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群众路线建设思路5篇
时间:2022-06-18 03:11:18
导语:党的群众路线建设思路5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篇
群众路线的思想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它是群众观点的理论基础。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认为社会向前发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作用的结果,生产力起决定作用,而人民群众是首要的生产力。从本质来看,这种社会矛盾又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社会的发展是通过人民群众来推动的。当旧的社会制度不再适应时展要求时,人民群众就武装起来推翻它,建立新的社会制度。马克思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等群众观。把马克思这种观点运用到我国的革命实践中,提出“:向人民群众学习,当人民群众的小学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人民群众负责”等群众观点。另一个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它是群众工作方法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第一,群众第一,人民群众是实践和认识的主体、整个社会全部活动的主体。根据这个原理,写了《实践论》、《矛盾论》等文章,后来又提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由此可见,群众路线的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认识论为基础的继承和发展。此文着重体现了群众路线思想的重要性,更多相关文章,请详见“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6篇”。
二、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每一种思想理论形态的形成与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群众路线的思想是伴随着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历经萌芽、形成、成熟和发展四个阶段而定型的。
(一)群众路线思想萌芽于大革命时期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认真研读马列主义,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对人民群众伟大力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提出“民众的大联合”是改造社会、改造国家的“根本的一个方法”。①②在建党初期,就开始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并赞同“我们既然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③尔后,就一边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进行讲学,教育群众、发动群众起来革命;一边深入农村搞调查研究。在1925年《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回答了革命要团结谁、依靠谁及到何处寻找力量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中国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是团结和依靠的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1927年,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中赞扬了群众的革命精神,批判了党内外对农民运动的种种不理解,进而阐发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思想。”④这时群众路线思想已经萌芽。
(二)群众路线思想形成于土地革命时期
大革命失败后,我党照搬俄国革命的模式“城市中心论”,失败后。认为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依托有利环境扎根于群众中,转向敌人统治薄弱和便于自身发展的井冈山。为使部队能够在井冈山落脚,宣布“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等三项纪律和“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等六项注意。这就规定工农革命军不得以损害群众的利益为底线,实质就是对待群众的态度问题。在攻打茶陵之后,着重重视作群众工作,把“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作为红军的三大任务之一,并在古田会议上强调做好群众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号召“要相信人民群众的力量”,主张“一切工作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再经过群众去执行。”⑤提倡每个共产党员都要树立争取群众的观念,要像和尚念“阿弥陀佛”一样,随时都要叨念争取群众。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提出了“必须时时注意到群众中做调查研究,才能在群众的斗争中产生共产党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的重要思想,这蕴涵着“从群众中来“的思想要素。在建立苏维埃政权后,总结群众工作经验。他强调要“与群众打成一片”,“团结千百万群众于苏维埃的周围”。⑥针对如何动员人民进行战争,取得人民群众的拥护,战胜的军事“围剿”问题,提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并进一步提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⑦“依靠民众则一切困难能够克服,任何强敌能够战胜,离开民众则将一事无成。”⑧这实际上包含着“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的思想,群众路线的思想开始形成。
(三)群众路线思想成熟于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
在八年的抗战中,高度重视做群众工作,充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发挥其智慧的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抗战之初,指出:我们正确的政治方针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组成最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使日本帝国主义葬身于人民的大海之中。在《论持久战》一文中强调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只要军队“和民众打成一片,使军队在民众眼睛中看成是自己的军队,这个军队便无敌于天下”。⑨同时,要求共产党员必须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联系群众。这就使得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的思想进一步加深。在1943年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说:“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⑩实质是提出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段经典的论述标志着的群众路线的思想已经成熟。
(四)群众路线思想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对群众路线思想的认识也在继续深化发展。建国前,面对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新问题和执政的考验,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面对社会主义建设新任务时,论述了党群关系,他说:“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所面对困难时,他指出“:我们现在不是有许多困难吗?不依靠群众,不发动群众和干部的积极性,就不可能克服困难。”“共产党基本的一条,就是直接依靠广大革命人民群众。”在党的八大把坚持群众路线与反对官僚主义、加强群众监督结合起来。1957年3月19日,再次强调了“为工农服务,与群众打成一片”的重要性。他在济南党员干部会议上指出:“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由此可见,群众路线思想在新的执政条件下不断发展。遗憾的是,这些重要的思想在以后的实践中没有很好地坚持下来,1958年的和十年,表面上看是在延续群众路线的思想,实际上走向了群众运动的反面。这个沉痛的教训应该永远牢记。
三、群众路线思想的重大意义
新时期深入学习和研究群众路线的思想,对指导党的工作,实现正确领导,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群众路线思想体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党的工作指明方
