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与时政新闻价值的重构
时间:2022-09-09 08:32:07
导语:群众路线与时政新闻价值的重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其实,时政新闻的价值不仅仅是对领导人活动、会议情况等进行泛泛地报道,更不是领导个人讲话的长篇报告;而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报道。时政报道应以民生、民本思想为主,需要提炼新的报道角度、不断挖掘涉及民生的新闻资讯。故我们要从会议的框框里跳出来,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表现新闻事实;通过挖掘会议上有价值的信息,从中寻找受众感兴趣的闪光点,不断提高报道的生动性、感染力和竞争力。以省政府召开的新农保会议为例。有记者拿到领导讲话,找出几段内容,便围绕领导如何强调、如何指出而进行泛泛地报道。在官样文章的报道模式下,大量的新闻信息被忽略了。其实,大家更关心的是新农保出台什么新政策,对人们生活有何影响,哪些县市被列为试点,因为试点县才能享受相关优惠政策,这才是公众关心的新闻点。在进行报道时,我们选取了不同的角度:分别报道了会议消息、相关政策解读、试点县市,在报道时政活动的同时,公众也了解到感兴趣的信息,以及事关自己切身利益的政策。作为时政采访记者,一定要用精力去开动脑筋思考,不能随波逐流。优秀的记者应该把“会议”作为新闻信息的一个来源来对待,用心去选择更好的角度和比领导活动本身更重要的信息,并以此为切入点,透过大堆的会议材料、通过比较和鉴别,以及相关背景的延伸,从中捕捉到最有价值的信息,选取百姓关注的话题做文章,这样做出来的新闻才能让人耳目一新。简单的镜头表达之后,不再挖掘深邃的思想内涵,就会造出一个浮光掠影、就事论事的报道来,宣传力度自然就大大降低了。
二.时政新闻要践行群众路线,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电视新闻价值在于利用主流媒体的地位,积极传递客观声音,起到凝聚主流民意、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倡导核心价值观,做好全媒体时代的过滤器和缓释器。具体来说,在全媒体语境下,电视时政新闻应采制一些鲜活新闻,少一些应景报道;多报道百姓关心话题,少些官样文章;多使用务实和朴实的话语表达,少些空泛之谈。只有这样,主流媒体才能在与新媒体竞争中,担当起弘扬核心价值观,引导社会舆论的社会责任,逐步提升自身公信力。电视时政新闻应有明确的价值定,在群众路线的指引下,正确理解“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只有这样,新闻工作才能获得最可靠最牢固的电视受众支持和力量源泉。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电视时政新闻应发挥自身主流媒体的内容优势,并与新媒体迅速灵活互动性强的传播特性结合,充分利用BBS论坛、QQ群、博客、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与新媒体有效互动,用媒介融合的视角,依靠崭新的角度吸引人要依靠生动的细节打动人。为此,时政新闻应解决程序化东西多、场景和人物相对固定、拍摄生动镜头难等问题,把静止的画面拍“活”。其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在于能否抓住细节和亮点,通过时政新闻体现出亲民、爱民、执政为民的治国理念,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节反映了记者在现场的捕捉能力和对生活本身的敏感度。细节是展现过程的窗口,多为饱含内容的一次高潮。一个真实的细节,对于整篇报道有时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领导人性格、情感、作风方面的细节最容易在考察和走访工作时生动地体现出来。新闻报道的‘兴奋点’也最容易在此时产生。”2010年7月,在济宁农村调研。当时刚刚下过大雨,踩着泥泞的湿土步入稻田,蹲在地上向插秧的农民询问育秧等情况。中央台的记者观察很细致,镜头怎么出的呢?镜头从沾满泥巴的皮鞋上拉出来,特写镜头对准了领导脸上正往下流淌的汗珠。这种细节既突出了真实的一面,又让观众感受到领导同志亲民作风,让人过目难忘。为此,记者应当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不能错过任何有价值的细节。细节的积累,可以使过程的叙述更具情节化。好的细节就像一串串珍珠,闪闪发光,把这些珍珠串在一起,新闻才会亮点纷呈,更加生动鲜活。时政报道如果能够抓住有说服力的细节,这条新闻就会显得与众不同。在现今的报道体制中,时政新闻虽然仍以规范报道为主体,但在规范的基础上创新出彩,却应该成为时政记者不懈追求的目标。
