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文化载体革新与优化
时间:2022-08-30 10:08:33
导语:思政教育文化载体革新与优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是指能够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主动操作和运用、借此向受教育者进行以主流意识形态为指导的文化传播的物质实体和文化形式。以文化建设为载体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创新的重要举措。
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形式、特征和功能
1.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具体形式。“文化具有群体性特征,它是历史积淀下来的被群体所共同遵循或认可的共同的行为模式。”①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群体文化环境中,人们的思想观念是在现实的具体的社会关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且无时无刻不受到群体文化的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目前我们能够利用的文化载体,主要是指校园文化、社区文化、村镇文化、军营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等内容”②。这些群体文化对于人们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和基层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良好的群体文化能陶冶人的情操,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通过集体舆论的力量对人们的行为产生约束力,从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与此同时,在我国,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体育卫生、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文化事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这些文化形式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非常密切,对人的精神需求的满足和精神世界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实践中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寓于其中,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加以运用。需要注意的是,20世纪以来的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契机的信息革命,对人类的时空观念、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和改变,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必须回应的现实问题。网络文化载体(传统互联网、微博)、手机文化载体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加以重视的现代文化载体。
2.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本质特征。一是渗透性。这是文化载体区别于其他载体的重要特征。人是文化的人,生活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特定文化模式的熏陶和感染。文化以循序渐进和潜移默化的方式实现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综合影响,这种超强的渗透力对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既包括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又包括科学知识、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影响。二是多样性。在文化具有差异性和多元性的客观存在前提下,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形式呈现多样性特征。从历时态的角度看,在长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文化载体形式。从共时态的角度看,群体文化呈现出许多具体形式,通过这些群体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被赋予了塑造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三是综合性。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不间断地受家庭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等各种群体文化综合作用的过程。由于文化的构成要素错综复杂,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对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等内容进行甄别,汲取精华,剔除糟粕;要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选择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操作和运用的文化形式。
3.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基本功能。一是信息承载功能。承载、蕴含大量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文化活动、文化建设成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交往过程中的联结形式。一方面,教育者通过文化活动、文化建设等载体,将其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递给受教育者;同时,教育者可以依据社会要求将所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寓于文化活动和文化建设中,从而实现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另一方面,受教育者通过参加教育者设计、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和参与文化建设,不断内化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并通过知、情、信、意、行不断转化,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同时受教育者外化的行为结果,通过具体的活动形式向教育者提供反馈信息,激发教育者调整、改进教育方式。因此,借助于文化载体,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运动过程。二是传导教化功能。文化对人的影响方式是“润物细无声”的,对人的影响程度是全方位的,通过耳濡目染,人们能逐渐习得各种文化特质,进而认同文化特质中蕴含的价值观念。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建设为载体,就是要利用文化的这一育人特点,运用各种文化形式开展“无意识”的渗透教育,形成寓教于乐的隐性教育方式,充分发挥文化建设对人的综合影响和道德教化功能,循序渐进地使人们感知、体验、掌握社会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并不断践行,最终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三是审美娱乐功能。“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特别是科学与知识的迅速增长,科学、艺术和哲学等自觉的精神活动的成果和它们所承载的自觉的文化精神越来越通过教育、经济、政治等社会活动而普遍进入到公共社会生活和普通民众的生存之中。”③这些精神活动的成果和它们所承载的自觉的文化精神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针对教育内容的要求、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教育环境的状况,选择恰当的文化载体形式,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单纯灌输模式,这样不仅有利于引起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注意,激发其兴趣,还有利于陶冶受教育者的性情,塑造健康人格,提高道德认识,强化道德情感,推动知行转化。总的来说,文化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渗透力,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形成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但是,也必须看到,文化同时具有负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适应具体的文化情境,不断发掘文化所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赋予新的时代意义,而且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对其进行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渗透融合到文化建设中,赋予新的文化要素和内涵,以充分发挥文化载体的正功能,及时防范和克服其负功能。
二、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境遇
