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网络思政教育的对策建议
时间:2022-08-29 04:54:19
导语:改进网络思政教育的对策建议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1年1月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网民规模继续稳步增长,截至2010年12月,网民人数达到4.57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1]目前,大学生上网比例几乎近100%。作为网络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大学生正越来越多地享受着互联网带来的舒适和便利。为了深入了解90后高职学生的网络行为及其心理特征,准确把握他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提高Web2.0环境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课题组于2010年11月至12月,对浙江省5所高职院校的学生网络生活开展了以问卷方式为主的抽样调查,以期掌握90后高职学生网络行为的现状。
一、调查方法与样本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通过典型抽样方法,选取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5所高职院校的大一至大三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在5所高职院校中,通过随机抽样方法从每个学校抽取2~6个专业,并用整群抽样方法从每个专业中抽取一个班级作为调查对象。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均委托各校辅导员及相关人员完成。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以口头、座谈调查等形式。此次调查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73份,回收率为96.6%。其中,有效问卷742份,有效率为96%。样本基本情况如下(参见表1)所示。
二、高职学生网络生活现状与特征
近年来,随着Web2.0技术的迅速普及,网络个性化、快捷化功能的突显,网络已成为学生了解社会资讯、满足心理诉求、传播价值理念、扩大社会交往的重要媒介。网络深刻地影响着高职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生活方式与心理行为。
1.网络依赖过度化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高职学生学习、生活和娱乐的电子平台。网络应用功能的日益丰富,网络游戏、社交网站、即时通讯等全新的互动模式使高职学生对网络乐此不疲。抽样调查显示,有29.8%的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在2小时以下,36.4%的学生每天上网3~4小时,17.5%的学生每天上网5~6小时,16.3%的学生每天上网7小时以上;大二学生的上网时间明显多于大一和大三学生。上网占据了高职学生的主要业余生活,“不是在上网就是在去上网的路上”已成为少数学生日常课余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也使他们的大学生活更显单调,使不少学生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宅男”、“宅女”,陷于“电子狂欢”的萎靡之中。调查显示,高达84.5%的高职学生对网络“相当需要”,网络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给其带来了方便和乐趣,只有15.5%的学生认为网络对自己的生活没有什么影响。有19.1%的学生表示对网络有很大的依赖性,离开网络就有一种无所事事的感觉。从学生上网时间来看,68.3%的学生上网不定时,闲暇时间想上网就上网。但从笔者所观察到的现象来看,学生上网时间主要集中在下午和晚上。有77.5%的学生上网地点主要在寝室,66.3%的学生经常使用手机上网,34.6%的学生经常在课堂上用手机上网、发短信或听音乐,只有13.7%的学生选择从不在课堂上玩手机。网络的便捷性特别是移动3G技术的推广,使手机上网在高职学生中已经非常普遍,增强了高职学生对网络的依赖。他们可以随时随地用网络来填充自己的闲暇生活和“无聊”时间。学生们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在课堂或其他任何场所登录手机QQ、SNS网站或聊天软件、游戏软件,接收与信息。在访谈中,有近1/4的学生表示,不上网时有一种空虚、无聊的感觉。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部分学生网络自控能力较弱,呈现一定的网络成瘾倾向。
2.上网目的娱乐化调查数据显示,多数高职学生的上网目的是娱乐。学生网上活动集中在交友聊天、查找资料、浏览新闻、娱乐消遣和就业求职等方面。其中,查找学习资料为12.2%,浏览新闻为8.1%,就业求职为3.3%,娱乐消遣为76.4%。在娱乐消遣的活动中,36.5%的学生以玩网络游戏为主,剩余的学生则把交友聊天、看电影听歌作为主要的娱乐方式。25.3%的学生玩网络游戏每周达15小时以上,46.6%的学生在每周5小时以上,15.8%的学生在每周5小时以下,只有12.3%的学生不玩网络游戏。高职学生最喜欢浏览的网站依次为搜索网站(搜索引擎)(27.7%)、社交网站(网络社区)(24.2%)、游戏网站(18.8%)、购物网站(15.7%)、门户网站(13.6%)。有68.7%的学生从没使用过万方数据、清华同方等专业数据库。由此可见,高职学生存在利用网络媒介娱乐功能过度的倾向,网络娱乐远远超过了网络学习活动。其中部分学生视网络为不可缺少的“玩具”,并沉溺其中。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娱乐世界除了自身的人格特质问题外,主要与学习目标缺失、动力缺乏有关。[2]
