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时间:2022-01-04 11:38:25

导语: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一、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困境

(1)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就是“理论灌输法”基本上就是指有计划地通过高校的“两课”进行传播教育,包括理论的教授,学生的学习、研讨、考试等形式。另外就是辅导员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谈话,集体教育等形式,这种灌输来自“外面”,当然这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环节和必要手段。然而这种手段有点“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简单粗暴的方式。教育过程中难免会有望文生义、断章取义的可能。这种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求较高,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现实表现。(2)很多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都会采用实践锻炼法。通过教育者组织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学生的主观世界,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这种方法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形成良好的品德,通过实践检验自身的理论,也有助于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但是这种方法往往流于形式,容易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在活动中往往受教育者并不是出于自身要求而是被动听从老师指挥,不能扎实有效的进行实践锻炼。(3)进行咨询辅导法,这种方法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等交流媒体进行咨询或是对大学生进行启发。这种方法的本质就是疏导,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是通过人际关系而达到的一种帮助过程、教育过程和增长过程”[1]这种方法虽然实效性很好,但是仍然属于被动型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是说,往往都是发现存在问题的学生才会进行单独的咨询辅导,这种被动型的教育引导属于“亡羊补牢”似的思想政治教育。另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要求较高,必须得有很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的咨询辅导技巧才可以顺利开展。

二、探索运用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方法

(一)针对特点,分类引导

当前大学生的特点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是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特点,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将学生分类,针对不同类型特点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细化,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有实际出发,有的放矢,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其实质就是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用合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客观规律,合乎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也是科学性的体现。

(二)倡导修身,有效自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靠“外因”,同时要求大学生本人作为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内化活动,才能充分发挥作用。这里需要大学生加强自我修养,进行自我行为管理,包括自学,反省,反思,自律等。运用自我修身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发掘和引导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帮助他们形成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为指向的动机系统。

(三)组社建团,强化“互引”

利用学生社团进行集体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多种实践活动,营造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相互影响,相互激励,相互促进。通过学生活动中的竞赛、讨论会来形成进取的、和谐的、健康的氛围,使每一个参与的学生受到影响、感染、熏陶,在集体活动中与他人交流,对照比较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不断调整自我行为,逐步形成符合大学生公众利益和社会普遍规范的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

(四)融入生活,潜移默化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得走进学生生活当中去。尤其是辅导员,不仅要当学生的人生导师也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教育带到学生当中去,利用身边的小事“润物细无声”的进行。其次,教育者本身利用榜样示范法,“榜样表现出观察者原本不具备的新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通过观察,观察者也能形成同样形式的思维和行为”[2]。但这种方法对教育者自身的理论和行为要求较高。

(五)多种媒体,同声引导

利用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同时发声,营造氛围。张贴海报条幅利用图示文字来感染学生。利用微信、QQ、微博和网页等新媒体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同时利用自媒体观察学生心理和思想变化,及时发现,及时干预或影响。以网络为载体来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同时也要求必须占据网络等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这是与时俱进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新要求。

(六)科学考评,奖惩促进

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要优化科学考评,要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制度,形成制度使教育者有章可循,大学生遵守考评制度。同时奖惩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评比、奖励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可以倡导新风与正气,提高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严肃的惩罚制度可以规范行为,可以起到警示和震慑作用。

作者:孔繁帅 单位:长春工程学院水利与环境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美A.班杜拉.林颍等译.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社会认识论(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