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教育与院校思政教育

时间:2022-08-30 06:06:53

导语:公民教育与院校思政教育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公民教育与院校思政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取代公民教育的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1982年《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的报告》中提出“要养成社会主义的公民意识”;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通知》决定在初中开设公民课。从此公民教育被视为我国政治文明的一个基础,越来越被重视。2007年同志在十七报告中更明确地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阐明了公民教育的核心内涵。我国公民教育在探索中不断向前发展。但是在公民教育实施中我们仍然遇到很多困惑和困难,至今人们对什么是公民教育,它与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是什么关系,高职院校要不要进行公民教育以及如何进行公民教育等问题仍有不同看法。因此,为了在高职院校更有效地推进思政教育,必须正确处理思政教育与公民教育的关系,将两者有机融为一个整体,这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

一、公民教育的内涵及发展趋势

“公民是指具有本国国籍,并依据宪法或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辞海》)这是法律意义上的公民概念。德国教育家凯兴斯坦纳曾经指出:“公民应该指的是这样一些人:无论能力大小,都必须工作,只知享受而不工作,不仅不是有用的公民,而且是不道德的;个人应将所任的职务看作是郑重的公事,看作是对于社会团体应尽的义务,而不只是专为个人的生活,专为个人的道德主张去做;在职务完成以外,还要借着工作去完成他的特殊人格的价值,以协助他所所属的国家达到伦理化的理想方向。”[1]

可见,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既要有本人个性上的完善,还要能促进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公民教育是一个比公民概念更复杂和很具争议性的概念。大体可以归纳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看法。广义上的公民教育即国民教育,指对所有国民实施的思想、文化、科学素质、知识、技能的教育。如台湾师范大学张秀雄教授认为,公民教育是指培育与民主生活方式有关的态度、行为模式,发展个人担负公民责任的技能的教育。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明澍先生认为,公民教育就是培养公民参与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价值、知识和技能的教育。[2]总之,公民教育既不同于“圣人教育”,也不同于“平民教育”或“大众教育”,它是对国民应具备参与国家活动的各种基本意识、道德、价值、知识、技能的教育。这种广义的公民教育概念是理论与实践研究中比较共识的一种解释。狭义的公民教育,指公民意识教育。郑州大学公民教育研究中心王东虓认为:“公民教育应以培养民族精神为首要任务,以权利和义务教育贯穿始终,以培养公民意识为核心,培养具有高度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精神,具有团体精神和祖国民族意识的好公民为宗旨。”[2]香港教育学院公民教育中心主任李荣安教授则认为,公民教育就是公民身份的教育,公民教育是与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密切关联着的概念。目前我国一般所讲的公民教育,主要是指公民意识教育,即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理念的教育。广义和狭义的公民教育并不矛盾。公民意识教育是公民教育的核心,公民的行为、知识和能力,都是建立在公民意识这个思想基础上的,是公民之为公民的方向的和最本质的特征。

1791年,法国颁布了第一部宪法,提出了公民教育的思想,被公认为是公民教育之始。经过两百余年的发展,公民教育概念已被世界普遍接纳。在各国所推行的公民教育中,有一些带有本国社会制度或传统的鲜明特性,有一些则体现了文明社会所共有的要求,如民主、自由、平等和爱国等。美国是一个十分重视公民教育的国家,在有关公民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早在1790年,他们就在中小学开设“公民科”,开始重视美国历史文化教育,随后则更加重视公民教育的政治性,重视维护美国的民主、自由等基本的价值观,强调公民意识教育。1916年,全美教育协会提出了建立“社会科”的建议报告。从此美国公民教育即由注重政治教育转变为公民能力的培养和公民整体素质的提升。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的公民教育进入到快速发展的时期。[3]在亚洲四小龙中,新加坡是开展国民教育最成功的国家之一。1998年新加坡总理提出了21世纪教育政策的新三大措施:创意思维教育、信息科技教育和国民教育,强调“国民教育,应该是培养共同的国家意识,使学生了解我们的过去对今日和将来的影响。”他认为国民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所有新加坡人的社会凝聚力、生存本能和对未来的信心。[4]

