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学的人文关怀探究
时间:2022-09-10 02:46:50
导语:思想政治教学的人文关怀探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教书彰显人文关怀中“文”的关怀
“人文关怀”并不是中国共产党的独创词汇,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思想家就在反抗神权,彰显人性的意义上使用这个词汇。在当代中国,人文关怀是人的主体性的彰显和确立,是党中央对人民群众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的关怀,最终实现的是马克思所讲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人文关怀是集政治、经济、伦理和精神等多方面于一体的综合关怀。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而言,人文关怀的涵义主要体现在教书和育人两个方面,力争做到既教育、引导和鼓舞学生,又尊重、理解和关心学生。其中,教书主要体现了人文关怀中的“文”的关怀方面。从教书的角度而言,作为一名思政理论课的专职教师,我们的主要职责就是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和思维方法,从这两方面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即对学生进行“文”的关怀和塑造。下面,笔者将结合所教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一门纯理论的课程,具有理论抽象、难于理解以及思辨性较强的特点,课本里面所记载的仅是一个又一个枯燥乏味的原理,如何让一个个抽象干瘪的原理鲜活丰满起来?如何让高高在上的理论走进我们的实际生活?这对讲课的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我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积极钻研教学理论,努力提升教学技巧,勤于探索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力图革新教学方法,致力于转变教学理念。我们认为,在教书的过程中,想要使僵死的理论获得现实的活力,最起码应该做到以下三点:首先,将“备”和“背”结合,第一个“备”提示我们要充分做好上课的准备工作,要在课前多看、多思、多总结,甄选一些既贴近生活实际又简短精炼的案例作为课堂的调味剂;第二个“背”考量的是教师的基本功,即对课本原理和案例的熟练程度,要能够脱稿进行讲课,并在更深程度上将理论和实例内化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去,力争在不着痕迹的情形下将理论讲清讲透。其次,将“新”与“心”结合,想要教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就必须不断标“新”,要不断革新现有教学理念,更新现有教学案例,创新现有教学方法。同时,这门课程要求教师全心地投入,要以真心教育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要以热心关爱学生的思想成长,更要以良心引导学生树立真善美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将“引”和“瘾”相结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指引和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理论兴趣,叩击学生心灵深处,使学生能够对理论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有种痴迷上瘾的感觉。这样一种“瘾”的形成,要求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的时候,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引导学生延展对理论知识的现实思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驾驭理论的信心和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在现实根基上找到理论的生发点,感受到理论的强大迷人魅力,大呼过瘾。并在最终意义上,实现了由“引”(要我学)到“瘾”(我要学)的完美过渡。更进一步,我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要教给学生的绝不仅仅是一些抽象僵死的理论知识,不同的课有着自身特定的教育目标,“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主要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提升学生的自身道德素养,“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主要强化学生的理想信念,引导学生树立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是引导学生勿忘历史,珍惜现在,建设美好未来,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我们认为,从其根本目的而言,它的开设是要引导学生树立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并能够自觉地运用该思维方式去思考和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能够在不知不觉中重塑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我看来,这才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教学的首要目的,思维方式不改变,那么,所谓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只能是空谈。有一个词叫“学问”,把这个词拆开就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的不二法门。“学”是个知其然的过程,“问”则是一个知其所以然的过程,问比学更重要,真正的哲学思想只能来自思想哲学,想要学好哲学就必须不断地去追问、去反思。在这里,教师的作用很重要,教师要通过一件件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进行发问,要使学生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打破学生原有的简单的两极对立式的“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1]要求学生自觉地树立一种辩证思维方式,要在“是”中看到“不是”。拿人做个比喻,人是不是“是”,人是“是”,但人不是简单的“是”,不是固定的“是”。作为一种开放性、超越性和未完成的存在,人永远是一种是其所不是的存在,人要不断打破“是”的状态,不断对现有的我的否定,这样人才能发展,社会才能进步。黑格尔说,生命本身就包含死亡的种子,这是对辩证思维方式最好的诠释,不是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从本质而言,生与死这两者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我们在生存,我们也在步入死亡。
从育人的角度而言,人做好了,事儿自然也就做好了。在给学生上的第一节课,我总要引导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大学?按照我的理解,大学即一人之学,一方面,大学不同于高中的最大特点在于,它要求我们独立生活、独自思考以及独立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大学的教育能够让我们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关于这一点,英国教育家纽曼有着很好的理解,他认为:“大学不培养政治家,不培养作家,也不培养工程师,大学首先要培养的是灵魂健全的,到达博雅高度的,即具有完整人格的人。人格的完整对个人来说,意味着健康。一个健康的、灵魂健全的人做什么事情都更容易成功。”[2]在此意义上,我们不难理解,由于社会上极少数功利主义因素的侵袭,使得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往往过多关注于对学生“智”的方面培养,而往往过少地关注对学生“德”的培养,从而使学生陷入心理和道德等问题不能自拔,曾经论证的纷纷扬扬的“马加爵事件”和“药家鑫事件”就是很好的例证。这些问题的出现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即育人的时候,应该更多地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并将该原则真正贯彻到实处,从学生的内心需求角度进行人文关怀,对人本身进行关怀,要在给予学生尊重和理解的前提下,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改变以往高高在上的教导。这样的教导往往采用的是命令式的口吻,强压式的做法,从根本上解决不了学生内心的忧虑,起不到真正的春风化雨润心田的作用,应该多进行“疏导式”教育,要在尊重学生、贴近学生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样的育人才是对“人”的关怀,是以人的价值为中心,展开对人的生存状况、人的尊严等基本需求和对人的情感、思想等内心感受的关注。我们知道,现在大学生都有自己的专业方向,但是,专业课的学习只能让他们学会“做学问”,成为具有某种专业技术能力的“某种人”,那只是习得一种谋生手段,所关乎的只是生存基础。对于做人,专业课老师还不能完全地培育,而要做到使学生能够不仅从生存需要,而从生活意义层面学会做人就必须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任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任教师要从人的根本上,使学生明白人活的意义是什么,什么是真善美。要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地升华自身的理想,并积极地去践行自身的理想,从而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有思想、有行动和对社会有用的人。正如孙正聿先生在《现代教养》一书中的理解,真正的做人是要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本身,成为一个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有现代教养的人。[3]更进一步,如何将育人落实到实处?如何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我认为,要做到这些关键在于思想引导,要从思想上纠正学生的一些思想误区,使学生能够重新塑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在讲到真理和价值的问题时,有的学生在名利问题上比较迷茫,不知道是该淡薄还是该追求?我就劝告这位学生,不要轻言淡薄,你连名利都没有呢,淡什么名薄什么利呀?要大胆追求名和利,在一定意义上,二者是你人生价值的体现,但是,切记,追求名利可以,不要执著名利,否则将有可能陷入拜金主义的泥淖之中。从以上这个事例,我们能看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在讲解原理知识时,不要只是简单的词汇堆砌和重复,不要只是说一下脱离尘世的假话、大话和空话,而应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原理知识现实化,能够真正根据学生的内心需求,用学生易于接受的话语来讲解,让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真正实现“进耳、进脑、进心”的三进。总之,站在大学的讲台上,我们能够切实地理解,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境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中,如何将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做到实处,如何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目标是一个常议常新的课题。当然,必须承认教书育人也即“文”的关怀和“人”的关怀二者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真正的教学活动中,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
本文作者:李长虹工作单位:安徽理工大学
- 上一篇:浅谈怎样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 下一篇:浅论应用开放式教学的学生培养
精品范文
7思想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