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论文(共5篇)
时间:2022-06-23 10:21:49
导语: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论文(共5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篇: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
一、“工学结合”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了新契机
工学结合拓展了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工学结合模式下教学过程的开放性、真实性和实践性,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所形成的广阔的教育平台、丰富的教育题材、生动的教育素材,为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并潜移默化地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通过进入企业实习,学生了解和熟悉了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特别是对生产过程及技术有了亲身体验和明确认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加强有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和工作作风。工学结合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在工学结合的实践中,企业的规章制度等“能直接规范、约束学生的思想与行为”[1],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在企业管理模式下生活、工作,有利于树立劳动观念和提高团结协作意识及自律意识,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就业态度,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二、“工学结合”境遇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取向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境遇
工学结合新模式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新的价值取向,即由封闭半封闭的学校教育走向比较开放的社会教育,从单一的学校课堂走向实际的顶岗实习岗位,从理论学习为主转向实践过程为主。这种模式注重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但也给学生带来不少困惑和挑战。学校和企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机构,各自的运行模式和追求目标不同。学校以育人为目的,以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主要目标,而企业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学生职业道德素养与企业要求存在差距。企业要求员工具有质量意识、效益观念、团结协作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而部分学生自身存在的职业道德素养缺陷在参与企业顶岗实习过程中暴露无遗,如缺乏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精神,不能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关系,以及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解决,就会影响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的健康发展。
2.工学结合境遇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生有大量的时间要到企业去进行顶岗实习,企业成为高职生培养技能、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战线也必然要拓展到顶岗实习单位。但就目前情况来看,高职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既具备教师资格又具有心理咨询师等专业技能资格)非常少,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拓展与延伸。同时,高职教育教学实践中将职业素质教育与实践能力训练有机结合上,还缺乏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创新。
3.工学结合境遇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有待改进
传统“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以课堂教授、班会活动、教师谈心等为主要手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更多的时间是在企业,而且分散在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岗位,这样传统教育手段的效果就会非常有限,信息手段自然成为主要手段。在信息时代,手机短信、QQ、微信、微博等现代信息手段的应用正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逐渐普及,但90后学生追求新事物、使用新手段的频率不断加快,有时候往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刚刚掌握一种工具、搭建好一个平台,却不得不面临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导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难以得到保证。
三、“工学结合”境遇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与对策
新境遇需要新思路。高职院校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企业要为社会创造效益,工学结合就是桥梁,而这桥梁的通畅、高效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方向的一致性,实效性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这一方向的根本保证。
1.依据工学结合职业性特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互动
“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的体现,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把它作为凝聚职工的重要思想武器,要求职工融于企业的文化氛围中,做一个企业人”[2]。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是:既有良好思想素质又有优良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即通常所说的“又红又专”。工学结合职业性的特点满足了现代企业的这一需求。因为工学结合,既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职业操守的教育,也重视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信念的教育和培养,这就改变了过去职业素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偏离的状况。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主要包含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情感教育、职业习惯教育和职业能力教育等内容,其中彰显育“德”功能的职业道德教育居于核心地位。为此,我们借助工学结合这一平台,紧密联系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岗位实际,围绕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同职业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有目的的教育让学生树立职业道德意识,强化职业道德观念。在工学交替过程中,我们还特别注意让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结合具体工作、亲身经历,用事实教育学生,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与职业相关的道德、操守等方面的自我觉醒和自我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在职业道德养成方面发挥了明显的作用。同时,通过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有利于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修正自我定位”[3]。
2.借助工学结合实践平台,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空间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薄弱环节,各高校基本上是采用组织学生观看录像、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寒暑假让学生带着专题分散到农村或进入企业进行社会考察,返校后交一份调查报告完事,教学实施效果不理想。高职学生实行工学结合以来,学生有大量的时间深入企业一线实习实训,可以由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优先考虑“双师型”教师)、学生专业指导老师和企业师傅一起担任实习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师,指导学生在完成专业实习的同时,体验社会,体验企业生活,适应企业要求,学做一个企业人。同时,“在工学结合中设计一个综合考核评定表。评定表既有对专业技能实践的具体要求,也有职业素质表现的内容。通过综合考核评定,确定学生成绩并与学生的年度考评、奖学金评定、推优入党等挂钩”[4]。这样将工学结合中学生在企业的实际表现纳入课程考核之中,既能固化工学结合的成果,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
3.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
当今社会网络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深入,特别是给青少年学生带来的影响日益凸现。2012年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表明“网络在学生获取信息中的主要渠道地位进一步提升。73.1%的学生获取社会信息最主要的渠道是‘网络’。微博在学生中的影响进一步扩大,59.9%的大学生使用微博,比2011年上升了13.1个百分点”。因此,当前探索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完全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学生会有较长时间分散在不同的企业顶岗实习,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覆盖面大、形式多样、便利及时的优势,在校企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搭建网上交流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在走访了解学生思想状况的基础上,建立形势教育网、心理健康教育网、科技创新网、职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等融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使难以面对面进行的交流变得自然通畅。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的原则是坚持以学生为本,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延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空,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打造立体教育平台。
4.校企领导齐抓共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社会的职能
高职教育主要功能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使人实现社会化,具备职业能力。通过工学交替或顶岗实习,在校生在具备系统的、完备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得到了很好的社会体验和锻炼,为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基础。关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能更好地发挥高职院校教书育人、服务社会的职能。高职院校应该发挥优势,加强工学结合管理,提高工学结合质量,在顶岗实习学生中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推动就业工作,更好地服务学生、服务经济、服务社会。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将学校教育和校外实习有机结合,使高职学生处在“社会究竟需要我干什么,我适应干什么”的境遇中,容易实现学业与职业,做事与做人的有效对接。在高职院校大力推进工学结合的进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坚持探索、深入实践、寻找思政工作的新思路,将工学结合中的思政工作推向新阶段。