向在党的革命和建设中,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认识来源于实践等唯物史观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根本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思想,以此为指导,使得党的工作有方向,工作有方法,工作有动力,实现党对人民群众的正确领导。在群众路线思想指导和鼓舞下,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了党的历史上的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新时期坚持群众路线思想,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唯物史观,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和工作创新。
(二)群众路线思想揭示了党的力量源泉,是我党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
党的历史充分证明,党的力量来源于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任何一个胜利和成功,都是贯彻群众路线思想的结果;离开这一点,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会遭受损失,甚至失败。我们党90多年来,无论是取得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还是成功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都是践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结果,都是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结果。正如同志所说,信任群众,紧密地和群众一道,并领导他们前进,我们是完全能够超越任何障碍和战胜任何困难的,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当今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依然要坚持群众路线的思想,紧紧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保证我们党的各项事业取得更大的胜利。
(三)群众路线思想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要求
群众路线的思想,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坚持群众路线,就是坚持人民的利益是第一位的思想,这事关个人心向背的问题,事关我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在革命时期,党在群众路线思想的指引下,一切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赢得人民群众信任、支持和拥护。一切依靠人民的力量,发挥其的首创精神。走群众路线,实行调查研究,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党由革命党变成了执政党。建国以后,党依然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的路线,经受住了执政的考验和脱离群众的危险,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出现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尤其面对四个方面的“考验”和四个方面的“危险”,我们依然要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思想,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作者:杨跃华工作单位:中共伊犁州委党校
第二篇
1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面临的挑战
1.1社会阶层结构变化导致利益整合难度加大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社会阶层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场经济导致了社会群体分化日益突出,广大人民群众由于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许多新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这就增加了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时群众作为主体还是客体的复杂性。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们面临着社会阶层之间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价值观念不断分化,社会矛盾扩大化。这远比计划经济时代党直接作为某一两个主体阶级的先进代表去处置矛盾要复杂得多和困难得多,因此给党在解决社会各阶层利益的实践中如何更好的落实群众路线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挑战。如何运用群众路线来扩大群众基础和提高党的社会凝聚力和影响力,整合不同阶层利益,进而整合社会,使人民群众真正信任党,已经成为当下中国共产党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1.2互联网背景下导致党的权威性下降
当前的世界是一个信息全球化世界,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已然进入了信息全球化的发展行列。网络成为经济和文化交流较为广泛的平台。人民群众接受网络的能力也越来越强,思想更加先进,眼界更加开阔,对权威的依赖性大幅度降低。网络为人民群众提供了表达诉求的新渠道,使人民群众有了空前的言论自由,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免让我们担忧,有些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利用网络和媒体的渠道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使人民群众盲目跟帖,导致社会思想多元化。与此同时,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和国外不良思潮也不断涌入。这些思想观念上的问题很容易破坏党群关系,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甚至会危害到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政权的巩固。如何有效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对我们提出了严峻挑战。
1.3社会阶层固化导致群众怀疑社会公平公正
由于社会成员在不同阶层之间的地位日渐趋于稳定,底层人员向上流动受阻,导致社会阶层固化。阶层固化使人们群众对于改变命运的希望变得越来越渺茫,由社会底层向上阶层的流动也越来越困难。此外,社会资源占有的不公平,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对社会公平正义冲击很大。目前,普通老百姓的孩子很难再通过读书向上阶层流动,由于高昂的教育学费和教育资源占有不公平,致使很多家庭读不起书,认为读书已经不能再改变命运,传统的思想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阶层与阶层之间的对立和误读将显性化、扩大化,对社会公平正义将是极大的冲击,还有可能形成爆发式群体性矛盾冲突,最终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这种阶层固化致使他们之间的矛盾变得尖锐,容易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如果将这种不良风气继续延续下去,不能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阶层分化带来的矛盾问题,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将变得更加困难。党如何让人民群众感受到社会的公平正义,如何真正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将是新时期背景下党面临的挑战。
1.4腐败现象日益严重导致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降低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的对外开放进程日益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很容易腐蚀人们的思想意志。尤其是一些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待党的看法,对党和人民群众关系的发展也有直接的影响。中国目前还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期,权力监督机制还不够完善,对于预防和惩治腐败现象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有些政府官员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对待群众的问题态度冷漠,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致使人民群众难以接受他们的工作方式。腐败与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执政本质根本对立。近些年来,一些领导官员贪污腐败的事迹被曝光,使人民群众感到深恶痛绝。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腐败现象严重影响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给党和人民群众的事业带来了危害,极大违背了党的群众的精神实质:始终代表好、维护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致使广大人民群众对党产生怀疑,对党的信任降低。构成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一大挑战。
