物的基本矛盾。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其基本矛盾就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对人们思想品德的要求与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的矛盾”[1](P6)。这个矛盾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既是其产生的原因,也是其发展的动力。这一矛盾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把本阶级、本社会对人们的思想政治品德的要求,转变为人们实际的思想政治品德;个体也要借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社会要求,使自己的思想政治品德与社会要求趋于一致。也就是说,这一矛盾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即社会要求的个体化和个体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化。社会要求的个体化,意味着社会意识转化为个体意识,意味着作为社会意识的意识形态转化为体现个体意识的思想政治品德。意识形态是对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的自觉反映,但是,“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6](P152)。这就是说,意识形态必须掌握群众,必须实现个体化,才能发挥其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这一过程能否自行完成?列宁基于对俄国工人运动的深刻认识,对此作出了说明。“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3](P317)思想政治教育是意识形态掌握群众的主要途径,它能用一定的意识形态影响、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价值取向,使人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使作为社会意识的意识形态与体现个体意识的思想政治品德走向统一。这样,通过转变了的人的实践活动来发挥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个体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化是一个社会成员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作为社会存在物,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对一定意识形态的把握。只有接受一定阶级的意识形态,形成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思想政治品德,即实现个体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化,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才能生存和发展。指出:“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7](P283)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体要重复人类的发展历史,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也体现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之中。人类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个体亦是如此。一个新生儿实际上是一个无意识的自然存在物,他必须不断地接收外界的各种思想观念,不断地内化社会意识,实现从自然存在物到社会存在物的转变,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人们内化一定的意识形态,形成比较稳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即思想政治品德。这不仅使一定意识形态得以巩固和发展,而且使个人发展获得更为充分的条件。俞吾金对此作了比较深刻的说明:“一个人愈是与某种意识形态认同,他在以这种意识形态为主导思想的社会中的生活就愈是得心应手。”[2](P3)

(三)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一般教育的特有属性。

从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事物的关系来看,意识形态性最集中、最突出地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显著标志。我们通常把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称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就是强调其鲜明的意识形态性,突出其特殊性以示区别。在这里,有必要专门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与一般教育的区别。我们看到,正是意识形态性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一般教育区别开来。在阶级社会中,一般的教育也是为一定阶级服务的。但是,一般的教育并不像思想政治教育那样是直接服务于阶级的,其意识形态特征远不如思想政治教育鲜明。对此,我们可以从内容、目的等角度进行分析。从内容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播的就是一定阶级的意识形态。对于一般的教育而言,它们要么反映的是社会意识形态中的非意识形态部分,如自然科学;要么反映的是意识形态的某一方面,如哲学、艺术。但思想政治教育不同,它所传播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直接就是一定阶级的意识形态。当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不是意识形态的全部。作为一个复杂的观念系统,意识形态的内容比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为广泛。我们通常认为,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但是,这并不是说思想政治教育与这些方面就没有联系。思想政治教育所进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法制观等教育,正是这些意识形态构成部分的具体化。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比任何一种其他教育更能体现意识形态的方方面面。从目的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了维护一定阶级的地位。一般的教育主要是为了传播知识、培养技能。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为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权服务的。它传播一定的意识形态,使之为人们所接受,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发挥意识形态的社会控制功能。意识形态是可以与暴力相提并论的斗争工具,是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权的重要形式。要夺取或巩固政权,总要营造舆论,先做意识形态工作。不论革命阶级还是反革命阶级均如此。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做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证明本阶级意识形态的先进性并广泛传播,使之为大多数成员所认同;二是研究、批判对立的意识形态,以维护本阶级意识形态的地位;三是结合社会现实发展本阶级意识形态。就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内容主要是马克思主义,领导者是中国共产党,实施者是高度专业化的政工队伍,依托于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主要目的是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它不仅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之成为广大社会成员的行动指南,而且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发展,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三、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性的现实要求

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一定阶级的意识形态,为实现和维护一定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就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坚持其意识形态性,就是要大力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巩固其主导地位。需要指出的是,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共同性,一定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社会的共同利益。若思想政治教育只能反映特定阶级的利益,它就不可能被多数社会成员所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内容,尤其是道德教育方面的内容,实际上是人类社会所普遍认同的。恩格斯曾指出:“现代社会的三个阶级即封建贵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各有自己的特殊的道德,……但是在上述三种道德论中还是有一些对所有这三者来说都是共同的东西……不仅如此,对同样的或差不多同样的经济发展阶段来说,道德论必然是或多或少地互相一致的。”[8](P434)因此,即便是具有鲜明意识形态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有人类社会共通之处。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这告诉我们:思想政治教育总是服务于一定阶级的,任何淡化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性的企图都是危险的。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意识形态领域也出现了深刻变化。有人主张指导思想多元化,有人怀疑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合法性,有人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等等。“淡化意识形态”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冲击,甚至危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在理论界,有人提出用“思想社会教育”、“社会性思想政治教育”、“公民教育”等来帮助思想政治教育“转型”;也有人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要自觉地向社会、向公众回归,纳入“生命教育”、“交往教育”等内容,甚至认为只要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从事精神引导的活动,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前一种主张,忽视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抹杀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是其所是的本质属性,意识形态性的丧失,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后一种观点,貌似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但实际上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容易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泛化,失却了根本。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斗争是常态。只要阶级还存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就不会停止。

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存的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对立的。在这两种尖锐对立的意识形态中,任何一种意识形态的削弱,都是另一种意识形态的加强。因此,“淡化意识形态”实质就是淡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是强化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淡化意识形态”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是西方为消解马克思主义而形成的一种政治思潮。在理论上,他们不管是意识形态衰落,还是意识形态终结,都只强调一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较量中必然会失败。在实践上,他们采用各种手段全方位、宽领域、不间断地向社会主义国家输出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今天,无论是电影、电视、音乐,还是情人节、圣诞节等,无不充斥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气息。为什么意识形态斗争如此激烈?因为意识形态对于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权有特殊作用。它可以实现政治主张的社会认同,可以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固化为内心信念和行为习惯沉积于社会成员的精神世界。阿尔都塞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赋予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职能,强调意识形态建设和意识形态教育能促使人们形成特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使之成为巩固国家政权的基础。马克思说得甚为明白:“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9](P35)因此,我们必须高度警惕,不能跌入“淡化意识形态”的陷阱。苏共亡党亡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淡化意识形态,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殷鉴不远,我们决不能重蹈覆辙。我们要引以为戒,吸取苏联在意识形态建设方面的教训,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发挥其意识形态功能。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作者:闵绪国工作单位:重庆邮电大学思政教研部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