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时间:2022-10-12 02:50:42

导语: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摘要: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开展“辅导员+导师”制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范式,致力于目的建构、问题情境、成功体验这三个教学策略,学习、借鉴、扬弃“三段教学法”,优化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辅导员+导师”制;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

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是从培养孩子的“德行”“德性”开始的。《礼记•中庸》曰:“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这一论述摆正了“德”与“学”的位置,导正了德行关系,也就理清了思想与行为、品德与技能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德行”的追求,从来是以孜孜不倦的态度,“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提出了树立楷模、提供实践行为规范的“高山”“大道”实践养成策略。根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理念,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境界中,首先要做的是“修身”,就是一个以德为基础、德行兼之的行为实践过程。在新时代背景下,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绝不是沿袭一套固有不变的理论概念,不是以抽象的口号或说教输入的方式,而是通过有指向的实践教学、有“土壤”基础的教学情境范式,把辅导员和德育导师的教育效应整合起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引导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走向成功。

一、我院开展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

(一)学院办学的基本情况。天府新区信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是在原多年从事高等成人教育、举办专升本自考、开展网络教育等基础上,于2018年3月4日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发文批准、教育部备案而成立的一所非营利性民办普通高校。学院于2018年秋期开学,报到新生人数891人,生源以农村地区居多;汉族学生869人,占比97.53%;男女生比例为4:1;录取成绩在180~470分之间。入学以来,学生在品德素养、理想信念、学习基础、学习动力、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发展态势较好。学院坚持国家倡导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原则,坚持“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培养方针,着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坚持以人为本,以“以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以书院理念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办学理念,着力构建“大师与大楼并重,人文与科技融合”的育人环境,切实将“工匠精神”“书院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二)学院实施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先导的“四个实践取向”。从新生进校伊始,学院党委就把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首位,理清人才培养过程中思想品德、工匠精神、人文素养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学院管理、课程建设、教学工作、实习实训等具体工作过程中,提出把德与学、德与能作为基础的“四个实践取向”,即:以德为根,德能双馨,人文素养与职业技能的相互支撑;以人为本,人文至尚,学院管理与师生需要的高度和谐;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课程建设与校园文化的充分融合;经世致用,知行统一,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训的有机联系。(三)高职学生行为适应调查活动。开学以来,我院学生管理部门举行了“高职学生行为适应调查”活动,发放问卷200份,回收率97.5%。通过问卷整理分析和教研活动信息反馈,我们发现:经过进校一段时间以来高职学院的学习与生活,与课程设置的目标和教学的要求相对照,学生的思想人文素养、学科知识素养、专业技能素养达到了相应的目标要求,有了值得肯定的进步,但也存在着一些思想认识问题。在我院高职学生中,学习适应性偏差普遍存在。例如:1.环境适应不足。在环境适应性方面,有高达78.7%的学生在中小学阶段都有一段“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经历,艰苦的生活环境磨炼,却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多少正向性成长体验,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自理能力明显偏低,环境适应很不足。2.学习倦怠。关于“学习倦怠”(studentburnout)问题,我院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待自己的高职课业和学习过程的热忱逐渐消失,持负向性情感态度的倾向开始流露,对学习评价缺乏积极回应的内在动力,有了一定的疲惫感。3.自控能力偏低。在自控能力方面,有68.4%的学生的行为自控能力不足,例如有“网瘾”、长时间打“手机游戏”等,这些不良行为难以自我戒除,部分学生有自我控制的意识,但自控能力偏低。4.人生目标不明。在人生目标方面,有56.6%的学生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没有什么人生发展规划,学习行为和生活行为都是茫然的,人生目标不明确,行为是盲目的;有21.5%的学生人生目标偏低,反映出的自我要求不高,认为高职课程的学习用不着多么认真,只要及格拿到毕业证就行。5.课余生活茫然。在课余生活方面,反映出高职学生课余生活茫然现象,有高达74%的学生的课余休闲活动主要是玩手机、追剧,只有17.1%的学生有阅读(网上阅读、纸质阅读)的爱好,9.5%的学生不知道课余和双休日的闲暇时间要干什么。(四)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研讨。思政部针对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的问卷信息反馈,尤其是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方法的不适应问题,进行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研讨。通过研讨认为:一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缺乏应力,根本原因在于教师的讲授、教学方式不得要领,一些教师照着教材“念课”。对此,提出了具体对策:1.要加强辅导员教育工作的科学性,优化教育艺术方法,提高育人水平;2.要增加德育教育力量,配置“德育导师”资源,整合辅导员与德育导师的工作合力;3.要变革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避免说教的弊端,在思想观点呈现之后要给予必要的事例和实例来进行阐述,要给出有信服力度的观点论证;4.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应该更加多样化,要引入实践教学环节,联系社会生活实际。

