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探索

时间:2022-05-29 03:04:18

导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探索

摘要:积极探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是高校的职责所在,文章以经济管理类大学生为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进行研究,分别从发挥主渠道作用,改善管理和服务方式,提升文化认同感,丰富培育载体,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五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大学生;经济管理

党的报告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了许多新的重大部署。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培育路径,是高校的职责所在。经济管理类大学生作为庞大的大学生群体,研究其培育路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体系的作用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我国社会呈现出价值多元化的趋势,受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价值观念的双重影响,许多大学生在价值选择中出现了模糊、甚至迷茫的状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体系,有助于消除多元价值冲突,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个人层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体系,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形成主流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具有决定性作用,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下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面临着空前挑战,部分大学生淡化了马列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广大学生,才能使其明辨是非,排除干扰,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理论指导,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基础,也是大学生判定行为得失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1],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有助于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和健全的政治人格。从高校层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体系,有助于丰富人才培养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字,丰富了高校思政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内容。这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优良道德传统的精华提炼,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将其融入大学生素养培育体系,丰富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指导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社会主义文化,既能达到教育目标,又能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从国家层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体系,有助于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大学生的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着未来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甚至国家的前途未来,高校大学生应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要任务和历史使命。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必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到高校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体系,要求大学生深刻理解成长、成才的关系,自觉做人民的榜样、时代的楷模,勇担重任,肩负起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角色。

二、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存在问题与分析

经调研可发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仍然是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渠道,这一渠道适用性强、覆盖面较为广泛,实行成熟;而发挥作用较大的呈现为以党员、积极分子、学生干部这一思想认识较高的党团群体;培育方式接受较为广泛的主要为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建设。但在调研结果中也发现,在培育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实行过程中偏形式化,有些活动“走过场”,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二是缺乏实践体验,学生学习过后无法感同身受,记忆不够深刻;三是氛围不够浓厚,与现实生活脱节,导致“无用论”之说;四是缺乏学习和践行的动力。经分析,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高校教育的责任、社会的责任,也有学生自身的因素,因此,要切实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就必须不断拓展和优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

三、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

以经济管理类大学生为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可分为以下五点。1.发挥主渠道作用,创新经济管理类特色教学模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渠道之一,肩负着引导学生进行理论接受和内化、价值反思和重构、行为实践和约束的重要任务[2],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充分发挥主渠道的作用。除此之外,理论教育不应模式化、样板化,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有所创新,经济管理类学生思维较为活跃,性格较为开朗,可结合体验课、讨论课等进行开展,让学生能发挥个人能动性和个人特长。只有做契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育,才能始终占领理论的高地。2.改进管理与服务方式,体现人文关怀。要顺利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过程,就必须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大学生管理服务的全过程。当代大学生具有自尊心强、表现欲强的特征,此外,经济管理类学生对数字较为敏感。因此,实行操行评定或综合测评是有效的管理方式之一,通过加减分标准对核心价值观进行导向,并合理运用自尊心强、表现欲强等特征,激发其自觉参与操行管理的热情。除此之外,在管理服务过程中,还应体现人文关怀,权威性教育管理方式不仅束缚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还易激起主体意识不断觉醒的大学生的反抗、叛逆[3]。因此,在教育过程中,首先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和平对话,其次,要尊重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个人发展,真正了解他们内心所需,因材施教,如此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切实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3.提升文化认同感,促进文化自觉与自信。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中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作为路径传播的一种方式,在引领社会思潮、端正社会心态当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4]。经济管理类学生受国际环境、课程等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接触较多西方文化,这就要求高校应引导其秉持辩证态度,正确对待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杜绝过分崇洋媚外,抛弃中国优秀传统。另一方面,文化底蕴与行为道德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今社会好人好事、英雄楷模,无不与中华传统美德有关。因此,高校应积极引导大学生挖掘和利用好我们中华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认同感,促进文化自觉与自信。4.丰富培育载体,增加培养途径。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大学生思想的新变化,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科学、及时、有效地丰富培育载体,有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目标的实现[5]。其一,高校可利用校园文化这一载体,发挥其熏陶作用,寓教于乐,经济管理类学生善于沟通,可充分利用其特长,鼓励其组织有意义的第二课堂活动,如借助中国传统节日,在活动中实现价值取向、精神追求、民族特征的教化功能,再如利用黑板报、广播、报刊等形式,宣扬正确的价值导向。其二,高校可利用社会实践这一载体,发挥其社会养成作用,经济管理类学生可将专业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充分运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参加各类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在与社会的接触中,学到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准则,逐渐养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6]。其三,高校可利用新媒体这一载体,发挥舆论的培育作用,高校应善于运用现代传播工具与手段,创新工作方法,加强校园网、校报、校刊、校广播台电视台等校园新媒体的舆论监管和导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校园舆论阵地,提高号召力和吸引力,构筑学生的美好精神家园。5.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完善的执行机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保障。一方面,自由是每一个学生的天性,为了防止价值观念的动摇和行为实践的偏离,高校可制定相关约束举措与奖励制度,如加强作弊学生的惩戒措施,加于诚信教育,能得到更好地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应形成社会联动机制,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文化、娱乐、商业经营活动的管理,维护学校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同时要注重家庭教育,用亲情力量感化他们,用和谐的邻里关系和良好的家风家教,渗透到大学生的心灵中去,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由此形成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培育系统,三者紧密结合,推动培育工作逐步深化,形成培育合力。

综上,培育和践行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要充分意识到这一工作的艰巨性和重要性,不断努力探索培育新路径,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江胜尧.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2(8):43-45.

[2]王丽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3]王中丽.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4]刘桂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研究[D].广西大学,2014.

[5]王波.高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5.

[6]陈凯.“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4.

作者:曹馨蕾 单位:嘉应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