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思政教育途径分析

时间:2022-05-27 05:46:40

导语:新生代农民工思政教育途径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新生代农民工思政教育途径分析

一、引发新生代农民工思想困境的各种原因

(一)客观原因

1.制度因素

目前,中国实行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体系严重阻碍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化进程,使他们无法在身份上成为一个真正的城市人;虽然他们在城市工作和生活,但由于他们是农村户籍,因此也就不能享受城市人所有的各种福利待遇和城市惠民政策,城市教育、城市社保、城市住房等优惠政策都与农民工绝缘。众所周知,农民工背井离乡来到城市打工,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挣钱养家,除此之外,他们也渴望将来有一天拥有城市户籍,成为一名真正的城市人;然而,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却使他们的希望化为泡影,这种结果必然导致他们出现各种思想矛盾,甚至会引发严重的心理疾病。由此可见,在当前中国之所以会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出现各种思想困惑,主要是因为二元户籍制度的存在,这是最直接的制度因素,同时也是根本原因。

2.政府管理因素

新生代农民工告别父母亲人,离开农村独自进城打工,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受当前二元户籍制度的限制,他们的户籍无法转入打工所在的城市,因此,一方面,他们的户籍还保留在原来的乡下农村,仍然属于农业户籍,需要受到原来农村所在地管理体系的约束,但由于他们离开了农村,因此,农村的管理体制对他们“鞭长莫及”;另一方面,他们虽然身处城市,户籍却不在城市,因此,无法将自己置于城市社会的管理体系之中,这就导致他们也不受城市制度的管理。这就使得城市相关管理部门在农民工的管理方面出现“制度真空”现象,如何来设置农民工的权利和义务也就缺乏统一的标准,这就导致政府的各种服务与农民工毫不相干。并且城市管理部门的这种“重管理轻服务”的工作方式存在很大弊端,容易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管理者和城市管理制度的敌视与抵制[3]。如果不加快推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脚步,不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正确引导,不重视他们的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其结果必然导致出现更多的社会不良现象,引发更多的社会问题,既影响了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人心中的形象,又影响了城市的和谐稳定。

3.城市环境因素

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对生活的愿望是美好的,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城市居民并没有用与自己完全平等的眼光来看待农民工群体,对农民工的各种歧视随处可见,例如,城市运动会、城市相亲会、社区娱乐活动等均将农民工排斥在外。即便是农民工所在的打工企业,也很少对他们施以关爱,更有甚者对他们进行各种刁难,例如,克扣、拖欠工资等。此外,城市的广播、电视、网络、广告等宣传媒体对农民工也存在着失实的报道,片面描述农民工的不良现象,而对于农民工中的好人好事却很少做大面积宣扬;媒体的片面宣传也误导了广大市民对农民工的看法,这也是导致城市居民歧视农民工的重要原因。上述各种原因阻碍了农民工融入城市,这是导致他们无法适应城市生活的社会环境因素,这种城市环境的阻碍更加剧了新生代农民工的郁闷心理。

4.思想政治教育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其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往往与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项工作交织在一起,并且渗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它是一种柔性的社会管理方式,对其他社会活动起着引导作用,正所谓“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充分做好思想工作,解决了人们思想意识上的问题,才能使人们自觉地转变行为,最终保障其他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由此可见,要减少新生代农民工各种失范行为的发生,归根结底要依靠思想政治教育来完成;然而,目前中国的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在有些地方与某些行业还是一片空白,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流于形式,不能及时化解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困境和心理负担[4]。

(二)主观原因

1.自我认知不足,个人定位不准

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都是“90后”,他们个性强、热爱生活,吃饭穿衣、举手投足都积极向城市人看齐,在他们的思想意识里已经将自己视为城市居民;然而,新生代农民工毕竟从小生活在农村,生活习性、思想意识已经打上了深刻的农村烙印,这就导致无论他们怎样去模仿城市人,但在生活习惯、言行举止、知识水平、文化素养、法律意识、劳动技能等方面还是不同于完全意义上的城市人,有时甚至会让城市人对他们产生一种“东施效颦”的错觉,这些因素也是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受歧视的重要原因。

2.年龄轻,个性强,是非辨别能力相对较弱

新生代农民工精力旺盛,为了追求美好生活,他们也很勤奋,由于平时工作繁忙,并且活动范围往往局限于打工的工厂,交际的人员也往往局限于工友、同乡,这就导致他们生活圈子小、交际范围窄,无法获取新信息、新知识,在整体上处于落后状态;这也导致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是非辨别能力相对较弱,极易受到各种不良现象的影响,为了追求安逸的生活,容易迷失方向走错道,甚至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