2新时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对策思考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并未过时,而是时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添新的内容和思想,让我们在新的实践中不断思考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
2.1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指导理念
习指出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所在,是和谐社会的最高价值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在执政上,就是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体现在发展上,就是要回归到经济发展以社会发展为目的、社会发展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这样一种理念,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与人民群众共享;体现在结果上,即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强调,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事,领导干部要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否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区分政党性质的根本标准,是判断党执政能力高低的试金石。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党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赢得人民信任、支持的重要支撑,是提升党执政能力、巩固党执政地位的重中之重,党必须正确认识并坚持。
2.2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从群众中来”就是要向群众学习,听取群众意见,向人民群众请教,依靠人民群众。在群众工作的实践中不断历练执政本领。“到群众中去”就是要不断深入群众、深入调查研究,花更多的时间到艰苦的地方,察民情,办实事、求实效。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为人民办实事,真心诚意为群众着想,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就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才是真正的英雄。我们党来自群众,始终以人民为靠山。回顾历史,每当党的事业面临重大挑战,每当中国的前途命运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关头,总是用人民群众的力量推动历史车轮前进。充分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紧密团结群众,这是党的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2.3坚持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抓手
惩治腐败现象,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总书记的讲话掷地有声地告诉我们:不论是人人惧怕的“老虎”类的大腐败,还是微乎其微的“苍蝇”类的小腐败,不法之手伸到哪里,反腐败重拳就将打到哪里。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一以贯之反对腐败的坚强决心和鲜明态度。要把用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之上,要坚持走群众路线,搞好党群关系,让人民群众时刻能够感受到党的温暖。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要做到“两个务必”,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难事办到,让群众真正受益得利,让群众安心满意。改进工作作风、规范生活作风,自觉在群众心目中树立起“做人正、能力强、为政廉、作风好”的良好形象是当务之急。总之,群众路线就是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它作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生命线,在我党的政治生活中占据极为特殊的地位,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只有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牢固树立群众的观点,时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巩固党的群众基础,才能克服种种新挑战和新问题,才能更好地贯彻和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作者:李敏张秀荣工作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学院
第三篇
一、改进领导干部文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现实要求
(1)改进领导干部文风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领导干部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执行者和带头人,领导干部文风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领导干部文风不正不仅影响群众对领导干部的认同,同时也容易在社会中产生示范作用,败坏整个社会风气,由此带来的不良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当前领导干部文风总体情况是好的,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改进领导干部文风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
(2)改进领导干部文风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当前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不良文风问题。文风是党风的反映,文风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群众对党风、政风的观感和体认。新鲜、深刻、真实的话语代表了执政党的正心诚意,代表了执政党理解世界、领导国家的能力,也是它团结社会、动员人民的力量源泉。[3]部分领导干部面对群众官话、套话、假话、大话连篇,文风充斥着假、大、空,群众对此不仅很难接受还非常反感。更为严重的是,不良文风盛行,还会助长领导干部慵懒之风,拉开与群众的距离,影响党的政策在群众中的执行情况,影响党风、政风,损害党在群众中的威望,与党的群众路线格格不入。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必然要求改进领导干部文风。
(3)改进领导干部文风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迫切要求。全媒体时代信息的开放、互动、共享成为社会共识和趋势。作为公众人物,领导干部首当其冲,随时随地都可能暴露在聚光灯下。官员的特定身份,决定了其言行在公共场合代表着一定的政治立场和官方意志,一旦与公意明显相悖的言语出现,并经由网络迅速在社会和公众中传播,将引发剧烈反弹和普遍反感,在社会和公众中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严重影响党群关系和政府形象。因此,全媒体环境下,改进领导干部文风是新时代赋予广大领导干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迫切要求。
二、领导干部不良文风的突出问题、主要危害及产生原因
