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方法探讨
时间:2022-03-06 11:10:42
导语: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方法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随着“互联网+”工作的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弊端逐渐凸显,已不能适应时展要求。如何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优势,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是当下每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互联网新媒介的传播应用应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思想政治教师工作者要拓展新思路,创新新模式,顺应时代要求,以此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互联网+”;新媒介;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高专;创新方法
一、引言
“互联网+”概念自2015年提出以来,迅速成为国民关注热点。“互联网+”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思维实践化的创新成果。它能够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技术以及网络平台,发挥互联网在资源的收集、配置、整合方面的特有优势,将互联网成果与各领域应用深度融合。“互联网+教育”的结合,将会使未来的教学活动都围绕互联网进行,信息通过互联网传播,教师利用互联网教学,学生在互联网上获取知识,线下活动作为在线活动的补充与拓展,使传统教育焕发生机。近年来,移动校园网络已经覆盖高校的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各个方面。移动互联网因其速度快、覆盖广、成本低、即时互动性强等特点,已成为高校学生学习知识、人际沟通、获取咨询的重要渠道。然而,处于信息裂变式传播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学生可通过多种终端和应用软件获取信息、交流互动、人际沟通,许多学生沉溺于网络世界而无法自拔。这便像“双刃剑”一样,在为他们创造便利的同时也禁锢了思想。因此,“互联网+”视域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每个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要面临的问题。在移动互联网应用日益盛行之时,如何将互联网新媒介的应用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度结合,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适应时展需求,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关注和思考的首要问题。“互联网+教育”的模式因其具有交互、个性、社交、富媒体等特性,已在国外日益盛行。国内受制于体制、环境、技术等因素,“互联网+教育”模式,尤其是“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还处于初级的起步阶段。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信息化大背景下,高职高专学生互联网使用规律及思想政治教育需求也随之变化。一方面学生即是信息接收者,同时也是者,信息获取方式由过去的单一灌输模式向多维双向模式转变。信息获取手段多样化,信息内容网络化,信息资源海量化,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有力保障。另一方面,大学生还未形成完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各类信息的是非辨别能力不足,在信息泛滥的网络环境中,极易陷入混乱、肤浅的认知,从而对高校学生思想产生不利的影响。同时,教师对学生传授知识的权威性和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导性也逐渐被削弱,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1.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枯燥,缺乏与时代特征的结合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部分高职高专将《思想道德修养》《形势与政策》《法律基础》等思想政治课程当成纯粹的理论课进行教学。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只局限于课本的知识点,且知识点未能做到与时俱进,未能及时根据时代和区域特点做出调整,对时事热点的关注度不高,教材存在着脱离学生年龄阶段特点的现象。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学生对知识概念的字面记忆程度,考核也多以试卷考试形式为主,往往忽略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同和践行。由于这些原因,提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常常给人以“枯燥乏味”的印象。与此同时,西方的一些不良思想通过互联网入侵,大学生对这些观点和言论的是非辨别能力较弱,容易受其蛊惑而产生偏激行为。社会和家庭环境中的一些不良现象也对大学生所学思想政治内容的认知造成负面影响。
2.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单一,缺乏互联网新媒介的无缝介入
随着各种互联网社交工具和软件的普及,当代大学生获取资源的途径不再局限于学校和家庭,网络世界给他们提供了新的知识来源。互联网正在悄然改变着大学生传统的学习模式。大学生正逐步从传统课堂的单一传授中脱离出来。然而,在互联网新媒介的应用日益广泛的背景下,有些高校教师对于新媒介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较差,无法利用互联网有效地获取、筛选信息,无法通过互联网与学生进行积极热烈的线上讨论和线下交流。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应是平等、双向的交流互动过程,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仍然以教师课堂讲授的方式为主,在教学过程中依靠单纯的显性灌输式方法,往往缺乏充分有效的手段和措施对学生的思想认知、认同和践行进行督促和检验。
3.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性和主导性受到冲击
思想政治教育要经过从认知、认同到践行的过程。认知是通过课堂教学及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让学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认同是要求学生从内心深处赞同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各种观点。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这两点都主要依靠教师的传授和引导来完成。教师通过对知识点进行筛选、剖析和讲解,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学生也习惯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向教师请教。教师通常都是站在知识传授的制高点,拥有极高的威望和关注度。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教师、课本和课堂已不再是学生知识获取的唯一来源。互联网搜集信息的范围更宽,效率更高,涉及面更广,在同等时间内,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的海量咨询是传统课堂传授的几倍甚至十几倍,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多维化、主动化,有时甚至对教师传授的“主流价值观”产生怀疑。相比之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往依靠人生阅历、经验积累和实践探索获取知识的优势已不再明显,很多教育工作者甚至缺乏网络舆情收集、分析、研判、评论、说明等互联网媒介素养,利用互联网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收效甚微。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之路
以互联网为新媒介的信息技术突飞猛进,逐步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习惯。获取信息的手段由过去的单一传导式转变为多维双向范式,信息获取手段多样化,信息内容海量化,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拓展途径,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趋势。为了把握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成果,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要求我们既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念,同时也要创新工作方法。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多样化