3.不能正确认识社会现实

新生代农民工向往城市的美好生活,努力追求城市人的身份,非常渴望有朝一日出人头地,彻底改变自己贫困的状态。愿望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新生代农民工对社会现实的认识不太准确,他们只看得到好的一面,却忽视不好的一面,人们都有一种趋利避害、好逸恶劳的思想意识。新生代农民工对高薪工作满怀向往,对轻松的工作充满期待;然而,好的工作对劳动者的素质必然有很高的要求,这是农民工所望尘莫及的,好工作几乎与他们无缘;当新生代农民工对理想的追求遭遇到现实的困境时,毫无疑问是对他们的当头棒喝,于是他们会产生焦虑、苦恼、抑郁的心理,当这些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最终甚至会导致部分自控力较弱的新生代农民工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此外,部分个性特别强的新生代农民工为人处世容易走极端,满眼都是社会阴暗面,看不到一丝光明,他们只看到现实残酷的一面,却忽视社会美好的一面,不善于调整心态,殊不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们要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生活,实际上很多城市都在实施有利于农民工就业和各种社会福利的政策,这对于农民工融入城市是非常有利的。

4.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综合素质相对偏低

实事求是地讲,相对于城市而言,中国的农村在整体上还是较为落后的,加之新生代农民工从小就生活在广大农村,受教育程度也较之城市同龄人要低些;种种原因导致他们综合素质偏低,主要表现为掌握知识较少、技术水平较低、法纪观念较弱、职业道德较差、沟通协调能力较弱、心理承受力不强、人际交往能力较弱、缺乏社会担当、政治参与热情不高等,这些都是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出现思想困惑、心理障碍的主观原因。

二、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困境与心理问题,运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采用科学的教育方式,通过不同的教育模式,对新生代农民工实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的思想得到解放,观念得以更新,价值观得以更正,人格得以重塑,心理得到疏导,从而在为人处世、工作技能、身心健康、文化素养等整体素质上都得到综合提高,最终使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全面进步、和谐发展的现代城市人[5]。早在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若干意见》中就强调“要十分注意做好下岗职工和进城务工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6],但无论是政府管理部门,还是用工企业都对农民工采取的是一种“重管制轻教化、重管理轻服务、重义务轻权利、重防范轻保护”的管理方式,他们对农民工的思想困惑很少问津,也很少进行心理疏导[7]。这种以管理者的身份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的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很多问题。

(一)对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

加快小城镇建设,以城镇化的手段来破解“三农”问题,以城镇化来推动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加快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转化为城市居民,这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潮流。当前社会无论是各级政府,还是工厂、企业、民间团体组织,普遍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物质生活状况关注较多,却很少问津他们的思想状况和心理问题。尽管国家和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政策、法规,使农民工的物质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但是对于他们的思想状况、心理问题、精神需求等仍然关注不够。

(二)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备的教育体系

当前,中国并没有明确规定应该由哪一个具体的责任部门来负责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没有出现哪个民间组织主动承担这项工作,这就导致目前中国的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残缺不全。当今的新生代农民工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各个省会城市、各大中城市的私营企业中,这些企业往往只顾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无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对新生代农民工苛刻有余、关爱不足,很少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和心态,例如,富士康连续出现员工跳楼事件就是很好的证明。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工作地点在城市,但户籍在农村,因此,根据管理制度的属地原则,城市的社区、街道办、团委、妇联、工会等群团组织也不愿承担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些组织在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也就更谈不上合作了,从而使得教育力度弱化,往往流于形式,教育对象、教育主体也不明确。通常只有在出现诸如城管与小商贩发生重大冲突、流血事件,以及出现严重影响社会治安、严重危害城市稳定的群体性事件时,才开展一些“治标不治本”的临时性教育活动,只管做好表面文章,而完全不顾后果,这当然无法达到教育的效果。

(三)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异位,内容单调

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目标在于促进人的整体素质的提升,全面进步、综合发展,然而这两个目标并没有引起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在教育过程中往往顾此失彼,“重技能、轻思想”,“重管理、轻教化”,一味地强调只要新生代农民工“能就业、不出事”,这便是万事大吉了。片面地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就仅仅只是吃饭穿衣问题,认为只需要满足他们的物质利益即可,而很少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去探索他们的内心世界,更不愿意花过多的精力去关注他们的思想状况。然而,新生代农民背井离乡、孤身在外打工,并不完全是为了追求金钱,也不完全是为了获得物质享受,他们也有自己的精神追求,他们也想参加音乐会,参加各种文娱活动,也渴望追求高雅的生活,陶冶自己的情操。因此,既要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宏观层面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对他们进行社会公德、传统道德等中观层面的教育,以及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微观层面的教育,从而全面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道德修养;此外,还要将社会适应性、人际交往、协调沟通等内容纳入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以此来提高其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增强其社会适应性,加快其融入城市的步伐。