作为公众人物,领导干部言行不再只是个人的话语言说,其背后代表的是党和政府的意志和形象。领导干部理应更注意个人言行,谨言慎行,做到未“语”绸缪,为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文风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然而,现实是部分领导干部说话、写文章生涩冗长却空洞无物、长篇大论却了无新意、夸夸其谈却毫无诚意,与党的要求和群众期望相去甚远,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正如习在中央党校2010年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所指出的:当前,在一些党政机关文件、一些领导干部讲话、一些理论文章中,文风上存在的问题仍然很突出,主要表现为长、空、假。[4]文风反映的是党风、政风。文风不正必然影响党风、政风,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风气,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脱离群众,危害党的权威。党的权威来自于党在群众中建立起来的威望和认同,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根本工作方法和党保持执政地位的最大法宝。文风不正反映出的党风不正,不仅不能发挥领导干部在群众中的领导作用,更影响了群众对党的宗旨的体认,动摇了党执政的群众基础,降低了群众对党的认同,危害了党的权威。(2)形式主义,影响执政成效。领导干部文风不正带来的执政低效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领导干部文风不正容易造成领导干部慵懒之风,面对群众毫无热情,极尽拖延搪塞,服务群众意愿低、能力弱,严重影响真抓实干,行政效能低;二是面对领导干部官话、套话、假话、大话连篇,群众被动无助、无所适从,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耽误实际矛盾和问题的研究解决,群众对政府行政日益不满,抵触情绪蔓延,影响执政成效。(3)败坏风气,损害干部形象。文风与党风同社会风气是紧密相连的。领导干部文风不仅仅是个人形象问题,更是社会风气的标杆。任由领导干部不良文风蔓延,社会上必然产生竞相效仿之势,长此以往,言行不一、虚伪欺诈、道德败坏就可能蔚然成风,造成整个社会风气败坏。而社会风气败坏又造成政府行政成本增加,群众对党的认同进一步降低,严重影响党的执政效能和执政地位。纠正领导干部不良文风需要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笔者认为,当前领导干部文风不正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1)腹中无物,只能照搬照抄。文风不正反映出目前部分领导干部学风不正。按照党的先进性要求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要求,领导干部理应成为优良学风建设的榜样和典范。然而,现实中部分领导干部存在着学风不正问题,不愿学习、不善学习,知识体系保守、陈旧,面对群众腹中无物、心里没底,只能照抄照搬,东拼西凑,虽辞藻华丽,但缺乏真知灼见,不会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2)文风不实,话语方式生硬。领导干部不良文风问题突出,除了有个别领导干部话语风格和个人素质的原因之外,深层来看,背后反映的是权力的滥用,折射出的是当地官场生态和权力格局的飞扬跋扈,呈现出权力失范惯性下的骄纵狂傲之态,这些都是官员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权力至上思想在作祟。因此,当领导干部面对公众时,往往拿“官威”吓人而无视民众正当诉求,甚至居高临下,颐指气使,完全不理会听众的心理。文章假话、大话、空话、套话连篇累牍,文字很长却毫无新意,甚至观点都比较模糊,不知所云。(3)思想僵硬,缺少创新思考。领导干部不良文风原因在于各级官员思想僵硬,缺少创新思维。部分官员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唯上不唯下,长期脱离群众,缺乏草根性,与群众始终保持着很大距离,不了解群众诉求,不熟悉群众话语方式,不懂和不会运用群众语言,进而故弄玄虚,胡编乱造,实质是新的党八股、洋八股,招致群众普遍诟病。(4)追求平稳,回避真话实话。坦率地讲,领导干部文风不正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制度缺失。众所周知,现有领导干部的考核制度不尽科学,个人升迁主要掌握在上级领导手中,为了获取上级领导赏识,部分领导干部往往报喜不报忧;再加上领导干部掌握着话语权,与群众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真话、实话很可能影响个人发展,假话、套话则对个人发展几乎没有影响。在这样的制度、体制下,出于个人发展考虑,为求平稳发展,领导干部往往选择回避真话实话,人云亦云、文风不正便成了趋势和流行。
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改进领导干部文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改进领导干部文风需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变
(1)改进领导干部文风需要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改进文风不仅仅只是技术层面的要求,在这之前更重要的是确认群众的主体地位,换句话说,改进文风的前提是要让领导干部明白为什么要改,为谁改。显然,群众诉求是改进文风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要求。这就要求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群众意识,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切实保障群众的话语权,从群众的需要出发、从群众的实际出发改进文风,才能从思想认识根源上铲除不良文风滋生的土壤。(2)改进领导干部文风需要充分关照群众的接受能力。改进文风怎么改?如何判定文风改进的成效?笔者认为,这只有通过实践来检验。这其中最大的实践检验标准就是群众接受不接受、满意不满意。群众接受不接受除了与领导干部自身素质有关外,更重要的是,语言能不能发挥作用,最终还需要通过实践检验是否为群众所接受和认同。只有从群众的实际出发,紧跟群众话语方式的发展变化,用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通俗的话语方式与群众交流,避免出现晦涩难懂、空洞无物的官话、套话,才能真正为群众所喜欢、所接受,才能真正说到群众心里去。(3)改进领导干部文风需要充分吸收群众的创造能量。改进领导干部文风问题实质上就是解决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的对话与融合问题。这就要求广大领导干部了解和掌握群众语言的特点和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的思想最鲜活,群众的语言最生动。群众始终是话语更新的创新主力和不竭源泉。改进文风必然要求深入群众,充分吸收群众的创造能量,紧跟群众的话语特点,才能不断更新领导干部话语方式,领导干部的讲话、文章才能有的放矢,体现群众意愿,让群众愿意看、看得懂,愿意听、听得进。
2.领导干部文风的改进路径
(1)改文。改进领导干部文风首先要改进领导干部的说话技巧,遵循短、实、新标准,切实提高领导干部说话、写文章的话语技巧。力求简短精练、直截了当,要言不烦、意尽言止,观点鲜明、重点突出;讲符合实际的话不讲脱离实际的话,讲管用的话不讲虚话,讲反映自己判断的话不讲照本宣科的话;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上有新思路、新举措、新语言,力求思想深刻、富有新意。[4]各级领导干部要对照这一标准认真学习、不断整改,方能收到实效,切实提高话语言说能力。(2)改人。要改进领导干部文风,仅从业务能力以及说话技巧上入手是不全面、不彻底的。除了改文,还需要改人。首先,要教育领导干部改变观念。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要求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凡事从群众角度考虑问题,抛弃“官本位”思想。体现到具体工作中就要求领导干部在面对公众时要始终摆正位置,多为群众利益发声,多为群众疾苦呐喊,面对公众不再“目中无人”“颐指气使”,而是以“公仆”的角色、“服务”的姿态面对公众。其次,要改变领导干部的话语言说能力。领导干部要善于向群众学习、虚心学习,了解和掌握群众鲜活的话语方式,要学好用好群众语言,着力形成清新朴实、生动鲜活的文风,增强宣传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特别是在当今这个开放、互动、共享的信息时代,领导干部应当具备一定的媒介基础知识和应对媒体的能力。最后,要教育领导干部努力提高个人文化修养、党性修养以及法律修养,言行要紧跟时代变化、群众变化,如此,才能赢得公众的认同,重塑干群鱼水关系。(3)改制。改进领导干部文风根本上说还是要改革制度,根除领导干部不良文风滋生的土壤,加强领导干部优良文风制度建设,营造领导干部讲真话、实话的氛围,促进领导干部优良文风养成。首先要建立健全群众知情权。对群众关心的信息,应尽早地说、准确地说、全面地说、反复地说,打消公众的质疑,满足公众知情权,正确引导舆论。其次,要完善领导干部的考核机制,要从选拔、任用、晋升各方面加以倾斜,真正让深入基层调研,了解老百姓的真正需要,敢讲真话、实话,善于同群众交流的领导干部脱颖而出,营造良好的舆论导向和氛围。最后,要建立领导干部话语规范。要建立明确的制度规范,对明显违背公意,甚至引发民怨的雷人语录,要建立领导干部话语失范的责任追究制度,起到震慑作用,转变领导干部在说雷人语言时不畏惧、不羞惭、不反思、不以前车之覆为后事之鉴的心理。总之,改进领导干部不良文风,治本之策不在于循声找人,使之“因言获罪”,而是要改变语言背后的现实,让权力受到有效监督和制约,让官员对人民真正负起责来。
作者:王明春1,2工作单位:1.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四篇
一、加强学习教育,提高思想和认识
(一)发挥专门培训机构职能作用