作者:1施敏发2姚祎工作单位:1.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2.安徽科技学院
第二篇: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思考
一、学界关于“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
近年来,虽然学者们都在关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但学者们并未就此达成一致,关于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分歧依然存在。目前,学界关于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主体,教育资料是客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构成主体间性关系,二者共同以教育资料为客体。如张耀灿教授认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两种关系的统一,一种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二者构成了‘主体—主体’的关系;另一种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二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复数的主体,他们把教育资料作为共同客体,与教育资料构成‘主体—客体’的关系。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1]张耀灿教授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看作是教育者教育和引导受教育者共同认识教育资料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认识教育资料的实践活动,而且是通过教育资料这一中介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实践活动。其实,就是教育界也很少有学者把教育资料当作客体来看待。华东师范大学陈桂生教授认为,“教育的三要素中,教育者的有目的的活动与受教育者的相应活动以教育资料为中介,才得以实现。”[2]因此,我们认为,把教育资料当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欠妥的。那种把教育资料当教育客体的教育活动不正是今天正在发生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围绕着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教育资料进行的教育灌输吗?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并不少见。
第二种观点认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二者构成主体间性关系,同时,二者又各自以对方为客体。如萧红梅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间性的主要内容是规范一个主体(教育者)与另一个主体(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同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结成一种互主体关系,其中体现出来的主体间性,是对个人主体性的超越,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话与理解中的和谐一致性,彼此互为主体又互为对象。”[3]这种把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看作是主体,彼此又是对方的对象,看似找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实质则是迷失了客体。我们认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相互理解、平等交往的关系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但仅仅是双方良性互动还不够,还需要双方发生有效的互动。所谓有效互动就是指双方在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前提下发生的良性互动。如果双方发生的互动脱离了现实生活,那么这种良性互动是一种“异化”的互动,是一种异化的主体性的发挥。可以说,这是一种没有客体的互动。第三种观点,从方法论的角度来探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如岳伟等,认为“主体间性是主体间的‘互识’与‘共识’。‘互识’是指主体之间是相互认识和相互理解,‘共识’是指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所达成的相互理解,所形成的主体间的共同性和共通性。[4]应该说,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良性互动无可厚非,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所必须的。但是脱离教育客体以及现实生活来谈论二者的互动是值得商榷的。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主体间性理论有利于克服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主客体二分的思维模式。但如果只是简单地套用哲学概念,不仅不能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已有的问题,而且会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要正确理解“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我们认为应从科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社会实践活动入手。
二、思想政治教育:人类社会一种主体间性精神实践
长期以来,学界一直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存有争议。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将受教育者看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受到学界的广泛质疑。一部分学者正是基于此,将哲学中的“主体间性”借鉴到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提出了“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但学界并未真正吸收和融化主体间性理论,而是简单地嫁接之后,不仅没有解决已有的问题,反而增加了新的问题。我们认为,要理清楚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首先要搞清楚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什么呢?毋庸置疑,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的一种存在方式,是人的本质或人性的一种彰显。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是由于人的存在而存在。因此,我们认为,马克思关于人的两重性的论述是我们探究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重要依据。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人双重地存在着,主观上作为他自身而存在着,客观上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这些自然无机条件之中。”[5]
马克思所阐明的人的两重性,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秘密及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一方面,他从客体性向度揭示人必然地无可避免地存在于他所赖以生存的各种自然、社会条件之中。原因在于人是一种对象性的存在,他不能脱离他的对象物而存在,因此,他的生存状态要由各种对象关系所规定,易言之,他是以一种实然状态存在着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社会一种精神实践,无疑要继承人类已有的精神文明,所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首先要掌握和继承人类已有的思想政治素质。另一方面,马克思又从人的主体性向度揭示,人“是为自身而存在着的存在物”,与其他自然物不同的是,他能够按照自己的需要,通过对象性活动,去超越各种被给定的对象性关系,去打破那种已有的生存方式,去实现所应是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社会一种精神实践,除了要继承人类已有的精神文明以外,还要创造人类新的精神文明。所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继承人类已有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上,还要创造人类新的思想政治素质。概言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为对象,实然与应然相统一,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主体间性精神实践活动。从这一角度来看,我们认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二者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客体,思想政治素质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对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反映。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蕴含着主体间性成分,只是长期以来被遮蔽了而已。
三、探究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从理论上讲,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有利于引起我们充分重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长期以来,教育界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习惯于将受教育者作为教育客体来对待,把受教育者看作是等待教育者来进行塑造和灌输的对象,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即使近年来,学界开始逐渐重视和探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但这种主体性和主动性的探讨也仅仅停留在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者塑造和灌输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易言之,当前学界探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仅仅是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者灌输时的由被动变为主动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而非受教育者作为人的存在的那种从不满足周围现实,始终渴望打破他之此时此地现实存在的界限,不断追求超越周围环境的那种超越性和创造性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因此,我们认为,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在教育者如此理念的主导下,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越强,其主体性和主动性就丧失得越多,其发展成为单向度人的可能性就越大。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客体关系已经不再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体,二者共同合作,不断提高双方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从而实现人与世界的和谐发展。因此,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存在谁塑造谁的问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尤其是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逐渐回归其作为人的本真。从实践上讲,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回归本真,回归生活,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益。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社会生活,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不是“两张皮”。
