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思政教育新视域
时间:2022-08-30 10:23:39
导语:院校思政教育新视域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在现代信息社会,发达的大众传媒正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想状态、生活方式。据相关调查显示,大学生平均每天接触网络的时间是2.4小时,电视1.22小时,报纸50分钟,广播47分钟。〔1〕大众传媒已成为影响大学生社会化的第一因素,已超越家庭、学校和同辈群体等成为对大学生思想品德影响最深刻的第一影响源。因此,要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不断开展好媒介素养教育,这是时代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期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视角。
一、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
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以电影为首的大众传媒所引导的流行文化给传统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冲击。英国学者ER•利维斯和丹尼斯•汤普森在《文化与环境:培养批判的意识》一书中,首次就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做了系统地阐述。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人们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媒资源,通过教育培养人们具有健康的媒介鉴别能力与批评能力以及运用传媒信息的能力,从而确立科学的传媒观,在丰富而复杂的传媒资源中明晰前进目标,不断完善自我,参与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2〕换言之,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培养人们正确认知媒介、主动参与媒介、合理使用媒介的能力。
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许多学者在研究媒介素养教育时,都将着力点放在培养媒介使用能力上。然而,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从根本上应更注重“思想”教育,应该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因为,如何应对媒介传播的大量关涉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内容,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积极作用,理应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3〕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客观需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即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起着基础性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媒介素养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好坏。在传统的大众传媒体系下,信息传播具有单向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信息占有上具有绝对的优势,牢牢把握了话语权,体现了较强的权威性。教育者可以按照教学大纲和预先设计好的教案对学生实行既定的思想灌输,而不会遭到学生的反感和质疑。但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在信息占有上拥有了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平等的地位,甚至对新兴媒体的利用能力要高于教育者,并逐渐在网络中形成了自己的群体语言。如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主体不具有较高的媒介素养,不了解各大众传媒的属性,就无法对海量的信息进行正确的筛选和解读,不能透过信息看到其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渗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将大打折扣。在此意义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媒介素养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必然要求。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迫切要求。在我国,当代社会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由于大学生尚处于心智成长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成熟,极易受到大众传媒不良信息的吸引和诱惑,不利于其健康成长成才。具体来说,现代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消极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大众传媒浓重的商业化倾向易引发大学生的消费主义观念。其次,多元的大众传播渠道易导致大学生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次,大众传媒即时传播的海量信息易导致大学生思维的肤浅和混乱。综上所述,大众传媒之所以能对大学生产生如此深刻的负面影响,是与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不高分不开的。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急需对其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其媒介道德规范和自律能力。
(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可行性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具有共同的内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旨在通过对大学生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达到转变大学生的思想,进而指导大学生的社会行为的目的,在这个意义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就是一个思想传播过程,是一个以意识形态的观点为内容,以大学生为对象的传播过程。〔4〕因此,媒介素养教育中必然要涉及意识形态和政治因素。无论是对信息进行选择,还是对信息进行解读,都需要一定的价值观作为判断的标准,而这种价值观的培养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共同关乎的问题。可以说,二者之间具有了本质上的必然联系。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方法具有共通性。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开设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二是将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贯穿于其他相关课程之中;三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注意发挥大众传媒、家庭和社会等各方的力量共同推动该项活动的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的长期关注和共同努力。与此相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构建的教育体系,且其展开渠道也主要是课堂教学与课外的实践活动。这说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在实施方法上首先具有了融合的契合点,如可以在现有的大学生思想理论课堂教学中单独设立一个章节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这是很容易实现的。
三、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媒介素养教育的新体系
(一)转变观念,营造媒介素养教育的良好氛围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要想使社会各方真正发挥应有的力量进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必须首先加大对媒介素养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强度,改变相关人士的落后观念,使其真正认识到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与此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应联合各媒介专门组织和高校制定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步入制度化、规范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研究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及其成果是有效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基础。因此,必须引导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此领域投入更多的研究精力,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认真调研媒介素养状况,细致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现状,从而获得科学有效的研究成果,并将此付诸实践,真正推动媒介素养教育的深入发展。
(三)开设媒介素养教育相关课程正如课程教学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一样,现阶段,媒介素养课程同样是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渠道。一是借鉴西方大学现行的媒介素养教育模式设计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样式。二是不提倡短期内大面积铺开,而是在全校作为一门公选课开设,先看看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再做出相关调整,从而逐步将其变为大学各专业的公共必修课或基本素质课。除此之外,定期聘请媒介从业人员开展讲座、讨论、学术报告等活动。然而,必须看到的是,这一切能得以顺利实施,需要两个基础条件:高校媒介素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编写。
(四)注重实践,发挥社会各界的合力首先,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资源和基础,即以原有的素质教育为依托,在课外活动、党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增添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其次,积极倡导校外媒体为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和技能提供广阔的平台和成才的空间,给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提供舞台,让他们在新闻采访写作中,不断地通过采编、拍摄、新闻策划等形式拓展其知识面,增强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总之,在现代传媒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但这种融合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能通过强行地移植或互相取代来达到,而是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教育学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努力来实现。可以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仍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对思政教育的启发
- 下一篇:美国教育对思政教育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