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应该根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需要和培训学员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依次开设如下课程或专题,并安排适宜的培训内容:(1)新形势下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义。主要介绍我们党90多年来坚持群众路线的成功经验,在新形势下脱离群众的危险及其主要表现,进一步强调此次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总要求。主要介绍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观、“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深刻内涵和实施方法。(3)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主要介绍中央提出的坚持正面教育为主、批评和自我批评、讲求实效、分类指导、领导带头五个方面的基本原则,以及当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的表现及危害。(4)当前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主要介绍在当今社会,人民群众之所需、所盼、所急,社会需要回应和解决的主要问题,亦即民众对党和政府的期望和要求,注重树立党员干部以民众需求为导向的服务理念,倡导以民情社意为基础进行公共决策和提供公共服务。(5)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群众工作对比研究。主要介绍古今中外一些国家或地区群众工作的一些理念、做法、制度等方面内容,引导党员干部结合实际有选择的参考借鉴。(6)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主要介绍新形势下如何加强作风建设,研究破除“四风”问题的体制机制,党员干部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的方式方法、措施手段。
(二)发挥单位党委纪委职能作用
每个单位要结合自身职能和工作实际,充分发挥党组织和纪委的作用。要认真落实好“”制度,党组织要制定年度学习计划,把群众路线教育纳入计划重要内容。要坚持执行好民主生活会制度,把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提高认识、沟通工作、查摆问题、整改纠偏的有效途径,一定要开好质量高、收效大的民主生活会,坚决避免形式化、庸俗化、溢美化、简单化现象的出现。党组织和纪委需要认真自查本单位存在的“四风”问题,定期进行实名通报,制定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对整改效果进行评估,并纳入党员干部考核,作为评奖评优、晋升提拔的重要依据。
二、认真实践落实,形成常态和制度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关键要看人民群众能够观察、感受到的并直接影响群众满意度的“实践”环节,我们党应将群众乐于接受、满意度高、反映较好的做法固化为常态行为,上升为制度规定。
(一)定期调研制度
为了解决“四风”问题,需建立定期到群众中去调研的制度。党员干部可效仿古时“微服私访”之法,脱掉官服,放下官架,深入群众,探查实情;应学习中医的“望闻问切”之道,察民情、听民意、问民需、帮民困。坚决摒弃走马观花式的调研,应多方位、多途径进行调研,务求深入;坚决摒弃“牵鼻子式”的调研,到哪里看、看什么,应该根据工作需要由调研干部自己选择决定,力求真实。只有轻车简从下基层,调研不打招呼、不定路线、不搞陪同,才能与群众拉近距离,获取真实的社情民意。
(二)驻点联系制度
党员干部要走出办公室,俯下身子来,才能切实解决“四风”问题。根据行政级别的不同,党员干部应分别建立起与省市县乡村的定点联系,并且每年抽出一定时间到联系点驻点。现在很多省份都安排了党员干部下基层、进村社,与民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让党员干部亲身感受民众的生活,密切了党群、政民关系。这些做法值得借鉴,但驻点党员干部一定要精心挑选,自身素质要过硬,做到接地气、转作风,驻点联系不扰民,否则会产生负面效应。要把驻点联系作为融洽党群干群关系、历练党员领导干部、树立务实为民清廉形象的重要举措,形成制度。
(三)民主评议制度
对党政机关的工作进行民主评议,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方式。民主评议要取得实效,必须做到以下两点:(1)明确民主评议的主体,即谁来评议。窗口单位要由服务对象通过现场、短信或网络的方式进行评议;非窗口单位要由与其在工作中有联系、业务上有往来的其他单位或人员评议。(2)改进民主评议的方式,即怎样评议。民主评议应采取不署名、不盖章的方式进行,尤其是下属单位对上级单位的评议和针对非窗口单位的评议,需要由纪检、机关工委或组织等部门作为第三方来实施,防止评议结果千篇一律的“没问题“”无意见”。
(四)联动工作制度
要贯彻好党的群众路线,真正实现为民、惠民、便民,需要建立一个由高一职级领导负责牵头,可以多方联动的、跨行政区隔的领导组织,每个组织成员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实现资源和职能互补,形成一个开展调研、制定决策、拟定规划、实施计划、推动项目等各项活动的统一沟通指挥平台,真正形成合力,整合资源为民办实事、办大事。
(五)干部选用制度
党员干部必须要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为此,组织部门需要不断创新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把群众观点贯穿于组织工作始终,尤其是在干部选用程序中的民主推荐和组织考察两个环节,更要保证群众“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的落实,将群众的观点作为工作的首要依据。
(1)民主推荐环节。首先,坚持考察对象必须经民主推荐提出,做到不推荐不提名,不推荐不考察;其次,坚持群众集中投票和个别谈话两种民主推荐干部的方式并用,综合分析,相互补充,相互印证;第三,坚持广泛性和代表性原则,努力扩大民主推荐范围,让群众从起始阶段就参与其中。
(2)组织考察环节。一是要按照不同行业、层次、职位等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考核办法,因岗施策,按岗考核,以增强考察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二是要多层面、多角度地识别干部,不仅要考察干部的工作圈和服务对象圈,还要延伸到生活圈和社交圈,全面了解考察对象的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情况及家庭状况、社会交往等情况,以保证考核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三是要通过民主测评、发放征求意见表、个别座谈、实地考核等多种方式进行考察,多渠道、立体式地获取群众对考察对象的评价看法,以避免干部带病提拔、带病上岗现象的出现。
作者:郭宪波刘艳玲工作单位:中共嘉峪关市委党校酒泉市肃州区黄泥堡裕固族乡人民政府
第五篇
一、反思历史的深刻性
是非常注重总结历史经验的。他把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的经验结合起来,把党的现实和党的历史经验结合起来,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对历史经验教训进行深刻反思,从革命运动群众参与程度这一视角出发,认为过去的革命失败和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有直接关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之所以能够发动起来,就是把广大群众发动起来,在群众中找到了力量。较早地对辛亥革命进行了反思。辛亥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大变革,它再也不是以往那种循环式的封建王朝的改朝换代,而是在世界的东方,在中国大地上升起了第一面民主共和国的旗帜。辛亥革命既成功,又失败。早在1919年就发表文章,对辛亥革命的经验进行总结,初步阐述民众大联合问题,认为只有民众大联合才能真正解决现实问题,阐述民众大联合的价值。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不仅对辛亥革命进行总结,还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发展进行总结。他通过对湖南农民运动考察后认为:“目前农民运动的兴起是一个极大的问题。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他们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葬入坟墓。”[1]这是早在1927年对中国农民运动的总结和对农民力量的预见,后来的实践证明的预见是非常正确的。他认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2]“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他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中指出:“如果要把几十年来的革命做一个总结,那就是全国人民没有充分地动员起来,并且反动派总是反对和摧残这种动员。而要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只有把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工农大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才有可能。———现在我们要达到战胜日本建立新中国的目的,不动员全国的工农大众,是不可能的。”[3]在这些论述中提示了:一是辛亥革命没有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个大的农村变动,农民没有获得到任何利益,没有把农民发动起来。