1.西方强势文化冲击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21世纪,人类进入了新全球化时代。新全球化不仅是经济意义上的全球化,而且是文化意义上的全球化。西方发达国家借助其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通过信息手段,包括互联网、话语生产、知识经济以及文化传播”④,最大限度地推行以享乐主义、消费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强势文化,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其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实施文化侵略和意识渗透,大力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在文化意义上的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苏东剧变后,中国成为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重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企图通过“文化战争”来瓦解和控制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意志和价值观,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政治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进而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颠覆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政权。我国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意识形态地位受到威胁,具体表现在:某些党员和党员干部受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丢弃了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先锋模范作用弱化,甚至贪污腐败;有些民众无信仰甚至信仰混乱,盲目崇拜西方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等等。当前我国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社会现实,折射出思想政治教育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存在着乏力与不足,亟待加强。
2.国内各种思想文化交织激荡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呈现出日益多样化的趋势,与之相适应,整个社会呈现出价值观多元化的态势。尤其是在尚不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封建意识形态某种程度地沉渣泛起,加上西方社会各种腐朽、没落的思想观念的侵蚀和影响,我国社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价值迷失”、“价值错乱”、“价值扭曲”现象。面对利益问题突出、奉献精神淡化的状况,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等明显滞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上难负重任,其生命线的地位和作用大受影响。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消除社会核心价值认同危机,重塑核心价值认同,对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信息网络化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网络的即时性传播、交互性沟通、开放性信息、虚拟性主体、间接性交往等文化特点在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发展与创新机遇的同时,也使其面临着巨大挑战。首先,网络文化内容的多元性、交互性对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的主导地位提出挑战。网络信息的即时性、快捷性,使人们在第一时间可以获取任何媒体的全部内容。特别是西方国家利用网络优势向我国“倾销”其价值观和精神文化产品,甚至还有敌对分子散布的种族、民族和政治仇恨等反动内容,影响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从而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其次,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共享性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提出挑战。利用互联网,教育对象和教育者平等地获取相同甚至更多的信息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打破了教育者在对教育对象传播、接收信息过程中的权威地位,传统的单向教育方式受到严重冲击。最后,网络文化的匿名性、虚拟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的主导性提出挑战。在网络世界里,人们可以以一个或多个虚拟身份从事网上活动和交往,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人机交流,缺少了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社会舆论及法律条文的约束,弱化了教育对象在社会实践中自我教育的力量。从实质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信息相互传播与接受的过程。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在文化多元化、文化全球化的汹涌浪潮中,文化的协同与冲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不仅没有淡化,而且还在强化,手段更加隐蔽,遍布于文化的各个层面,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以及传播方式受到严重冲击,进而影响到传播效果。应对文化领域的交流和冲突带来的多重挑战,提升与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已经成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任务。鉴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困境,亟须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建设的互动机制,积极寻求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契合的有效途径,运用文化传播的内在规律,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贯穿于丰富多彩的文化载体之上,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效果。
三、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创新与优化的指导思想与基本思路
1.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是为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最终的目标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而必须把方向问题放在首位。也就是说,要自觉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落实到文化载体建设的整个过程,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充分发挥其引领多元化社会思潮的社会功能,有效抵御西方社会价值观念的渗透,增强我国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2.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创新与优化的基本思路。首先,客观认识和正确把握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形式与特征,注意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系统是一个由不同的文化载体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每种载体形态都具有各自的表现形式和特征,各有长处和不足。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根本旨趣在于成为教育者和受教育之间的中介和桥梁,是否能够传播有效信息是其存在的基本要义。因此,我们要全面而准确地掌握各种文化载体的特点和适用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效率。其次,运用文化特有的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功能,紧紧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来选择文化载体形态,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当我们借助文化产品、文化活动、文化建设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时,既包括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影响,又包括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影响,还包括对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意识的培养等。实践中,这些方面的影响往往紧密结合在一起。新时期,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针对不同群体选择适合的文化载体形态,在不知不觉、润物细无声中影响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最后,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和教育主体的需要,增强及时发现、运用新的文化载体的敏感性,实现文化载体系统与所处环境的良性互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相应地发生巨大变化。面对这种新情况、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必须迅速作出反应,紧跟时代步伐,关注教育主体的实际需要,抓住科学技术进步带给文化载体形态发展的历史机遇,及时发现并勇于运用新的文化载体,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交流。
四、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创新与优化的具体路径
