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研究
时间:2022-11-21 10:28:14
导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性课程和渠道。但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亲和力不足、针对性不够,从而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作用的发挥。因此,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具有重要的价值,势在必行,必须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话语入手,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育人目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路径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大小,针对性的强弱直接影响思政课效果的好坏,进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因此,探讨如何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是一个极为有意义的话题。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内涵
十八大以来,在多次讲话中提到要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2016年,他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此后,2019年,他再次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的讲话为高校思政课的改革指明了方向。亲和力意指一种人自愿、乐于接近某事物、人物的力量。亲和力指笔者从两个角度来定义思政课亲和力,一方面从思政课自身来看,代表着思政课对青年大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另一方面从青年大学生来看,代表着青年大学生对思政课产生的亲近感、信任感、认同感。
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现实意义
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一,有利于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二,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其三,有利于应对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复杂的社会思想环境。(一)是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需要。2017年召开党的指出,十八大以来围绕新时代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3]。因此,了解和把握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矛盾变化、总体布局、战略布局以及发展的方向、方式、动力等问题,务必需要深刻认识、认真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头脑顺理成章成为新的时代课题,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然而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发挥高校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提升思政课亲和力,具体而言,就是在思政课教学中把新思想与青年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生活相结合,与他们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相结合,使思政课能够有效解决学生思想中的困惑和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对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所抱有的情怀,树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理想信念,提高学生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青春智慧的热情。[4](二)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具有普遍深远的意义,任何一个国家在制定本国教育方针政策时都要考虑这一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这一根本问题,以更深的战略眼光,做了详细阐述,高度重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毫无疑问,当然要立足中国国情,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培养合格的为社会主义事业不懈努力的奋斗者、继承者。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思政课育人的目的。(三)是应对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复杂环境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工作者所处的社会思想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一方面,有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各种社会思潮涌入;另一方面,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阶层的利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各种矛盾凸显,国内社会思潮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因此,就个人价值观层面而言,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思想有极强的吸引力,尤其是对还未形成稳定价值观的青年大学生。这些思潮的盛行,大大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复杂性。面对此种复杂的社会思想环境,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尤为重要。一方面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通俗化,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积极建设具有强大的凝聚力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另一方面要讲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进性,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使青年大学生能够从情感上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而自觉的将理想信念、道德观念、价值理念同国家保持一致。[5]
三、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路径几点思考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第一,要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亲和力,以教师自身的魅力吸引学,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第二,要提升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亲和力,以理论的思想性、现实性、价值性感染学生;第三,要提升思政课教学方式的亲和力,依靠新媒体创新教学;第四,提升思政课教学话语的亲和力,以亲切的教学话语赢得学生。(一)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亲和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思政课亲和力的提升离不开教师自身拥有的知识魅力、人格魅力。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谈到了“四有好老师”。一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一名思政课教师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念,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己任,以自身对崇高的理想信念的坚定执着、不懈追求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激励学生,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做到“授业”、“解惑”,更应以“传道”为责任和使;二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总书指出,“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人生方向,特别是引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教师人格魅力的源泉,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应该真学、真讲、真信、真践行,表里如一,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位真诚坦荡、淡泊名利、淳朴自然、品味优雅的思政课教师,自然能够得到学生的信任和亲近;三要有扎实学识,思政课教师既要是一名“专家”,也要是一名“杂家”,既要不断深化学习专业知识,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也要求完善知识结构,丰富知识体系,掌握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拓宽理论视野,以丰富的知识储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四要有仁爱之心,教育绝不仅限于知识的传递,还有师生间心灵的交流,只有对学生充满仁爱之心的教师才能够在教育活动中真正做到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包容学生、帮助学生,让同学们的闪光点得到发展,能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自由,健康成长,成为社会有用之才。[6](二)提升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亲和力。思政课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是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的核心因素。提升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亲和力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学内容紧跟时代潮流,把握时代脉搏,青年大学生在大学时期处于求知欲旺盛时期,他们对热点问题、时政问题有强烈求知欲望,渴望在课堂能够获得相关知识,思政课教师应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分析现实问题,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潜移默化的融入课堂教学,进而使青年大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第二,教学内容满足学生需,马斯洛认为,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原因,动机是促使个体行为发生的内驱力。因此,思政课内容的亲和力表现在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提升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亲和力就是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有用”。对每一位大学生来说,大学期间都树立了各自的目标,这包括大学时期的短期目标和人生道路的长期目标。大学生的短期目标应是学习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以期大学毕业获得满意的工作,能用好大学所学的知识;人生的长期目标则是在大学学习过程中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人生长期发展奠定好基础。短期目标主要是通过专业知识的积累,而长期目标更多的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培育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人的本能驱使我们更能够注意到短期的目标。因此,思政课教师需要积极关注青年大学生生存发展的现实需求和期待,主动回应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疑惑,努力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困难,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较强的亲和力。[7](三)提升思政课教学方式的亲和力。教学方法是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实现教育目标的媒介,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关系到教学任务能否落实,教学目标能否完成,提升教学方法亲和力,至关重要。今天,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微信、微博、微视频、微电影等新型网络媒体充斥着人们的生活,成为传播信息以及人与人之间交流必不可少的手段。微信、微博、微视频、微电影的应运和流行,使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再受制于上课时间、教室、教师、学生等因素,原本师生之间单一的交流模式变得多元化,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随之发生变化,这些因素为高校思政课传统的教学方式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促使它借助这些因素进行变革。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通过信息技术交流,具有的开放、包容、即时、快捷、匿名、交互等特点,与青年大学生喜欢新鲜、崇尚简洁、追求个性的学习生活方式具有一致性。改革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可以在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取舍的基础上,将信息网络技术融入教学过程,丰富教学方法,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具体而言,一方面要坚持依靠课堂教学,以理论教育为主,适当运用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等传统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要依靠新媒体创新实践教学,充分发挥慕课、微课程、微视频、微电影、网课等网络信息媒介的教育作用,以此来丰富教学形式。今天,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固然重要,但是依靠新媒体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思政课亲和力,成为思政课教学方式变革的方向之一。[8](四)提升思政课教学话语的亲和力。教师上课时使用的教学话语不是对教材文字的机械搬运,它是以教师拥有的知识为背景,在教师对教材充分学习掌握的基础之上的转化,教学语言的运用要尽可能的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掌握教材以及涉及的相关知识。思政课教材内容具有理论性、抽象性等特征,实践证明,尽管思政课教师自身理论功底扎实,但是如果课堂讲授内容仅仅是对教材照本宣科,没有将理论恰当表达,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听课热情,学生能够学到的知识也会大打折扣。思政课教师使用的教学话语的亲和力直接影响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改变高校思政课枯燥、晦涩的局面离不开教学话语的优化转变,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使教学话语更加符合新时代的表达,形成与学生的良好互动。在优化教学话语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贴近学生的网络用语,力求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引领时代潮流,但是对于网络语言的选择与应用必须把握好“度”,生活网络语言的应用是为思政课课程内容入脑入心服务的,应坚持以理论具有的科学性、准确性、规范性为前提条件,避免课堂泛娱乐化。[9]
高校思政理论课必须具有亲和力,才能够被学生所接受,也就是通常所指的实效性得以体现。因此,必须要从思政课教师、教学内容、教学话语、教学方式这几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发力,去提升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让思政课成为一门学生真心喜欢热爱,并且对学生终身有用的课程。
作者:盛星 杨飏 单位: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上一篇: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探析
- 下一篇:机械设计制造与计算机辅助分析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