其教育的内容主要是:认知历史以树立国家意识;灌输核心价值以增强国民意识;讲授公民基本知识及文化与道德基本知识以巩固公民权利义务观念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纵观各国公民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进入21世纪后都有一些新的动向和发展趋势,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点:一是越来越重视公民教育,把公民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作为培养合格公民,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二是公民教育的内容不断扩大,以适应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例如,美国的公民教育课,就由原来比较单一的强调政治、道德教育,转而更加注重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课程设置由原来的“公民科”,变为“社会科”(或“社会研究”),整合了政治、历史、地理、社会学等学科,更加注重科技、社会、人文知识的整合,小到不随地吐痰,大到政党制度、宪政国家无所不包。三是注意公民意识教育与公民行为和技能教育的更紧密结合,突出教育的实践性。强调公民教育不仅仅限于课堂教育,要让学生在课堂以外,广泛参与校园生活和社区开展的各项活动,使公民教育更具现实性、行动性和实效性。1990年,美国国会通过《国家、社区服务信托法》,从法律上规定了把参与社区活动作为培养公民行为能力的重要方式,社区已成为美国学生公民教育的良好平台。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基础,它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社会主义政治理念、行为准则的教育;二是社会主义道德品行和思想情操的教育。这从国家所规定开设课程的性质可以看出,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它与我们所谈的公民教育具有不同的特点,如公民教育的目的是要教育每个国民都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使他们懂得作为一个公民应有怎样的权利与义务;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境界,使他们具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理念和信仰,以及为之奋斗的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相比,两者是各有侧重,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比较而言,它们的关系可体现为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公民教育是更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公民教育的提高。公民教育具有基础性,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提高性。二是公民教育是对每个国民进行的旨在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适应培养较高层次人才需要,旨在提高培养人才社会主义理念和信仰,以及社会主义道德、情操的教育。国民教育更具普适性,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先进性。三是公民教育重在通过实践活动,辅以适当的知识教育,以培养公民意识和公民应具有的日常的基本公德、能力为主,而思想政治教育重在通过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的结合,以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为主,前者实践性更强,后者理论性更强。在分析上述两种教育的特点时,切不可把两者视为不同性质、甚至是对立的教育。不能说只有政治思想教育是先进性教育,公民教育是大众性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和公民教育都是先进性教育,我们只是说,相比较而言,后者的先进层次更高一些而已。把公民教育视为“大众教育”、“平民教育”不妥。因为上至中央领导,下至平民百姓,都是“公民”,是公民就要接受公民教育,具有公民应有的素质。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公民社会就是市民社会,甚至认为我国还谈不上公民社会,因此所谓公民教育无从谈起。这就是把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对立起来的观点。有人把我们今天的社会还视为“一个典型的臣民社会”,[2]不仅在理论上说不通,而且也是与事实不符的。我们认为,既不能像改革开放以前,认为公民教育就是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东西加以排斥,也不能认为公民教育是比思想政治教育更好更理想的人类永恒的普适性的东西,而排斥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位置和作用。两者虽然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但它们并不是相互矛盾和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三、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公民教育的优势及对思政教育的推进作用