二、关于“辅导员+导师”制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模式的实践探索

(一)“辅导员+导师”制教育模式的提出。工作机制是决定工作效率的制度保障。对于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学院坚持以思想德育为先的思路,在“高职学生行为适应调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研讨”等系列活动与信息反馈的基础上,根据德育综合育人工作的需要,以事设岗建制,确立了“辅导员+导师”制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模式,在工作机制上保证了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优化。“辅导员+导师”制的含义,即:(1)以辅导员为主体,辅之以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体组织实施高职学生的思想德育活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指导高职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养的自我教育,引导解决高职学生学习生活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收集过程性资料,做出思想德育活动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总结反思。(2)由学院党委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的指导与评估,制订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目标要求,明确导师的职责,培训辅导员和导师。(3)各系部负责人作为思想德育活动的组织实施者,落实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思想政治课的目标要求,制订本系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年度活动清单”,并深入督查、协助实施教育活动,进行思想德育课程的教学督查和德育活动的绩效评价。在“辅导员+导师”制德育模式下,学院党委、系部负责人、辅导员和导师这三个层面协调工作,有序、有效地实施教育活动,加强对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二)辅导员工作内涵。辅导员是从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班级日常管理、就业指导、学生党团建设、专题活动与测评等方面工作的教师。一般地讲,高等职业院校的辅导员工作内涵,以育人为基本指向,主要落实在教育辅导、管理指导、服务协调三个方面,实现辅导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高职院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内容: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包括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个人品德教育和社会道德教育,在学习与生活过程中,做好对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主动对高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导正其行为心理偏差,引导其自主调节人际关系,适应社会交往,完善心理素质;做好学业教育辅导,帮助高职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辅导高职学生自主开展学习与研究活动、基层组织建设活动等等。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具体工作形式:包括日常的班级组织机构建设、班级常态管理、优秀班集体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讲话、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党团建设指导、专题测评、评奖评优、文明宿舍建设、社会实践活动、日常安全教育、就业指导等。每个辅导员一般管理一个或数个班级。辅导员是高职学生的生活向导、成长向导,在高职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和时时刻刻都有着辅导员的影子。(三)导师制的内涵。导师制(tutorialsystem),是指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合作导学”的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的一种教育制度。基于高等职业学院导师制,其导师的责任可以具体化为:一是要指导学生们的学习过程,置疑解惑,传授学科基础知识,培养职业技能,对学业成绩和学习结果负有指导性责任;二是要导正学生的生活行为方式,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三是要引导学生的思想品德建构,以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国内许多高校都在探索导师制,就研究生、本科生以及高职学生的专业培养和职业技能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试图通过变革目标和方式,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工匠型”职业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导师制的基本要求在于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面向学科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思想品德的自主发展、高技能型的职业课程学习与健康的个人生活。(四)实施“辅导员+导师”制的优势。我院根据自身的办学情况,选拔了一部分班主任、思想政治课骨干教师、热心于高职学生思想德育工作的专业课教师担任导师,旨在突出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工作优势、思想政治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专业优势、理论优势、学术优势,让导师走进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走进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全面掌握学生的品德发展情况、思想热点动态、心理状态等情况因材施教,促进高职学生健康成长。实施“辅导员+导师”制的优势在于: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过程、生活过程、成长过程,同时受到了来自辅导员和导师这两个方面的积极指导,思想德育工作的力度大大增强,具有“1+1>2”的教育效应。学院建立了一整套“辅导员+导师”制实施机制和评估制度,辅导员的日常管理工作加强了,学生教育过程、班级管理运行过程等,都得到了基本保证,高职学生的“习得”技能增强了、“自主发展”能力拓宽了;导师的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通常是专题性的,也有个别性的因材施教,他们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精神成长、人生规划等给予点拨,及时引导,学生的“领悟”性增强了、“探究”能力延伸了。“辅导员+导师”制的实施,辅导员和导师完成各自的职责任务,使“导师”和“辅导员”两方面的优势都得到充分发挥,容易信息互通,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共同完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三、提高“辅导员+导师”制实效性的三个教学策略

