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化下思政教育变革

时间:2022-08-29 05:05:37

导语:大学文化下思政教育变革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学文化下思政教育变革

一、大学文化建设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文化育人是通过大学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四个层面交替互动、彼此渗透、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来实现的,其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教育导向功能、传承创新功能、激励凝聚功能、约束调适功能、熏陶感染功能等五个方面。大学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契合,决定了两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方向保证,大学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两者在育人功能、具体内容等方面的契合使彼此之间形成了密不可分、互相渗透、双向互动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方向保证,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发挥意识形态作用的重要方式。在我国,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作为大学文化核心的大学精神、大学理念等,本身就是一种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体系。大学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形态根植于社会,容易受到社会大文化的冲击而呈现多样化趋势。特别是在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国内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大学文化建设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主导,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属性和原则,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就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使自身沿着正确的道路健康发展。大学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深刻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大学文化的内容和功能上看,大学文化系统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优秀的大学精神文化能够引导师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心灵,磨炼坚强意志和塑造人格,自觉抵制低级、腐朽的文化,这些都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相吻合。大学制度文化提供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对每个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为都起着一定的约束作用,久而久之就会内化为师生员工的心理共识和自觉行为,从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制度保证。大学环境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物质基础,大学校园中富有人文底蕴和学术内涵的山水园林、各具特色的校舍建筑,都以潜在的方式发挥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成为不可替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大学行为文化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渗透到大学师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当中,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大学文化育人的作用机理上看,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并重是其重要特点,而大学文化建设在强化隐性教育方面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

二、大学文化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1.尊重学生的文化主体性,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大学生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主体,在参与大学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迫切要求与同为大学文化主体的教师之间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尊重和包容的关系。因此,无论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出发,还是从大学生在参与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主体性需求出发,思想政治教育都应当以人为本。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以人为本,一是要树立“学生主体”文化理念,即把学生作为教育主体而不仅仅是受教育的对象,在各种文化活动中以有利于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既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又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二是树立“让每个学生都成功”的文化理念,即以实现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目标,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发展需求,平等对待每个学生,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和平台,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满足个性需求和发展的前提下实现自己的价值。三是不断提高文化自觉,自觉地从大学文化建设的维度审视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在大学文化意义上的理解,进而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认知、培养文化情感、增强文化反思力和选择能力。

2.把握大学文化育人的系统性,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必须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通过对文化育人系统内各要素的强化、渗透、互补、重组,以实现整体优化、协调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要更好地实现其育人功能,应当大力推进机制创新,建立起齐抓共管、资源共享、管理科学、保障有力的整合机制。齐抓共管指高校党委、行政要充分认识到文化育人的重要性,团结协作、职责明确,系统制定以大学文化建设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措施,动员全校乃至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育人工作,形成全员育人、全社会育人的工作局面;资源共享指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文化建设的理念一致、有机融合,充分运用大学文化的精神成果、物质成果、制度成果以及功能优势来强化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以思想政治教育反作用于大学文化建设,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管理科学指紧密结合大学的实际,建立健全以文化建设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机制、运行机制、约束机制、预警机制、评估机制、反馈机制等,并通过组织关系、利益关系以及情感、文化的力量,对管理系统中的子系统进行调控,最终达到各子系统功能的耦合;保障有力指通过建章立制、加大投入、强化队伍、优化环境、学科支撑等方式,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文化条件、制度保障、物质保障、人才保障、环境保障和学科保障。只有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文化建设的整合机制,把一切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全校、全社会的“大协作”,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最大化。

3.发挥大学文化隐性教育优势,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大学文化育人既要通过显性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活动来实现,又要通过大学的校风、学风、教风所营造的文化氛围和环境等隐性方式和途径来实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浸润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隐性教育强调环境对受教育者的影响,强调受教育者在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情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和显性教育相比,隐性教育以其潜隐性、渗透性、自主性、开放性等特点,在增强自我教育意识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因此,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充分发挥大学文化的隐性教育优势,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资源,以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注重把学校的历史、传统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学校的独特气质和魅力,自觉地融入到学校文化之中;要注重寓教于“境”,充分发挥环境文化的特殊育人功能,让校园的一草一木、一楼一宇都会说话,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活”阵地;要注重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专业课、基础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中的隐性教育资源,及时有效地把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发挥教师人格感召作用,教育广大教师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感召学生。通过充分发挥大学文化隐性教育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要求融入在受教育者最容易接受的方式载体中,使科学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真正为大学生接受。

4.吸收现代文化精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作为社会文化的缩影,大学文化具有根深蒂固的社会性而必然受到社会以及时展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突飞猛进,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具体行为也在不断地发生新的变化,这些新的变化会折射到大学文化当中。这些文化由于具有时代性、大众性等特点更容易为大学师生所认可和接受。合理吸收和发展其中的精华部分,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载体,有助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创新,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从复杂而多元的文化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凝练和积淀先进文化、优秀文化,使它们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得以传承创新发展。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创新,要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深入了解现代大学生的特点和成长发展的内在需要,使学生切身体验到教育的合目的性、合需要性和利益相关性,产生参与的兴趣与热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接受载体所传递的信息,并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和积极回应。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创新,要重点加强活动载体、传媒载体、管理载体和文化产品载体等现代载体的建设。活动载体建设要突出活动目的性,结合实际把深刻的教育内容寓于生动活泼和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之中,并注重发挥社会实践、学生社团、协会等的重要作用;传媒载体建设要着力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在建好文本、广播、电视等传统载体的基础上,凸显网络、手机等新载体的重要作用;管理载体建设要着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能力素质,并充分发挥制度文化的约束、规范、协调等功能;文化产品载体建设要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不断推出文化精品,充分发挥文化产品在引领风尚、教育师生、推动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