农村的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秩序都原封未动,辛亥革命找不到革命所需要依靠的力量;二是国民革命的农民运动,把农民发动起来,发展非常迅猛,力量非常强大,有排山倒海之势,找到革命所需要依靠的一支重要力量就是农民;三是日本帝国主义是强大的,要想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就要把工农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形成强大的合力,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否则,不可能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取得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找到了推动革命向前发展的力量,那就是民众。革命要想取得成功,就要把广大民众发动起来。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找到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没有农村大变动,也就是没把农民发动起来,国民动动把农民发动起来了,革命找到了力量源泉,把工农群众发动起来,就可以战胜强大的敌人。在对历史的反思中,深深地认识到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没有发动广大民众,革命将无法获得成功,为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找到了依据。在这方面的论述启示我们,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要想取得改革开放的成功,必须发动群众参与改革开放,在群众中找到改革开放的力量,只有群众的大力支持,改革开放才能取得成功。
二、全面坚持的目的性
在革命和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反复强调群众路线,要全面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目的就是要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先进的政党,从小发展到大,从最初50多名党员,发展到现在具有8000多万党员的执政60多年的大党,依靠的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相信谁?依靠谁?发动谁?组织谁?服务谁?中国共产党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就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无群众观点是我们同国民党的根本区别,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与归宿。”[4]“国民党也需要老百姓,也讲‘爱民’”。“他们讲‘爱民’是为了剥削,为了从老百姓身上榨取东西”,“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同国民党是对立的,一个要人民,一个脱离人民。”[5]在革命战争年代,反复强调要依靠群众:“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6]“依靠民众则一切困难能够克服,任何强敌能够战胜,离开民众则将一事无成。”[7]群众是有力量的,把群众的力量集聚起来,可以阻挡强大敌人的力量。“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8]正因如此,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9]对党的群众路线的论述揭示了党的群众路线的价值所在,就是要使我们党与人民群众建立正确关系的路线,就是要使我们党用正确态度和正确方法去领导人民群众的路线,就是使我们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人与被领导群众建立正确关系的路线,要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使党的群众路线在在实践中发挥真正的威力。对党的群众路线论述的全面坚持的目的性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是大公无私的政党,党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得到群众的支持,革命和建设才不断取得胜利。在改革开放形势下,党面对着前所未有挑战和问题,如何处理这些问题,还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依靠群众,集群众之智慧,克服各种困难,才能够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目的。
三、贯彻执行的自觉性
群众路线是思想的三大活的灵魂之一,要求通过教育,使党员干部都能够自觉遵守党的群众纪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贯彻群众路线的自觉性成为论述党的群众路线的又一个特点。自觉学习党的群众路线。党的群众路线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要不断地进行学习,虚心向群众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观点之一。“‘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就是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成万的‘诸葛亮’,每个乡村,每个市镇,都有那里的‘诸葛亮’。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把他们的经验综合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然后再告诉群众(宣传),并号召群众实行起来,解决群众的问题,使群众得到解放和幸福。”[10]“我们切不可不知以为知,要‘不耻下问’,要善于倾听下面干部的意见。先做学生,然后再做先生;先向下面干部请教,然后再下命令。”[11]群众不仅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还是我们党的智慧源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包括后来的改革开放,很多新的做法、新的观点都是群众创造的。党的很多方针政策都是总结群众的经验而形成的。现在,中央大力提倡调查研究,实际上在调查过程中,也就是向群众学习。这种学习是主动的学习,自觉的学习。要形成自觉贯彻群众路线的观念,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不是短期行为,而是长期的。要求党员干部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心中有群众,干什么事情都要想着群众。“一定要每日每时关心群众利益,时刻想到自己的政策措施一定要适合当前群众的觉悟水平和当前群众的迫切要求。凡是违背这两条的,一定行不通,一定要失败。”[12]执行群众路线不是要有自觉性,还要成为纪律。“锦州那个地方出苹果,辽西战役的时候,正是秋天,老百姓家里很多苹果,我们战士一个都不去拿。我看了那个消息很感动。在这个问题上,战士们自觉地认为:不吃是很高尚的,而吃了是很卑鄙的,因为这是人民的苹果。我们的纪律就建筑在这个自觉性上边。”[13]要自觉接受群众的批评意见,自觉地改正缺点,向人民负责。“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14]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要向人民负责,这是前提,在此基础上才能正确对待群众的意见问题,从心理上接受群众提出的意见,对群众意见有科学的态度。自觉地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它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它的党员应该站在民众之中,而决不应该站在民众之上。”[15]要求领导干部要深入群众,平等地对待群众,把自己置身群众之中,自觉地接受群众的监督,才能不脱离群众。对党的群众路线论述的全面贯彻的自觉性特点启示我们,无论党员还是干部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党的群众路线,深入学习党的群众路线,形成党的群众路线的理念。办什么事,说什么话,制定什么政策,都要想着群众路线。要把贯彻群众路线变成党员和干部的自觉行动,尊重群众的意愿,接受群众的批评,把党的群众路线贯穿于党的政策和实践之中,得到群众的信任。
四、进行操作的广泛性
群众路线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在多次从理论上阐述群众路线意义和作用,要求在实践上从多角度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具有广泛性和可操作性。解决利益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不解决利益问题,就无法实现群众路线。马克思早就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6]“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17]我们绝不能离开利益问题而空谈党的群众路线,党要得到群众的支持,就要解决群众的利益问题。要求执行党的群众路线以实现群众利益为中心展开进行。在这里讲的群众,主要是指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18]“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我们的第一个方面的工作并不是向人民要东西,而是给人民以东西。”[19]“我们是革命战争的领导者、组织者,我们又是群众生活的领导者、组织者。组织革命战争,改良群众生活,这是我们的两大任务。”[20]他将改良群众生活和组织革命战争列为中国革命的两大任务,可以看出,改善群众生活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提出,要从多方面关心群众的利益,为群众服务。一是要关系群众的生产问题。“切切实实地去研究人民中间的生活问题,生产问题,耕牛、农具、种子、肥料、水利、牧草、农贷、移民、开荒、改良农作法、妇女劳动、二流子劳动、按家计划、合作社、变工队、运输队、纺织业、畜牧业、盐业等等重要问题,并帮助人民具体地而不是讲空话地去解决这些问题。”[21]二是要关心群众的生活问题。要求从一些细节上关心群众的生活问题。在革命战争年代,党员和军队和群众直接联系。“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22]这样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三是要关心群众的精神状态问题。提出:领导干部要关注“群众情绪”,“提高农民的劳动热情”。总而言之,就是要全面关心群众的各种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群众路线广泛的可操作性特点告诉我们,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必须解决群众的利益问题,要从多方面来解决群众的利益问题,群众才能相信党,跟着党走。