1.加快发展各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一,要科学规划和配置公益性文化事业资源,重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思想文化领域的话语权。一是要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科技体育、文物博物、网络传媒等文化事业,充分运用这些主渠道、主阵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与渗透;要改变传统单调、空洞的宣传教育方式,在与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对话中,引导人们分清正确与谬误。二是要积极借鉴国际经验,充分挖掘并激活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中蕴藏的教育因素,结合中华民族的大众心理和情感需要,有意识地将其渗透到文化建设之中,从而强化观念形态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当前,尤其要促进文化资源配置向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倾斜,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提高农村文化的整体水平,增强其覆盖面和影响力,使寓于文化建设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农民的思想意识,并变为他们的自觉行动,从而形成健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生态环境。第二,要大力推进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发展,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要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鼓励和孵化文化产业方面的经验和成功案例,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增强文化软实力,使之在全球文化产业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当前,尤其要注重拓展传播渠道,推进优秀民族文化产品在国内外的传播幅度和影响力度,打造民族文化品牌;要加快构筑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利用3D视听、卫星传播、网络传播等高科技手段扩大中华文明的影响力。
2.加快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群体文化建设。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将群体文化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形式加以充分运用,即借助于各种群体文化建设形成教育合力,充分发挥文化潜移默化地感染人、影响人、激励人、警醒人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⑤。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内核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内核的时代精神,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当前,要重视各个群体文化之间的联系,形成学校、单位、社会、家庭之间,小学、中学、大学之间的有效衔接和功能互补,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实施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使其对人的发展形成多管齐下的良好综合效应,成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具体来说,在家庭文化建设中,注重提高家长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继承艰苦奋斗、勤劳俭朴、团结协作、爱岗敬业的传统美德,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文化样式,形成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体现时代特征的家庭美德,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根据大学、中学、小学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认真做好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教育工作,大力开展第二课堂、社团活动、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尤其要重点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全过程,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促进员工素质全面提高;建立完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体系,形成长效机制。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地缘优势,积极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从广大群众现有的认识和理解水平出发,尊重社区文化的多元性,积极引导其向健康方向发展,增强社区凝聚力。在村镇文化建设中,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导向作用,进一步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继承、发展传统的节日文化和民俗文化;积极培育乡镇企业文化,提升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充分利用其他有益文化形式丰富村镇文化内容。在军营文化建设中,要以其独特的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到各项文化活动之中;积极推动现代化传媒手段进课堂、进班排,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帮助官兵树立当代革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
3.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发展趋势。首先,不断优化传统文化载体,以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先进文化,以引人入胜的思想内容提高其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拓展受教育对象群体的覆盖域。其次,探索和创造新兴文化载体。当前,网络文化载体、手机文化载体等新兴文化载体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等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它们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构建健康的网络文化载体,倡导绿色的手机文化载体,掌握信息文化发展的主动权已刻不容缓。特别是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的建设,通过网络载体及时提供健康、有益的知识和信息,以此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内容;要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实现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良好互动,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渠道。再次,形成传统文化载体和新兴文化载体的互补效应。条件成熟、拥有实力的新闻传媒集团、网络传媒集团、广电集团可以以兼并、改造、重组的形式对书刊出版、动漫制作、艺术表演等文化产业组织进行整合,发挥不同载体形式的互补效应。最后,整体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文化建设和文化载体的功能的发挥离不开科学的组织领导。面对经济全球化时代中西文化的冲突与碰撞,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高度,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即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源,以西方近现代文化为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文化为发挥主导作用的主流文化,以中国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主体目标,借鉴东西方文化的精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综上所述,文化建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加以运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对全球化挑战,粉碎西方敌对势力分化、西化图谋的现实选择。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系统实施整体优化,寻找可行路径使之协调运行,是拓展载体承载功能的现实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要努力发展先进的主流文化,通过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合多元文化;要通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引导亚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同时,在各种社会群体的亚文化建设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整体优化与协调运行的基本前提是经济建设与经济发展。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文化倾销,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就是因为他们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换言之,只有在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基础上,文化才有优势可言。
- 上一篇:文化自信下的思政教育
-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对思政教育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