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探析

时间:2022-09-22 04:03:27

导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探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探析

摘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是提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效果的迫切需要,是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客观需要,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存在着感染力与实践性不够、传播力与引导力不足、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需要从提高融入生活的能力、加大生活化的传播力度、完善体制机制保障等方面着手,以促进其生活化的实现。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问题;路径

深刻指出:“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1]这一重要论断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具体方向。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是提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效果的迫切需要,是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客观需要,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重大意义、存在问题以及实现路径进行探讨,以期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尽绵薄之力。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重大意义

生活化是未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目标和方向,实现生活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内在要求,具有重大意义。

1.提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效果的迫切需要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一项重大的紧迫战略任务。2014年5月在上海考察时也明确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具体目标和任务。此后,理论界围绕生活化这一主题展开了多方面的探讨,取得了积极的理论研究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要生活化,是因为它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发挥,能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充分显现。[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能生活化,是因为日常生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它们可以实现互动与互建。党的十八大以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直是我国理论界、教育界和宣传界的重中之重,但是其成效依然不尽如人意,依然与国家和人民的期待相距甚远,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以致缺乏生动的实践基础。因此,为了提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效果,就迫切要求实现生活化的目标和任务。

2.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客观需要

历史经验表明,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解体都是从其核心价值观念的嬗变和解体开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形态安全,关键是确保我国主导价值体系免于遭到来自内部或外部因素的侵蚀、破坏或颠覆,核心是确保我国核心价值观的安全。在当今文化多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时代,各种思想观念交流交融交锋异常频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断对我国进行普世价值观的渗透,大搞价值观外交,企图实现对我国进行“西化”和“分化”的图谋。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警惕,通过积极实现生活化这一目标,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认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观的本质区别,认清普世价值观渗透背后的险恶用心就在于实现社会主义政权的改旗易帜,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能力,以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3.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

按照美国学者约瑟夫•耐的观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由硬实力和软实力两大部分组成,二者相得益彰,方为世界强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一个新的发展战略目标,它是对世界发展的总体态势和我国发展的总体形势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对内展现出来的凝聚力、创造力和对外表现出来的吸引力的有机统一。而文化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创造力,关键在其核心价值观,关键在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正因为如此,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大举措。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关键是提升其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创造力和吸引力。为此,就必须朝着生活化的目标和方向前进,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创造力和吸引力,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面临的现实问题

近年来,为实现生活化这一具体的目标任务,我们采取了许多措施,使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明显增强,在生活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情有所增长。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依然面临不少问题。

1.感染力与实践性不够

实现生活化这一目标,主要集中体现为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其一,在日常生活中让广大人民群众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二,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日常生活的互动互建,也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深度融入日常生活,也要引领人民群众构建更好的日常生活。而要实现这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就必须提高其感染力,增强其实践性。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理论形态转变为实践形态,由政治话语转化为群众话语,让广大人民群众切实感觉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感、可知、可信、可行。然而,现实中由于其感染力不足,还不能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学习践行的兴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付诸于日常生活的实践在不同的区域、地方还存在着差异,整体而言还比较缺乏。

2.传播力与引导力不足

当前党和政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主要是借助于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和报纸,而对以微博、微信、微视频为代表的与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新媒体的使用还不够,这导致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传播力大大弱化。在当今新媒体时代,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不断扩大其传播的范围和受众面。与此同时,在当今世界,中西方话语权的争夺异常激烈而尖锐,中国的发展优势并没有转化成为话语优势,国际话语权“西强我弱”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致使西方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在我国还有相当大的市场,这给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带来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而且有些人还盲目崇拜西方,把西方的价值观念当作圭臬,等等,这些导致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引导力不足。

3.体制机制不够完善

实现生活化这一目标,需要一系列的体制机制做保障。要将政策保障、制度规范、法律约束统一起来,使其协同发挥作用促进生活化。然而,当前的相关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这严重影响了生活化的实现。具体体现在:一是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够完善,工作科学化水平有待提高;二是相关的制度规范还不完善,致使生活化的效果不够理想。如,由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奖惩制度还不完善,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未能有效发挥。三是相关的法律规范还不够健全,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缺乏法律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是一种德,既是大德也是公德还是私德,道德与法律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道德需要法律来保障,法律需要道德来滋养。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实现路径

为实现生活化这一目标,就需要从提高融入生活的能力、加大生活化的传播力度、完善体制机制保障等方面着手,并使其相互配合,协同发力。

1.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的能力

融入生活就是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满足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融入传统文化、融入大众文化、融入网络文化,充分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为此,就要做到如下三点:首先,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炼生活的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蕴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资源。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高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因此,必须对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进行提炼和升华。为此,我们要善于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凡人善举、好人好事、榜样模范等等之中进行提炼,并用生活化的语言加以表达,让人民群众感觉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他们并不遥远而是就在他们生活之中。其次,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生活的能力。理论是灰色的,但生活之树常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有效解读日常生活,除了要有效提升自身的理论解释力以外,还必须从生活中吸取智慧和养分,做到与时俱进。再次,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生活的能力。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受到诸如家庭背景、消费习惯、行为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以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日常生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日常生活习惯。当前,极个别群众的日常生活还不是很健康、消费不够理性,特别是在农村,封建迷信仍然比较盛行,这就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和构建。

2.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传播力度

传播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着传播的效果。要用见诸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方式和习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实现生活化目标的关键。为此,必须考虑传播受众的实际情况,着力解决好传播的载体和方法问题。在载体方面,要用好各种生活化的载体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拓展它存在的时间与空间场域。一是用好活动载体。要利用好重大纪念日、传统民族节日等时机开展纪念和庆典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这些活动之中,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3]二是用好媒介载体。媒介即信息。在新媒体时代,媒介不仅是信息传播的载体,而且本身就蕴含着大量的信息资源,要充分挖掘其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资源,同时,要把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媒体打造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平台。三是用好文化载体。要加强与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社区文化、村镇文化、家庭文化等基层文化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熔铸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基层文化之中。在方法方面,要提高针对性和亲和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对不同的群体,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同时,教育者要注意理解、尊重教育对象,要俯下身子,采取平等对话、互动交流、人文关怀等方式和方法来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3.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体制机制保障

我国社会正处在深刻的转型之中,完善的体制机制是实现生活化目标的保障。首先,完善领导体制。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培育的领导,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和实现途径,明确各级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做好监督落实工作。其次,完善保障机制。一是畅通教育育人的主渠道,形成家庭育人、学校育人和社会实践育人的合力,实现全过程和全方位的育人。二是要借助法律的支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转化为日常生活中刚性的法律要求,用法律来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的权威。[4]三是要发挥党的政策的导向功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熔铸到党的大政方针政策之中,深入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之中。四是创新社会管理机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价值追求体现在各种日常社会管理制度之中。再次,完善激励机制。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的评优、晋升、提干直接挂钩,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能够以直接的利益回报呈现出来,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和最强音。

作者:秦晓华 单位: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把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N].人民日报,2014-5-26.

[2]吴翠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日常生活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15(2).

[3]李桂梅,郑自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理论必然与实现路径[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6).

[4]林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J].人民论坛,201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