五、整体系统的科学性
在对党的群众路线论述过程中,从多角度提出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使党的群众路线形成一个整体系统,是一个循环系统。通过这个系统,就能够制定出科学的决策。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发现群众的伟大力量,找到了革命所依靠的力量。要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挖掘群众的智慧,形成决策,接受群众的检验,达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目的,实现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的科学循环,也成为科学的方法论。群众观点是共产党人的出发点与归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想问题从群众出发就好办。“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23]在此基础上,从认识角度党的群众路线形成一个内循环系统,保证党制定政策的正确性。“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24]“从认识过程来看,群众路线建立了一个‘群众—领导—群众’的动态循环认识发生发展系统,创造性地运用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群众—领导环节解决的是领导个人认识与群众认识之间矛盾的思想转化过程,领导—群众这一过程则不仅是认识转化过程,同时也是认识转化为实践的过程,是从改造主观世界到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25]可见,它不仅在实践和认识之间构筑了一个循环认识系统,而且在群众的认识与领导的认识之间也构筑了一个循环认识系统,这使得主体认识由于从单一认识主体演变成主体系统,而且是一个开放循环发展的系统,因而在进入实践环节之前更趋理性,从而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时,党的群众路线又一方法论。“党与群众从根本上是一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党对于群众的工作主要表现为党对于群众的领导,因此这里的工作方法主要便是一种领导方法,也就是说‘群众路线’既是一种工作方法,也是一种领导方法。”[26]“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在集中和坚持过程中,必须采取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这是前一个方法的组成部分。”[27]“善于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善于使我们的每一个运动,每一个斗争,不但领导干部懂得,而且广大的群众都能懂得,都有能掌握,这是一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领导艺术。我们的工作犯不犯错误,其界限也在这里。”[28]“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29]从对党的群众路线的论述中看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阐述的是党的群众观点,它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问题的世界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群众观点的具体化,即如何把党的群众观点落到实处,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问题的方法论。使党的群众路线成为一个严密的整体,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性。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有不同的环节,每一个环节都要实事求是来执行,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要影响党的群众路线的贯彻。这要求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过程中,要把党的群众路线各环节都执行好,才能把党的群众路线真正贯彻好。对党的群众路线认识的整体系统的科学性特点告诉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是一个循环的系统,在系统内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容易犯错误。党的群众路线是领导方法,运用这种方法才能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进行科学决策。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为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述,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观,也形成了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所做贡献的特点。研究这些特点,对于当前进行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有着多方面的启示,对在新形势、新情况下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起到促进作用。
作者:刘国彬工作单位:广西民族大学
第六篇
一、贯彻群众路线必须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取利益
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目的就是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指出:“为群众服务,这就是处处要想到群众,为群众打算,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1]“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2]第一,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诉求。关心群众生活,为群众谋利益,就是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入手。早在1934年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就明确指出:“我们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就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清”。“我们要胜利,一定还要做很多的工作。领导农民的土地斗争,分土地给农民;提高农民的劳动热情,增加农业生产;保障工人的利益;建立合作社;发展对外贸易;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3]第二,引导人民群众正确处理各种利益矛盾。在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国家、集体和劳动者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如何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团结和稳定。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处理各种利益之间的关系,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基本方针,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既要反对过分强调集体利益,忽视个人利益;也反对过分强调个人利益而忽视集体利益,这一观点为正确引导人民群众处理各种利益矛盾奠定了重要基础。后来邓小平谈到这一问题时指出:“我们从来主张,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如果有矛盾,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4]第三,维护群众利益要重视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生活,维护群众利益,领导干部就必须进行调查研究。早在1930年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就明确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为了更好地掌握人民群众最需要解决的现实利益问题,本人,始终坚持身体力行,进行了大量详实的调查研究。他指出:“共产党人就应该不惜风霜劳苦,夜以继日,勤勤恳恳,切切实实的去研究人民中间的生活问题,生产问题,耕牛、农具、种子、肥料、水利、牧草、农贷、移民、开荒、改良农作法、妇女劳动、二流子劳动、按家计划、合作社、变工队、运输队、纺织业、畜牧业、盐业等等重要问题,并帮助人民具体的而不是讲空话地去解决这些问题。”[5]