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生活的一种需要,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在人类社会最初,教育存在于生活之中,是为了生活并通过生活而进行的教育,教育与生活不分。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从现实的生活中逐渐独立出来。教育独立之后,其优点在于一部分人能够专门从事教育,教育逐渐走向了科学化、规范化。但教育独立也有其先天的缺陷,即职业化教育存在脱离生活的危机,而且这一现象越来越明显。当前,那种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当主体,教育资料当客体的教育思维就是一个教育脱离社会生活的典型。这种教育观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围绕着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教育资料进行理论灌输,导致教育严重脱离生活。即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合作顺利,也难以保证取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益,甚至还会出现合作越顺利,背离生活越严重的现象。因此,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尤其是把思想政治素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使教育主体双方明确:虽然思想政治教育直接认识和改造的是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但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不是来源于抽象出来的教育资料,而是来源于人们的现实生活。正如马克思所说:“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6]可以说,教育随着社会发展可以独立进行,但教育却永远不能脱离社会来进行。总之,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已逐渐受到学者们的普遍关注,理论成果逐渐增多,但只有把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植根于人类的现实生活,才能够使其找到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那种脱离现实生活的理论空谈不仅意义不大,还会有损思想政治教育的持久发展。
作者:王升臻工作单位: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三篇: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本体
一、对象的本体确定之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内在教育属性的规约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教育属性
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育都是人类悠久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们不仅在理论知识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的教育属性。这些教育属性主要包括:第一,目的性,即教育不是一项盲目的活动,而是为了达成一定的目的而展开的。教育目的规定了教育所期望达到的效果,规定了教育的内容和发展方向,教育的各项工作都是围绕着教育的目而开展的,教育目的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第二,长期性,即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临时任务,而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教育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及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能力的限制,决定了教育者无法在短期内完成对教育内容的传授,受教育者无法在短期内实现对教育内容的接受。教育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三,规划性,即教育不是随机和随便开展的,而是一项有着具体规划的实践活动。教育的规划性体现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例如,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原则等多方面要素的确定、使用以及怎样将各要素合理地组合等方面都需要科学的规划。第四,系统性,即教育不是零散行动的简单集合,而是一项前后各环节都紧密联系的系统工程。系统性体现在教育内部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依赖,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还体现在教育与外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
(二)教育属性对对象的本体的现实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具备教育的基本属性,这些教育属性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外部的要素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尤其对教育对象的本体做出了现实性的规定。尽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包含的内容广泛,但是从我们对教育属性的理解和对教育对象实际的把握来看,并不是所有人或者所有群体都能满足教育属性提出的现实要求,也并不是所有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能够满足上述教育属性的规定。目前在企业、社区、政府部门等领域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对于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思想素质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这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往往是伴随具体事件的发生而展开的(如对先进模范人物的表彰、矛盾纠纷的化解、会议精神的学习等),虽然这些活动也具有目的性,但它们更多的是注重当下的效果或是眼前问题的解决,具有即时性而缺乏连续性,没有长远的目的和细化的目标,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由各个零散的会议、活动等内容组成的,欠缺规划性和系统性。此外,由于上述领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对象以成年人为主,他们往往存在“教育是针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是从上到下的灌输,是不平等的”、“有问题的人才应该被教育”等思维定式,尽管这些是对教育的误解,但他们从心里上更愿意接受即时性的、喜闻乐见的、充满生活气息的精神文化活动,比如通过形式政策报告或文艺演出等形式对他们进行国家和社会的大政方针的引导,这些形式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更集中于解决群众现实性的思想问题,而不是要求人们进行专门的有关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这些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的特点、内容以及作用方式共同决定了它很难满足教育的计划性、规范性、系统性和长期性等本质属性的规定。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长期稳定的环境,需要有明确的目的和层次分明的目标,需要合理规划,也需要各个要素协调运作,形成统一的整体。虽然思想政治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实践活动,不是单纯的存在于某个领域,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属性内在地决定了只有能满足这些教育属性要求的领域才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这个领域实践活动的对象才能成为教育对象的本体。
(三)教育属性规约与学生发展实际相契合
区别于在其他领域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各个方面满足其教育属性的现实要求,它贯穿于从小学到大学整个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各个时期,符合长期性的要求;它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符合目的性的要求;它是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而存在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个学段在纵向上前后衔接,在横向上教育内部各要素相互影响,共同发挥作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横纵交织的整体工程,符合系统性的要求。此外,这些教育属性的要求与学生的特点相对应,与学生的发展要求内在一致。首先,由于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与认知过程是同步的,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也是伴随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而提升的,认知能力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第二,学生接受教育的目的是提高自身素质,国家开展教育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两者的目的是内在一致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了达成这一重要目的而存在的。第三,学生在不同的学段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和发展需要,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以对象本身为出发点,随着阶段的转换做出及时的调整,且需要严格周密的、分步骤有计划地进行。第四,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发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是一项系统的实践活动,既需要其内部各要素有效协作又需要外部条件的积极影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部要素体系完善,而且得到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支持,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因此,在教育属性的规约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状况相适应、与学生发展实际相契合的情况下,这为我们明确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中的本体地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铺垫。
二、对象的本体确定之印证: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生成与学科成长经历
(一)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是在学校教育发展需要下应运而生的
追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历史,“宣传工作”、“政治教育”、“思想工作”、“政治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等概念可以说是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前身或理论铺垫,但仔细研究这些概念,我们发现,这些概念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具体应用场域的差别上。“宣传工作”、“政治教育”、“思想工作”、“政治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等概念是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运动、改革和建设的过程中提出的,应用于各种群众性的工作领域,今天这些工作仍然在启发、疏导和说服教育广大人民群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比这些概念,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在产生时间上相对滞后,适用的领域比较固定。“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运用在教育领域,据资料考证,思想政治教育在1948年9月21日的5人民日报6第一版文章5纠正过去偏向,确定今后方针)))华北开中等教育会议6中提出的,而且在1949年1年中出现-思想政治教育.这个词的文章有14篇之多,讲的基本上都是关于学校的政治教育问题。1983年7月1日开始开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目标是培育-两课.教师;”[1]学理层面上看,经过长时期的酝酿,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正式专业和学科开始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从此成为一种普遍提法。随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使用通过学科发展和变迁先后经历了从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到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再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这一过程。在高校先后建立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点四个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体系,而且把思想政治教育规定为“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去教育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培育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研究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与规律”[2]的一门关键学科。从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成长和成熟不同阶段组成的长期的过程来看,不论是从概念的使用,还是从学科创立和调整,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应学校教育需要而产生发展的,而且在新阶段把对学生教育和培养确立为最重要的目标和追求。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设立和存在是以学校为基本场域的
