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论文

时间:2022-12-18 04:20:43

导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论文

一、理解与理解性教学

(一)“理解解”释义。“理解”是一个多义词。《辞海》解释理解为“了解和领会”,把理解看作是“应用已有知识揭露事物之间联系而认识新事物的过程”。《哲学大辞典》将理解解释为“理性认识活动”、“是认识借助概念,通过分析、比较、概括以及联想、直觉等逻辑或者非逻辑的思维方式,领会和把握事物的内部联系、本质及其规律的思维过程”。理解不仅是一种静态的认知方式和心理过程,也是一种强调个人经验与社会知识、历史知识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构建的动态变化。在教育领域,理解通常与教学目标、学习方式联系在一起。“要理解一件事物、一个事件或一种情境的意义,就是要看它同其他事物的关系:指出它的作用或功能,指出它的结果、它的原因以及如何利用它。”[2](P118)在杜威看来,理解的本质就是建立联系。在教学实践层面上,理解是一种需要投入时间进行实践的工作。理解表现为从简单到复杂的连续性,而不仅仅局限于准确和错误之分。实现理解不仅意味着依靠它掌握更为困难的知识,而且意味着培养了一种适应不同环境与条件的“思维的转换”或“心灵的转换”的能力。理解可表现为以下六种形式:第一,解释——能够对现象、事实和数据进行全面的和可靠的解释说明;第二,释译——能够揭示事物或者故事的意义、进行恰当的翻译,对于所涉及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想象、例子、和模型使得观点个性化并且被人接受;第三,运用——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不同的环境当中去;第四,洞察——能够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事物并且顾全大局;第五,移情——能够从别人可能认为陌生的或者是有悖于情理的事物当中体会到其价值所在,具备敏锐的直观性洞察力;第六,自我认识——个人身上的某些特质如个人风格、偏见、构想及思维习惯等,这些因素对理解的实现可能起促进作用,也可能起阻碍作用[3](P74)。理解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些表现形式之间彼此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融。理解的这种复杂性决定了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应当运用不同的标准,遵照理解的规律性。(二)理解性教学。20世纪中叶以来,学校教育改革一直致力于创造一种促进理解的学习环境,它基于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其他学科的相关研究。研究者通过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发现传统的传授主义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仅靠记忆大量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习者只有知道何种情境运用何种知识并能在新的情境中对原有知识做出恰当修正,记忆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才是有效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习经济”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得到了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的广泛认同,有效学习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教学的中心已经从记忆和勤奋操练转向学生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上。学习者必须具有对复杂概念和知识的深层次理解能力,并能基于这些理解生成新的观点、新的理论、新的产品和新的知识[4](P11)。当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形成深刻的概念性认知和迁移性理解时,他们才能够以一种更加实用而且深刻的方式获取更多的知识,并将所学知识迁移到真实情境。随着国际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学习科学的创建及发展,理解性教学被广泛认为是教育活动中的一个重要价值环节和关键节点。“为知识深度理解而教,为学生终身受益而教”的“理解性教学”成为当代教育省思和课程改革的一种重要思潮。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解性教学

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理解性教学评判标准和认知模式,仅从知识学习层面可分为直观理解、程序理解、抽象理解、形式理解等。这些理解性教学观有许多相似之处:都以认知心理学为自己的理论前提,都认为理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理解并非是按照线性的既定路径或者顺序行进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前行过程,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多个侧面、多种因素、人物交互的相互作用过程。诚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解性教学同样以它为理论支撑点。但是,它与其他课程根本的区别同时也是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学科性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构筑思想的课程,是做人的工作,是塑造灵魂的教育,是坚定信仰、凝聚人心、激发正能量的教学活动。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专门性教育教学,坚持党和国家意志的专业性宣传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解性教学具有自身的生成轨迹;“为知识情感化理解而教,为学生终身受益而教”是它的基本价值遵循。(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解性教学的生成轨迹。理解不是非此即彼的判断,也不是或有或无的现象,而是静态认知和动态感受的结合体。首先,构建联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涉及到许多具体的专业性词组和概念,这些词组和概念更对应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当中表征出来的各种热点、难点、疑点、痛点等问题,学生对于课堂上一个概念的理解产生于它与其他事件的关系之中,学生通产会将课堂上学习到的内容与已经通过其他渠道了解或者实际生活体验到的过程联系起来使它获得意义。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就开始或者已经构建了自己的思想政治认识,学校教学必须把学校学习的思想政治知识与学生的先验的思想政治认识联系起来,否则就会导致学生的认知冲突。其次,拓展认识和反思经验。思政课教师必须创造机会让学生将自己通过其它渠道获取的先验性的认知和新学习的知识建立思辨性的对比,并通过合理的研判和引导在先验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新的知识的拓展,在新知识的拓展和教师的引导中反思或者重组以往的认知观点,让学生在反思中有意识地检证自己的思想。(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解性教学的价值遵循。“为知识情感化理解而教,为学生终身受益而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解性教学基本价值遵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解性教学为学生理解而设计教学方案;为学生理解而设计教学语言;为学生理解而设定教学情境。该课要由传统的知识传递型和宣传教育型的课堂讲述向使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理解型和情感转化型转向。要将理论知识通过教学语言的精准设计和教学情境的氛围把握将理论知识讲清楚、将社会现象的疑点将通透、将学生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讲明白,讲出理论真味、讲出知识美味、讲出思维回味,将道理渗透到学生的心坎上,把思想理论印刻在学生脑海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解性教学应该建立在学生对于课堂理论知识的感受性和接受力的程度之上,把控好理解的时间和空间,通过理解性的教学设计激发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生活体验性理解、思想感悟性理解、情绪感染性理解。教学过程需做到教学环节有技术、有介质,教学进程要有把控、有节奏,教学情境要有情节、有预设,教学语言要有故事、有画面,对于学生未关注的时政问题要有阐述,对于学生关心的思想现象要有回应,对于学生生活体验的困惑要有解剖,面对中国改革发展中的热点、难点、疑点、痛点问题不失声、不失语、不失踪。从而使学生在理解中去感知理论的魅力,在理解中去解读中国发展,在理解中去内生家国情怀。理解性教学不仅实现了理论知识的深度学习,还在理论知识的理解中调动和激发着学生的情感生成,从而使得学生真心喜爱、毕生难忘、终身受益。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解性教学的实现路径

