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革新
时间:2022-08-29 04:48:21
导语:微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革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随着Web2.0概念的提出,个性化成为互联网发展和创新的重要趋势,微博就是Web2.0概念的代表产物。微博,全称微博客,英文名Mi-croblog,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手机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个字符随时随地和更新各种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的方式,实现即时分享。微博因其操作便捷、内容简洁、个性鲜明、信息共享、交流互动等特点,已逐渐成为大学生随时分享成长经历、自由表达个人意见、关注社会发展现状的网络集聚地、交流大平台和精神大家园,并凭借着超高的用户人气强力推动“微时代”的到来。高校如何准确把握“微时代”大学生群体的新变化,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成为当前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
一、大学生微博使用现状分析
1.微博成为大学生网络集聚地
网络已从最初信息传递的工具逐渐发展成为人们之间一种新的交往方式。微博除了具备网络媒体的开放性、交互性、即时性等一般特点外,更具有操作便捷、内容简洁、个性鲜明、信息共享、交流互动等特点,吸引了在校大学生的广泛使用。笔者选取浙江师范大学的600名在校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74.8%的学生开通了微博,21.3%的学生准备近期开通微博,只有3.9%的学生表示对微博不感兴趣;开通微博的学生中,39%的学生使用微博的时间不固定,5%的学生每天使用微博1小时以上,10%的学生每天使用微博半小时到1小时;在“微博对自身生活影响”的调查中,有4.76%的学生表示生活中不能没有微博,20.11%的学生表示微博是重要角色,47.09%的学生认为没有微博生活会少了很多乐趣。可以看出,微博继校内网、QQ等新型交友平台之后,已成为大学生的又一网络集聚地。
2.微博成为大学生交流大平台
微博打破了固定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之间的限制,实现了电脑与手机的终端融合,使内容的传播速度比其他媒体更便捷、更迅速。对微博功能使用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在“关注好友”方面,关注身边同学朋友的占79.47%,关注明星偶像的占67.37%,关注官方微博的占60.53%,关注校园名人的占42.63%,关注老师或辅导员的占11.58%;在“内容”上,经常编写个人心情的占71.05%,转帖他人的占68.95%,评论各类新闻事件的占43.68%,发表自己思想观点的占18.95%;关于更新微博的地点选择,在寝室的占77.37%,在校园休息娱乐场所的占38.95%,在课堂的占17.37%,在自习室的占8.95%。可以发现,微博因其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交流互动机制,可以随意在任何场合、任何时间播报、关注、转发和评论相关信息,记录自己的心情和感悟,分享学习、生活中的收获与经历,开辟了大学生网上交流的大平台。
3.微博成为大学生精神大家园
网络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当代大学生是在网络环境影响下成长的一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人际交往方式相比以往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微博以其虚实二重性,通过平等参与、自由表达、身分虚拟、角色多重、互动多维、扩散迅速等信息交流方式,建构了大学生全新的人际交往和思想交流环境。根据调查,大学生通过微博关注的信息,时政热点占37.89%,生活资讯占44.21%,哲理、人生感悟占45.26%,娱乐、体育新闻占47.37%,心理类占42.11%。在“对微博使用所持的态度“方面,“吸纳多方观点,相信多数”的学生占13%,“理性分析、多方考虑后发表自己的观点”的占55%,“坚持自己的观点,别人的只做参考”的占27%,“难辨真假,对自己的想法造成困扰”的占5%。由此可见,微博在一定意义上充当了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家园,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兴趣和需求,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难点问题,交流思想,增进认识。
二、“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有序运作的生态系统,又处于社会大生态环境与教育系统生态环境中,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1]微博作为个性化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产物,在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的同时,对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工作载体和教育主体权威提出了挑战。
1.“微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提出了挑战
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现实环境中开展,主要依托“两课”教学、主题报告、典型引领、社会实践等途径完成,教育主体之间、教育客体之间以及教育主客体之间往往通过面对面交流的方式,使彼此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深刻的现实体验,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相对比较密切。然而在“微时代”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逐渐多元,对原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带来极大挑战。一方面,在“微时代”中,任何组织、部门或个人可以随时在微博上信息,自由选择关注、转播、评论社会热点话题,行为不受道德约束,信息缺乏审核机制,传播以几何数量级增长。微博多元化价值并存的现实状况,意味着先进文化、腐朽文化和落后文化可以同时影响大学生个体,其价值观念将面临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另一方面,微博的现实与虚拟二重性,使大学生在现实与虚拟的不断交替中,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人际关系紧张、集体意识淡薄、主流价值观迷糊、价值取向多元的个性特征变得更加显著。面对教育内容和教育客体的变化,传统的“一份教材、一个教室、一名教师”的教育方法显然不能满足大学生群体的需求。如何利用微博平台引领和主导多元化社会意识,创新工作方法,做到线上和线下的统一,帮助大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
2.“微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提出了挑战