一门学科得以成立,必须要有一定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的建立和存在基础是由学校提供的,整个学科的建立发展是以学校为背景依托的。第一,学校为思想政治教育合理的存在给予了专业支撑。“有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系统开展学科建设便有了可靠的依托,通过专业建设,既培养专门人才、推进大学生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又出理论成果、推动学科建设发展、不断攀登新台阶。”[3]第二,学校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开展提供课程上的保证。我国现行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品德课和政治理论课(小学的品德与生活或社会课、初中的思想品德课、高中的思想政治课、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些课程的设置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提供了新鲜经验和发展平台。第三,学校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主要理论构架的支撑。当前绝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都是以学校教育为前提预设的,更是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研究旨趣的。第四,学校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展开贡献了主要阵地。尽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在家庭、社会、企业、军队等场所来实施,但是不可否认,学校具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最系统和最正规的教育途径,是主阵地的不二之选。因此,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源起和学科发展的主要场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主要组成部分,进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即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构成。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完备和健全是以校内学者为中坚力量的
在思想政治教育多个要素中,教育者即教育主体是最为关键的要素之一,他们的素质和水平,是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问题。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核心,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壮大和发展,就必须不断通过教育培养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但一直以来致力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核心力量都集中在学校。在助推学科发展的人才中,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开拓者、中流砥柱还是成长中的力量,即老、中、青三代思想政治教育者大多都集中在学校。例如张耀灿、郑永廷、陈秉公、张澍军等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领军人物都任教于不同的高校,以学校为主要的阵地开展教育和研究,在他们的引领下,一代代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和实践工作者积极尝试和探索,不断钻研和奋斗,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虽然成立只有在短短的几十年,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只有建立了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学科的发展才能够成为可能,才看得见希望。因此,高校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主导力量,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产生的摇篮。学校推动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的指向是培养和造就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果实主要是从对学生的研究中获得的
在现有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中,无论是书籍还是文章,大多是在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问题的研究和分析过程中形成的,主要集中于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的总结、对学生在思想品德发展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和应对策略研究、对科学的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路径的探寻。研究成果形成的初衷是指导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人才。据统计,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部分,近半年来(2”13年4月2”日至1”月2”日)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文章有5474篇,其中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有22”9篇,约占总数的3814%,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有1267篇,约占2311%¹,尽管后两者内容有部分重合,但粗略估算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章总数占思想政治教育一半以上,而在其他文章中,则涉及对思想政治教育多个方面的研究,如历史研究、基础理论研究、交叉学科研究、比较研究等,尽管研究视角是多样的,研究方向也是不同的,但最终的研究目的同样是为了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指导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此外还有少部分文章涉及企业、农村、医院等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由于这些领域的活动一方面无法满足教育属性的要求,另一方面这些领域的教育对象和教育实践具有其自身特点,如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心理上更愿意接受政工干部主动来做“思想工作”而不是他们印象中的“从上到下的进行教育”,另外这些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也是在工作中开展的,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的。这些原因共同决定了称其为思想政治工作更为合适,因而,这些成果在某种意义上是对概念使用的不准确。总之,无论是从概念的源起还是学科的成长经历,亦或是从当前研究成果所涉猎的范围,都可以看到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心指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教育的重心指向学生,这些为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本体提供了必要的印证。
三、对象的本体确立之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规定与发展需要
(一)对象范围圈定了对象的本体
理论不仅是对研究成果的概括、凝练和升华,也是实践的重要指针。把握已有的理论是进一步开展研究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虽然有适用于全社会各行业、各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需要的内容,但仔细品读可以发现,现有理论绝大部分内容都是适用于学生的,是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度契合的。这首先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两个涉及对象的概念当中。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从广义上指一切人,重点对象是青少年和领导干部。事实上,在两大重点对象中,仍有侧重。长期以来,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是落在以青少年为主体的学生身上的,这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概念中也有所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把它的研究对象确定为: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以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4](P8)这一规定实质上已经确定了研究的基调和重点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由于人的一生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而在所有的发展阶段中,学生时期是人们的思想品德产生、形成和发展的最重要和最关键的时期,同时就整个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而言,也只有在学生阶段拥有各种条件保障,能够集中精力开展系统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且能够根据教育实践和学生发展的双重实际及时地总结和归纳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用规律来指导实践。因此,“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对象,尽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不同的对象,如工人、农民和军人,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他们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对象,他们虽可以称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但只有学生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指向,才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根本依据。”[5]
