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混合教学模式研究
时间:2022-03-17 09:49:24
导语:高校思政课混合教学模式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构筑大学生形成正确“三观”、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基石的核心课程。本文通过阐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探索践行的情境型启发式教学法,“因时而化、因势利导”地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代化的新进程。
[关键词]情境型;启发式;思政课
一当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方向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高校思政教师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着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一)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要符合“四个回归”的要求。2016年10月15日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要从落实陈宝生部长在武汉高等学校工作座谈会上对高校提出的“四个回归”[1]的要求入手,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回归常识,思政教师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诲人不倦;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回归本分,思政教师要用教书育人的本分静心耕耘;坚持以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回归初心,思政教师要用立德树人的初心锐意进取;号召教师用知识体系教、价值体系育、创新体系做,倾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回归梦想,思政教师要用教育报国的梦想照亮前程。同时通过推动高校办学理念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全方位助力思政课改工程取得实效。(二)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要体现“培根铸魂”的要求。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大学生正处在“三观”定型的关键期,高校思政课教学正是帮助大学生“培根铸魂”的核心课。为“培根铸魂”提出了“四个坚持”的要求———“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2]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要贯彻落实“四个坚持”的要求:四门核心主干课同形势与政策课程同步发展,思政教学改革围绕“以学生为中心”,打造系列思政“金课”精品课程,彰显“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根本宗旨。(三)高校思政教师要遵循“六个要求”的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就要按照提出的六个方面的要求,坚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3]这六个方面的要求,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标准,也是思政课教师提升素质和水平的努力方向。广大思政课教师要自觉与提出的六个方面要求对标,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自觉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四)高校思政教师坚持“八个统一”的标准。高校思政课改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与时俱进、突破创新。高校思政教师着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关键就是要深刻把握提出的“八个相统一”即: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4]这“八个相统一”,是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的科学概括,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原则。
二情境型启发式教学法的特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引导大学生将知识目标与价值目标和信仰目标有机统一于内心、思想和灵魂深处的核心政治理论课程,高校思政教师的使命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可靠的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设者。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核心知识在大学生群体中“内化于心而后外化于行”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改革取得实效性的关键所在。情境型启发式教学法是针对大学生的特点,通过教师利用课堂、网络、校园、社会“四位一体”的教育场所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并在此情境基础上引导激发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结合,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一)情境型启发式教学法符合“三贴近”原则。《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体要求是: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始终保持教育教学的正确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5]“三贴近”原则的根本在于理论与实践结合、思想与实际结合、心理与灵魂结合。思政教师创造一定的情景或者利用一定的情景使得教学的内容适合于该情景,在此情景中教学,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教学的内容,更易于增强教学的趣味及效果。(二)情境型启发式教学法符合“混合教学”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教学模式指教师将书本理论里的核心知识点融入“研讨型课堂+网络互动平台+校园文化专区+社会实践报告”四维一体的思政课混合教学模式中,将课堂上的系统化的理论教学与网络上的微助教教辅手段相结合,书本上的知识理解与校园内的社团活动相结合,思政教师带队指导学生组队与社会实践主题任务相结合。情境型启发式教学法的特点有:1.源于生活,教师从国家的时政新闻、社会的聚焦问题、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发现、挖掘情境资源。2.网络互动,教师运用微助教、QQ、微信、易班等网络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3.立德树人,思政教师是校园文化中各类社团的指导教师,承担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既是学生课上的良师,也是学生课下的益友,师德师范育人,人格魅力化人。(三)情境型启发式教学法符合“显隐结合”规律。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体现在教师通过理论讲授的显性教育与学生内心认同的隐性教育相结合中,实现“内化于心而后外化于行”的教育教学目的。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法虽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意识形态课程的教学规律,但已不能完全满足当代大学生“数字原住民”对求知的心理诉求。理论讲授的显性教育必须和情境体验的隐性教育结合,情境赋予学生求知的内生动力,将固化的书本知识转化为特定情境里的实际体验。情境是沟通书本理论与学生内心的桥梁、沟通文字符号与思想动态的桥梁、沟通学科真谛与学以致用的桥梁,教师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爱好在教学过程中特意创设一定的情境或与学生共同创设“身临其境”式体验场景,全方面激发学生的感性认知与理性思维碰撞结合,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体验情境中直观快乐地理解知识、解析问题,使枯燥生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变得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情趣化、问题化和思维化,提高高校思政课堂里学生的到课率、抬头率和点头率。情境赋予学生自我学习的原始创新力,在教师的专题讲授、问题引导、任务设置的各个环节中主动将学科理论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在传统理论理解基础上加入自我创新成分,有效化解大学生对意识形态领域强压式说教版的反感情绪,以“润物无声却有型”的体验式教学法赢得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接受和情感认同。情境型启发式教学法能积极增加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生动性、趣味性、直观性,让学生在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的交互碰撞中,小组讨论、团队协作中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有效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三情境型启发式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混合教学模式中的实践运用