(一)目的建构策略,发掘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源。做成一件事,要有目的,怀着有特定指向的目的建构去努力,就会事半功倍。高职学生是未来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现在的课程学习就是为未来的职业岗位做准备,必须与时俱进,学会学习,不断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掌握未来职业所必需的高端技能,才能肩负起社会和民族赋予的重任。这是宏观性目的教育的主要指向,是“辅导员+导师”制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的建构策略的主要内容。此外,目的建构还需要中观性、微观性的策略,要联系家庭背景境况、生活环境境况变化、个人命运把握等方面,对高职学生进行中观性、微观性的目的建构,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取得实效性的基本教学策略所在。辅导员和导师要引导高职学生认识到学习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和人生目标,激发高职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获得稳定的内在学习动力。要遵循“最近发展区”原理,对高职学生进行目的建构的教育启迪,辅导员和导师应针对学生的生活、学习的具体实际,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人生目标,目的建构的判断水平应稍高于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以激发学生内部矛盾冲突,不断把现有的较低水平的生存目标、工作实现目标转化为未来的较高的人生发展目标,实现目的建构的发展性。辅导员和导师对学生提出自我发展目的、发展目标要求,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问题情境策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学习动机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学习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求知阶段的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尤为强烈,辅导员和导师要把高职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发出来,使他们自觉地去学习,去发现问题。根据高职学生生活环境的具体存在,在教学中创设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有效策略。“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课堂教学中,辅导员和导师要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直接相关的问题,创设问题环境,包括生活情境问题、社会现实问题、舆论热点问题,启迪高职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去探究,激发和强化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习兴趣,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具有很好的作用。辅导员要创设具有一定的问题性、探索力度、具有时代特征和生活情境内涵的问题情境,提供给学生,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索,从中经历思维过程、思想矛盾斗争的体验。辅导员要充分了解今天的高职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把握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思想意识热点、情感态度水平、心理困惑纠结所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等,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教育工作。导师在引导学生尝试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知识情境问题,要结合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易化处理,可以分解为几个逻辑结构和问题意识都较为简单的问题,多用启发,逐步深入,循循善诱,让高职学生在心理加工过程中有一种“拾级而上”的认知阶梯。(三)成功体验策略,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点。体验成功,强调的是学生进入课程学习、达到预定目标的一种愉快的感情体验。在高职德育活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让学生有所收获,获得新的认知,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这是成功的学习体验,是培养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觉进行思想道德修炼的有效策略。成功体验策略,建立在“发现意识”和“期待感”上面。辅导员和导师要具有敏锐的“发现意识”,善于发现问题,发现学生的积极因素,对高职学生多加鼓励,让每一个学生都发生学习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增进学生产生持续钻研、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这一教学策略,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尤其不能忽视的。辅导员和导师应该怀以较高的期待感,期待,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心理发展教育过程,在平时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对学生的学习热情、认真态度和学习成功,应该保持较高的期待情感,在期待中引导,在引导中鼓励鞭策,在鼓励鞭策中收获学习成果,进而一步步走向学习成功。