(二)主体要求划定了对象的本体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指教育者,他们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最基本和最关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就必须对主体素质提出严格的标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即教育者,应该是指“经过专门训练,能有目的和按计划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4](P79)然而,根据对上述关于教育者的定义与现实中的教育者对比,可以发现那些受过专业的训练,能有组织、按计划、分步骤地对受教育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目前主要存在于学校当中,以教师为主要职业。除此之外,社会上其他行业和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多数是由单位的领导兼职,大多数人没有接受过专业知识和专业训练,并且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往往以维护和推进单位的运行和发展为主要目的,以纲领性文件为传播的主要内容,由事件或问题的发生决定教育的频率,因此如果说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传授”,那么其他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则主要是“传播”,虽一字之差,却区别巨大。因此,严格意义上说,合格的思想政治教育者都需要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和掌握专门的职业技能。由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求决定符合要求的教育者主要由教师群体构成,教师施教的对象即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本体。
(三)内容规定暗示了对象的本体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始终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内容之一。因为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够帮助和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那么其它一切问题都难以得到彻底的解决。基于这项根本内容的规定,不难看出这些内容主要针对的群体是学生。因为对社会上大多数独立的成年人而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基本形成,对这些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不是进行三观的教育,而是影响,即主要要实现的是矫正和完善的功能,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这项根本内容在对这些人的教育上没有很好的得到体现。与之相对的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才是真正的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一项根本内容,这是由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的,他们处于“三观”形成和发展的最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尤为关键,不仅决定着整个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取得,甚至能够影响着人一生的发展走向。因此,学生最需要“三观”教育,“三观”教育也最适合对学生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思想政治教育的这项根本内容是专门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设计和制定的。
(四)发展需要确定了对象的本体
思想政治教育协调运转的基本前提是各个要素的完备,从这些要素着手考量,其他领域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在要素的构成上或者要素的素质上往往存在着以下一种或几种不足:主体素质不高,难以发挥主导作用;目的模糊,导向性不明确;动力不足,内外因协调不当;环境质量不达标,无法形成积极的影响;控制不当,思想和行为偏离正确轨道;方式单一陈旧,不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程序不够系统规范,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运转效果;保障条件不充分,很难为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提供必要的内外部支持等。事实上,一方面,只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具备完备的要素,另一方面,这些基本要素也只有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才能够完整协调地发挥它们的最大作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的整体状态,达到预期的效果,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决定了应该把发展的重心确定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上,强化教育的同时,应重视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中的本体地位。
(五)政策纲领指向了对象的本体
学科的发展需要内部要素的协调运作,更需要外部政策纲领的正确引导。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和国家历来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有“生命线”之称。新世纪以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政策,其中绝大部分是针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既有从对象本身出发的5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6、5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6等,也有从课程设置出发的5普通高等学校“两课”教学基本要求6、5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6等,也有从强化队伍出发的5关于组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的意见6、5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6、5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6等。这些政策纲领在出台的数量和频率,涵盖的范围等方面都是其他领域思想政治教育所望尘莫及的。这些方针政策的出台既表明了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程度,同时也说明了学生群体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群体中的无可争议的重要地位。以上在学科发展历程、现有理论和当下实际中寻找到的素材为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本体提供了最真实、有力的证明。拘泥于已有的认识,只能让我们止步不前。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深入的思考,冲破思维定式的藩篱,才能够开拓我们的视野,创造出研究的新境遇。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认识就是如此,既要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广泛影响和感召作用,即广义上以人或广大人民群众为教育对象,同时也要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在各个领域群众中开展的实际情况,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本体是学生而非其他。厘清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本体,既是理论发展的企盼,也是实践推进的要求。明确学生的对象的本体地位,这有助于清晰我们的认识,明确我们的目标,具化我们的力量,更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张小秋王立仁工作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
第四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一致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是执政党社会整合的一种软权力,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扩大政治认同;树立共同理想,进行价值导向;平衡利益冲突,化解社会矛盾;营造舆论氛围,引导政治行为。这种整合是由意识形态、文化和道德诉求而达到的。”[2]任何一个国家和政党,都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传达统治阶级的政治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为了一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内容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包含于国家文化软实力中。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对社会成员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因此,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来看,一方面,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容;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和国家的理论宣传方式,本身就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一项任务,是执政党巩固政治地位的重要途径。从功能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绝不是中性的,必须以政治素质培养为中心,宣传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观念;以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为目标,以培养人的政治素养为首要任务。”[3]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灌输主流意识形态、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实践活动,最终目标是将统治阶级的意志上升为全社会的共同意志,从而维护统治阶级的合法性。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政治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通过思想教育,强化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通过道德教育,巩固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4]
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和支撑。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提供现实的施展平台,也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国家文化软实力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一致。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贯注重人的素质培养,尤其是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塑造,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个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价值取向在于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现阶段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促进国家的繁荣富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文化软实力的价值取向指它的发展目的和价值目标,也就是“为谁发展”的问题。不同国家文化软实力价值取向不同,“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和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服务的“三为”服务价值取向,这决定了其发展目标是维护我国在国际交往中根本利益,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5]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文化软实力的目标是最终一致、互相促进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社会的发展;文化软实力则通过促进社会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进而再推动社会发展。[6]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提供了可贵的人才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体是人,人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极为重要的资源。