3.社会交往网络化大学时期是人际交往较为强烈的时期,当代90后高职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孤独寂寞伴随其成长。他们参与社会的欲望较强,力图通过人际交往去认识世界,获得别人的尊重和理解。在Web2.0技术下,网络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将各种以“趣缘”为基础的人群在虚拟世界中联系在一起的能力变得空前强大,为大学生强化原有人际交往、拓展交往圈提供了一个虚拟的交流平台。调查显示,当前高职学生最喜欢的交流沟通方式是电话、短信,以及QQ、MSN等即时通讯软件、社交网站。有97.8%的学生使用QQ、MSN等即时聊天工具,83.4%的学生使用人人网、开心网等社交网站。88.6%的学生会关注和评论他人微博和网络社区主页,只有2.2%的学生还沿用信件交往。就高职学生人际交往方式而言,传统的聚会联谊和信件交流等沟通方式已经不再是主要渠道。在网络交往过程中,62%以上的交往对象是现实中熟悉的同学、朋友、亲戚或家人,只有不到15%的学生的主要交往对象是网络中的陌生朋友。由此可见,高职学生的虚拟社交网络很大程度上是其现实生活人际关系的移植,交往对象大多限于同学、朋友等同辈群体,与成人之间的交流、互动相对较少,通过网络与陌生人拓展新社交的程度还较有限。网络的虚拟性也易导致高职学生某些方面的社会疏离和整体社交状况的浅层化,特别是那些性格内向、在日常生活或社会交往中不善交流的学生,往往选择消极方式,回避现实的不如意,脱离校园群体生活,依赖网络媒介的虚拟性来获得心理慰藉,进而加剧了他们的自我封闭,使现实人际交往能力进一步弱化。
4.网络素养低层化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高职学生出于猎奇或冲动的心理,容易对不良信息产生兴趣。调查显示,48.4%的学生曾通过网络看色情、暴力等信息、视频,31.7%的学生收到过各类黄色、暴力、骚扰等不良短信;有72.1%的学生转帖或发帖比较慎重,但仍有27.9%的学生在网上信息比较随意,想发帖就发贴;43.7%的学生对自己在网上的内容不会进行权限设置,任何人都可浏览。在网络交往中,有25.8%的学生“网上的我不是真实的我”。在新媒体空间里大多数人都以匿名方式进行交流,真假难辨,高职学生也有意无意地成了不良信息的传播者。有17.2%的学生经常使用翻墙软件浏览各种国内禁止网站,有22.1%的学生偶尔使用翻墙软件,有37.4%的学生对黑客的行为表示理解。这表明,部分高职学生网络自控能力较差,对于网络内容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网络法律意识较为淡薄。5.校园站点“下游化”随着Web2.0模式的新兴网络平台、三网融合和以手机为代表的多元终端载体的出现,尤其像以大学生用户为基础信息节点的“开心网”、“人人网”等SNS网站及微博的的兴起,由于界面友好、功能完善、操作便捷、气氛自由,这些新的网络平台吸引了大批高职学生的加盟,使得原有的校园网络站点被边缘化、下游化。调查显示,只有14.7%的高职学生经常关注学校BBS,45.3%的学生很少关注,12.8%的学生有事情才关注,还有27.2%的学生没有登录过学校BBS。根据笔者对湖州职业技术学院BBS的观察,随着SNS网站的普及,校园BBS的注册新用户明显减少,主题帖数和回帖总数逐步下降,平均在线人数也在减少。这都说明,学生对BBS的关注度呈下降趋势,校园网络站点已经不再是高职学生的网络首选,甚至可能已成为学生可有可无的“非主流”网络站点。学生“放弃”校园站点的主要原因在于:40.1%的学生认为校园网信息面太窄、内容吸引力不够,25.3%的学生认为信息更新太慢,34.6%的学生认为校园网功能单一。笔者也随机点击了部分高职院校的网站,发现多数高职院校的网站以正面宣传学校形象为主,网站上的内容主要是一些学校新闻、会议文件、学校基本情况介绍,内容陈旧枯燥,页面呆板。而且,大多数学校网站功能单一、链接不多、缺乏互动,真正和高职学生学习生活、休闲娱乐等密切相关的内容匮乏,不能触动大学生的心灵,无法引起他们的共鸣。
1.抢占阵地,优化校园网络平台在Web2.0技术下,网络信息传播由“编辑部”模式进入到“个性化传播”模式,网络社群也呈现出以个人为中心的私有人际网络发展趋势。然而,当前高职院校校园网络平台无论硬件设施还是软件建设,与商业网站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校园网站在开放性、快捷性、海量性、互动性、服务性方面与高职学生的群体偏好、接受心理和习惯尚有较大差距,在吸引学生兴趣和登陆率方面仍显乏力。因此,当前高职院校在校园网络平台建设上必须跟上时代潮流,加大在人、财、物上的有效投入,实现校园网络技术和网络产品的升级换代。高职院校校园网建设应借鉴Web2.0和SNS新技术,紧贴高职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大胆融合即时通讯、群组讨论、在线学习、博客、微博、社交网络(SNS)、个人空间、社区搜索、视频等功能,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学、生活和娱乐服务。应鼓励班主任、辅导员和优秀学生干部,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建立网络课程、班级主页、微博、博客等,以促进师生互动,延伸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工作空间。在制作校园网络媒体素材时,应注重海量、便捷、互动、亲和,进一步凸显校园网络平台的个性色彩,以丰富的网络资源、活泼的版面形式和高效的网络服务激发广大师生参与网络的热情,实现校内网络资源师生共建、共享、共管、共创,使校园网成为全校师生的共享网和独享网。