(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单一

一直以来,宣传说教都是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方式。这种宣传教育的途径是针对所有民众的,虽然普遍适用,便于操作,但针对性不强,实效性相对较差,单一的“宣传说教”方法显然没有考虑到新生代农民工的特殊性,因为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思想活跃、个性很强的群体,他们更愿意相信“眼见为实”,简单的宣传说教往往很难让他们信服。而工厂、企业则一般采取制定规章制度的方式来约束农民工的行为,往往只规定应当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重义务、轻权利”,对新生代农民工采取的是一种高压管制的管理方式,却往往忽视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所产生的思想问题与心理压力[8]。此外,完全采用呆板的“宣传说教”方式,有时甚至还会产生反作用,导致新生代农民工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心生厌烦,更加剧了其心理问题。

三、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通过对引发新生代农民工思想困惑与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结合中国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我们得出的结论就是:必须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

首先,落实“以人为本”理念。一是要尊重农民工的人格,使他们生活的更有尊严,让他们体会到社会的正义、公平、公正,积极引导城市居民消除对农民工的歧视和偏见,严格规定企业限期建立适应新时期要求的管理体制,建立以企业工会为主体的、体现人文关怀的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二是要尊重新生代农民工力求上进、拼搏进取的精神,对他们要“赏罚分明”,在工作上取得的成绩要进行物质奖励,使他们有成就感,对先进典型要大张旗鼓地宣扬,使他们有荣誉感。其次,树立共享建设成果的理念。要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及时解决生活难题、情感问题、工作困难,逐步提高其收入水平,创造更多的晋升机会,让优秀的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工厂、企业、城市的管理,从而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还要通过政策调整逐步让农民工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以便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使他们早日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人。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1.理想信念和人生观教育

新生代农民工思想上的动摇与迷茫,心理上的郁闷、抑郁、痛苦,往往是在城市中经历了不顺利的工作、生活之后才出现的。因此,我们要指引他们充分认识到理想与现实并不能完全画等号,有时候的确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既不能好高骛远,盲目抬高目标,也不能自暴自弃,在现实困难面前偃旗息鼓。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让他们意识到人生的理想不能仅仅局限于挣大钱、吃大肉、穿貂皮、坐轿车,人生价值也不完全在于享受,引导他们树立“忍受在前、享受在后”,“奉献在前、享受在后”的人生观;要教育他们在挣钱的同时要主动肩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自觉认识到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是息息相关的,认识到“中国梦”也是“我的梦”。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的主流社会思潮,人人都要学习,人人都要遵守;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其目的是为了提升他们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和道德修养,使他们得到综合提高、全面发展。当前在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工厂、企业、社区、工会、妇联、团委、商会等群团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广大党员干部更要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排头兵,对新生代农民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9];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与当今时代精神的结合体[10],是新时期的精神瑰宝,是催人奋进的精神正能量,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导他们坚定“中国梦”的共同理想信念。

3.社会公德教育

新生代农民工在外出务工之前生活在相对封闭的乡下农村,处于大城市等公共场合的机会较少,与现代文明的交集不多,社会公德意识也会相对较弱,因此,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社会公德教育,使他们能够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养成处事文明、待人礼貌的良好习惯,树立新生代农民工的新形象,努力扭转他们在城市居民心目中的不好印象。

4.法律意识教育

要通过法制教育、法制宣传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当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时,能够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要教育他们根据自己能力、水平等实际情况勤劳致富、合法致富、合理创收、适度消费、,摒弃一夜暴富、违法创收、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等不切实际的想法和错误倾向;针对新生代农民工个性突出、易冲动、好动武、易走极端等特点,积极引导他们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合理、合法地维护自己的权益,理性维权,而不是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采取敲诈、绑架、勒索等极端手段报复社会和他人[11]。

5.职业道德教育

新生代农民工大都长期生活在农村,存在组织纪律涣散、法纪观念淡薄的情况,并且他们吃苦耐劳的能力远不如父辈和老一辈农民工[12],再加上务工初期往往只能从事累、脏、差的工作和工资很低的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严重降低了他们对职业的满意度,所以他们普遍存在不爱岗敬业、消极怠工、岗位流动性高的特点。因此,必须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艰苦奋斗、吃苦耐劳、不怕困难、奉献在先、享受在后的品质,教育他们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自觉遵守工厂、企业的组织纪律和国家法律法规,提高他们对企业的责任感、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13]。