三.时政新闻要践行群众路线,通过转变作风和文风革新报道形式
在时政新闻报道中,应强调核心价值前置的原则,优先重点报道活动的核心价值、有效信息和民生关联,不再按照活动的议程来宣传报道,使新闻报道能部融政治性、思想性和可视性于一体,通过转变作风和文风,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枯燥的时政新闻增光添彩,从而让人感觉耳目一新。电视新闻是画面、声音、文字等各种符号的综合传播,视听并茂、形声并载。在文稿撰写上,时政新闻长期存在着框架死板,文风生硬等弊端,使从业者误以为新闻中最容易做的莫过于时政新闻。其实,时政新闻不是冷漠无情,它固然需要冷峻严肃,但并不拒绝情感和人文关怀。记者要用平民视角来观察社会,这样才能更贴近观众。《中共中央举行元宵节联欢晚会》的新闻写得生动,片子编得鲜活,一条普普通通的时政新闻让人看后感觉相当亲切。“中央领导同志在欢快的乐曲声中步入大厅,来到文艺、科技、教育、理论、新闻等知识界代表中间,同他们亲切握手、互致问候。……晚会进行过程中,一碗碗热气腾腾的元宵端了上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同大家一道品尝元宵,共叙深厚友谊,共话发展前景,金色大厅里到处是欢声笑语。”本来,吃元宵、共进晚餐等场景往往被我们忽略掉,但媒体却敏锐地抓住这一细节,真实地呈现了中央领导同志与基层百姓相处时亲近随和、平易近人的形象;生动、通俗的解说词,充分展示出视听双通道的传播优势。琅琅上口的语言,配合鲜活生动的画面,整个片子立刻“活”了起来,极富感染力。这既可以看成是对文字新闻上天入地、纵横捭阖写法的借鉴,也可以说是电视新闻表现手法的突破。因此,平时我们要运用通俗易懂的直观语言来撰写时政新闻,在写作理念上力求精炼、生动、朴实,尽量用镜头说话,突出现场感,强调时政新闻的大众化、平民化和人性化。时政记者必须深入到新闻事件第一线和最前沿,捕捉最生动的场景,挖掘最感人的故事,这样的作品才会有现场温度和生活气息,才会有清新朴实的文风和打动人心的力量。那些照搬材料、拼凑资料的电视新闻,从诞生伊始就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
四.时政新闻要践行群众路线,以鲜活的形式走向民间
从去年开始,央视新闻联播明显加强了包装力度,不断地运用多手段、多元素丰富画面。实际上,时政新闻在内容上做大的变革很难,但我们不妨在形式上变化一下。电视是声像兼备的现代化传播媒介,比其他媒介更富于生动性和形象性。我们可以发挥电视新闻传播符号综合性的优势,对其进行“梳妆打扮”,使时政新闻从平面走向立体,从单一走向多维,加大信息承载力度。重要时政新闻可以提炼出主题,通过标版、滚屏字幕等形式进行,使得我们的新闻以活泼的、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于观众面前。省委省政府出台的一些重大决策、重要会议的核心提法、重要领导的关键语言、政府公告、重要通知,可以全部实行双视窗,文字和图像同时发力,强化新闻影响力。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我们尝试着改变以往“站桩式”的专题采访风格,取而代之的是发挥电视声形并茂的特点,大量运用三维动画、双视窗等特技技术,既使画面显得绚丽多彩,又呈现出丰富的信息量,强化了影响力。与单调枯燥的简单罗列代表采访的画面相比,全方位地运用电视手段,调动资料、图表、字幕的各种功能,向观众提供了多元信息,满足了观众的收视心理,也增强了新闻的典型性、生动性、新颖性。
作者:王镇富 单位:山东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
- 上一篇: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思考
- 下一篇:广播宣传实践群众路线研究