思想政治教育能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高素质的人才资源,这些人才资源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灌输到社会成员的思想中,使社会成员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自觉接受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和路线;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提供宝贵的理论资源。党的创新理论必须灌输到人们的头脑中,才能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包括党的理论创新,这些理论本身就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存在的,是形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的内在根源。思想政治教育利用这些理论资源对人们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可以帮助人们克服各种错误思想,应对西方意识形态的挑战,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和传播的重要阵地和途径。思想政治教育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阵地。“意识形态建设从来就不是一个小问题。对于执政党而言,主流意识形态能否保持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将直接关涉执政地位的巩固、指导思想的认同,以及所领导事业建设的兴衰成败。”[7(]P1)曾强调,教育者“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成员中推广的重要途径,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主要阵地。
三、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软实力在目标价值和内容上的一致性和密切关联,使得二者之间存在着交互的发展轨迹,二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我国的文化建设进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的功能,能有效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在于文化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而这种凝聚力和吸引力源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价值。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时期我国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核心体现,包括马克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容对社会成员进行思想观念、政治价值和道德观念的教育,其突出的导向作用使其成为党宣传政策、方针、路线的重要途径,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起着引导作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与拓展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整合的功能,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在容纳多种文化因子的基础上确立共同的思想信仰和价值观念,树立社会成员对一定组织的基本看法与价值认同,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有序性的过程。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整合功能关系着执政党的思想观念和政治价值能否得到民众的认同,关系着执政党的凝聚力和人民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在世界文化蓬勃发展的今天,文化的融合趋势加快,各种文化传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承担着鉴别各种文化进而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文化的任务,提高人们鉴别并自觉抵制腐朽文化的能力。因此,我国在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承担着为执政党传递政治价值观念的功能,而且承担着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文化成果的任务,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保驾护航,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各国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竞争的实质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而文化软实力竞争实际上是人才资源的竞争。因此,人才资源在文化软实力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对于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中,育人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有效的关键,掌握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对民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及民主法制和纪律教育的任务,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出一批思想过硬、素质高、形象好的人才队伍,作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既掌握现代技术和管理理念,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形象,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和国家文化发展的先锋,发挥带头作用,承担起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历史使命。曾经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潮,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要求,面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样活跃的态势,如何进一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思想政治教育在提高文化软实力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与文化软实力存在着双向互动的紧密联系。推动着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何会宁王玉鹏工作单位:宜宾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五篇: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的问题与对策
一、过程管理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特殊意义
过程管理学认为,一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都是通过具体过程的实施来实现所要达到的目标[1]。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的传播实施过程要取得效果,也需以严格有效的管理为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过程管理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传播过程中,为确保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的传播效果,按照一定的管理规程和管理体制所开展的,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的整个运作过程进行必要的组织实施、维护调控和监督管理活动。
(一)强化过程管理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传播话语运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新的发展领域,研究基础薄弱,研究程度不深,因此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诸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基本要素的话语传播者与话语受众是如何构成的?应该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中话语的运行过程及其管理?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如何实现最佳效果?如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的媒介选择与实践?等等。显然,过程管理是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研究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维,其他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传播话语运行体系与规程的构建,只有从传播话语运行过程的各个环节上强化管理,严格把关,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才能得以有序有效传播,并由此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强化过程管理是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取得传播效果的基础
过程的期望是增值,同样,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过程也期望收到良好效果。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并争取最佳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效果,如何从过程管理的角度研究传播运作对话语效果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是在现有争取话语传播最佳效果的各种对策中,亟需首先解决的问题。实践已经说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中,从制作到运行,缺乏有效的过程管理机制和规则是制约话语传播效果的基础性问题。一个明显的事实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在如何编码、如何传递、如何选择媒介、如何影响受众等管理环节上,运行规则、机构设置、运行体制、经费投入等明显缺失,已经成为制约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效果的主要瓶颈。特别是在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发展,传播技术日益提高的情况下,更需要努力解决好话语传播过程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而从根源上改变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运行过程缺乏有效管理对策,话语传播效果不够理想的问题。
(三)强化过程管理是破解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运行中种种困境的重要方式
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相比,在新媒体传播中,话语传播方式开始出现重大的变化。话语传播不再简单的表现为居高临下的、单向流动和单项传输的形式,不再具有高度集中的带有浓重强制性的传播特征,特别是网络环境下,话语的传播流动是双向的、互动的,这就会给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的传输和流动效果带来严峻挑战,甚至陷入困境:思想政治教育者对话语讯息编制和传递时的“把关”日益困难;传播话语受众对话语所承载的信息具有巨大的选择“自由度”而引发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信息影响力下降;长期的单向、纵向和自上而下的话语传播模式使得话语传播反馈机制缺失所带来的问题;新媒体背景下,新的话语语境和话语形式对原有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造成的传播话语失范等等。要破解这些新语境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效果带来的困境,只有强化过程管理,才能从根部上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面临的诸多问题。
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过程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归因分析