二、贯彻群众路线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实事求是贯穿于群众路线,是群众路线的本质体现,贯彻群众路线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依据和指导。第一,实事求是的认识方法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相一致。1943年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对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做了科学的论证。他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运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6]也就是说,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和工作方法,同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过程是完全一致的,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群众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生动体现。第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保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的贯彻。1930年5月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强调指出,中国革命要取得成功,共产党人就必须“到群众中去做实际调查”,否则,就会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就会产生脱离中国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也就是说,只有坚持实事是的思想路线,在调查研究中想办法、打主意,才能制定出符合群众实际需求的方针政策,党的正确主张也才能够变成群众的自觉自愿行为;反之,如果我们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没有深入群众做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根据“想当然”来制定党的方针政策,就必然会陷入主观唯心主义的泥坑。第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保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的贯彻实施。指出,人们认识过程中所获得的“感觉材料固然是客观外界某些真理性的反映,但它们仅仅是片面的和表面的东西,这种反映是不完全的,是没有反映事物本质的。要完全的反映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将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7]也就是说,“从群众中来”的过程中,由于人们的认识总是受到一定的具体条件的制约,人们的认识就难以避免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对从群众中来的,经过调查而得来的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就必须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加以分析、归纳和总结,从中提炼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正确认识。同时,“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也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保证。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只是认识的第一步,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而客观现实世界是复杂多变的,这就决定了在“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中,要根据群众实际发展的变化情况,坚持一切从新的客观实际出发,不断调整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三、贯彻群众路线必须以制度建设为根本保障
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它对贯彻群众路线具有根本保障作用。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高度重视群众路线的制度建设,认为共产党人不仅要充分地注意执行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更需要“建立一定的制度来保证群众路线和集体领导的贯彻实施,而避免脱离群众的个人突出和个人英雄主义,减少我们工作中的脱离客观实际情况的主观主义和片面性。”[8]第一,用民主制度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民主制度建设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使党的各项决策能够真正做到顺乎民意、合乎民心。新中国成立以后,领导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民族区域自治等政治制度,能够切实发扬民主,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形成科学的方针政策。他在谈到民主集中制时指出,“它是民主的,又是集中地,就是说,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只有这个制度,才既能表现广泛的民主,使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高度的权力;又能集中处理国事,使各级政府能集中地处理被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所委托的一切事务,并保障人民的一切必要的民主活动。”[9]第二,制定领导干部参加劳动直接联系群众的制度。认为,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一起劳动是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途径。对此,中央应该大力倡导。1958年9月,中共中央颁布由审定的《关于干部参加体力劳动的决定》,该《决定》明确规定:“各机关、部队和各企业、事业单位的全体工作人员,除年老有病不能参加体力劳动或者只能参加轻微的体力劳动的以外,每人每年必须至少用一个月的时间参加体力劳动”。1959年2月,中共中央又发出《关于坚决贯彻执行“各级干部参加体力劳动的决定”的通知》,《通知》要求各级党委和单位要把党员干部参加体力劳动的决定长期坚持下去,“成为巩固的制度”。第三,健全监督机制,重视群众监督。认为,群众监督是党和政府接受各方面监督的最有效方式,因此要特别重视。他经常告诫全党,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给的,我们是代表人民群众执掌国家政权,为了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人民群众有必要对我们的工作加以监督。为此,要求把人民监督列入国家宪法总纲。1954年9月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对人民群众监督的权利做出了明确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经常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倾听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国家根本大法赋予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监督权,是人民群众实行监督权的根本保障。总之,在贯彻执行群众路线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其中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制度建设为保障,这三条是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只有深刻把握和坚持贯彻群众路线的这些基本经验,党才能够始终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在改革开放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作者:郭华工作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 上一篇:党的群众路线的相关理论思考4篇
- 下一篇:群众路线发展思路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