6.婚姻家庭伦理道德教育

新生代农民工正处于择偶、婚恋的关键时期,对他们进行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其实际效果要更好[14]。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性很大,并且身处城市生活,开放性较强,致使他们性意识较为随意,责任意识不强,男女双方婚恋速度快,但由于婚姻登记只能在户籍所在地进行,而他们的户籍都在乡下农村,不便于及时返乡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因此,他们的婚恋结合很难获得《婚姻法》等相关法律制度的保障,任何一方的移情别恋、抛弃对方,都会给另一方带来极度痛苦,甚至终身的悔恨[15]。因此,要教育新生代农民工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强化男女两性之间的尊重意识、责任意识、关爱意识、互信意识,深刻认识恋爱、婚姻、家庭三者之间的关系,自觉维护婚姻家庭伦理道德,自觉遵守国家相关婚姻家庭法律法规,构建文明和谐家庭,共创美好幸福生活[16]。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面对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要在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创新教育方法,以适应当前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

1.疏导教育法

所谓“疏导”顾名思义就是疏通与引导。通过疏导教育法让新生代农民向教育者畅所欲言、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困惑和心理压力;教育者要耐心听取新生代农民工的诉说,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帮他们及时解决思想上的困惑,开导他们迅速走出不满情绪的桎梏,对于他们正确的想法要及时给予肯定,对于他们错误的观念要及时进行纠正;减少批评教育,重在引导促进。要改变过去那种以教育者为中心的“灌输式”教育方法,采用“引导式”手段来解决不同的思想问题,要充分尊重新生代农民工的主体性地位,平等地对待每一位新生代农民工,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化解自己的思想矛盾,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2.隐性教育法

隐性教育法有陶冶式教育法、渗透式教育法和实践教育法等[17]。陶冶式教育法是指教育者利用各种情感、场景因素,使受教育者在心灵和情感上受到默默熏陶。渗透式教育法就是将教育内容渗透到受教育者的生产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深入人们内心世界。如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实践教育方法是指通过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受教育者健康心理素质和良好品质的方法,该方法能够使受教者的主、客观世界同时得到改造[18]。这些方式可以将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新生代农民工的日常生产与生活中,我们可以依托社区、厂区建立起来的文化馆、科技馆、体育馆、棋牌室、阅览室、游戏厅、宣传栏、黑板报等[19],通过开展歌唱比赛、象棋大赛、书法大赛、篮球赛等各种文体活动,以此来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开阔他们的视野,拓展他们的思维,使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心理咨询法

心理咨询法是指教育者运用语言、图片、文字、符号等媒介,通过谈话、询问等方式,在心理方面给咨询者以辅导、安慰,解决他们的心理困惑,疏导他们的心理压力,保持其身心健康。社会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差异、城乡生活的落差、城市人的歧视等因素,引发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困惑、心理负担,导致心理失衡与心理疾病。对此要给予心理疏导,心理咨询人员要充分运用心理咨询的技巧,及时化解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恢复心理平衡,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

4.模范教育法

所谓模范教育法就是运用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光辉形象作为榜样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新时代产生新榜样,新榜样树立新形象,要积极发掘新生代农民工中的先进人物、典型事迹,由于这些先进人物来自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更贴近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说服力更强,感染力更大。通过宣传典型事迹,学习模范人物,使新生代农民工见贤思齐,提高自己。

5.社会舆论宣传法

社会舆论宣传法,即借助网络、电视、报刊等各种宣传媒介传递带有某种倾向的信息,形成社会舆论,从思想和心理上影响个体,产生一定的视觉、听觉效应,促使个体接受道德规范的约束。通过网络、电视、广播、书籍、期刊、报纸等媒体向新生代农民工宣传党的政策,宣讲国家法律,宣传理想、信念、感恩、正义、善良等道德理念,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职业道德修养,诚信做人,爱岗敬业,健康生活。要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来维护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反映其心声和需求,加大对他们正面形象的报道力度,通过社会舆论的宣传教育,从而引导社会各界都来关心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要继续加强对城市居民的宣传教育,消除其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歧视,从而为新生代农民工的生产、生活营造一个和谐的城市环境。(本文来自于《继续教育研究》杂志。《继续教育研究》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陈俊工作单位:遵义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