当前,高校主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部门设计了诸多工作载体,如校园网、校园BBS、QQ工作群、广播、校报、班刊、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等,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强力引导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微博的出现标志着个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140字的便捷性信息,缺乏控制手段的关注、转播、评论及“互粉”功能等优势,极大满足了大学生个性、心理、智力和情感的发展需要。在“互粉”的微博世界里,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建构者,大学生参与意识与话语权被无限激发,思维方式变得直观、多变,简单、扁平,高校育人环境从单线型的教育者主体发展为多线型的多重建构,各种新问题、新现象和新情况不断出现,大学生关注和思考的焦点变得更加复杂、多变和不可控制,影响了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发展,严重削弱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的教育效果。因此,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微博作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的重要性,积极搭建微博工作平台,开展个性化的思想引领,确保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微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权威提出了挑战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通过精心筛选,有意识地选择合适的材料向教育对象集中地、持续地、高强度地传播含有特定内容的信息,从而促进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发生转变。[2]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教师在知识传授过程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然而,微博的兴起造就了一种新的网络权威,不仅给大学生带来了新的学习生活方式和教育资源,也构建起一种具有强烈青年亚文化色彩的话语体系,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权威带来了挑战。一方面,通过微博平台,学生可以和知名学者、教授对话,享受各类教育资源,自主拓宽知识接受的范围和渠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个人魅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活跃在不同的“微博舆论群体”中,在微博“意见领袖”的引导下,容易发生认知偏差,滋长不良情绪,这不仅挑战了原有教育主体的权威,也加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性。由此可见,在“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必须适应大学生主体变化,积极研究、运用新兴网络媒体,主动更新工作理念,努力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和实践工作能力,随时接受来自诸多方面的挑战。
三、“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重要使命,其根本目标就在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融入“微生活”、构建“微体系”、增强“微力量”,才能走近青年学生,贴近学生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会提高,吸引力和凝聚力才能增强。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入“微生活”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关注人的现实生活、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微时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交际、娱乐、情感等都可以在微博上得到充分体现。微博使大学生生活发生了“微”“秒”的变化,“微电影”、“微小说”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短、平、快”成为大学生生活的时尚。微博的虚实二重性,要求高校要引导大学生网上行为与网下行为的统一。“只有将‘网络自我’与‘现实自我’有机整合为同一个‘自我’,人才能成为顺应时代的健全的道德之人。”[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做学生的粉丝,利用微博的“关注”、“评论”、“转发”功能,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日常学习生活需求的集合点,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利用微博的播报功能,一些有利于宏扬社会正气又能激发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讨论的信息,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主动出击,造势引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适应“微生活”,善于挖掘各种网络问题的现实背景和根源,做到网上网下的虚实统一,实现忠实听众和主流播音员的角色统一,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原来教师“独唱”变为师生的“合唱”,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体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①高校应当健全组织领导机制,以大学生成长、成才为着眼点,积极研究“微时代”大学生群体变化,构建有利于学生全面、持续、协调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微体系”。一是开通学校官方微博,以社会、家庭、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为中心设置专题版块,构建“以生为本、开放互联”的微博育人工作平台。二是开通思想政治教育主管部门微博,以学校、学院、班级三级联动,强化“分层、分类、分众”的理念,坚持“主导与互动、自由与控制”的原则,开通招生微博、学生组织微博、班级团支部微博、社团微博、心理咨询微博等开放式交流互动平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三是开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个人微博,“两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要主动融入学生,做正确思想政治观念的倡导者和代言人,用正面的观念引导微博舆论,勇于批判和辩驳错误的思想观念,充分发挥释疑解惑、明辨是非的引路人作用。符合学校办学特色的“微体系”的构建能有效对接“微时代”带来的各种变化,随时随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力量”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不仅取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个人素质,也取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整体情况。“微时代”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增强“微力量”是关键。“微力量”的源头可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可以是专业教师、班主任,甚至学生个体,他们的思想精髓、治学精神、生活态度、成功经验等,可以通过微博从不同维度增进大学生对校园生活、文化、精神的认识。要增强思政工作的“微力量”,高校教师要主动学习“微时代”网络环境的新技术、新观念、新语言,将“微时代”的正面价值和积极理念主动纳入教育思想,自觉深入“微时代”网络应用实践,切实提高分析认识当前各种社会现实问题的思想理论工作水平;要发挥好学生骨干、优秀学子的“微力量”,运用微博等新兴网络媒体开辟各类“微专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微活动”,服务同学的日常生活,维护同学的各类权益。通过微博对学生中普遍关注的话题进行深度讨论,总结自身学习、生活“秘笈”等方式,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
- 上一篇:90后思政教育措施及思想特征
- 下一篇:院校思政教育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