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促进和谐校园战略
时间:2022-08-29 04:34:07
导语:思政教育促进和谐校园战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和谐校园建设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激励、凝聚、调整和育人等功能的充分发挥是高校健康发展和稳定进步的基础和保障。但需要明确的是,当前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受到诸多现实因素的制约和限制,其实效并未能真正凸现出来,这需要高校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时区分不同群体,转变教育理念,不断创新教育内容,完善教育手段,努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深入人心,得到认同。
一、结合不同校园群体实施教育,提升群体认同度
(一)区分校园群体,使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内心
正确区分高校中的不同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教育,是有效发挥其功能,维护校园和谐的前提和关键。高校中按照不同职责和利益关系,大致划分为三类主要群体:学生群体、教职员工群体、领导干部群体。由于在高校和谐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不同,所处地位不同,所以,对他们实施教育并使教育效果显著,必须因人施教,区分对待,让思政教育得到认同。这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必须紧扣时代脉搏,贴近生活实际,深入群体内心,了解其心理特质、情感需求和切身利益。
首先,关注青年学生的成长需求。同志指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1]。青年时期是人生中最为特殊的阶段,是个体社会化过程的飞跃时期。这一时期,大学生群体的生理和心理日趋成熟且富有特点。首先,他们可塑性很强。青年学生思维活跃,行动敏捷,乐于接受新生事物,渴望分享成长的快乐,对周围未知的一切充满新奇和兴趣,希望了解世界、感知未来;其次,他们具有创造力和独立性。大学生富有主动创造的热情和能力,他们情感丰富强烈,不满足现有的状态,不愿一味地被施与、被束缚、被教育,有着强烈自我选择的意志,但往往他们的自律能力较弱,看问题时常带有片面和主观性。这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及时、准确地施加影响。同时,学生群体还彰显了鲜明的个性特点。
其次,教职工的发展同样不容忽视。教职员工大都处于成年阶段,他们的心理生理趋于稳定,且社会角色基本定型。一方面他们从青年时代至今,已经接受了系统的教育,并将其内化在自身的成长中,形成了稳定而成熟的人格,另一方面,他们在高校中承担着教育学生的角色,确切地说,他们肩负双重义务,既要调整自己又要教育他人,所以他们的人格素质和行为方式在高校发展中的作用更为关键。对于这类群体,单纯实施思想教育显然力度不够,说服教育不一定能得到他们的认同,因此思想教育既要完成“晓之以理”的基本任务,更要强化“动之以情”的实际效果。
最后,重视领导干部群体。从发展的阶段来说,他们大都同教职工一样处于成年阶段,同样面临生活实际问题,但有所区别的是,他们在高校中处在优势地位和权力上层,所以他们又具有特殊的心理特质和情感需求。从高校的和谐发展来说,他们是学校发展的领军人物,其决策力、领导力决定学校发展的前景和人心向背,这些人的政治素养、道德水平和心理状态尤为重要。但现实中,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加强和完善领导干部群体的思想教育是极具难度的,需要其自身保持高度的责任感,自我监督、自我教育。
(二)、转变教育理念,以人为本
首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思想教育的过程中,要转变不对等的传统师生关系,重视和强化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这一过程,除了要求教师对学生抱有足够的关爱和耐心,更重要的是教师要认同和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赋予学生支配控制自己活动的权利,把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教育的中心和工作的价值取向,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教育的落脚点。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自觉、主动地参与教育过程,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活动,教育才能收到实效。
其次,围绕“服务”来展开教工群体思想教育。在2003年12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2]这就是说,在广大教职员工中深入开展思政工作,除了要疏导、转化和解决他们心理上思想上的问题,从主观上进行理想信念和心理健康的教育,更关键的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密切联系员工,主动为他们服务,及时解决职员工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和温暖,从而树立主人翁意识。只有全体高校成员自觉、主动地认同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从根本上发挥思政教育的各项功能,人们也才能在和谐校园建设中不计个人得失,全身心投入和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尝试多种方式和途径完善教育手段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和增强,需要多种途径和渠道共同努力来完成。在关注校园群体内心需求的同时,还应在教育手段方面作出调整和完善。单纯的说教、灌输和填鸭的方式正在遭受现代教学形式的挑战,它日益表现出的僵化、守旧已不能实现思政教育预期的功效。所以,这就需要思政工作者开拓创新,在实践育人过程中尝试更多地方法,来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在常规思政课堂教学环节中,教育者可以摒弃照本宣科的呆板教学手段,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通过讨论、辩论、演讲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育平台等现代化手段,使教学喜闻乐见,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在日常的思政教育管理中,也应遵照以人为本的理念,不同群体,不同状况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应对。对于人们出现的不良思想或行为,不能不加调查,狂轰乱炸地批评一通,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感化他们的思想,疏导他们的逆反心理,转化他们的行为;当人们表现出进步的态势,要给予鼓励和褒奖;注重通过典型教育、榜样教育来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此外,强化自我教育的手段。叶圣陶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只有将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培养起来,教育才是成功的。
三、拓展思政教育内容,适应时展要求
一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围绕着思想的、道德的和政治的教育来展开,这是思想政治工作为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而制定的教育内容,但是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客观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就使得传统的思政教育的内容也要随着形势发展而与时俱进,不断拓展。
(一)坚持并调整常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常规的思想、政治、道德的教育在任何条件下都必须要坚持,不能松懈更不能抛弃,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容。只是需要注意的是,坚持常规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停滞不前。思政教育的内容要顺应形势,适当调整。当前,我党从大力弘扬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入手,强调将核心价值观贯穿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引导高校群体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提倡社会主义荣辱观。当前,随着和谐社会、和谐高校思想的提出,思政教育在高校和谐构建中发挥作用还应更多关注校园群体的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是在依法治国进程中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改革发展和社会剧变带来的价值观冲击,使得道德约束力和舆论作用苍白无力,法治在这一时期的强制性和惩罚性的效果凸显,在高校中普及法制教育势在必行,让人们学法、知法、懂法、用法,用法律捍卫权利,解决争端,避免愚昧粗野的行为举止,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维护学校的安定和谐。同时,关注群体的心理状态,将心理学等相关知识融入思政教育中,及时发现心理问题,有效疏导心理问题,避免心理疾病的产生和恶化,对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也能起到促进作用。
(二)与时俱进,丰富和发掘思想政治教育新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完善。伴随着现代社会的进程,人类实践活动出现了许多创新的领域,随之而来的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出现了新的变化,而这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有了极大的拓展和延伸。在科技迅猛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成为焦点的今天,科技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态思想政治教育应运而生,这也是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必须加以重视的。科技思想政治教育“是人在处理与科学技术的关系时应遵循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和准则”,它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科技的关系”[3]173。康德说,人是目的。科学技术再怎样发展,它始终是一种手段和工具,人创造了科技,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而不是被科技所奴役、异化。所以,科技发展不能违背社会的道德,国家的进步、个人的成长,要追求真理与和谐的完美结合,即在讲求科学性的同时与思想政治教育妥善结合,良性互动。高校作为培养科技人才的场所,更要加强对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人在处理同自然环境的关系时应遵守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和准则”[3]175,倡导的是和睦相处、共同进化的生态道德观。在地球负荷严重的当代,培养学生生态道德意识和科学的生态观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未来社会成员都应当必备的基本生存素质。我们应该更进一步将思政教育同生态问题相互融合,树立人的科学环保意识,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并珍惜现有的生活,努力建设平衡和谐的自然环境进而建设人类和谐幸福的家园。
- 上一篇:学风建设为切入点增强思政教育
- 下一篇:90后思政教育措施及思想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