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与思政教育的结合
时间:2022-08-30 09:43:57
导语:美育与思政教育的结合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近年来,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的强烈要求、时代的强烈要求,而美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美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这个论断,是对美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精辟总结和高度的概括。思想政治教育中包含着审美因素,同样美育中也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因素,两者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1.美育能强化道德意识,使学生乐于接受道德教育
美育自身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它能使人的道德认知由感性深化到理性。美育不仅能训练和培养学生对规律形式的感受和创造能力,而且能将社会道德要求形象化,艺术化,具体化,把大量的道德内容以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使之渗入到潜意识之中,使受教育者容易产生兴趣,便于理解和记忆。人们借助对美的欣赏,可以扩充道德认识,使道德认识由感性达到理性,从而了解道德,获得对道德的认识,实现道德内化,使道德意识得到强化。
2.美育能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
道德作为人的一种自我规范,主要来自于人自身对善恶,美丑的判断和对真善美的追求。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它是人们按照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去理解,评价周围的人和事时产生的一种爱憎好恶的情感,它是认识转化为行为的催化剂。而人的情感本身并不都是善和美的,它有善恶之分,美丑之别。善的美的情感可以将人引向高尚的境界,而恶的丑的情感则可以使人卑俗堕落。美育作为一种最高层次的积极情感,可以为学生接受道德教育奠定深厚的感情基础,只有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相统一时,道德行为才会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高尚的道德情操才会成为人们内心的向往。
3.美育能培养道德意志力,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
完美人格的实质在于摒弃假、恶、丑,实现真、善、美。而真和善只有在美中才会水乳交融,才得以实现。美育的情感性、形象性、愉悦性和非功利性特点,决定期其用以育人的美的事物,美的艺术等美学方面的精神文化成果,都是人类追求超功利的审美自由与和谐的理性精神的产物。通过美育可以引导学生辨别美与丑、文明与腐朽、高尚与邪恶,引导他们懂得什么样的生活态度,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什么样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什么样的行为作风是美的,是应当追求和向往的。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诱惑,提高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
4.美育能养成道德行为,净化学生的心灵
从人的道德发展而言,不管其道德认识有多么的深刻,最后总得表现在行动上。任何道德行为,都发源于人们的内心指令。一切的道德条文和道德规范,只有当它成为人们自己的内心信仰和要求之后,才能付诸行动。审美教育是道德情感基础和有力手段,通过审美教育,可以使外在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内在的自觉命令,实现道德内化。良好的道德行为的养成,有助于净化学生的心灵。美育在培养学生感受和理解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时候,在提高人们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时候,它同时又是清除精神污垢,改变不良习俗,净化人的心灵和陶冶人的德性,帮助人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美育的促进作用
1.有助于克服学校美育过于注重技能培训的缺陷
学校美育承载着丰富的教育功能,使学生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创造美都是学校美育所应达成的功效。这些功效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当前学校美育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美育功能的割裂和偏废。集中表现为把美育狭隘地理解为“再现美”的技能的培养。在高等学校的美育课中,这种现象没有得以根本的改变。学生在考试,考级的压力下对学习的兴趣不断的降低,本应丰富多彩的美育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练习。在这种单调的重复性的练习中,他们对艺术美的感受和理解变得日益迟钝,更不用说对人性美,社会美的理解和感受。
2.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深化学生对美的感受
美育在开展的过程中会出现偏向技能培训的倾向,往往会使学生对美的理解和感受就偏向与外在。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培养学生的心灵美,使学生求真向善,“真”其实就是符合客观规律,“善”就是引导学生的个人行为符合社会的道德要求,以“善”为前提,“真”为基础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从内在培养学生的美感,深化学生对美的感受。思想政治教育对美育这方面的加强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三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互补的途径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指两者的相互渗透、整体和谐,使学习主体在教师创设的富于美感的环境中自由、自觉地形成良好的道德和健全的人格。
(一)以塑造美好心灵为宗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目标的融合从古至今,人们对教育的目的作出过各种各样的主张,诸如培养君子,真人、绅士,乃至于全面发展的人。无论如何表述,实际上都是对理想人格的一种诠释。如果仔细考察,不难发现,关于教育目标的诸多主张,都离不开关于人的知识,道德和审美等素质的规定。这期间,有人主张将道德教育作为根本目的,如孔子、赫尔巴特等;也有人主张把美育作为根本目的,如古希腊的缪斯教育等。但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格结构,道德和审美存在着有机的内在联系,不存在主辅和末辅的问题。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的培养目标应该统一起来。这不仅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完美的人生状态,也是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的内在要求。
(二)营造积极的教育情境,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途径的融合人是理性的存在,也是感性的存在。通过创设积极有效的不仅有利于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等智育目标的达成,而且是实现德育和美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创设积极的教育环境,提供情理交融,情景交融的教育空间,充分利用情感的激活功能、驱动功能、陶冶功能、弥散功能和调解功能,“以情感为纽带”,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滋暗长中实现道德和审美的交互影响和升华。
1.要建设积极健康和优美的校园文化、利用环境、气氛、作风以及教育者自身的言行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心灵受到感化,使学生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学会按照美的规律改造我们的生活。
2.通过艺术课和各种艺术活动,使学生在阅读、鉴赏和表演中,理解作品积极的思想内涵,受到精神上的洗礼。3.通过精心设计,入情入理的思想政治课,利用美的教育手段,吸引学生沉浸于其中,以不直白显露教育意图的间接方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的目标。
(三)思想政治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1.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注入情感因素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偏重理论,主张通过晓之以理和一些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与要求,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说教和灌输的教育方法,使教育难以入情于心,甚至有可能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美育则是一种偏于感性的教育,主要依靠形象思维,通过对美的对象的直接把握,以情动人,发展个性和升华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引入美育思想,加强德育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情理结合,实现两者的融合互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2.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形象美的转变形象性是美育的基本特征,一切美的事物都应该具有直观的、令人愉悦的欣赏价值。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逻辑思维不够成熟,但感知、直觉、想象等形象思维却比较发达,他们性格中活泼、天真、好奇、善于模仿的品质很容易被“美”的事物所激发。通过形象生动、富于美感的事物来培养他们对美的事物的兴趣、爱好与追求,不仅符合人的爱美天性,而且有利于良好道德意识、品德的培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可以更多地引入艺术的形式和手段,注重载体的形象性。美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更为学生喜闻乐见,更容易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也更具有实效性。形象美感也包括教师的形象应该具有审美示范性。教师的仪表、风度,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自然流露和表现出来的积极、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资源。综上,只有把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其融合互补,才能使学生具有美的理想、美的品格、美的人格。
- 上一篇:院校网络文化下的思政教育
- 下一篇:强化企业思政教育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