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民办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
时间:2022-08-22 04:37:08
导语:加强民办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近年来,在全国民办高校学生中,相继出现一些与当今和谐社会所不相融的行为,有的甚至发展到群体性事件,这里面除了存在一些管理方面缺失的原因之外,还与我国民办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滞后有关。因此在民办高校中,积极开展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有一技之长并能容纳到和谐社会的应用型人才,是各类民办高校都应该认真面对的问题。
一、民办高校学生思想品德现状的调查
从2006年3月开始,笔者先后对江西省的2所普通民办本科学院、8所民办高职学院和3所民办专修学院进行了系列问卷调查。一共发放了问卷10000份,收回9800份。有效问卷9600份。通过问卷调查,我们认为民办高校学生思想品德从总体上看是能和社会主旋律保持一致的,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思想道德水平参差不齐。在政治态度方面,民办高校学生总体上是积极的、向上的,但是与公办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思想认识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就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项调查来说,民办高校学生赞同的只占70.2%,而公办普通高校的学生赞同的占80%以上。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等理论问题上,认识较为模糊或存在疑惑的,民办高校学生人数比例比公办普通高校的比例要高出许多。在人生价值观方面调查结果也可以看出,民办高校的学生和公办普通高校的学生素质存在较大的差距。体现在如在回答“国家遇到危险和困难时”民办高校有38.5%的学生认为“国家有难,应尽自己所能给予帮助”,有21.9%的同学回答“如果国家需要,可以贡献一切”,而公办普通高校的学生数据分别是58.3%和36.2%。在处理国家、集体、他人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时,问卷调查结果也反映出民办高校学生所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水平也明显低于公办普通高校的学生。
(二)思想认识与道德行为相脱离。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民办高校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之间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表现出特别注重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但责任意识淡薄,对他人和社会关爱较少,缺乏奉献精神。与此同时还存在自我价值的高位追求与缺乏艰苦奋斗精神之间的反差、思维敏捷性较强与社会责任感不强之间的反差等问题。在社会公德其他方面,大多数学生虽都有正确的道德观,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有一定的自律性,有一定的勤俭自强、明礼遵纪等道德意识,60%以上的同学反对浪费粮食、逃课、考试作弊、语言行为不文明等。但是,在实际学习、生活中还是有超过70%的同学在不同程度上都发生过这些不文明行为。
(三)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市场经济杠杆作用表现的利益多元化,激发了人们的进取意识和创造热情,但利益的驱动也使民办高校少数意志薄弱的学生很容易被各种诱因引起的欲望所驱使,而不去考虑正确的道德准则,不顾及他人和集体利益,表现出极为自私自利。使先公后私、先人后己、无私奉献的正确思想观念和高尚情操受到了挑战,他们把自身需要能否得到满足作为价值取向,在价值的实现过程和实现途径上表现出功利色彩和不择手段。
(四)学习目的不够明确。民办高校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动力不足,有自卑心理,缺乏自信。据调查,民办高校学生有32.2%的同学对自己的学业没有动力,对取得良好成绩没有信心,感到难以坚持学习;35.8%的学生为未来的事业、前途担心,感到底气不足;61.1%的学生自卑心理很重。上述现象的存在,必须引起高等教育管理者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认真思考和必须要加以妥然解决的问题。
二、民办高校学生思想品德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引起人们思想观念、道德行为、价值取向等发生深刻的变化,也引起民办高校学生人生追求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变化,改变着民办高校学生的文化观念;报刊杂志、广播影视、网络等媒体对新闻的界定也在发生很大变化,使新闻与娱乐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特别是网络信息对大学生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和影响极为深刻,基本改变了民办高校学生学习、生活、交流的环境系统,人们在电子空间里创造的一个虚拟社区中在校园内大行其道。主流意识形态平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权威的主体性、合法性被削弱,从而使民办高校学生的政治意识淡化;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生活环境、文化氛围等外界条件的腐蚀,加之国外资本主义反华反动势力的影响,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和腐朽文化的冲击,毒害着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中国民办高校跨越式、非常规的发展和人才积累模式的历史意义认识不足,引起对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冷漠、歧视偏见难以根除,是造成民办高校学生自卑心理、反社会行为及政治热情不高等不良后果的主要动因。
(二)学校因素。民办高校在学校内部管理、教师队伍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工作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是民办高校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薄弱问题的重要原因。一些民办高校预警机制不健全,对学生突发事件缺乏预警机制,工作比较被动、滞后,情报信息网络、预警系统的建设亟待完善。而民办高校学生因为缴费上大学,其利益主体地位和意识进一步强化,这种变化,与过去相比减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弹性限度,使得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责任大幅度提升,“责任”超载现象严重。民办高校商业化价值倾向对大学精神的侵蚀及对教育行为的扭曲十分明显:影响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缺乏对教育公平、教育品质的关注;出现教育价值失衡、教育行为失范以及教育品质的恶化;教师队伍较大的流动性和教师自身道德素质存在的问题和“打工心态”,忽视教书育人,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着教育的质量的提高。目前,民办高校普遍实行封闭或半封闭的准军事化管理,这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形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负面的影响,比如这种军事化的管理态度生硬,只强调制度而没有注入情感互动,就很难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唤起他们的需要和兴趣,从而达到引导教育的目的,而且强调学生一味服从命令,又忽视了学生民主能力的培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三)学生个人因素。从中国的社会和文化特点来看,大学生是一个承载家长期望值较高的特殊群体,民办高校的学生虽然多是高考落榜生,自我定位没有公办普通高校学生高,但成才欲望强,同时大多是独生子女,其中有一部分学生缺少一定的关爱,这种特殊的成长经历又形成了不同于普通高校大学生群体特殊的精神、情感、心理等问题。他们追求职业,忽略事业,理想选择和前途设计大多向金钱、享受倾斜,以追求实惠、安逸的工作为奋斗目标;更多地要求集体利益服从个人利益、利己不顾他人,竞争意识被扭曲,自我意识膨胀,纪律观念、集体主义观念淡化,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过于注重文化知识的吸收,而忽视良好品德的养成,忽视思想觉悟的提高。