为适应时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也应随之变化,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优势,从单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向多元化转变,从传统的课堂授课向网络课程转变,建立基于互联网的网络课程教学体系,改变传统思想政治课内容枯燥乏味、授课形式单一的现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多样化。教师可立足于“科学发展观”“四个全面”和“两学一做”等重要指导思想,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利用互联网拓展知识领域,结合具有时代特点的话题,提高学生对于思想政治学习的兴趣。同时要与时俱进,将“八荣八耻”“三严三实”等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引入课堂,并借助新媒体教学,展开多种学习活动形式,如主题日、辩论赛、知识竞赛、分组讨论、社区调研等,帮助学生建立对时政要闻和国家大事的敏感性和是非辨别能力。其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只限于以《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等为代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从广义上讲,凡是能够建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思想教育,都应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利用互联网获取、筛选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或国际时事要闻,并加以引导、分析,通过平等交流的方式寓教于学,既充分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又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
2.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多元化
在社会创新思潮的推动下,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独立、想法独特的趋势渐盛,行为选择多样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单纯依靠显性的灌输方式已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必须借助互联网这一新媒介,探索新的教育模式,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入耳、入脑、入心,让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起来。为了适应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大学生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心理需求和“快餐式”阅读习惯,教师可借助各种互联网移动终端设备和APP,以微课、慕课、网络课程等形式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让学生随时随地、通过各种学习形式进行在线学习。以微博、微信、QQ、twitter、instagram等为代表的“微媒体”,信息传播速度更快,数据量更大,具有其他网络媒体无法媲美的优越性,已经成为人类有史以来发展最快、影响深远的最强势媒体。“微媒体”正逐步取代其他网络媒体而成为现代社会信息交流、知识获取、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顺应这一形势,借助“微媒体”广泛宣传和普及思想政治教育。在课堂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将“微媒体”作为辅助工具完成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的功能,如信息的及时共享、远程在线讨论、观点投票等。在课外,“微媒体”可以作为师生答疑解惑、交流互动的桥梁。这种双向多维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此外,要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除利用互联网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之外,还应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渗透到课堂之外。例如,以微信、BBS、微博为核心,构建一个平等的信息交流平台,并不断吸引新成员加入,进而对学生言论进行有效的疏导与指引。建立主题团日活动、党员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党团意识。学校通过班级竞赛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与集体荣誉感,通过假期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大学生的服务奉献意识,通过科技竞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核心竞争力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渗透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课上与课外、线上与线下教育形式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的优势,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专多能
互联网时代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除了具有扎实的思想政治理论以及教育心理学、教育方法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以外,还应具有一定的驾驭新媒介技术的能力,能及时处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新问题。为此,学校需要精通思想政治教育和互联网技术的“多面手”。从学校层面出发,可以制定一些互联网技术培训方案,针对具有不同互联网应用基础的人员,分为入门、精通和实操等不同等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掌握互联网发展特点、运作规律以及常用工具。在进一步深入互联网教育应用的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加强自身网络媒介驾驭能力,提高诸如信息检索、舆情监控、数据分析等实用技能。为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建立完善的舆论监管体系和高效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网络宣传员队伍,做到发现问题及时汇报、解决,充分发挥“意见领袖”作用,以学生干部为主体,加强“朋辈”教育,适当采取负强化机制,对于蓄意阻碍交流通畅、对信息自私保守的行为予以惩罚。相信通过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的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一定能够借助“互联网+”的东风,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正确引导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
四、结束语
互联网视域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的任务和挑战。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深入学习、开拓创新,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桎梏,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介技术,变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监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才能顺应时展,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进程,实现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完美结合。
作者:周莺 龙玥 单位: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向思燚.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学理论,2015
[2]李小林.立足于新媒体环境下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