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学科建设分析

时间:2022-08-24 05:44:08

导语:思政教育学科建设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思政教育学科建设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这种学科定位决定着该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本质联系。在新世纪新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方向、内容与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课程建设要在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宏大背景下,拓展学科领域、丰富学科内涵、增强学科特色进而提高学科水平。

一、马克思主义“三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

学界曾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展开过讨论,有的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教育学,有的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政治学。这些议论关注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词“政治”或“教育”,[1]但忽视了“思想”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首位核心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学位[2005]第64号)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二级学科隶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置于“法学”个类内。[2](P230)

这就明确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既不是教育学也不是政治学,而是归属于法学学科个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姓“马”,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代中国,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领域,应该在马克思主义“三化”背景下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概念,突出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马克思主义属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特点,各国工人阶级政党都重视马克思主义传播,以启发工农阶级觉悟和投身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价值的重要途径,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性与国别性相统一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普遍性理论只有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适合各国国情,满足各国需要,才能在各国得到广泛传播、被接受并指导各国实践。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学校把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为实践基础,多年的学科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其次,设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是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大举措。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属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本质上的鲜明阶级性、功能上的政治服务性以及价值上的认同主导性之间是相互吻合与一致的。[3]

作为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独立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具有的共同学科内涵;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行正确定位,就必须把它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全局中,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属性与非意识形态属性越来越突出;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进行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主导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方向。[4]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必须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和根本教育内容。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才能根据中国社会的需要,在解答与解决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的过程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的功能。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被运用于中国并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样的需要,是因为这一科学理论同中国人民争取自身解放和发展的实践发生了联系,同中国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同中国的实际、中国人民的实践和时展的要求相结合,那么再好的理论也是不起作用的。[5]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证明,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的书本,不可能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马克思主义只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普遍到特殊。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和教育人民,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加强重点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这给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不仅通过从理论变为现实,推动社会主义在实践中获得巨大发展,而且极大地影响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展示出强大的理论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成功范例更使我们清楚地看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焕发出的旺盛的理论创新力和强大的实践影响力。[6]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三化”的方向,就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转化为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行动力量。

二、马克思主义“三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目标

按照国家2011年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法学个类下设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6个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又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思想政治教育等6个二级学科。一级学科是基础,二级学科是专业。从高校本科专业教育与学科发展的关系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5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二级学科都未设置本科专业,唯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二级学科设置了高校本科专业。在当代中国,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内涵,应该在马克思主义“三化”指导下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目标。学科的发展是由学科下的各专业发展来体现的,专业建设是学科建设内容的细化。[7]在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政治学类;而教育部2011年4月和9月的修订版本科专业目录(第一、二稿)都把思想政治教育调整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类,这就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下属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定位上的一致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强素质的目标要求,不仅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二级学科提供直接的学科支撑,而且需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二级学科给予多学科支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2005年颁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所属二级学科简介》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专个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科。”[2](P230)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上具有内容的整体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和教育对象的公共性等学科特点。按照这样的学科特点建设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属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专业,就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进行专业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般是通过核心课程、通识课程、选修课程、实训课程的开设实施的。1993年10月国家教委下发的《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办学的意见》(教政[1993]7号)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主课,在各个办学层次的教学内容中处于核心地位,其他各科教学内容都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该《意见》强调,要特别注重对学生的马列主义、思想教育,帮助学生逐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19世纪上半叶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马克思主义已包含马克思主义时空内涵。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总体上属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这个重要论断,从时间和空间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和发展作出了科学界定,为我们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提供了根本依据。[8]

马克思主义是历史性与当代性相统一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只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抽象到具体,解决不同历史时期中国面临的中心课题。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专业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时代特征和人民愿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一方面,要开设马克思主义主要经典著作与基本原理专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等核心课程;另一方面,必须深入开展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与基本经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等研究,从而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全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熟悉思想形成、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掌握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能力,才能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过程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建设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有利于对大学生关注的重大问题作出有说服力的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9](P11)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建设内容上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总结鲜活的实践经验,找准科学理论和现实生活的结合点,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实践特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就能走进群众、赢得人心,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社会发展进步的指导实践功能。

三、马克思主义“三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

学科和专业建设要通过课程即课业及其进程来落实。课程是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安排。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其专业之下的第三级——课程体系来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应建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主体架构的专业性与综合性并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还要开展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大众化教学培训。在当代中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色,应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过程中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20世纪90年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著作选读、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基本思想政治观教育等课程,通过这样的课程体系来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专业。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必须对全体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所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中心内容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决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的实施大体同时开展,这就把处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关系问题摆到了高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的教师面前。诚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不能划等号,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一级学科的独立设置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具有特殊的意义。[10](P177)、教育部在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开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要为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马克思主义是学术性与大众性相统一的理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不仅要进行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且要进行有效实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必须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马克思主义传播普及、马克思主义学术性与马克思主义大众性的关系。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课程建设要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研究,使马克思主义教育深入浅出、晓之以理。马克思恩格斯以全球化视野,在工业文明尚未在全球范围内充分展开的时代,就从西方社会、东—西方社会、东方社会角度提出文明国家、半文明国家、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替代、跨越、跳跃三维模式,[11]其世界历史思想包含了深刻的理论穿透力与解释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课程建设要深刻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产生的历史背景,真正全面地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方法,揭示马克思主义巨大的理论力量和思想力量。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才能引起共鸣、打动人心。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2](P11)只有始终把人民放在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核心位置,坚持人民的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人民群众才能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才会真心接受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深奥到通俗,理论宣传、宣讲、解释、论述要力求通俗化以及运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但这还不足以有效保证人们自觉接受和发自内心地认同马克思主义;只有在加强理论宣传普及的同时不断改善民,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才能使人民群众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和说服力,才能有效保证大学生自觉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

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规律、功能、内容、方法研究,探索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规律。对重大思想理论问题的阐述和对现实问题的回答要通俗易懂,用具体的、贴近群众的语言形象地表达出来。只有让群众听得懂听得进,才能增强理论的说服力感染力。实践最有说服力,从实践立论、拿事实论证,用案例说话,让人感到理论可亲可近、可学可用。思想政治教育要入耳入脑入心见行,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要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工夫。清华大学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明确提出“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13](P1-4)有的教师严格课堂管理,保证大学生能来上课,使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思想转变,从而做到真学马克思主义;真懂是真信的前提,只有学生真懂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力量就能使大多数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从而产生学习动机;学生学习目的是为了真用,让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灵活地用来分析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要求必须引用每节课记录下的课堂语录进行“串写”。在“串写”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并检验学习成果。[14](P1-2)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做到“四真”,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成为让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在高校有效实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好,才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德育工作的功能。在新世纪新阶段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拓展学科领域、丰富学科内涵和增强学科特色的实践课题。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水平,马克思主义“三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