(一)确定理解性教学内容确定理解性教学内容:解决教什么的热点问题。李星陈希:基于理解性教学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路径探析•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该思考一下问题:对于课程内容,学生仅仅是达到一般性理解,还是持久性理解。理解性教学并不要求学生理解所学习的全部内容,教师期待学生实现理解的程度一般而言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干扰或者影响:教学预设目标的完成度、教学时间的把控度、教学对象的年龄大小。对于教师来讲,如果我们致力于理解性的教学,就应该妥善处理以下问题:确定哪些内容需要着重强调?何时学生应花大力气实现理解?何时仅仅是一般性的熟悉已经足够?实现理解与掌握知识之间有什么差别?对于某些内容,教师应该在何时要求学生实现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理解,何时应该满足于他们实现表面化的掌握。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应该要求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理解。也就是说,教师怎样确定某些知识值得被重点讲述。只有明确哪些内容需要优先理解与重点讲述,才能发挥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大实效性。在课程教学内容中,存在许多问题值得理解的时候,教学不可能对每个主题都实现深度的理解。这里就需要确定优先理解的内容,这些内容构成理解性教学中的持久性理解。教师应该做到,在可用的教学实践内,以教材为本,根据当代中国改革发展产生的热点问题筛选课程内容,最后达到对相应重点内容的深度理解和情感化理解。筛选值得深度理解或持久性理解的内容可以通过如下的标准予以确定:第一,该热点问题在当代中国改革发展进程中代表一种重大的观念,具有超越课堂的持久性价值。第二,该热点问题契合本课程的中心的核心概念和思想。第三,需要深入探讨的抽象的、易于误解的热点话题。第四,对学习者具有潜在价值的内容。从实际设计的角度看,教师可能都会面临着各种困境。对什么是重大的观念、如何最有效地解释它们等问题的认识,都会产生各种偏差。为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首先必须对教材内容形成深度理解,对教材做出详细的研究审阅,其次,结合热点事件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评判性的解读。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理解水平和情感态度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将教材加以组织和划分,根据学习者的理解需要对教材内容做出校本化、生本化的处理。(二)理解性教学目标理解性教学目标:解决为什么教的疑点问题。理解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所有教师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努力建构学生的理解。在设计理解性教学时,应该侧重发展学生的理解,这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和事实的记忆,还体现在情感的认同上。在以理解为目标进行教学时,还要关注学习者理解能力和理解方式。大体包括生活体验性理解、思想感悟性理解、情感契合性理解。理解性教学理论认为,任何复杂的学习单元都会同时包含许多学习目标,如知识、技能、态度、思维方式等。如果说“行为目标”着重强调的是教学结果的话,那么“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突出的就是教学过程,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解性教学的目标既不同于“行为目标”,也不同于“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它不仅包含什么是值得学生理解的内容,还包含如何使学生达成理解的方法。在设置和陈述理解性教学目标时,结合当今时展进程中学生较为关注的疑点问题,应该思考以下一些问题:其一,是否清晰地表述了预期的学习结果,即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应该理解的?如果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他们就不知道各种活动及其目的,而只是乐于参与一些外在的活动,成者在课堂上被动地倾听。其二,理解性救学目标是否包含了对如何达成理解的学习行为的表述?即是否为学生提供了如何做才能实现理解?毕竟,学生对于中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类问题的认知水平仍处于一个发展、提高的阶段,如果不为学生提供一些有意义学习的方式,学生就可能被形态各异、目的不纯的各类网络软文带偏。所以,在设置和陈述理解性教学目标时,既应当关注获得性目标,也应当关注表现性目标、行为性目标: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重视学习过程;既要关注显性目标,也要注重隐性目标。(三)解性教学方法解性教学方法:解决怎么教的痛点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解性教学要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的解决来组织教学活动。在促进学生理解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应当有机会不断地提出、理解和解决需要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基于问题的学习使学习者学到的远远不止是对当前问题的体验与理解,他们还学会了适应环境、处理问题以及深入思考问题。如果问题选得恰当,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让学生有机会巩固和加深他们所学的知识的情感化印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一个好的问题能激活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经验性知识,并推动他们去学习新知识,也能增强学习者头脑中知识的可提取性,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思想感悟联系在一起。在此过程中,学生通常会对所学的思想理论知识有新的理解。教师在设计有价值的问题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设计问题之前教师应当运用同理心去理解学生的思想,与学生的思维相联系,并利用这种联系来思考学生实际的理解水平。问题的种类及其呈现方式也对学生对问题理解的深度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分析和选择现象化的问题,预计解答问题所可能遇到的知识性不足以及学生可能遇到的理解困难,教师需要决定所设计的问题是否能帮助学生达到理解的目标。借助现代信息媒介将问题设计与学生已知的某些东西联系起来,或者以能启发学生思考的方式来呈现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解性教学必须掌握的关键方法。

参考文献:

[1]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N].人民日报,2019-03-19(01).

[2]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考•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威金斯•麦克泰.理解力培养与课程设计[M].幺加利,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4]约翰•D•布兰思福特.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M].程可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李星 陈希 单位:电子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