2.加强教育,提升高职学生网络素养当前高职学生时刻面临着网络传媒的诱惑、冲击与挑战,学校围墙已无法阻隔网络的渗透。同时,高职学生又普遍缺乏对网络的理性认识和网络技术、网络素养的专门培训。因此,提高高职学生的网络素养,增强其自身“免疫能力”,引导其在信息社会“学会生存”则显得更为重要。网络素养的内容包括敏锐的网络识辨意识、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熟练的网络运用能力和较强的网络创新能力等。总的来说,当前大学生具有的网络素养尚处于自发状态。这种自发状态最直接的后果是网络素养层次水平低。[3]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网络媒体素养》、《网络道德伦理》等课程,举办网络学术讲座、网络知识大赛、个人主页大赛、网上冲浪、手机短信征集等活动,激发高职学生学习网络技术的兴趣,培养参与网络文化建设,提高自身网络生活的能力。学校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充分认识网络世界虚拟性与现实生活世界真实性之间的关系,全面了解网络的资讯、学习、社交、娱乐工具的价值,培养他们对媒介信息的独立思考和鉴别能力,使其避免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面前迷失方向。学校还应该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以及对负面信息的免疫力和自身的抗干扰能力,制定《高职学生网络道德行为规范》、《学生网上文明公约》、《上网信息审查制度》等规章,构建起符合网络社会环境的道德伦理体系,以制度的形式约束高职学生的网络行为,使网络真正成为服务于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工具。
3.专兼结合,培养一支政治可靠、技术过硬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在新媒体时代,精心打造一支既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熟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又能熟练驾驭网络新媒体技术、熟悉新媒体时代信息和传播规律的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显得尤为紧迫。一方面,思政工作者要尽早适应高职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变化,主动学习研究新媒体的运行机制,以提高自身媒介素养。要加强对新媒体及其衍生工具的学习和认知,熟悉网络语言和新媒体的使用技巧。在网络上,要通过生动的语言、鲜活的事例、丰富的图像、活泼的版式、快速的反应引领高职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实现与学生的无障碍沟通,切实提高思政工作者运用新媒体开展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吸纳政治可靠、熟悉网络传播规律和网络话语的青年教师、学生骨干等,组建一支朋辈式网络评论员队伍。由于他们与学生年龄相仿、观念相近,便于交流,易于沟通。特别是学生之间的天然平等关系,使学生之间的沟通比师生之间的沟通更有效,因为他们表达的想法更真实,也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因此,通过吸纳青年教师和学生骨干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新媒体技术培训,有意识地将他们培养成网上意见领袖,可以使学校更好地掌握网络舆情,有效引导学生网络行为。
4.疏导结合,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在新媒体时代,教育者应转变传统思想教育模式,变“居高临下”的德育灌输为平等的交流互动,与学生建立平等、信任的网友关系。教育者可以利用QQ、手机短信、MSN、微博等交流工具传播的广泛性和迅捷性,开展单向、双向、多向的相互型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生一起畅谈人生理想,分享学习经验,描绘职业规划。同时,也应该明白,网上IM软件并不能取代面对面谈心、走访寝室等传统形式。思政工作者应防止矫枉过正,摆脱对网络的过度依赖,平时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多接触、多沟通,关爱学生成长,关心学生困难,关注学生就业,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可以信赖的良师益友。学校应加强高职学生休闲教育,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倡导健康的休闲生活。高职学生的闲暇时间相对比较充裕,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休闲计划,就很有可能把大量的闲暇时间都放在上网娱乐、逛街购物、谈恋爱等活动上。这样,一些学生空虚、无聊、郁闷等心理问题也会随之产生。[4]学校要通过加强对高职学生的休闲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休闲方式;多组织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使陷于“电子狂欢”中的“宅男宅女”走出寝室,走进运动场,亲近自然,减少对网络的过度依赖,提高休闲质量,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 上一篇:院校思政教育的借鉴
- 下一篇:部队基层思政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