四、“辅导员+导师”制实践过程的经验认识

(一)注重实践教学,改进高职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传统意义上的德育教育,大多采取传统的说教形式,注重知识性的传授,或有意无意地忽略“学生的实践是个人品德和社会道德的建构的基本存在”这一命题。在课程与教学实践上采取讲授、书写作业、试卷、论文的方式,以一堂听讲、一篇作业或一张试卷来完成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这显然是不足的;在“顶层设计”上具有“形而上”的色彩,高职学生知、情、意、行的建立很难达标;在“基层操作”上具有“形而下”的倾向,外在形式的功夫做得很足,但内在的转化没有多少“信”的意义、以及缺失由“信”而“行”的触动。这种德育教育模式是低效的。对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途径及考试方式进行改革,主要在于加大德育实践的权重,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德育实践活动的量,“以数量求质量”,以高职学生自己的实践体验,积累思想道德认知,实现质的变革。(二)不断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以“三段教学法”的学习发展为例。三段教学法获得了四川省政府教学成果奖,也得到了教育部的充分肯定,即是把“思政课”的教学过程,有序区分为“自学质疑”“讲授解惑”“引导躬行”这三个环节,各个环节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的课堂教学方法。我院不断探索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改革,进一步完善和应用推广“三段教学法”,紧密结合学生实际,请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导师、校内外专家学者成功人士校友和学生等走上讲台、走进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帮助,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主要着力点在:1.在“自学质疑”环节,即自学阶段,重点解决针对性的问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教材,教师首先介绍课程的理论框架、章节结构和线索,提出需要了解和掌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让学生联系思想实际,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学生通览教材后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教师通过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和思想情况,以确立讲授的重点、难点,解决讲授中的针对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自学能力。2.“讲授解惑”环节,即理论讲授阶段,重点解决好学生“知”的问题。学生在理论上的无知必然导致思想上的混乱和行动上的盲目。教师针对学生自学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专题理论讲授;也可请各行业的专家学者举行专题讲座;还可请学生上讲台谈自己的感想和体会,群居相切磋,疑义相与析,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讲授中要坚持“精、新、管用”的原则。3.“引导躬行”环节,即实践环节,抓住学生“知、情、信、意、行”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因材施教,强化社会实践,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学生思想内在矛盾的运动来实现其转化,将德育目标内化为思想,外化为行动。(三)坚持不懈地对大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层面,应该把纪律制度管理与人文情怀教育(即隐性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高职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是要把思想意识形态的灌输、启发和榜样示范结合起来,对优评的学生和事件予以表彰,树立学习榜样;二是行为实践的管理引导,对高职学生的管理话语行为要规范,根据上级要求制订符合大学生实际具有本校特色的《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制度并持之以恒实行。对大多数高职学生而言,他们在异地上学,对学校及周边环境较为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在实施初期或较长时间内都具有相对较好的效果,能够持续地维持高职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秩序。随着时间的推移,当高职学生熟悉了学校的纪律管理制度、周边的社会环境和人事后,规范的意识会逐渐淡化,这也是造成高年级学生纪律松散的原因之一。高职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应有适度的规章制度规范融入,要坚持校园法治的效度和信度,以学生管理制度为蓝本,对于有悖于《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人和事,当处理则一定要处理,决不能因“怕麻烦”“引火烧身”而手软。一时一事的迁就必然铸就更大范围的“群羊效应”,是对高职学生不负责任的态度。同时,高职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倡导以人为本,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辅导员和导师都要给予学生足够的人文关怀,学校德育工作要将外在的纪律制度意识转化为内在的价值观念、习惯性的行为养成。从生活上引导学生、从品格上严格要求学生、从人格上感染学生,从而让学生从学校生活中不仅学到了文化知识,而且获得态度、动机、价值和其他职业素养的发展。

五、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辅导员+导师”制的实施是面对学生素质的现实状况,采取加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引领学院深入改革与可持续发展尝试。在辅导员和导师的协力合作下,创设多渠道、多情境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氛围,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景志明.工匠精神与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9(3).

[2]景志明.思想道德修养课“三段教学法”理论与实践探索[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2(10).

作者:景志明 潘德伟 倪月柳 黄亚军 但堂渊 单位:天府新区信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