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群众认同路径分析

时间:2022-08-17 10:10:59

导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群众认同路径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群众认同路径分析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平板电脑、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产品在人民群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而使得信息传播的互动性增强,出现了去中心化的趋势,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群众认同路径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如何利用新媒体时代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载体,丰富传播内容、净化传播环境对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群众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群众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力量之源,正如所说:“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规,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1]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群众认同提供了新方法、新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认同客体、认同主体、认同载体和认同环境中借助新媒体时代的平等性、社群性、共享性等特点,有助于改变传统单一化的认同路径,增强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群众认同。

1新媒体时代的概念及特点

广义上的新媒体是以网络技术、数字技术为基础,通过网络、通信等技术,以电脑或移动通信设备为终端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式。狭义上的新媒体具有时效性,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需要一定时期的媒体作为参照物,在参照物的对比下表现出的新的媒体形态。新媒体时代所有代表性的特征如下。1.1主体的平等及群体性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不同之一是,其所传播和的信息仅仅有极少数是由专业人士提供的,而更多的信息都是由大众提供。在新媒体时代,任何人都可以利用网络,通过电脑、手机等新媒体工具,自由的发表个人意见,从而使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平等性增强。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具有很强的虚拟社群性。所谓虚拟社群是指借助网络这一能够让人自由交往的生态环境,使人们聚集在一起并可以在社群内进行互动,从而创造出更优化的交流环境。新媒体时代的虚拟社会群在信息的表达和传播方面比传统交流更有灵活性和自由度,也使信息的和传播更具平等性。1.2内容的即时性和共享性新媒体技术打破了时间的限制,使信息传播的物理空间得到极大的压缩。真正实现信息传播的零距离。尤其是移动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传播拥有了更快速便捷的传播渠道,将不同业务进行整合,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成为突发公共事件的第一信息源。此外,新媒体使传统雅俗之间的界限被打破,较大程度上实现了信息开放与资源共享,其数字化技术使不同信息符号之间可以自由、快速的相互转换实现信息的全球化传播,促进了信息之间的共融,同时也造成信息传播环境日益复杂化。1.3形式的交互化和个性化由于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是一种双向的信息交流方式并且在信息交流中双方都具有话语和控制权。信息的传播渠道呈现一种网状的结构,它并没有单一固定的信息源,而是分布式的。其中既有媒体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也有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信息孤岛现象消失,信息与信息之间可以跨媒介流动,其交互性大大提高。由于信息的交互性和去中心化,新媒体时代的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带有很强的个性化,以信息技术平台为基础,无论信息的传播者还是信息的接受者都有一个终端,信息的传播者可以利用技术平台轻松的把信息进行分类,然后信息被发送到每一个接受者的地址上。此外,信息的接受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信息的定制和检索,这样,无论是信息的发送者还是信息的接受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使得自己需要的信息个性化,这样就把传统的“大众传播”被“小众传播”所代替。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群众认同的过程及传统途径

价值观的群众认同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是一种正确的意识形态,其来源于社会实践又指导于社会实践。马克思认为对实践精神的掌握在于现实中的主客体的统一,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人与事物、对象之间首先是一种实践的关系,人与人之间首先也是一种实践关系[2]。这种实践关系主要就是一种价值的关系,人的价值意识和价值认同就是在处理这种关系中生成的。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群众认同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这一过程既包括客体向主体的内化,又包括主体向客体的反刍,价值观和社会成员各占一端。2.1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传统媒体由于其存在时间长,专业性优质内容生产能力强,它依然拥有着一定数量的受众群体。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群众认同途径中,传统媒体的传播影响力和话语权掌控能力是不可忽视的。传统媒体主要运用报纸、电视、杂志等对全体社会成员进行有关价值观方面内容的教育和传播,同时注重了传播的艺术性营造出一个便于接受的传播氛围。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媒体一对多的传媒模式,使人的自由意志在这种媒体面前无法实现甚至被掩埋。马克思指出,由于历史的力量,人才逐步失去自由。人自由的本质使得人的社会性质的实践是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方向性的,有目的性和方向性的实践活动才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3]。因此,人自由意志的彰显需要新媒体来打破传统媒体的话语权。2.2政府倡导和促进意识形态及主流价值观的教育,政府的倡导总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认知”把“认同”作为自己的前提和基础,我国政府通过宣传教育,让广大社会成员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和正确认知[4];其次,政府通过建章立制进行倡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政府的规章制度中,从而使其对人民群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增强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最后,领导干部发挥正面导向作用,争优创先、积极示范,在社会管理中积极倡导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3利用新媒体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群众认同路径

3.1始终如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客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说,认同客体指的是指其生发、凝练地外在机理,外在机理作为大众认同的基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群众认同具有全局性和指导性作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及马列主义、思想等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的外在机理和认同客体,在新媒体时代我们依然要坚持不动摇。詹姆斯•卡伦在《媒体与权力》中指出,“新媒体会导致新的权力中心的出现,从而在现存的主导型维权结构内部引发日趋激化的紧张状态;另一方面,新媒体有时候会绕开已经建立起来的媒体传输机构,遭到禁止或限制的信息,通过这种方式来破坏控制社会的等级制度”[5]。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使得各种思潮有了公开展现的场所,多元思潮的泛滥使得认同客体受到冲击,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下,我们更应该始终如一坚持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保主流意识形态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是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群众认同路径的根基。3.2“以人为本”满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主体。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主体,核心价值观的群众认同要求“以人为本”,满足人的要求。物质需求是人的需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邓小平说得好:“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6]。由此可见对核心价值观群众认同起重要作用的是群众的物质利益。新媒体时代如何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群众认同的现实基础。新媒体时代网络经济成为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网络经济体制,调整网络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在政府的监管下营造公平、合理、有序的网络市场竞争环境,保障人民群众的自由与平等,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以此为基础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认同。人的需求也包括精神需求。在新媒体时代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需要改变传统的宣传方式,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以互动的形式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同时转变话语方式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取代教科书式的说教,也有助于进一步加强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3.3推陈出新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载体。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群众认同的载体如果仅仅把传统媒体作主要的传播载体,其单向式、灌输式的传播方式很容易造成群众的反感,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群众认同的路径。如果利用新媒体时代的网络通信技术,将文字与图片、音频视频等结合起来,创新群众认同载体,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众化和普及化。由于传统媒体存在较久,其受众群体和影响力不可忽视,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载体不能完全抛弃传统媒体。新媒体时代,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应积极探索其与新媒体的合作模式,提供具有融合性、创新性的新闻产品,不断满足群众的多元需求,重新获得网络融合、内容融合的新优势,从而进一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载体。3.4去其糟粕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环境。新媒体时代资源的开放性、言论资源和传输成本的低廉性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失序现象,如:虚假信息、网络侵权、西方低俗文化等。这些失序现象污染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环境,同时也阻碍了群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群众认同的环境的优化,需要政府和社会多方面的努力。首先政府应通过立法手段、行政监督和技术监控等方式保障公民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确保意识形态的安全,从而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群众认同环境。其次,互联网行业应加强自律,同时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为政府对网络环境的监管提供技术支持。最后,人民群众应提高自己的网络素养,增强辨别网络信息的真假的能力,以高度的责任心对信息进行编写和传播,自觉创造出一种干净良好的价值观认同环境。

综上所述,价值观在新时期的群众认同不可忽视新媒体时代,但是在借助新媒体时代的同时,更应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认同客体不动摇,同时不忘“群众”这一“人”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新媒体时代多样化的认同载体,优化复杂的认同环境,为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群众认同提供新方法新路径。

作者:张苹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