高职院校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突出人才实用性、实践性的培养就成为高职院校的突出特点。正是这种性质和特点,使它具有了与公民教育性质和特点上的一致性。公民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具有基础性、普适性、实践性等鲜明特点,这就决定了在高职院校开展公民教育具一般高等学校所没有的优势。发挥这种优势,强化公民教育,对高职院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对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素质,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高职院校并不仅仅是培养合格公民的大学,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大学,它的学生将会成为各个领域的专门人才。学生不仅要具有一般国民应有的素质,而且要具有社会主义的基本信念和道德情操,要懂得基本的社会主义政体、国体,以及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同时,要具有更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和团结进取的精神等。这就决定了在高职院校公民教育和思政教育必须并重,并且要力求达到相互促进、完美统一的要求。公民教育有助于克服传统思政教育政治化、理想化、绝对化的倾向,可以促进思政教育改革创新,使思政教育更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更有实效性;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有利于克服公民教育的盲目性和一般化,提高公民教育的科学性、理论性,使公民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怎样才能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公民教育的优势并促进思政教育更好地改革,我们有如下建议。

1.要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和公民教育各自优势

目前高职院校存在一个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主观上难以舍弃的“精英教育”情结,有意或无意地淡化了“大众化”的办学定位、“职业性”的本质特征,在德育教育模式上,从课程设置、授课模式、教材编写等方面,与普通高等教育毫无区别。虽然这种状况未必是普遍现象,但确实值得引起我们重视。这个问题也影响了高职院校对公民教育的重视,更不用说充分发挥公民教育的优势了。我们认为当前首要任务是,要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公民教育的体系。制订高职院校公民教育大纲,增设一些学生欢迎的公民教育课程和讲座,以及制定在校内外实践活动中开展公民教育的计划、方案、办法。同时针对不同职业强化就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为了搞好公民教育,还应将科学、社会、人文教育融为一体,以扩大学生视野,强化学生做人做事的素质教育。这些教育活动的开展必然会大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会极大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和热情。政治思想教育,特别是思政课的教育,也应加大改革的力度,主动与公民教育相结合。在教学内容上力求针对学生实际,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在教学方法上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只有这样,两种教育才能有机统一起来。

2.加强实践教育环节在思政和公民教育中的作用

实践教育是联系思政教育和公民教育的纽带,是将思政教育和公民教育有机统一起来的最基本的途径,而这一点正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点之一。实践教育环节是学生运用知识、能力于实际社会活动过程的体现。在实践中,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状况会得到最真实、生动地展现,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公民意识、思政状况才能得到全面的检验和锻炼,它既是两种教育的结果,也是两种教育的升华。高职院校学生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专业技术等生产性活动,在活动中如何加强公民教育和思政教育,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还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加强。此外,党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以及其他社会活动,如志愿者服务活动、社区调查研究活动等,也是吸引学生的重要实践活动,这方面工作虽然开展不少,但还缺乏深入研究,缺乏系统性、科学性。特别是在使思政教育与公民教育的有机统一方面,还需通过努力,加以改进。家庭和社会是与学生两种教育密切相关的场所,是学生实践活动的重要平台,这方面的工作,也待研究和加强。

3.培养高素质的思政和公民教育统一的师资队伍

教育问题的根本是教育者的问题。在高职院校如何将从事思政教育、公民教育的教师、干部以及其他各方面力量协调、统一为一个整体,是强化思政教育和公民教育,并使两者有机统一起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取得最优教育效果的关键。我们有如下建议:一是在全校建立统一的领导和指挥机构,协调、处理各方面的力量,并通过制定政策,加强管理和监督,保证统一机制实现和整合效率的提高。二是以学生生产实践活动为中心,成立特定的由教师、学生代表、管理干部以及工厂或企业有关负责人组成的学生思政教育和公民教育的领导小组,实施各项教育内容、方法的落实,并与生产和其他有关活动紧密结合,做到事事有人抓,件件有人管,以细节保证思政教育和公民教育顺利开展。三是要加强队伍的培训和素质的提高。教育者必先受教育。目前有一种倾向,对教师的专业技术业务能力、学历的提升很重视,对从事思政教育和公民教育的教师、干部以及学生骨干的思想水平、思想方法、工作能力的培养不够。应建立相关培训制度,通过定期或不定期,长期或短期培训、进修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这支队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思政教育和公民教育的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