理论与实践有时候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脱节与错位,使得理论上的理想出发点往往难以准确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去。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过程管理就存在着诸多现实问题,已有的理论难以有效带动实践的发展,各种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过程管理形成复杂且严峻的挑战,产生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过程管理在实际
运行中还没有真正被受众所接受而转化为相应的行为,并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从现代信息社会出发,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是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即传播学来进行探讨和实践,较之于以往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研究视角(多以语义学或语用学为视角)更加注重其传播效果,更加重视受众的接受程度。这一话语传播过程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改进其自身的形式或内容,并不仅仅是单向的传输过程,而是旨在形成传播者、传播媒介、传播环境以及受众双向互动的良性循环过程,这一过程是需要有效的过程管理来支撑的。缺乏过程管理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容易导致无序和低效,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的影响力和导向功能也自然难以得到充分发挥。以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单向传播的管理机制和管理经验已经不能满足和适应双向互动传播模式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运行对过程管理机制构建的迫切需求与现实的脱节开始出现较大落差,使得相应的过程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落后等问题也日益凸显,这必然使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过程管理处于十分尴尬且举步维艰的境地。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过程管理体系与机制的建设程度明显落后于其实践活动的进展,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过程管理机制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和错位。在现有的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过程管理存在管理责任的落实不到位,管理体系的相互脱节等管理机制的缺失,这使得过程管理机制更新已经成为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运行新问题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需要对其运行构建起完善的过程管理机制,这是保障其管理系统形成有效的内在联系及正常运行的基础,也是决定其管理功效的核心问题。因为任何有效的过程管理都只能建立在完备的管理机制之上。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过程管理中,依托管理规程和管理机制的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的运行结构和基本要素才能得到有效的联结和适当的调整,才能对外部话语传播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当的反应,进而能够适时做出必要的调整,使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过程管理的特殊功能和基本职责得以实现。
(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的导向性与艺术
性时常互不关涉,甚至相互背离,直接导致传播效果弱化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价值导向与建构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的基本属性,而话语的艺术性表达,又是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取得实效性的基本要求。但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中,政治导向性与艺术感染性的分离、建构性与可传性的分离多有存在。这种在话语传播中价值度与艺术性分离的问题,会使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否定或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的价值导向性,仅仅将话语视为描述事物和信息的言说行为,是一种语言应用的自然活动,片面强调传播话语描述事物和信息的言说意义,甚至抽象阐释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的人性关怀,泛化或窄化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特定的建构性、导向性特征,并将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技术化或价值中立化,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性质的解释仅仅从一般语言学或语用学的定式上给予“定域关注”,致使一些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与价值无涉。另外,这种分离问题也会导致另一种倾向,在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的导向性与价值建构性的同时,否定或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的艺术性,片面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理解为只有政治性,仅仅强调对自身所主张的的政治性的坚持及其实现,使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至少在过程管理把关环节出现呆板化和单一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本应具有的语言艺术含量的丰富性与不断提升性,在有意无意中被我们忽略,“本可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读物有时成为政策、文件、语录的简单枢编与转述。本可情趣盎然、文采飞扬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时成为枯燥、空洞的政治说教与道德说教。”[2]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价值性与艺术性的分离,主要原因在于过程管理相关标准与规则的缺失。肯定地说,政治导向性和价值构建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最重要的功能,但这种功能的实现,必须有传播话语艺术感染性的支撑。政治性与艺术性兼具必然内在地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运行应该遵循一些重要的运行规则,而对这些运行规则,至少在当前,我们的认识还是十分欠缺的,并由此给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运行管理,特别是传播话语的编制与“把关”环节的管理带来一定的困惑。
(三)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的权威性和价值
导向功能受新的环境影响,很大程度上被弱化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需依附于一定的媒介,而在信息技术现代化不断发展,网络传播日益成为主流媒介的境况下,信息的自由化和价值度的失衡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过程管理形成了冲击。这首先表现为网络使海量信息同时存在的状况,由理想变为现实。这一跨越突破了时空上的局限,将话语传播引入了一个没有权威的空间中。互联网的一大特征就是信息的高度自由化,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置身于信息无规则游离的网络媒介中,其权威性和价值导向功能很大程度上被弱化,尤其是面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网络对我国的价值渗透的局势,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权的确立就显得力不从心。同时,信息量的无限化也妨碍了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过程管理的开展。网络的信息量之大,是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随着技术的发展其存储量会无限扩张,使得信息选择具有理论上的无限性。网络媒介中信息涵容量的剧烈膨胀,一方面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获得足够充分的发挥空间,但同时随之而至的信息过量与混乱又难免给受众带来不便和困惑。如何过滤不良话语信息,净化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话语的运行环境,使传播话语的价值导向在新媒体环境下得以坚持,已经凸显于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过程管理所面对的诸多亟需解决的难题之中。探究这方面问题的产生原因,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过程管理模式的发展滞后应是其中的关键。因为在信息化社会,单纯依靠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介显然已经无法顺应时代潮流,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过程管理如果不能转变管理模式,不仅难以使自身获得长足发展,甚至会使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逐步失去话语权。因此,以网络为主要代表的新型媒介自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媒介选择不可忽视的重要视域。信息的自由化和无限化可以说是网络的两大重要特征,这当然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过程管理产生重大影响,但必须看到,网络媒介是一把双刃剑,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搭乘网络这一新型载体也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是当务之急。纵观网络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运行面临的诸多困境,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是非常必要且十分迫切的。只有针对网络新媒体带来的挑战,强化过程管理,在传播过程的各个环节上加以调整,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才能得以有效运行。
三、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过程管理现存问题的基本对策
以上分析表明,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过程管理目前面临的问题十分严峻,构建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过程管理体系与机制迫在眉睫。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过程管理研究不仅是确保传播话语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传播效果的特殊要求,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在传播过程中各个环节保持良性运作的前提。由此需要在新的条件下构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过程管理体系与机制,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的运行效果。