三、改进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一)制定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细则。民办高校由于其生源、师资、机制、管理等方面有着与一般公办高校不同的特殊性,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民办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对象由于具有许多特殊的特征,因此,应侧重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为主渠道,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职业道德为核心内容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的教育,通过运用包括理论教学、业务培训、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党团工作、日常管理等途径,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功效。
(2)层次性原则。要根据民办高校学生不同的思想情况和觉悟水平,将针对性与广泛性、先进性与多样性有机结合起来,注意教育对象的层次性、教育实施的层次性和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同时综合考虑其他因素,正确选择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必须坚决反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均主义或放弃导向、放任自流的倾向。
(3)主体性原则。坚持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原则是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基础,这要求既要看到民办高校教师的主体性,又要看到民办高校学生的主体性。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每一位民办高校教师都应充分认清自身主体性的重要作用,深刻认识道德的时代要求,摆脱传统观念和方法的束缚,以提高民办高校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主,自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正确评价、引导学生,以自己的师德风范影响、塑造学生的良好品德。
(4)长期性原则。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期望学生经过一、两次教育就会发生质的飞跃。所以,民办高校的教育者要克服浮躁情绪,要通过不断地、反复地组织不同内容和形式的耐心细致的教育活动,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灌输、诱导、说服,才能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5)齐抓共管原则。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民办高校的社会性、开放性、市场性愈加显得突出,学生的社会接触范围日益广泛,影响学生成长的社会因素更为复杂,这就要求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全盘考虑,重视与社会、家庭教育的配合,引入社会、家庭教育机制,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整合构建起良好的外围环境。
(二)优化措施,创新制度,进一步加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牵涉到学校、家庭、社会的方方面面,应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多种方法,优势互补、各行其职、各尽其能,建立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形成综合育人运行机制。
(1)稳定教师队伍,提倡“爱心”教育。民办高校的灵魂是教师,教师的心态直接支配其教育行为,教育行为的优劣又同学校的兴衰直接相关。民办高校部分学生各方面素质普遍较低,有些学生在原学校受老师冷遇、同学轻视、缺乏家庭关爱,因此,调整教师心态,加强管理,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弱化教师的“打工心理”,是民办高校教师管理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和关键的环节,要实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情感留人、环境留人、管理留人。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主人翁精神,以人为本,满怀深情和爱心,主动与学生沟通心灵,交流情感,尊重、理解、宽容、相信学生。
(2)充分认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构筑全员共建的校园文化体系。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民办高校必须十分关注学校的凝聚力与团体精神、充分发挥师生员工精神风貌与敬业精神等重大问题;要善于总结提高业已形成的文化成果,并及时推广、实践;要正确处理好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的关系,在物质文化的建设中突出精神文化的作用;要以学风建设为核心,加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培育“校魂”为目标,提升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内涵。
(3)加强对民办高校学生学习指导,发掘其自我潜能。民办高校不少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动力不足,对前途渺茫,缺乏自信。学校和教师在培养学生成才的理念实践上都必须有大的提升和跨越,以帮助学生明确目标,挖掘学生学习潜能,激发学生学习智慧。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在帮助学生牢记效率优先、公平规则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最擅长的技艺和张扬个性的才智及能力,使学生在现实生存发展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尤其是入学时,加大引导学生自信心建立的力度,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战胜自我,建立自信,促使其潜能发挥到极致。要着力培养学生理性分析问题,理智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自觉克服感情用事、情绪波动大的不足,使学生始终能站在自己人生的制高点来审视自己,增强自信,完善自我,满怀希望走向未来。
(4)加强职业引导,明确职业定位。民办高校要始终给学生强烈而全面的职业人目标定向,即高超的技术能力、尽职敬业的精神、组织和个人生涯发展的理念,从把紧入学门坎、感受示范精神、重视职业人生的导向作用等各个环节上加强职业人目标定向培养和培育工作;每一个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按照职业道德精神培养要求,使学生能尽早尽快体验职业生活,在体验中切实树立和培养起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在教学中应设置实践主导的课程模式,强化职业考核,做到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结合紧密,采取立体化的授课方式,实现教育课堂与现实职业世界的统一,实行自主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职业自主性和进取心。
(5)加强养成教育,培养良好习惯。民办高校学生多数来自普高,部分来自职高、中专和社会青年,他们思想开放,好学求新,多才多艺,积极向上,有些人在文艺和体育方面还有一定的特长,但是他们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较差,文化基础不如公办大学生,而且素质参差不齐,因此,加强对他们的养成教育和培养显得非常必要。要通过养成教育手段来塑造民办高校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成才成人意识。引导学生坚持坚定的政治方向,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并根据学校的实际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和民主管理有机统一及全程跟踪的班主任负责制;除了要努力建立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的德育队伍,并发挥其作用外,还应发挥教职工的育人作用,特别是加强师德建设,做到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使学生的行为在学校教育中受到深刻的影响和规范。
最后,还必须指出的是,由于每所民办高校在办学标式、运行机制上都有不同,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发展规模也有所差距,民办高校本身的办学模式和办学思路是多样化的。因此,各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与之相适应,根据自身所处的情况来寻求最适合的模式和思路。但都必须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意义和归宿价值为目标,把民办大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又具有专业技能的德才兼备的现代社会所需人才。
- 上一篇:思政教育制度构建的有效性
- 下一篇:革新适合医院特色的思政工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