(一)课堂上的话剧表演。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教学不仅要关注和发展人的理性因素,也要关注和发展人的感性因素。因此,思政教师要创设遵循教学内容,顺应教学规律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特殊情境中将直接性、具体性的感性认识向间接性、抽象性的理性认识转化和升华;情境型启发式教学法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空限制,获得更多的知识,并促进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互动发展。课堂上的话剧表演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把“以教师为主导”与“以学生为主体”相结合,让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教室引导学生在参与互动学习、交往学习、体验学习、游戏学习、探究学习、生活学习及在各种亲自操作和实践活动中学习的教学方法。譬如:把对《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里的邓小平理论中关于改革开放知识点的讲解转变为以一家人历经改革开放四十年亲身历程,分四幕(十年为一幕)由学生分组分角色演出,在展现改革开放历程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的典型案例(恢复高考、下海经商、创新创业、出国援建)里,学生在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里体验理论联系实际的真实感、感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对中国发展的指导作用和历史意义,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感升华为认同感,从心底深处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日后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可靠的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设者。校园话剧这种艺术表达形式有益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综合素质培养,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在群体的互相配合中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和自主创新意识。同时大学生在思政课堂上的话剧演出中不仅仅得到情感上的体验、精神上的升华、情操上的陶冶,更将树立正确“三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落到实处不流于形式,浮于表层。(二)网络上的自由漫谈。高校思政教育要“因时而化、因势而为”,现代的育人手段离不开“互联网+”,45分钟的课堂讲授只能讲其精华,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讲授只能是初现轮廓但不精细。因此,教师必须利用网络平台的传输便捷、交流平等、存储空间庞大、信息资源丰富等优势,借助微信、QQ、易班、微助教等APP软件,将课前的资料、课上的互动、课下的答疑有机结合无缝链接,实现思政课“翻转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网络也是另一个课堂,移动终端的手机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学习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学生依赖网络的程度远超过书本,海量网络资料中存在鱼龙混杂、混淆视听的成分对涉世未深大学生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体现中国共产党主流意识形态的公共必修课程,思政教师“真懂真信真用”身体力行地影响大学生是作为党员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思政教师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空间拓展为线上教学,结合国家命运时政热点、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设计若干专题研讨区、采取在线答疑、师生互议、生生辩论等各类网络学习方式,教师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的言行一致更能体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络教学形式既能增强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实用性和时效感,又满足学生解答内心困惑的实际需要,有效提升高校现代化思政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三)校园里的文化熏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属于教育活动,要遵循教育的规律,以教育学为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要考虑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进行教学活动,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富有实效,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以心理学为依据。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富有趣味,有着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依据。[6]教师要做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的内在需要相结合,首先要了解学生,其次要走进学生的内心,最后在学生精神世界里植入“红色基因”并助其落地生根。以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为例,思政教师既是专任教师又兼任班主任,既负责教书又负责育人,他们通过参与“第二课堂”的各类活动,担当辩论赛、诗歌会、文化月的指导老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心与心沟通。师生间只有在安全而美好的环境中才会身心放松平等交流,逐步达成内心层面的心灵相通和思想层面的共谋共识,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入脑入心。在校园文化里加强以长城、楚风园、静思园为核心的爱国主义物质文化精髓、以校训、校规、校风为核心的自强奋进制度文化内涵、以抗大精神、延安精神、钱学森精神为核心的朴实奉献精神文化价值三大层面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积极影响和情境感染。(四)社会中的责任担当。社会实践课程是高校思政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政教师正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可靠的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设者,其“可靠”“合格”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培养锻造。在高校社会实践思政育人活动过程中,不同专业的学生因为爱好兴趣相投而组队,在指导教师的引领下共同完成规定的项目任务。思政教师在项目任务的设定方面从课程角度讲,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从国家建设、改革、发展和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双重结合点出发,去选择、加深、拓展思政课程资源和教学内容。学生自由组队的学习过程具有丰富的心理意义和教育意义,它对培养学生的归属感、感恩心,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利他性品质都具有催化剂的作用。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释放心智、拓展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和活力;教师在社会实践的体验中可以将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培养慢慢渗透进学生的情感、生命、灵魂地带,内化为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将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提升为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与增强素质的有机过程。情境型启发式教学法突破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单一理论教学的思维模式,树立多元型和注重能力培养型的新教学思维模式,是思政教师根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特点、规律和教学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集成思想政治教学资源,形成融课堂理论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教学体系。情境型启发式教学法构建出多元化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性角色和以学生主体性角色“合二为一”模式,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发挥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各方面独立性、自主性、能动选择性和创造性综合素质培养能力,真正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教学共长,共同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新进程。
参考文献:
[1]陈宝生.高等教育要做到四个“回归”[N].中国教育报,2016-10-19.
[2]周忠高.“培根铸魂”新定位“四个坚持”新要求”[N].大众日报,2019-03-13.
[3][4]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2019-03-18.
[5]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
[6]宋成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趣味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甘春晖 单位:武汉生物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上一篇:思想政治学科教师智能化教学思考
- 下一篇:中职计算机教学实践与探索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