(一)以强化机制建设为重点,为过程管理的实施奠定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过程管理的机制是指:在管理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运行过程时,管理者基于特定的运行管理体制,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过程实施计划、组织、协调等一系列管理手段,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过程的良性发展,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既定目标的传播话语运行方式。任何系统都是各组成要素按照一定的机理组成的有机整体。一般系统论创始人贝塔兰菲主张“不能只是孤立地研究部分和过程,还必须解决使他们统一起来的组织和秩序中发现的决定性问题)))来自各部分的动态相互作用,并使孤立研究与整体研究的各个部分的行为有所不同。”[3]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过程管理机制亦是如此。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过程管理机制的基本要素可以划分为政策导向机制、监督指导机制、反馈调节机制、评价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政策导向机制。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过程管理应尽快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时代要求,适应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受众群体的发展需要,通过制定系统科学的管理目标,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扩大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在受众群体中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以巩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的构建功能并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建立健全监督指导机制。具体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过程管理应依照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方针,调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的传播者和受众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传播者引导,并与受众群互相监督的和谐局面,确保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过程管理沿着正确的发展指向进行。建立健全反馈调节机制。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过程管理一方面要及时收集实践活动信息,不断拓展信息反馈的接收途径;另一方面要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及时准确的处理与分析,得出科学结论,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实践活动的后续开展提供依据。在这一实践活动中,需要注意的是健全反馈调节机构、完善反馈调节制度、提高传播者整体素质,只有如此才能建立稳定有效的反馈调节机制。建立健全评价激励机制。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过程管理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反馈渠道对信息进行及时广泛的接收,并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的实践过程和传播效果进行科学精准的分析,从而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以最终的评价结果为标准,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中传播者的传播行为及受众的接受行为做出相应调整,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过程管理的顺利实施。政策导向机制、监督指导机制、反馈调节机制以及评价激励机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过程管理机制中的四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其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过程管理机制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才能实现其功能与结构的优化。
(二)以传播话语的价值性为基本指向,构建过程管理的基本职责和基本目标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看,传播话语运行过程管理必须确立的一个基本职责就是:要保证取得最终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应该同时兼顾价值导向目标与艺术感染目标,兼用话语文化资源与政治文化资源,同时遵循话语效果规律与政治导向规律。从这一职责要求出发,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过程管理的一个基本目标就是要运用最佳的话语形式将所诠释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价值导向,以及与此相应的思想道德品质推向传播对象,从而争取到更多的受众。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必须兼具导向性与艺术性,强调传播话语的艺术表现与价值建构的共生。价值导向性与文化感染性的兼具,内在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过程管理应该在价值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基点上探寻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实效性的提升之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而言,政治性较之艺术性,是更为根本、更为深刻的本质规定性。否则,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则将与一般话语无异,并无以在众多的话语形态中以其独特性而存在。政治性较之艺术性的更为根本性,内在地要求我们将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艺术表现的张扬始终奠立在对其价值导向的持守之上。同时,又不能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艺术表现力的意义与实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的艺术性缺失,自然会强化已经存在的受众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刻板、空洞、教条的印象,损害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的基本形象和影响力,并可能进一步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权的流失。我们需要比以往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的艺术与感染力的设计,以强化传播话语在阐释和建构正确价值观和科学理论中的作用,同时构筑遮蔽有害传播话语传播的应力。
(三)以优化传播话语新媒介为抓手,推进过程管理的新发展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的媒介方式和手段的转变已经是不言而喻的。如何在网络境遇下,有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新媒介建设,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便捷,化弊端为优势,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过程管理进一步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首先,创设良好网络传播环境,构建适合过程管理实施的良好舆论氛围。网络文化环境能够影响并形成现实的网络境况,而网络境况又能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在网络传播体系中的各个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网络文化环境建设是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网络传播过程管理必须强调的基本对策。其次,注重新媒体条件下传播话语的内容调整,从话语编制入手强化过程管理。为此,需要注意新媒体传播话语的特点,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内容的改进。传播话语作为信息搭载的符号系统,如何适应新媒体的要求和现代社会人们对传播话语的接受选择,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过程管理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因为传播话语如何编码,是整个话语运行过程管理最终产生效果的前提。再次,要在传播话语过程管理中积极拓展话语传播的新媒体运用,努力适应网络传播的要求。要学会适应网络等新媒体,研究网络媒体的传播特性,塑造新的传播话语生态,在过程管理和媒介选择中积极有效地利用网络技术条件和沟通渠道建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权,打破西方国家掌控网络传播话语的局面。最后,要通过传播话语过程管理引导并掌控网络舆情,特别是在网络传播话语开放性、匿名性特征日益增强的境况下,注重边缘化并抑制住非主流舆论,对各种混杂的网络传播话语做出适度的反应,争取受众尽早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的理解和信任,以弥补以往传统媒体话语垄断丧失之后,“独家新闻”不在所引发的话语权缺失。
(四)以注重受众认知水平和接受心理为着眼点,强化过程管理的目标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过程中,受众处于主体地位,是接受主体,具备自主选择的能力和条件。只有受众积极主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并主动地“内化”表现出来,将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所倡导的观念意识、价值观等通过实践表现出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才会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网络条件下,过量化和自由化的信息,给受众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选择和接受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和影响。只有针对受众的接受心理和认知水平,作出具体精确分析,才能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受众采取符合其水平的方式和手段,使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能够精准影响不同层面的受众,从而增强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规避话语过量化和自由化引发的接受困境,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过程管理的目标效果。
(五)以提高过程管理的专业水准和工作效率
为目标,完善过程管理的专业技术条件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更多借助网络等新媒体条件下,专业设备与技术技能等专业要素,逐步成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运行中过程管理的核心要素。特别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网络传播过程管理主体而言,网络知识和技术能力是其在网络时代中必备和亟待充实的主要素质。当前的问题是,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者不同程度地缺乏网络技术知识、技能和经验,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网络传播中无法熟练把握运用网络技术,不能充分利用网络所提供的便捷,以至于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对受众的吸引力和导向性。对此,应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过程管理主体的网络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其学习网络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尽快充分掌握网络相关知识,使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过程管理中发挥最大价值。综上,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过程管理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乃至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过程管理中的诸多问题,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过程管理系统,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效果,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重中之重。
作者:李利娟元林工作单位: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上一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共7篇)
- 下一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共4篇)
精品范文
7思想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